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感恩的心
7331000000040

第40章 闲看异域风情(2)

站在剑桥的圣玛丽塔上,放眼四望,剑桥大学就像一座郁郁葱葱中的古老城堡,又加一个特大的天然公园。我忽然想到,牛顿、霍金和众多剑桥巨人的涌现及其贡献,才是剑桥大学真正的魅力之所在吧。

久负闻名的剑桥大学,人所共知,但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谁也说不清楚。此文以清新趣味的笔触,步转物移,把剑桥的魅力以多方面加以介绍,即有全景又有一隅,既有详写又有略写,生动平实地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全方位、主体的剑桥。

1这篇文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2读完此文,你对剑桥的学习环境,教育方式有什么看法?

3文中引用牛顿、霍金的故事有什么作用?作者的意图何在?

随笔是散文的一支,是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中国从宋代起,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形式多样,短小活泼。优秀的随笔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其特色。

走访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摘自《知识窗》,略有改动。

马夫

有人说,威尼斯的圣马广场是“欧洲最漂亮的客厅”。可当我在这个“客厅”里做了一次客之后,却觉得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人的一本“存折”,一本聚敛了数不清本钱和利息的“存折”,一本10世纪以前就开始存本的无期“存折”。

在中古时期的9世纪,威尼斯人为收藏从埃及亚历山大偷窃来的“圣马可”遗体,决定修建圣马可教堂。这个教堂9世纪始建,直到15世纪才完成内外装饰工程,整整延续了6个世纪。在这6个世纪中,威尼斯人从不间断地为这个教堂投放人力和财力。建筑材料来自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多个国家,建筑框架吸收了拜占庭、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精华,室内的穹顶和墙壁是用黄金和玻璃拼成的马赛克拼饰画。还有圣坛后面着名的黄金坛,它是用黄金拼制而成的马赛克组画,其成本之高、艺术之精湛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构成圣马可广场的另一主体建筑是总督府,这是10世纪威尼斯脱离古罗马帝国成为独立的共和国之后,在原城堡式王宫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其室内外廊柱上到处都是精美的雕塑,前厅、法官厅、议会厅、参议院厅都有金碧辉煌的装饰和绘画,它们都凝聚着文艺复兴时期几代艺术大师的心血和才智。

位于大广场和小广场之间,并与圣马可教堂和总督府相呼应的圣马可钟楼,是12世纪中叶根据9世纪的一座了望塔改建而成的。站在这座高达100米的钟楼上,不仅可以一览无余地观赏威尼斯水城的全貌,还可以毫不费力地看到阿尔卑斯山那渺茫的轮廓。

站在圣马可大广场的中央,环顾四周,那气势恢弘的连体拱廊不能不叫人惊叹。那些清一色两层高大拱廊建筑是16世纪修建的,它们和小广场总督府对面的图书馆一样,都堪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典范。

当视线从广场四周收回,你还会发现脚下所踩的不再是12世纪铺的拼有“人”字形图案的红地砖,而是来自17世纪欧加内山的灰色石砖。在长180米、宽60米的大广场和长108米、宽42米的小广场上,每一块石砖都凝聚着威尼斯人的血与汗。

在共和国时期,威尼斯的地位和财富空前显赫。尤其是在11世纪至13世纪的十字军东征过程中,更是聚敛了无以数计的财富。这里的富裕和安定的生活吸引了一大批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的艺术巨匠为其服务。特别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些艺术人才把他们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威尼斯,献给了圣马可广场。他们的智慧以无形资产的形式记入了圣马可广场这本巨额“存折”,并使其价值无穷、魅力无限。

圣马可广场的巨大魅力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本身,更在于一代又一代威尼斯人的非凡耐力。9世纪至19世纪是一个怎样漫长的过程!就在这一漫长的过程度,圣马可广场及其标志性建筑几乎一直处于兴建、扩建、修复和装饰之中。

对于威尼斯人的祖先来说,这个广场如此的精雕细琢,其本意并不是要给他们的后人准备一本“存折”,而是为了表达一种永恒的理念,希望威尼斯共和国永远辉煌,永远显赫。

随着意大利统一运动的爆发,威尼斯于1800年被收归意大利王国后,共和国就已成为人们的记忆。但是,圣马可广场依旧显赫,依旧辉煌。它以“欧洲最漂亮的客厅”的美名吸引着千千万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巨额的旅游收入,使其以“存折”方式为威尼斯人民源源不断地支付着高额利息,使威尼斯财源滚滚,也使威尼斯人民的生活依然十分滋润。

任何国家的任何精美古建筑都是凝结了人民的智慧与汗水,甚至是用数以万计的泪水与血水换来的,作者形象地用“存折”这一概念来诠释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可谓独具匠心,形象生动。作者用精确简练的语言为大家展示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圣马可广场的风景图,使人读后余韵犹在,回味无穷。

1你对这个“欧洲最漂亮的客厅”有什么看法?你觉得作者用“存折”一词形容圣马可广场是否恰当?并说出理由。

2你认为作者通过此文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夹叙夹议,叙议结合,认真品读,体会这种写法的优点。

作者在文章里一边叙述事情的过程,一边又对这件事加以分析和议论,这种写法通常叫做夹叙夹议。夹叙夹议的“议”要和作者在激情接合起来,要画龙点睛,恰切有力,不要就事论事,更不要泛泛地去讲空洞道理。

寻找柏林墙选自《2001中国年度最佳散文》。

刘上洋

世界上从来没有这样一道墙,它把一个城市隔成了两半,使一个城市的骨肉亲情分离了近三十年。

世界上也从来没有这样一道墙,在它修建之时,引起了全球的一片哗然;在它倒塌之日,引起了不同肤色人们的一片震惊。

这道墙就是柏林墙。

也许是这道墙太不寻常,一到柏林,我们就匆匆寻访它的踪迹。但正像一本书里所说的那样,现在要寻找柏林墙,几乎在所有的地方均属徒劳。如今的柏林,旧的在不断消失,新的在迅速崛起,未来正在被废弃的荒芜中悄然成长。施普雷河岸边的野地里,新矗立起了巍峨壮观的总理府。菩提树下大街的旧式屋檐已被五光十色的现代建筑所取代,它告诉人们这里已成为统一后的柏林市新中心。波茨坦广场拔地而起的新建筑群,使柏林又增添了崭新夺目的一笔。当年因希特勒制造纵火案而烧得焦黑损坏严重的国会大厦经过修复也焕然一新,成了旅游者观光的热点。整个柏林都被树林、绿地、鲜花、碧波簇拥着,简直就是一个大花园。只有6月17日大街上那高耸云天的胜利柱上的累累弹洞,在默默诉说着这座着名的都市曾经遭受过炮火的重创,夷为战争的废墟。

难道真的找不到柏林墙了吗?我们首先来到勃兰登堡门。这座雄伟的古典式建筑,既是柏林的象征,又是柏林墙的中点。它是在18世纪80年代末期作为战争胜利的凯旋门而建造的。在乳白色的门顶中央耸立着着名的“胜利战车”青铜铸像。1806年拿破仑占领柏林时曾将其作为战利品而掠走。现在,大门两边的高墙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车的河、人的流。只有一条红色的线从大门旁边穿边,它就是柏林墙的痕迹。在合影留念之后,我们又继续前行,转过几条不知名的街道:“这就是唯一保存下来的那一段柏林墙!”它长几百米,上面写着各式各样的文字,画满了奇形怪状的漫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幅,是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前东德领导人昂纳克在亲密接吻,搞“同性恋”,看了令人忍俊不禁。德国人不愧是幽默大师,一道森严恐怖的军事高墙竟在他们充满智慧的笔下变成了一条风趣多彩的艺术长廊。

柏林墙是1962年开始修建的,那是一个冷战不断加剧的年代,也是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激烈对抗的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分成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柏林也被一分为二:东柏林归东德,属华约;西柏林归西德,属北约。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东西柏林成了双方斗争的前沿,这里既有刀光剑影的对抗,又有看不见硝烟的争夺,于是柏林墙就随之竖立起来了。随着斗争的激化,这堵墙越砌越长,越竖越高,直到把东西柏林彻底切开。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170公里长的高墙下,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士兵,290个了望塔张着黑森森的窗门,装有自动枪的铁网向远处延伸,还有100米宽的松土带地雷区,以及铁栅、防坦克和汽车路障等,真可谓一派壁垒森严。然而时间的车轮转到了1989年,坚固的柏林墙却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轰然倒塌了。世界上有些事物就是这样,兴起得很快,消失得也很快。

柏林墙倒塌了,柏林统一了,德国统一了。我们在柏林的时候,正逢德国举行统一10周年纪念活动。各大剧院上演着人们喜爱的歌剧、舞剧和音乐剧,街道上和露天晚会上,一些民间文艺人士,或边歌边舞,或表演杂耍喜剧,不时引得观看的人群捧腹大笑。各种游乐园更成了年轻人和孩子们嬉戏的天堂,整个柏林沉浸在一片欢庆统一的气氛中。但是,当我们和柏林人在一起相处交谈的时候,却明显地感觉到东西柏林之间存在的隔阂,东柏林人对西部感到陌生,特别是忍受不了大腹便便的西柏林人的那种傲慢的眼光,他们希望重新拥有柏林墙。而西柏林人却抱怨东部人把越来越少的就业机会夺走了,以致收入减少,他们也向往回到统一前的生活。有形的柏林墙倒塌了,无形的柏林墙仍然存在着。

参观完柏林墙,我们来到了电视发射塔下的一个广场。在如茵的草坪中间塑有一尊铜像,走近一看,原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坐着,恩格斯紧靠着站在他的身旁。两位导师目光炯炯,坚定地凝视着前方。来此瞻仰的人们络绎不绝,有的捧着一束花,恭恭敬敬地摆放在塑像前,有的轻轻地走上前去和伟人合影,有几个人竟举起右拳对着铜像宣起誓来。这场面太感人了,也大大地出乎我们的意料。原以为柏林墙倒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塑像也会遭到厄运,没想到依然屹立在柏林城里,依然受到人们的崇仰。马克思主义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依然被德意志人视为人类的骄傲。可见用真理铸造的信仰之墙是任何力量也摧毁不了的。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发现不少游人都在街边的旅游商店里购买柏林墙纪念石。这装在精致玻璃盒里的石块,是柏林墙的缩影,也是柏林墙的实证。它虽然很小,但所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它浓缩着一段不平常的历史,也记载着一个特殊的故事;它镌刻着一个沉痛的教训,也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启迪。柏林墙倒了,柏林墙纪念石却会作为一种珍贵的文物长久保存下去。只要这小小的纪念石存在,柏林墙就会永远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

柏林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插曲,一道短暂难忘的历史之墙!

文章以“寻找柏林墙”为线索,贯穿全文。处处寻,处处找,找到之后又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柏林墙的经历,读后使人觉得有理有据,有声有色,文尾点题,前后照应,很好的呼应了主题。

1文中说“有形的柏林墙倒塌了,无形的柏林墙仍然存在”。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2读完文章,我是怎样看待“柏林墙”这段历史的?“柏林墙”象征了什么?

3你从这篇文章中都认识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道理?

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的抽象概念、思想和感情。

读罢本单元,相信你一定对那些遥远的,陌生的人、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相信你一定很向往那些独特另类的异域风情。年轻人总是有许多梦想与愿望,总是想知道哪里的景色更宜人,哪里的风情更浓郁,哪里的建筑更宏伟,哪里的人民更热情,希望本单元能给大家提供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

《困在加沙海滩上》、《寻找柏林墙》让我们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与宝贵,也教给我们写景状物的时候,不但要描述所写的景物,而且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景物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文外思想,历史典故与现实意义,做到叙述与议论相结合,详略得当,前后照应,不但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意对事物的描写和记叙,而且往往用比喻、比拟、象征等手法塑造形象,从各方面将事物的本质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剑桥的魅力》、《走访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两篇文章则向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阶梯:步转物移,人、物结合,以空间顺序介绍所观之景物。

一般的写景状物文章,常常是比较单纯地介绍景物,分析景物,而此三篇文章则根据材料的内在逻辑性,作者巧用艺术匠心,灵活地结构,使材料充分发挥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作者走到哪里讲到哪里,人物与事物的结合,妙趣横生,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其实,写游记与写其他类型的文章一样,都要选择典型的材料,提炼出鲜明、深刻的主题,做到结构完整,语言精练、生动。到此,你是否可以动笔写一写那些你所熟知的景物?

“异域风情”这个话题是非常有趣的,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同学们在这里不但可以开阔眼界,了解世界,还可以学到多种写景状物的方法。正如鲁迅先生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故事随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这条原则,虽然是针对创作小说来说的,但对于游记散文的写作,也同样适用。“选材要严”,就是说要选取生活中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最富有特征的东西来写,不能不加分析地“有闻必录”。

对于上中学的你,这也许有些困难,但试着去理解、体味它吧,相信这对你的写作会有所帮助。

1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听到过或看见过许许多多值得大声叫好的人和事、景与物。那么,请说说你最想喝彩的是什么。当然,如果你对“喝彩”有自己的认识,也请畅所欲言,发表看法。请以“喝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巴勒斯坦有两片相距不远的海,一片是活水,鱼儿在水里游,鸟儿在海边唱,充满了勃勃生机;另一片是死水,没有游动的鱼儿,没有鸟儿的鸣啭,更没有孩子们的欢笑。注入这两片海的约旦河水是一样的,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原来活海接纳河水但并不保守,海里每流进一滴水就流出一滴水,接受与付出以同样的速度进行。死海则小器地把河水储存起来,一滴不放。懂得付出的,活着;只知接受的,死了。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如此呢?请联系生活实际,以“接受与付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