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似水年华
7331300000018

第18章 原子弹和眼泪(4)

博尔赫斯说:“我对平凡的事物感到惊异。”面对结香花,我也惊异于它的种种传说,4年后的今天,我才第一次认真地倾听它、对话它,心,也因此活泛起来。而在此之前,我总以为我已没梦也没想了,即使有,大概也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是此刻,我却分明听见残存的梦想,恰如眼前一些还未盛开的花蕾,正在春风中缓缓地抬起头。

转身离去时,我将树上的两根枝条打成结,但愿我那些已埋进土里的梦想,来年能被结香树唤醒,在春天的天空下,曳曳生姿,与盛开的结香花婆娑共舞,彼此成就生命中的一场华美。

小小布袋装满了母亲亲手种亲手摘亲手剥亲手炒的蚕豆,却装不尽慈母比天高比地厚比水长的深情。

蚕豆花开

文/张垣

春暖花开,我回到故居打开收音机,“油菜花开黄似金,萝卜花开白似银,豌豆花开九莲灯,蚕豆花开黑良心……”沪剧的神韵响彻农家小院。

“蚕豆花白中含紫,我看不比金花银花推板(差)。”老母虽然年届耄耋,但耳不背,手指院内密密层层竞开的蚕豆花。“伊(它)长得好看,还有一股清香,唱戏人真是瞎编,说伊黑良心,哼!”

“这是用蚕豆花作比方,骂的是戏中黑良心的嫌贫爱富人,并非指责蚕豆花。”尽管我解释着《庵堂相会》中的这段唱词,但她老人家仍然“固执”地为蚕豆花鸣不平,不厌其烦地唱赞歌,“伊不是金枝玉叶,栽种到啥地方就长在啥地方,花也开到啥地方。秋天播种,冬天顶着霜雪长,春天发棵开花,立夏结荚长豆,不娇生惯养,用勿到人多伺候,却能给种地人带来交关(很多)好处,花可赏,豆可吃,秸可烧,伊格良心交关好!”

这种纯朴感情我完全可以理解,打我记事情起,每到秋天,母亲身系围裙,兜着蚕豆,或在晨曦中,或在月光下,或在秋风里,手执铁锹,忙碌在家前屋后、沟沿树下边挖坑边撒灰边播蚕豆种,忙得汗津津,可越忙越高兴。待到春暖花开时,母亲常常端着饭碗边吃边围着蚕豆花转,我也跟着母亲欣赏紫白相间的蚕豆花,常听到她快乐的声音:“再过个把月,我炒青蚕豆给你们尝鲜!”

那年月的青黄不接时,填不饱肚皮是家常便饭,正在长身体的我们能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炒青蚕豆,无异于阔老品尝熊掌燕窝。暮春初夏,母亲手拎篮子,带了我们从蚕豆棵上摘下先绽的豆荚,接着全家人围着桌子剥豆,然后由母亲掌勺,我抢着烧火,青烟起红光闪亮,只听“吱啦”一声响,母亲已经把碧绿生青的嫩蚕豆倒进了油锅,要我续柴烧旺火,她用铲铲过来铲过去,一股清香溢老屋,母亲麻利地放上盐糖葱姜等佐料,盖上锅盖,吩咐我再加大火力,待烧开后再焖一下,母亲便盛了一碗碗炒青蚕豆,端给一只只小“馋猫”,味道嘛,好极了!母亲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吃相,脸上写满了灿烂。有时母亲挑出大颗粒的炒青蚕豆,用线串联起来,如佛珠一般挂在我们胸前,玩具加小吃,举世无双,令小伙伴们艳羡。以后,母亲变着法子让蚕豆在我们的餐桌唱主角,油盐炒蚕豆、油氽豆瓣、煮酥蚕豆、豆瓣酱、咸菜豆瓣汤……一年四季都离不开蚕豆啊!

上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母亲虽然患了浮肿病,却仍拖着病体在十边地见缝插针种蚕豆,种上生的希望,播下慈母真情。那年我初中毕业考取了百里外的水利学校,儿走母担忧,临行前,母亲炒了一锅蚕豆,装进小布袋,塞到我手中,千叮咛万嘱咐:“长身体辰光,千万别饿坏了身子,饿了咬几颗蚕豆充充饥,垫垫底。”小小布袋装满了母亲亲手种亲手摘亲手剥亲手炒的蚕豆,却装不尽慈母比天高比地厚比水长的深情。

“嗡嗡嗡”,一群小蜜蜂伴着彩蝶飞到紫白相间的蚕豆花上,我的心啊,也像飞舞的蜂蝶陶醉在蚕豆花香中,这是小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高堂老母的“杰作”,我情不自禁地顺应老母的心意唱赞歌:“蚕豆花开香喷喷,良心好来交交关!”

树低下头,在湖水中终于看到了自己挺拔的倒影。树心中欢喜无限,风吹过,树挥动枝叶快乐地舞蹈,树叶哗哗作响,似乎在大声地叫道:我看到我自己啦!湖水也轻轻荡起涟漪,点头微笑。

树与湖的相爱

文/翁秀美

群山环抱之中,有一个湖,柔波荡漾,给四周陡峭的山岭带来一股温润之气。湖边,有一棵小树,长在一堆灌木丛中,毫不起眼。

在小树的眼里,湖是那么的深厚广博,深绿色的湖面像厚重的翡翠,让树看不到底;然而湖又是坦荡荡的,天地万物无不映在湖的心中,任其万般变幻,湖依旧是湖,安详宁静。

远远的,小树看到湖里不时溅起快乐的水花,那是调皮的鱼儿在水里跳跃嬉戏,当湖面衍生出一朵朵小圆圈,小树知道那是细细的雨丝落进湖里留下的快乐的小脚印。树想,如果自己是鱼儿或者雨丝多好,就可以触摸到湖水,与湖亲近了。树看到蓝天、白云在湖中美丽的倒影,树很困惑,为什么看不到湖心里的自己的影子呢?是不是湖看不到我呀,小树便想与湖说话,它将身上最绿的叶子摘下丢进湖里作为礼物,可是叶子太小太轻,在半空中就被风吹落,掉在了灌木丛里。树不知道,湖边的杂草灌木遮住了矮小的树,湖的心里是一片模糊的绿的倒影。

树很委屈,想离开湖,可是离不开,树无法挪动一步。

树在湖边,树的根在湖边。湖水给了树根源源不断的丰厚的养分,树一天天地长大,根也越扎越深。渐渐地,树的身躯粗壮,枝干纵横,小树长成了参天大树,郁郁葱葱的绿色引得鸟儿成群地飞来,清脆的鸟鸣使湖边充满了生机。树长高了,眼界开阔了,它看见远处绵延起伏的山岭,岭下奔跑的小鹿和羚羊。树低下头,在湖水中终于看到了自己挺拔的倒影。树心中欢喜无限,风吹过,树挥动枝叶快乐地舞蹈,树叶哗哗作响,似乎在大声地叫道:我看到我自己啦!湖水也轻轻荡起涟漪,点头微笑。

树此时明白,湖的心里一直就有树的存在,只有自己站到了一定的高度,才看得清楚,这一切,源于自己不懈的努力,更得益于湖水的珍贵赐予。

湖继续默默地滋润着身边的植物,包括树。树很感激,它更加努力地生长,身体尽可能地弯曲着,逐渐倾向湖水,年复一年,树与地面形成了近45度角距,浓密的绿荫如大伞盖般,为湖遮挡烈日、风雨,撑起一片清凉宁静的天空。树想,即使是倒下,也要倒进湖里,与湖永远相伴。

谁说大自然中没有爱,没有真诚的奉献与回馈呢?默默地付出,不求任何回报;滴水之思,却报以涌泉。这是纯净无私的湖与感恩的树给我们留下的无声启示。

吸烟能够麻醉人的神经,具有某种调节人的精神的作用,是烟草能够大行其道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烟草何以征服中国

文/冯少波

北方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做“少年不抽烟,死了对不起老祖先”。其实我们的祖先,从孔子孟子到李白杜甫,从秦始皇汉武帝到赵匡胤朱元璋,都不知烟为何物。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烟”的概念,烟草植物以及吸烟习惯都是很晚的时候从国外传入的。古代中国也有一种烟草类的植物,写做“菸”,但是它不是后世中国人点燃吸食的那种烟草。如果说到“烟”,我们的祖先一定以为是在燃烧的草木火焰之上袅袅升腾的烟雾。

烟草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我国的?现有的研究表明,烟草在16世纪后半叶就已经传入中国。烟草在中国的种植与吸食大约开始于明代后期。一般认为,传入的路线有三条:第一,由福建水手从菲律宾吕宋带到台湾,再从台湾传到福建和广东沿海,再传到其他地区。这是最主要的一条路线。第二,由印尼或越南传到广东,再传到其他省。第三,从朝鲜传到我国东北地区。近来又发现烟草的北传路线,可能是由俄国传入蒙古,再传到新疆的,并于20世纪达到兴旺。

在烟草的传播过程中,政府并没有推波助澜,也没有袖手旁观,甚至不能宽容忍让,而是采取了严厉查禁的态度,一直在坚决制止种烟吸烟。在明朝皇帝中,崇祯皇帝是坚决主张禁烟的。崇祯皇帝主张禁烟的原因很特别,在崇祯看来,吃“烟”意味着京都“燕”的陷落,表现出他的多疑、忌讳和恐惧心理。不过崇祯皇帝禁烟并不成功,以致后来不得不采纳洪承畴的意见,解除禁令并允许民间种植和商人贩运。

后金政府也采取了禁烟政策。清崇德四年,户部严申禁律,颁布禁烟告示,告示颁布两个月之后,刑部审理“烟案”多达60起,处以游街示众、鞭挞、贯耳和罚款者多达百人。但民间偷吸现象仍普遍存在,这时吸烟之风已成社会风气,如何禁止?迫于形势,清太宗于崇德六年下令废除了禁烟令。在此后数年中,关外种烟、贩烟、吸烟迅速风靡,上下皆然。

吸烟为什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迅速被中国人接受并普及呢?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普遍认为它具有防止蚊虫叮咬的作用。烟草中含有一种有毒的物质,叫做尼古丁。尼古丁具有很强的杀伤力,所以毒蛇不咬烟鬼,因为它们闻到吸烟所挥发出来的苦臭味,就避而远走。吸烟的人随身携带烟草与吸烟器具,点燃烟草于面前,不停地吸入、吐出,使自己的周围烟雾缭绕,自然也能够起到驱赶蚊虫的作用。

烟草得以迅速传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据说它有治病的功效。在烟的传播史上,有一个人的名字不能不被提到,这就是尼古特。尼古特是法国驻葡萄牙大使,他是烟草从葡萄牙传播到法兰西的一个关键人物。烟草较早传入葡萄牙,尼古特也以观赏和药用为目的种了几株,并获得成功,尼古特当时对烟草崇拜至极,用其治疗钱癣、烂疮及疣病等。回国时,他把烟叶烟草带到了法国,并力劝太后嘉赛琳把烟叶细末当作鼻烟散剂来使用,治好了太后的头痛病,烟草于是在法国被大肆宣传,广为种植,被誉为“大使草”、“嘉赛琳太后草”。后来烟草被定为尼古丁属,烟碱被命名为尼古丁,就是为了纪念尼古特。

中国民间有许多偏方都用烟来治疗,农村中的一些老年人相信,肚子痛时抽几口烟可以缓解疼痛,帮助身体恢复。烟被认为是一种含有热量的气体,烟经过口腔可以到达胃肠,增加身体内的热量,祛除寒气。而皮肤问题,像疥疮、蛇咬、蚊叮和其他创伤,也可以利用烟油来治疗。

吸烟能够麻醉人的神经,具有某种调节人的精神的作用,是烟草能够大行其道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明代后期《滇南本草》中载:“野烟,性温味辛,有大毒……令人烦乱不省人事。”清代大儒纪晓岚烟瘾奇大,曾有人劝他戒烟,他却说:“诸君只见我深受其累,却不知我深受其利。每天捉管之时,吸上几口便思如泉涌,挥洒自如;缺乏它时,便文思枯燥,寂寞难耐啊。”

烟的广泛传播还与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心理,即对火的崇拜和神仙观念有关。“香烟”是沟通人与神灵的一种媒介物,清人王忻《青烟录》就将焚香与吸烟相提并论。吸烟可以吞云吐雾,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制造一种神仙境界和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林语堂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饭后一锅烟,赛过活神仙。”

不再有故事,大家都沉默了,偶尔会听见一些枝叶颤动的声响,那已经不再是吟游诗人的诗篇,而是森林大地的哭泣了。

森林的故事

文/虫弟弟

从我爱上那位羞涩的但却热爱生命的栎树后,一晃又是几百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看着林间的动物们繁衍了一代又一代,最初那些曾经在栎树小姐身边上窜下跳的调皮的松鼠早已经化作我脚下肥沃的森林土,而它们的后代,我记不清已经到了第几十代了,仿佛是厚厚的泥土下那些曾经在树丛间尽情嬉戏的祖先的影子,重复着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森林之外的世界在不断地变化着,几百年的岁月可以改变很多很多东西,但是在森林里,在这个没有炽热阳光的照耀和冰冷北风的肆虐的地方,几百年的岁月只是让我的身躯又厚了几圈,而那些栎树小姐则成为了雍容的女士。

我想你肯定会问,你后来向她求婚了吗?是的,我这么做了,而且是在冬季的夜晚,在明亮的星空下,我说过我会挑这么一个时间。其实一直以来我也在眺望星空,看着那些闪烁的星光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换,从春天到冬天,它们组成了不同的但都是很美丽的图案,久而久之,我就将它们铭记在心里,像她一样为它们编织一个个故事,这样我就永远也不会忘记它们。我敢说我编的故事令她着迷,她听得如痴如醉,于是她也爱上了我,我们两个努力地向着夜空舒展开枝叶,树枝磨擦发出的沙沙声像一个吟游的诗人在喃喃诉说着动人的诗篇。

我从来没有见过诗人,只是从路过森林的旅鸟那里听说过他们的故事。旅鸟依旧不辞辛苦,每年都往返于两个遥远的地方之间。我从没问过它们从哪里来,也没问过它们要到哪里去,只是静静地听它们讲述外面的世界。我知道了那些曾经供它们歇脚的海中的小岛已经沉到了水下,蜥蜴游过大海去寻找新的栖身地,珊瑚礁失去了光彩,在浑浊的海水中死气沉沉地堆积,而曾经被栎树小姐们羡慕不已的红树林已经枯萎了,被厚厚的尘土埋没,再也看不见太阳从海里升起来……于是大家都唉声叹气,那些栎树女士优雅地卷起枝条表示她们的惊讶和遗憾,老山毛榉先生虽然比以前沉默了很多,也忍不住开始对他的新房客讲述几百年前旅鸟们的祖先描述过的美丽的景色。而我的美丽的太太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向我伸出一根枝条,轻轻地触碰我的枝叶,我读懂了她的心声,于是我也回应她:只要和你在一起,世界就不会改变。

然而我很清楚地,在冬夜寂静的夜空里,听见远方响起了可怕的声音,那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像是有无形的牙齿在啃噬我的身躯。然后,一年又一年,这种声音越来越近。渐渐地有很多松鼠和熊从远方迁移过来,它们带来了可怕的消息,人,正在吞噬森林。

我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到这里,到这森林的最深处,但我知道他们一定会来的。我没有办法阻止他们的步伐。他们可以让海水淹没美丽的小岛,可以让那些曾经生机勃勃的珊瑚奄奄一息,也可以用尘土埋没幸福的红树林的梦想,那我又怎么可能去抵抗呢?我唯一可以做的,只是在剩下的每一个夜晚,每一个可以看见星星的夜晚,和我的太太一起,静静地仰望星空,回忆我们的故事,回忆我们的岁月,回忆我们的生命。旅鸟们不再经过这里,老山毛榉再也不说话了,他的根已经支撑不了他老朽的身躯,但是他还是努力地站在那里,因为他身上还有新出生的小家伙,而它们正准备迎接生命的喜悦。夜晚不再有窃窃私语,不再有故事,大家都沉默了,偶尔会听见一些枝叶颤动的声响,那已经不再是吟游诗人的诗篇,而是森林大地的哭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