书城传记清宫梦里花(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7374100000028

第28章 珍妃:死神的胭脂(2)

在这一年,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战争的爆发无疑让光绪帝和慈禧的矛盾更为加深,在与日本的战争中,中方节节败退,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且军资越来越少,于是有人提议,将继续扩建圆明园的钱省下,用来充当军资。这一提议,让想要在圆明园中更好地享乐的慈禧勃然大怒。随着寿宴的临近,慈禧越来越主张求和,不想让战争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自己的寿宴,像五十大寿那样被战争影响。在这一点上与光绪帝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光绪帝的心腹,希望光绪帝能够站在主战的这一边,并且通过珍妃对光绪帝进行劝说。在朝廷上,光绪帝一党对慈禧太后一党的主和表达了强烈不满,并且时时进行抨击。

这引起了慈禧的强烈不满。

太后虽然在这次和光绪帝一党的争论中落了下风,但是她终于找到机会抓住了珍妃的小辫子,抓住了珍妃“弄权卖爵”的把柄。

在古代社会中,卖官的现象十分常见。追溯起来,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开了卖官的先河。到了清朝末年,卖官已经是个公开化的十分常见的现象。在当时,只要能够拿出银子,就可以谋求一官半职,最初能谋到的往往只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小官职,但是随着卖官现象的普遍化,花钱甚至可以买到一些肥差和要职,那些想要当官的有钱人,不再需要经过寒窗苦读来博取功名。在当时的紫禁城中,卖官弄权的事情也不少见。慈禧身边的太监,大多在慈禧的默许下,运用慈禧的权力谋私。甚至,慈禧自己也在卖官这一事情上并不清白。当时的慈禧有着惊人的开销,喜欢享受的她,处处都要求精致,因此她的花销可以说是个天文数字,于是慈禧就通过卖官一事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宫中的妃嫔,生活处处需要打点,却没有自己的收入,仅仅靠着每月固定的银子,生活起来十分捉襟见肘。于是珍妃就想到了卖官来增加收入。虽然慈禧自己并不清白,但是,她却容不得不跟她站在一个阵营中的人做这些事情。珍妃就是在这一点上,被慈禧抓住了把柄。新仇旧怨加在一起,慈禧终于再也无法忍受了,她无法再容忍珍妃犯乱。事情就发生在慈禧的六十大寿前后。

忍受了很久的慈禧太后,终于爆发了。

她先将珍妃身边的宫人带过去问话。但是面对慈禧的威严,战战兢兢的宫人什么都说不出来。慈禧于是将珍妃和瑾妃两姐妹叫了过来。若是珍妃的性格再柔弱一点,在慈禧面前表现得恭顺一点,那么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发生。但是珍妃并没有恭顺,恭顺并不是她的性格。在宫里备受光绪帝宠爱的她,原先倔强不服软的性格更加明显。在慈禧质问她的时候,她选择了为自己辩解,并且也指出了慈禧在这一事件上犯了同样的错误。

看到珍妃如此的胆大妄为,慈禧心中的最后一丝顾忌也烟消云散了,她的尊严是容不得别人侵犯的,即使在这件事上自己并不清白,但是她也绝对不容许被别人当众戳破。珍妃和瑾妃两人都受到了处罚,两人被脱去衣服杖责。这在宫中是相当严厉的处罚,只有犯了错误的宫人才会受到这样的处罚,可见当时的慈禧,有多么的气愤。然而,杖责并不是这件事情的终点。

杖责后的第二天,慈禧细数了珍妃在宫中所犯的各种错误,例如忤逆皇后、目无尊长等等,将珍妃、瑾妃二人降为了贵人。珍妃身边的宫人也没有逃过一罚,心腹太监被关押了起来,珍妃宫里的其他宫人,也都无一幸免,后来都被活活打死。

曾经伺候过慈禧的宫人后来回忆起珍妃被责罚的这一事情,这样说道:“提起珍妃来,她并不是一块美玉,更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她也弄过权,卖过爵,只是在老太后的威严下,哪能容她放肆。”珍妃所犯的最大错误,大概并不是弄权卖爵,而是在宫里生活了这许多年,竟没有意识到慈禧专制的手段。

珍妃受到的处罚让光绪帝十分受伤。他知道这一切处罚都包含了慈禧对自己的迁怒,但是在看到珍妃被责罚和降级之时,他却无能为力。虽然是一国之君,但是光绪帝处处受牵制,在朝廷上的大事无法自己做主,在后宫中也无法保护自己喜欢的女人,这让光绪帝产生了一种深深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从很小就伴随着他,只不过在珍妃进宫后的这一段时间里,自卑感被欢喜掩盖了,如今又再度深深地体会到。

但是更深的痛苦随即就来临了。慈禧通过对珍妃的惩罚,扭转了自己的被动局面。随即她又在朝廷上对光绪帝一党进行报复。她对帮助光绪帝的那批人都下了毒手,砍掉了光绪帝的左臂右膀。失去了支持的光绪帝又变成了孤身一人,那短时间的果决仿佛是过眼云烟,瞬息之间又变成了那个懦弱无能的光绪帝。光绪帝和他的党派们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阵营被慈禧一手瓦解。

日子更加难过的是被降为贵人的珍妃,被贬为贵人后,珍妃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宫里的地位变低,每天的饮食变差,手中的银子也少了很多,身边原来的亲信们已经被慈禧太后下令杀死,没有一个可以说话可以排忧解难的人在身边。太监宫人们又都是见风使舵的,于是日子就渐渐难熬了起来。

但是比这些更难熬的是,被降为贵人后,因为身份的低下,珍妃不仅不能随时陪伴光绪帝,甚至连见面都需要很多程序,两人无法再像从前那样每天待在一起。十分相爱的两个人,现在却被遥遥无期的等待所阻隔,有期限的等待可以给人以希望,但是没有期限的等待最是让人感到无奈,珍妃和光绪帝这一次,就是在经历着这样的等待。

过了一年,在光绪帝的努力下,珍贵人和瑾贵人又恢复了珍嫔和谨嫔的称号,随即又被晋升为珍妃和瑾妃。这一次的珍妃,虽然得到了晋升,但是并没有刚进宫时候的兴奋和开心了,在被冷落了的这一年里,珍妃一步一步,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个女人。都说在底层更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辛酸,地位变低的珍妃虽然并不是生活在底层,但是在别人的横眉冷对中,学会了人生的百态。她明白过来,在皇宫里,没有光绪帝的庇护,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尤其是在光绪帝自己也生活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中时,要保护自己更是难上加难。

这次的事情,对两个人来说,都是很大的打击,两个人再次走在一起的心境,已经与开始的时候并不相同。对那些伤口,两个人都选择了沉默。他们想着,或许时间会治愈一切,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两个人恢复共同生活并没有多久,更大的人生考验来临了。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清朝整个陷入了动荡之中,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北洋军舰全军覆没,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岛和澎湖列岛从中国的领土上分离出去,日本人在清朝大肆横行,失去了国土、银子和尊严的大清朝,从此也彻底失去了民心。于是末路中的光绪帝想到了改革。他召集了许多新派人士进行改革,维新变法来得十分迅猛。光绪帝一反常态,突然变得十分果决,激烈地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实施改革,使得原本已经激烈的矛盾更加白热化。

慈禧和守旧派看到维新变法的气势汹汹,并没有从正面去反抗,老奸巨猾的慈禧,选择再一次割去光绪帝的左臂右膀。光绪帝身边的改革派,不是被革职杀头,就是被遣回了老家,光绪帝再一次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后,慈禧迅速发动了秘密的政变,将支持改革的谭嗣同等人处以死刑,同时也剥夺了光绪帝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

光绪帝为改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维新变法失败之后,光绪帝被慈禧囚禁在了北海的孤岛瀛台,而珍妃,因为在维新变法的过程中支持了光绪帝的变法,在光绪帝被囚禁到瀛台后,也被打入了冷宫。这一对重逢没有多久的恋人,在短暂的相聚之后,又陷入了分离的状态。他们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一别,竟是生离死别,至死都没能再见面。

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每日里孤孤单单,只能通过练字来打发时间。在这样寂寞的时刻,光绪帝越发思念起了珍妃。光绪帝内心里有一种奢望,想着虽然变法失败,自己失去了阵营,但是等过了这个风头,自己还能恢复自由。但是光绪帝没有想到的是,恢复自由的这一天,来得太晚。被囚禁在皇宫中的珍妃,受到了十分严格的看管,慈禧太后不准别人去看珍妃,也不准珍妃去看别人,除了送饭的太监和看管的太监之外,珍妃再也见不到任何人,这一切都是冷冰冰的。珍妃生活得战战兢兢,她已经深刻地明白了皇宫内的人事沉浮,一步踏错,就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冷宫中的妃子的地位,甚至还不如太监。

珍妃花了许多的时间才认识到,这就是皇宫的生存之道,失败者的代价永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井中岁月长

沉寂了没有多久的死神,开始加快了它的脚步。在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变法失败两年后,八国联军趁着义和团行动之时,开始进攻北京。这一年的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终于攻破了北京城。慈禧太后感觉到了空前的危机,一天之内五次召见军机大臣,在反复地商定之后,终于决定逃出北京城避难。

年轻的珍妃就死在了慈禧出逃的前一天,关于珍妃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也正因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而使得珍妃的死因显得扑朔迷离。

在《庚子国变记》中,仅仅记载了这样一句话:“珍妃有宠于上,太后恶之,临行推堕井死。”这样一句话,将事情的详情都隐去,只是短短一句话,就概括了珍妃之死的悲剧。

在故宫所出的《珍妃专号》中,关于珍妃之死的记载比较详细。讲述这一事情的是当时在宫里的一个侍卫唐冠卿,据他回忆,庚子(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当时宫里的总管崔玉贵率领快枪队守住了稻和门,唐冠卿也率领了四十人守住乐寿堂,刚过午时,唐冠卿在后门休憩,突然看到慈禧太后从乐寿堂里面走出,身边没有任何随侍的太监,去往颐和轩。当时的唐冠卿感觉十分惊愕,太后出行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人跟随,于是便上前去搀扶。问道:“老佛爷要去向何处?”慈禧回答道:“不需多问,你只要跟着我就可以了。”到了角门转弯的地方,慈禧突然又说:“你在颐和轩的廊上守着,如果有人前来偷看,一定枪击了。”后来崔玉贵前来,扶着慈禧太后出了角门向西而去,过了没有多久,珍妃到了。向慈禧太后请安完了之后,慈禧太后问:“现在还成活么,义和拳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呢?……”而后说话声音变得十分细微,让人辨别不清楚。没过多久又大声道:“我们娘俩儿跳井吧!”珍妃于是便哭了起来,开始求起情来。慈禧太后厉声说:“不管有没有罪名,难道留下来遭洋人毒手吗?你先下去,我也下去。”珍妃频频磕头,哀求,然后听到慈禧太后喊崔玉贵。崔玉贵对珍妃说:“请主儿遵旨吧!”珍妃绝望地问道:“你们为什么要逼迫我到这个地步。”而后又是一番纠缠,慈禧太后生气道:“把她扔下去吧。”然后唐冠卿就听到了挣扭的声音,一番纠缠之后,砰的一声巨响,那是珍妃坠井发出的声音。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而这个时候的光绪帝,正在养心殿中,对这一切毫不知情。

在这一说法中,慈禧要求珍妃跳井的原因,是害怕洋人攻进北京城时,珍妃以及宫内别的妃嫔失去贞节,有损皇室的面子,为了保全皇室的面子,慈禧在洋人进京之时将珍妃推入了井中。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更令人信服的说法,是“留京被拒”说。慈禧在八国联军攻入京城后,想要带着光绪帝一起逃离京城。在逃离之前,珍妃跪在无情的太后面前,祈求太后不要将皇帝带走。皇帝留在京城,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支撑大局。在这样空前的危机前,除了珍妃,没有其他人会为了光绪帝提出这样的请求了。慈禧太后看到求情的珍妃,想起来光绪帝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不配合,想起了光绪帝一党的处处压迫,新仇旧恨涌上心头,怀了满腔的恨意。她看着求情的珍妃,无处发泄的满腔恨意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于是命人将泪流满面的珍妃扔到了井中。

在这两种说法中,珍妃死得都极为隐秘,除了慈禧和将珍妃推入井中的崔玉贵,并没有他人在场。因为珍妃无罪,对于处死珍妃这一事件,太多的人知道会落人口实,因而选择了隐秘处死。

在光绪帝并不算长的一生中,珍妃是唯一在宫中带给他快乐的女人。珍妃在光绪帝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她的青春洋溢,她的活泼开朗,都给光绪帝乌云遮日般的生活带去了很多的光明。在最需要的时候,她陪伴在光绪帝身边,给以他安慰,给予他温暖,像是把一个溺水之人从孤寂深沉的水中拯救了出来。在被囚禁瀛台的时间里,她是光绪帝唯一的生命寄托,唯一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她死的时候,光绪帝并不知道,等到慈禧准备带着光绪帝逃离京城,可怜的光绪帝才知道这个噩耗。

没有见到珍妃最后一面,对于光绪帝来说是终身的遗憾。在珍妃死后,他变得更加消沉,漫无边际的绝望笼罩着他,光绪帝失去了他的灵魂,在逃亡的路上,他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任何光彩。这样的精神状况,让从小就体弱的光绪帝,身体变得越来越差。

在珍妃死后不久,光绪二十七年的七月,与八国联军达成和议后,联军的军队从北京城里撤出。还在西安的慈禧太后,命令崔玉贵进京查看情况。宫内所有的妃子都平安如初,珍妃投的那口井亦如出京的时候那样。于是崔玉贵便命令内务府准备棺材,将珍妃的尸体从井中打捞起,装殓入棺,准备下葬。

对珍妃的冤死,很多文人墨客发表了诗作来表达自己的同情。慈禧太后受到了或明或暗的谴责,于是在珍妃死后的第二年,慈禧太后将推死珍妃的罪名都安在了崔玉贵的身上,将崔玉贵逐出宫去,并且为珍妃恢复了名誉,将她晋升为珍贵妃。

但是这一切,在九泉之下的珍妃并不知道,死后的这些荣誉并不是属于她的,她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记忆,便是那井中无边无际的黑暗和绝望。

在《清史稿》中,关于这个可怜的女人只有短短几句话的记载:“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端康皇贵妃女弟。同选,为珍嫔。进珍妃。以忤太后,谕责其习尚奢华,屡有乞请,降贵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沈于井。二十七年,上还京师。追进皇贵妃。葬西直门外,移祔崇陵。追进尊封。”只记载了珍妃人生中的几件大事,甚至连坠井的原因都没有说。珍妃漫长的一生,只换来正史上的短短几句。

1921年,已经被废的末代皇帝溥仪发布谕旨,将珍贵妃追封为皇贵妃,加谥曰恪顺皇贵妃,使她的位号仅次于皇后,以告慰珍妃的在天之灵。珍妃在死前受尽了屈辱,这些身后之名,并不能化解她在死前对这个世界的怨恨。在她二十四年的生命里,或许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太多,但是她给很多人带去了欢乐,这些欢乐,曾经是灰暗的紫禁城中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