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戒毒所回到家后,我家门前聚集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好几十个人,还有公社、大队干部。再一问,原来是我父亲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后,于1949年随国民党起义部队被改编进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后来在一次对国民党军队的作战中光荣牺牲,因而成了革命烈士。可这消息来得也太迟了。
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重病卧床不起的母亲时,她嘴唇动了动,说不出话来,但她一脸的欣慰……
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岁月无情,妈妈终于无法抵挡住艰难岁月对她的折磨,就这么一声不响地走了。妈妈生前没有过一天舒心日子,她含辛茹苦,孝敬爷爷奶奶。在爷爷奶奶生病期间,她卖掉了结婚手镯,为爷爷奶奶求医抓药,并养老送终。她为我,一辈子操碎了心,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委屈,也咽下了太多的泪水,真是难以尽述。这就是我善良的妈妈,勤劳的妈妈,意志坚强的妈妈。而她就这么走了,我如五雷轰顶,撕心裂肺。
等我从卫生间卸完妆出来却发现,妈正站在卧室的穿衣镜前,拎着我的演出服在自己身上美美地比划着,还一会儿正着脸看,一会儿又侧过去。
当观众的母亲
文/姝彤
那是一场有三四千人参加的文艺晚会,作为节目主持人、身着华丽舞台晚装的我,在专业化妆师三个多小时的精心包装下风光无限。
这次妈来我这小住,恰巧赶上单位举办文艺晚会。晚会还没开始,一看那么大的场面,坐在观众席里的妈妈手心就直冒汗,紧张得想上厕所,她担心我万一怯场忘了词。第一眼看见我出现在舞台中央,不仅上台没戴眼镜、而且穿了一双超高跟鞋时,妈的感觉居然是“一点儿都不像你”。当确信眼前流光溢彩的主持人就是自己的女儿时,母亲眼中的我,俨然无异于央视的周涛。妈后来告诉我,她当时实在太激动,可满场陌生的人没人能分享她的喜悦,就忍不住主动对身边一位阿姨说“她姨,你看那报幕的就是咱女儿!”可当人家用一种怪怪的眼神上下打量她时,她又后悔说错了话。当听到妈说,她担心自己的土气给我抹了黑时,我的眼泪顿时就掉了下来:“我亲亲的娘啊,没有您,哪来的女儿啊!”
演出结束,等我过足闪光灯瘾后回到了家,平时早睡早起的妈还在等着我。她一边珍爱地抚摸着我刚换下来的演出服,一边回味着:“看你今晚穿这衣服多漂亮呀!你小时候咱们家穷,你的衣服都是捡你姐退下来的。那年冬天我住院没顾上管你,害得你反复感冒都引起心脏不好了。等后来我才发现你穿的棉裤已经短到膝盖了。唉,我现在一想起来心里都觉得难受。”妈说着,竟掉下泪来:“当年只想再难也要咬着牙把你们几个拉扯大,将来一个个能吃饱肚子就行了。妈这辈子还真没想到,我娃也能穿上这么好看的衣服在人前出头露面。”
“妈,赶明儿我领你去,给你也做条好看的裙子。你看你瘦瘦的,穿上裙子也一定好看。”我想起,身为女人,妈好像一辈子都没穿过裙子。
“嗨,千万别糟蹋钱了!你想叫我这老太婆耍怪呀?老脸都成核桃皮了,还穿什么裙子呀!”妈笑着连忙反对。
等我从卫生间卸完妆出来却发现,妈正站在卧室的穿衣镜前,拎着我的演出服在自己身上美美地比划着,还一会儿正着脸看,一会儿又侧过去。一扭头,突然看见我正躲在门口偷看她时,妈像个干坏事当场被捉的小孩,顿时,一脸的羞窘溢满在她的皱纹里。
外国人讲求当下,这个励志典范很让他们不能理解:他一口一个为了让家人享福,可他远在中国的母亲、外公、外婆能有多少时间去等他学成归国又有多少时间享福呢?
儿子,我很好
文/王墨竹
多年前,杜梅就和丈夫离异,含辛茹苦独自带着儿子。儿子也很争气,是众人眼里的榜样,他靠自己努力,考上全国有名的重点大学,又拿到全额奖学金出国读研,还长得很帅。
“我出国读书,就是希望能给妈妈一个好的生活。”于是,儿子口中的妈妈,顿时也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
儿子出国不久,给她寄来照片:漂亮静谧的校园,干净舒适的宿舍,苹果电脑……一个大学生美好的留学生活便展现在眼前。她一遍遍地看,还不时有意无意地拿给身边人看,期望有人和她分享。
“可他知道你在这里一天打12小时的工,还得了病吗?”睡在杜梅下铺的工友犹豫地问。她缓缓地翻了个身,将脸面向墙壁,捂住嘴轻咳了一声:“不想让他担心。”
“你儿子那么优秀,你干吗还来遭这份罪?”
比她年轻30岁的工友,很有些不理解这个睡在上铺的病恹恹的大婶。
“他也只是在读书。我要是不工作,家里就没经济来源。孩子的外公外婆身体也不好,还指望我呢。”她期期艾艾地解释道。
下铺的工友轻轻地叹了口气,便不再言语了。杜梅心里却翻江倒海起来。
儿子大学毕业后,她很想让他参加工作照顾家里。这么多年,她又当妈又当爹,还要照顾年迈的双亲,真的好累。如今儿子大了,她多么期望,他能帮她顶起一片天,可他要出国读书。
有好几次,杜梅都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可看到儿子那明亮而兴奋的眼神,想到那句“我出国读书是希望能给妈妈一个好的生活”,她又默默挺起瘦弱的脊背。
儿子在那边如鱼得水,很受老师赏识,还被同学选为同乡会的会长。当地一家电视台去学校采访留学生生活,儿子被推荐为中国内地大学生的励志典范。外国记者就他家的现实情况问了几个问题:“你还要在国外待多久?”
他说:“三五年吧,说不定更久。”
“你想过把母亲接过来吗?”
“不现实,我是来读书的,不是来享受的。家里还有外公外婆需要母亲照顾。”
“你出国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让妈妈能过好的生活,让外公外婆也享福。”
“你的成绩很优秀,现在就出去工作可以让你母亲休息。也可以照顾母亲和外公、外婆。你愿意吗?”一向能言善辩的他竟无言以对。
外国人讲求当下,这个励志典范很让他们不能理解:他一口一个为了让家人享福,可他远在中国的母亲、外公、外婆能有多少时间去等他学成归国又有多少时间享福呢?
“妈妈,你最近好吗?”儿子打来了越洋电话,杜梅正在干喷漆的活儿,强烈的味道刺激得她干咳不已。她用力捂住嘴等咳嗽劲儿过去了,才恢复了声调,笑着对电话那面的儿子说:“我很好,儿子,你呢?”
母亲的爱,对孩子,泪水常常是噙在眼里;而父亲,对他的孩子,他的眼泪,是常常流在心里。
父亲的眼泪
文/马付才
从小,他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就似乎显得很生疏。他和父亲都是沉默少语的人,因此很少交流。后来,他下乡当了知青,进城后,到棉纺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这中间他吃了很多的苦,但父亲从来都没有问过他,他觉得父亲根本就不关心他,也不爱他,偶尔,他回到家中,父亲顶多就是问一句“回来啦”、“吃过没有”之类不咸不淡的话,之后,彼此之间就又是沉默,有时候,父子两人可以对坐上三个小时,而不说上一句话。
为此,他曾在心里不止一次地怨过父亲没有温情。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北京的电影学院,毕业后,他做演员,做摄像,因为醉心于事业,他在外面四处漂泊,和父亲更是聚少散多。虽然当演员时他也拿过几个奖,但都是不疼不痒的,他仍然是默默无闻,在别人的眼里他始终无关紧要。
开始做电影导演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不看好他,认为他根本就不懂电影,更不用说会成功,他在外面受尽了艰难和委屈,回到家里,他多想能靠到父亲的肩膀上感受一下父爱的温存,但是,沉默的父亲根本不会让他感受到他内心所渴望的那种父爱,走出家门,他仍然是把所有的艰辛都压在自己一个人的身上。
想不到他导演的电影在国际的电影节上得了大奖,他一炮走红。出了名的他回到国内,迎接他的并不都是他所想象的鲜花和掌声,更多的反而是在报章上关于他和他导演的电影的负面新闻,他感到压力很大,想安静,似乎又无处躲藏。他只好回到家中想寻找温暖,让他想不到是,父亲看到他后仍是一言不发,只是把他细心在各种报纸上剪贴在一起,有关他的各种消息拿给他看。
他去意大利拍电影时,父亲已病入膏肓,当医生的母亲告诉他,父亲最多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但公务缠身,他不得不走。到医院他与父亲告别,走到病床前,轻轻地对父亲说他要走了,然后,慢慢地退出,拉上了房门。父亲仍然沉默,但从眼角的余光中,他还是看到了父亲头耷拉在病床边,一直望着他……父亲没有过多的言语,但他突然发现,父亲看他的目光里却有一种震撼力,让他深深地感到了父亲发自内心的那种爱与不舍。那一时刻,他好像感到了父亲在流泪,父亲的泪不是在眼睛里流淌,而是在心里。
他的名字叫张艺谋。张艺谋在那一时刻突然对“可怜天下父母心”那句俗语有了更深刻、更细腻的理解,原来,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特别是父亲,无论他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爱的表达方式,他对孩子的爱,永远都不会改变。
因为,母亲的爱,对孩子,泪水常常是噙在眼里;而父亲,对他的孩子,他的眼泪,是常常流在心里。
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购买上帝的男孩
文/徐彦
一个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老头眼圈也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儿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全付了。
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
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一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每个人都要去学会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如果连这点也做不到,那他就真的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救命的松鼠
文/张以进
梅晓天18岁那年,家里再一次遭受了磨难。梅晓天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又患病多年。这天,母亲的病又犯了,梅晓天趁着夜色去镇中心医院给母亲抓药,回来的路上被车撞倒了,医生说他的左腿可能保不住了。
得知消息,梅晓天的母亲一次又一次昏倒在地。儿子是她一生的牵挂,可现在儿子不仅不能再照顾她,而且有可能需要她照顾。想到儿子是为自己抓药而出的车祸,想到儿子今后要在残疾车上度过下半辈子,母亲的心里像刀割一样,充满了伤心和愧疚。母亲是坚强的,看到神情低落的儿子躺在病床上郁郁寡欢的样子,她擦干了脸上的泪水,要尽最大的力量照料儿子,以减轻他心中的痛楚。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梅晓天和母亲回到了偏僻山沟里的老家。梅晓天的左腿依然毫无知觉,他只能待在床上和轮椅上。母亲每天忙碌着,不让晓天动一根手指头,甚至连饭也要喂给儿子吃。但是,母亲感觉到儿子生活得并不快乐。
有一天,舅舅来看晓天,还带来了一只小松鼠。灰色的小松鼠长着尖尖的脑袋,两只灵巧的耳朵,还有长长的尾巴,别提多漂亮了。下午舅舅离开的时候,梅晓天已经和松鼠成了好朋友。
有了小松鼠,梅晓天开心了不少,听说松鼠喜欢吃核桃、栗子等硬壳的食物,母亲特意去山上找了一些。为了让松鼠吃得开心,晓天用嘴巴咬开一个个山核桃,剥好肉送到松鼠的嘴边。开头几天,松鼠吃得挺欢的。可几天一过,母子俩发现松鼠竟然不吃食了,整天耷拉着脑袋。梅晓天连忙让母亲去找舅舅。
母亲很快找到了舅舅,舅舅告诉母亲,松鼠经常要吃核桃、栗子等硬壳的食物,就是用硬壳把自己的牙齿磨短了能够生存下去。母子俩整天给松鼠喂柔软的食物,结果造成无法正常磨牙而过度生长,吃不了食物。舅舅说:“其实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要去学会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如果连这点也做不到,那他就真的成了一个没用的人。”
听完舅舅的话,母亲明白了。她自己认为给晓天无微不至的关怀,其实正是在破坏儿子生存的环境啊。回家以后,母亲用钳子给松鼠剪短了牙齿,告诉了晓天喂养松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她转变了照顾晓天的观念,让晓天一个人悄悄地磨炼着,去独立地生活。
第二年的春天,母亲躺倒的时候,梅晓天重新站了起来,这次磨砺让他对人生有了崭新的认识——活着,就要学会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
“爹说假话,这鱼明明是我家的。不信,翻过来,它背上缺了一块,就是我挖的……”
长了脚的鱼
文/宋绍武
那年春节,远房亲戚送来一条大鲤鱼,母亲曾成功地介绍了一门亲事,他借过年表谢意。
家里穷,父亲把这条鱼看得分外贵重。他亲自下厨,弄了一些糊弄人的年菜后,接着烧热了油,再收拾好鱼放进锅里。没多久,一股炸鱼特有的香味顿时在屋里弥漫开来。
三弟嘴最馋,一直盯着。等鱼起锅后,他拍着手兴奋地大叫:“我家有鱼吃啰!”金黄油亮的炸鱼摆上了桌,机灵的他抢占了一个离鱼最近的偏席,全家人忍不住笑了起来。
吃年饭时,父亲把隔壁的二伯和二婶请过来。大哥在院里放完了三百响的鞭炮,趁父亲站起来给二伯敬酒的工夫,性急的三弟一筷子戳过去,在鱼背上挖了一块肉,他刚丢进口里,却重重地挨了父亲一筷子。三弟边嚼鱼边抹泪:“这鱼端上来不就是为了吃么?爹打人,不讲理。”母亲见了,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赶紧把他拉进屋里。二伯见场面很尴尬,苦笑着对父亲说:“娃儿想吃,就让他尝尝鲜。大过年的,图个吉利,你这样打人就不对啦!”
事后,大姐对我们兄弟几个说,这鱼摆在桌子上,过年这几天不能吃,而是给人看的。这是春节的民俗之一,预兆着“年年有余”。她还告诉我们,家里好几年年饭都没有摆上一条能撑面子的鱼,难怪父亲发了那么大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