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
7333400000043

第43章 近现代李姓名人(13)

李国文1930年8月24日生于上海。1947年进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攻读理论编剧专业,1949年毕业后,投奔革命到北京,进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至1953年间,先后任天津铁路文工团和入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文工团创作组长。1954年于中国铁路总工会宣传部任文艺编辑。

1957年7月,李国文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反对官僚主义的短篇小说《改选》,引起不小反响。但不久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铁路工地参加劳改,此后长期搁笔。

1976年10月后他重新提笔写作,发表了《车到分水岭》、《空谷幽兰》等颇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1978年被调往中国铁路文工团任创作员,后于1980年3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月食》一文,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82年李国文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短篇小说集《第一杯苦酒》。198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危楼纪事》又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6年被调到中国作家协会,任《小说选刊》主编,至1989年底该刊停刊。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他出版过的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花园街五号》、《危楼记事》和中短篇小说集《第一杯苦酒》、《没意思的故事》、《电梯谋杀案》、《涅盘》、《洁白的世界》等,他还创作了大量的随笔散文集,如《骂人的艺术》、《淡之美》、《大雅村言》、《楼外谈红》、《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唐朝的天空》等,并多次获奖。他还著有《评点〈三国演义〉》、《莎士比亚传》等书。

李国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常青树,耄耋之年依然同时在《当代》、《花城》、《人民文学》等杂志上开专栏,而且每篇还都是超过万字的优质长文。他近年的随笔集《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李国文说唐》都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

李远哲

李远哲(1936年出生),英文名Yuan Tseh Lee,皇民化运动期间被父母改名为岩里哲夫。李远哲曾荣获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等。

李远哲1936年11月29日生于台湾省新竹市,父亲是知名画家李泽藩。1943年入新竹公立学校,校棒球队及乒乓球队队员。1949年入新竹中学,校网球队队员,并在学校乐团负责演奏长号。1955年,被保送进入国立台湾大学化工系,次年转入化学系学习。1959年国立台湾大学学士毕业。1959年,入国立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放射化学组硕士班,获得硕士学位。1961年,留台湾清华大学担任助教。

1962年李远哲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攻读化学系博士学位,1965年获博士学位。1967年2月前往哈佛大学,随赫施巴赫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1968年10月,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及佛兰克研究所助理教授。1971年10月升为芝加哥大学副教授。1972年返台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半学年。1973年1月升为芝加哥大学教授。1974年返回加州柏克莱分校,任化学系教授,并担任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同年成为美国公民。1975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回台湾任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1986年,与哈佛大学赫施巴赫教授及多伦多大学波兰奕教授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4年1月15日,李远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在出任的院长同时也兼任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特约讲座教授。1995年9月21日,应李登辉和行政院院长连战邀请,李远哲入阁担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召集人,并于1997年12月2日委员会完成阶段性任务解散后卸任。2006年10月19日,结束中央研究院院长的任期,由翁启惠接任。2007年10月9日,天主教教宗本笃16世任命李远哲为宗座科学院院士,为史上第四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前三位分别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及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和丁肇中)。2008年3月21日,开始担任T3大学联盟召集人、咨询委员会委员。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最初只适用于硷金属的反应。1967年,通过李远哲与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的研究创造,它已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工具。此后十多年中,李远哲又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新,使其能够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而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能够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前景。

尽管李远哲在政治立场上一直站在民进党一边,曾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在台湾地区“选举”中的关键时刻,帮助陈水扁获得“选举”胜利。但他对推动海峡两岸的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除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外,他还协助台湾“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设计并安装了一部分子束碰撞仪器。十多年来,他一直与中国科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帮助中科大化学系开展化学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均授予了他荣誉教授头衔。他还曾指导大连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化学研究所建立起了三套分子束装置。

此外,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荣誉讲座、荣誉教授、杰出学人、杰出校友等荣誉名衔数十项。并发表科学著作两百多篇。同时他还参与国际学术团体、美国联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学和一些私人学术组织中各种委员会咨询工作。

李婉若

李琬若(1937~)作为美国第一位华裔女市长,是一位知名度超过陈香梅的华人女政治家,美国政坛素有“香梅常香,婉若常青”的评语,意指李琬若是美国政坛的常青树。她思维敏捷、温和谦恭,而又热情四溢。她曾被克林顿誉为“具有东方文化教养的美国政坛魅力女神”。她被誉为美国政坛华裔女性三杰之一。

李婉若,出生于中国天津,作为第一代美国移民,她进入美国主流世界之前勤勤恳恳奋斗了40年。大学修读社会学毕业后,李琬若毅然参加了美国国务院的全球选拔活动,并成为赴美考察的唯一的台湾代表。

她20多岁就独闯美国,却显得十分自信与坚强。在为“美国之音”的《今日美国》栏目工作4年后,练就了她播音员般优雅的语言气质以及出色的演说才能。从此,她开始积极参与政府工作。李琬若最初是在洛杉矶一所郡立医院任社会工作员,病人多半是长期酗酒的病人。而她所负责的工作是替这些人解决经济上的问题,替他们申请社会补助。凭着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她三年时间里便从基层的社工人员变为医院社工主任。

多年来,她一直与美国政界、政府机构、大众社团,甚至是穷人、少数族裔、新移民打交道,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美国社会,这为她日后的仕途之路奠定了基础。1970年4月,李婉若正式出任洛杉矶福利部亚裔事务处长。1979年获福特政府提名任美国妇女权益顾问委员会顾问。1980年她担任洛杉矶社会福利部计划资源局局长,同年获“白宫家庭会议”美西筹办人任命。而她为了拉票,曾举着破伞在漫天风雨中敲开整个选区所有居民的家门。正是这种认真奋斗的精神感动了选民,使得她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市长。

1981年初,李琬若迈出了其从政生涯的重要一步。她参加了蒙特利公园市议员竞选,并在默默奋斗了25年后高票当选。1983年,李琬若正式宣誓出任为蒙市市长,成为全美首位华裔女市长。随后,她开始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1994年,出任美国商务部工业贸易政策委员会顾问。1997年,被卡特总统任命为全国成人教育委员会顾问。1999年,又获美国国务卿任命,出任美国东西中心的五位董事之一。她还是三军妇女顾问委员会委员,也是16位委员中惟一的华裔。在任职期间,李婉若一直坚持做选民登记,为的就是要让华人团结起来、广泛参政,积极维护华人权益。

近年来,李琬若担任美国亚太商会副主席,经常来往于中美两地,积极促进两国的商业交流与合作。对于中国,她一直怀着深厚的感情。她说:“我对中国的感情之深,非言语可以形容。我这个人最大的长处,就是永远不失去我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更多华裔人士谋福利,也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

但对于自己的奋斗故事,她总是轻描淡写。但她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华人树立了榜样,鼓励了更多华人的从政信心。但她却一直很谦虚,也依然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她是这样概括自己的:“不失赤子之心,冲劲大,跑得快,永远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