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7333200000032

第32章 朱元璋的亲密伙伴(9)

洪武二年,李文忠奉命随同常遇春出塞,打到上都(多伦),回军的时候,常遇春突然害病身亡,一代骁勇善战的将士离大家而去。群龙不能一日无首,朱元璋任命李文忠代作主帅,率军向西进发,帮助徐达攻庆阳,走到太原,听说大同危急,而且庆阳已被徐达攻下,便当机立断转军北向,解了大同之围,活捉了元军的将领脱列伯。洪武三年,李文忠实授征虏左副将军,与征虏大将军徐达分途北进。他带了十万人,再度到达开平,听说元朝的新皇帝爱猷识理达腊驻扎在应昌,他就兼程突袭,搞了个突然袭击。元顺帝确实是个可怜的人,自洪武二年(1369)被迫搬家后,在应昌只住了几个月,就死掉了,他这个皇帝当的真是相当窝囊。可是追悼会还没来得及开,大家买好的花圈还没来得及送到,老相识李文忠又一次不请自来,此时的元朝倒是想挺起胸膛做人,想要固守。可是固守也是要有实力的,何况攻城的是李文忠,这个以速度制胜的家伙。

李文忠人老实忠厚,干点重活累活一点怨言都没有,上次帮皇帝搬了一次家,这次捋胳膊卷袖子准备做第二次义工,真是新时代的好青年啊!奥运会就是因为这样的志愿者的存在才举办得这么成功,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

李文忠的速度可以跟博尔特相媲美,他攻城效率之高、速度之快,简直令人扼腕叹息!攻下元军把守的应昌只用了一天,这着实让蒙古骑兵汗颜,因为他们素来以速度快、机动性强闻名,但面对李文忠这样的进攻速度,这样风一样的男子,他们也只剩下瞠目结舌的份了。

由于没料到李文忠会有这样的速度和效率,城里的王公贵族们还在跟自己的妃子们为自己不能继续这样的美好生活而难过垂泪的时候,城外就传来李文忠已经攻打进来的消息,元顺帝的老婆们因为背的金银财宝多,而且女人的衣服比较多,丢哪一件都舍不得,于是大包小包的全部被俘虏,王公大臣们全部被抓,这当中还包括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刺。

元顺帝的儿子爱酉犬识理达腊充分发挥自己是大草原的孙子的天分,使出追兔子的本领,一下子就逃出了敌人的视线,得以保存性命。他跑到和林,和王保保会合,在保保的拥护下做了元昭宗,这对难兄难弟抱头痛哭,立志报仇雪恨。

这边李文忠人抓了不少,财宝也收获了不少。光宋元两朝的玉玺金印,就被他拿到了十五颗之多。这下可是发了大财了!回军经过兴州与红罗山,收降了元军五万以上。朱元璋封他为曹国公,任命他为“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

追缴元朝残余势力

明洪武五年即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元朝的残余势力进行第二次大规模作战。就在中路徐达军失败的同时,李文忠的军事行动也充分体现了祸不单行这句俗语的准确性,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率领军队抵达口温,元军败退,李文忠似乎是受了徐达的传染,也开始轻敌冒进,他将辎重留在后方,亲自率领大军轻装追击元军。李文忠并不是毫无战略考虑的,他的用兵特点就在一个快字,如果把徐达比作谋略周详的长跑选手,那李文忠就是百米赛跑的能手。在应昌,他曾经创造了一日破城的纪录,这次,他认准了元军没有防备,所以大胆追击,以期一举歼灭元军。当他追击到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时,终于找到了败退的元军,只不过似乎和他想象中有点不同。这支部队并没有逃跑的狼狈和疲态,相反个个都龙精虎猛,跃跃欲试。

统率这支军队的是元将蛮子哈剌章,这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将领,他采取了和王保保相同的战略,吸引明军主力进攻,然后寻找时机决战。此时的李文忠军已经连续追赶了数日,十分疲劳,而元军利用小股兵力引诱,大部队却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他们已经在此等待李文忠多时了。

到这份上了,啥也别说了,开打吧!

李文忠一想这些蒙古人真是不厚道,自己追了这么多天就这么几个兵,把大军藏在后面,真是过份!今天一定要教训你们,让你们知道明军的光辉形象是什么样的!在兵困马乏这种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李文忠亲自率领部队与元军交锋,李文忠冲在队伍前,连日追赶的疲劳消失得无影无踪,跟自己的手下同元军激战数日,最终打垮了元军,歼敌上万人,当然,自己这边的明军也牺牲了不少。

按说打到这个地步,面子也有了,就该回去了。可李文忠实在不是好惹的,怎么能咽下这口恶气?他力排众议,以惊人的意志力和指挥才能率军队追到了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一定要把元兵赶尽杀绝才肯罢休,元将蛮子哈剌章一看傻眼了,自己没事去捅什么马蜂窝啊?这个李文忠看似忠厚儒雅,怎么这么凶猛啊?蛮子哈剌章恨不能抽自己嘴巴,知道自己招惹了个煞星,惹了大麻烦,于是命令军队撤退,以躲避李文忠,打不起我还躲不起吗?但他哪里能想到,李文忠就是个特大号的马蜂窝,半点面子也不给他,一路追赶过来,不要蛮子哈剌章的老命誓不罢休。

俗话说狗急还跳墙,兔子急了咬人,何况是蛮子哈剌章这个人!眼看李文忠快把他逼到死角上了,他也只好以决战架势布阵,想与明军决一死战。李文忠虽然勇猛,却一点都不笨,看见元军这次真的要拼老命了,于是下令收兵修建营垒,搭帐篷过日子跟元军对抗,这下蛮子哈剌章又傻眼了,前面把我们追得快吐血了,现在又在追赶了我们几百里地后突然搭帐篷生火做起了饭,过起了日子,这唱的是哪出戏?蛮子哈剌章费了不知多少脑细胞,但是最终没想出是怎么回事。最后得出结论,李文忠这个人太可怕,不知要在自己背后捅什么刀子呢,恐怕会有什么诡计,还是不要轻举妄动,免得再招惹什么麻烦。于是双方就此僵持下来。不久之后,李文忠发现粮食不够吃的了,便如同出来旅游一样,大摇大摆地把部队撤走了,元军见他如此嚣张,自作聪明地认定李文忠背后一定有伏兵,哪敢追击?李文忠就这样顺顺利利地班师回朝了。

在洪武六年与洪武七年,他奉命巡边,在长城外沿着长城巡逻,和元军发生了若干次的小接触,都获得胜利。

此时的元朝军队也只能安心地呆在西伯利亚地带没事儿裹着厚大衣,擦擦鼻涕、回忆中原灯红酒绿的生活了,想要回来估计很难了。

这边朱元璋算是没有什么大的后顾之忧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好好治理自己的国家。

战场下的李文忠

洪武十年以后,李文忠与李善长二人接过朱元璋沉甸甸的嘱托,在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参政议政,而且基本都是军事机密、国家要事,做了实际上的宰相,但是作了不到两年,胡惟庸那厮没欢几天,就被看他不爽的朱元璋砍了头,他一死没事儿,中书省被取消了,大都督一分为五,前、后、左、右、中,御史台也在十三年五月被取消,李文忠和李善长只剩光杆司令,没有了要发挥余热的场所了。在此以前,他也没闲着,在十二年上半年带着沐英等人,灭了洮州十八个番族的嚣张气焰,平定了他们的窝里反,在七月间回京,掌管大都督府的事(最早的一任大都督,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后来,大都督府一分为五,他不能被分为五份,也就不了了之了。老李管的事很多,国子监也归他管,从十二年七月起,由他兼领,不过至于兼领到什么时候,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史书上没写,我们现在也找不着他人,自然是没法对证了。好在那是一个闲差,又是一个文职,领不领都没多大关系。

常年的征战对人身体的消耗是很大的,老李最终没有逃过这样的折磨。他在洪武十六年冬生了病,第二年三月就去世了,前后不过半年都没到的时间。病中,朱元璋亲自来看过他,又吩咐华云龙的儿子淮安侯华中负责料理他的医药。但是医药很多时候不能控制病情,老李也许就是大限已经到了,老李死了以后,朱元璋怀疑是华中料理得不周到,于是把华中的侯爵给贬了,把华中的家属流放到建昌(西昌),而且还怀疑医生用了毒药,又把所有诊视过李文忠的医生全部砍头,这还不算,连这些医生的老婆孩子都没有放过。

这些人真不是一般的冤枉,好好地给李文忠看病,前世无怨后世无仇的,干嘛要害死李文忠?

有史学家说,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一种可能是因为太生气了,太伤心了,因为李文忠是自己的亲外甥,自己视他为己出,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朱元璋想要欲盖弥彰,因为李文忠也是当年的功臣之一,虽然关系比较特殊,但是老朱在诛杀群臣的时候,可是相当的大义灭亲。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样的说法,但是即使李文忠是自己的亲外甥,他是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武夫,这不同于一般的文人,也不同于一般的武夫,这样的人对于朱元璋来说,可能更危险,朱元璋虽然爱他如子,但是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杀了他的可能是很大的,那些大夫的死不过就是老朱为了给自己粉饰太平的替死鬼。

历史暂且留给别人去争论吧!

李文忠死时才四十六岁,相当的英年早逝啊!老朱封他为岐阳王,谥以“武靖”二字,并且亲自写了一篇祭文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