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和最爱的人去西藏
7328400000015

第15章 青稞酒酥油茶

藏历年,冬天的温暖阳光下,总有喝得摇摇晃晃的阿爸啦或是阿妈啦,在马路上一边唱歌一边歪歪扭扭走回家,自由自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像拉萨这么可亲可爱。

我在拉萨生活了4年多,只经历过一次完整的四季。高原缺氧,时间长了会有点晕,晕得让人出现幻觉,还带着神秘的微笑。在拉萨感觉每个月都在过节。我时常走在转经的人群中间,在桑烟飘浮的寺院里,在山上或是小巷深处。

藏历虽然建立在“时轮”这一佛教理念上,其实是受了内地农历的影响。藏历和阴历二者经常相符,比起阳历大致要晚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就像西藏的传说多过真实记载,他们喜欢依着自己的喜好搞些创造,他们甚至可以篡改日历,任意增减,成倍增加吉利的日子,删去他们认为不吉利的日子。这样,藏历里有两个连着的二月二日,却找不到二月三日。藏历中每个月的满月和新月这两天,也就是十五日和三十日,以及八日至二十日之间的这几天,都被视为特殊的日子。这段时间,积德和造孽的效果都会被成倍地扩大。在拉萨住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拉萨的节日特别多,隔三差五,大昭寺周边的煨桑炉烟雾飘浮,人们从大昭寺出发,在清晨的光辉里大转经。

藏历的四月是萨嘎星之月,藏历四月十五是萨嘎达瓦节,佛陀在这一天诞生、成道、涅槃,四月就是降祥赐福的月份,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做一次就等于做了十万次。 所以这一个月藏族人都不吃肉,最虔诚的人从四月的第一天开台就苦苦地修行忏悔,从日出到日落水米不进,守不语戒的期限分八天、十五天和一个月。

以前在四月, ******坐满了人,多是乞丐和远远近近乞讨而来的喇嘛、尼姑,他们大诵经,或是齐声歌唱热烈鼓掌。百姓会加倍布施,有的人会拎着一大袋子的零钱沿路分发,或是去屠夫那买羊放生。这一个月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去转林廓,转经筒、捻佛珠,沿着林廓顺时针转,有些人一路磕着等身长头。到了萨嘎达瓦节这一天,拉萨人盛装齐聚龙王潭,在龙王庙庆祝,在湖里划船。拉萨东郊还有一个献花节,乃穷寺和次角林守护神都被请出来发表预言,第二天,次角林的守护神返回本寺,会有很多拉萨人渡过吉曲河到次角林去拜佛。

藏历七月中旬,也就是公历的8月20日,这天是拉萨最热闹的雪顿节。清晨在哲蚌寺和色拉寺晒大佛,下午的罗布林卡藏戏是传统中的传统。雪顿是施舍的意思,此称呼源于藏历六月最后一天在哲蚌寺举行的一个仪式,即将离任的摄政向接班人移交权力,按照传统习惯,这个新人要请全体僧侣大会的成员吃酸奶,现在的节日保留了原始的名称,但已变成了晒大佛和演藏戏。

每年还有一次由占卜大师确定的一周的洗浴时间,就是淋浴节,这一周定在藏历的七月或八月,这时日西星一年一度出现了,向所有的河流洒下纯净的光芒。每年的这个时候,几乎全城的人都要到拉萨河沐浴,岸边支起帐篷,男女老少都要在冰冷的水中洗一洗。仙足岛的河边上,到处晒着花花绿绿的地毯、藏袍,一大家人围坐在河边吃吃喝喝,阳光正好时下河去沐浴一番。

雪顿节过后,藏历十月二十五,就是燃灯节了,藏语音译“噶登安曲”,意为“五供”。1419年的藏历十月二十五日,藏传佛教格鲁巴(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圆寂,为了纪念大师,将这一天定为燃灯节。燃灯节除了纪念宗喀巴的忌日,后来又加入了许多超度亡灵、祈福纳祥等内容。传说宗喀巴大师圆寂时,他的两大弟子之一的“克珠杰”(后被追认为第一世****)正在后藏的日喀则,听说这一消息后,就在牛蹄壳中加入一些不带腥味的牲畜脂肪油,点上祭灯供奉。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藏历十月的时候,牧区到了秋宰的时间,这样做是为了让被宰杀的牲畜亡灵得到超度升天,或者免于投生为下三道(就是地狱、畜生和饿鬼)。所以后来燃灯节的晚上,除了在寺院屋顶点上数百盏供灯,还要念经祈祷众生来世投生为“三善趣”(天神、阿修罗、人)。

色拉寺的燃灯节在大昭寺的前一天,远没有大昭寺盛大,天还没黑我们到了色拉寺,有喇嘛正在大殿的顶上摆酥油,待夜幕降临,狂风突起,酥油灯在寺院顶上点燃。来色拉寺过燃灯节的人很少,所以我可以爬上木楼梯到楼顶,楼顶上几个喇嘛站在夜色里念着经,有两个拉起一块长长的布遮挡大风。站在下面的男人摘下帽子放在心口上,和着风中的诵经声默念。

在燃灯节前几天,藏传佛教的信徒们就开始做酥油灯,寺庙里的喇嘛每个人都要做30盏以上。到了燃灯节的晚上,家家窗台上放满了酥油灯。藏族好友贡布说,窗前放多少盏灯也是有讲究的。在藏族人的观念里,单数数字有吉祥之意。所以,酥油灯的盏数都是单数。燃灯节这一天,大昭寺******上人家的窗台上全供上了灯,人们围着大昭寺转经,房顶煨着桑烟,冒着淡蓝色的烟,男女老少合掌祷告:“赞美伟大的宗喀巴,雪域高原的思想家。”

藏历十月十五日是拉萨的班丹拉姆节,当地人也称为仙女节,这一天女人是可以向男人伸手要钱的,男人也必须给。一年中也只有这一天,大昭寺里的班丹拉姆神像才会被搬出来供人膜拜。

已是下午,从大昭寺排队的人还一直延伸到了几公里外。

出租车司机问:“你看到班丹拉姆了吗?她是女的活佛?她有多大年纪啊?”

我笑:“班丹拉姆是一尊像,她是传说中的神。”

“啊哟,我还一直以为是一个女活佛呢,原来是一尊像啊。”

看过相机里的照片后,他说:“长得也不像女人啊。”

班丹拉姆神像确实不是女性的面容,而大昭寺内供奉的三尊班丹拉姆像,除了表情狂躁凶猛的恶像,另有一尊蛙脸像和一尊端庄贵气的善像。在西藏的民间传说中,善像和蛙脸像被演变成班丹拉姆的白拉姆和白巴东则,此外,一直住在东孜苏巷对面的东苏拉姆(意为经杆拐角地方的女神),也是班丹拉姆的女儿。

据说班丹拉姆是吐蕃时代从印度移居到西藏的神,在印度的民间传说中,她诞生于天神和阿修罗大战时期,后来又成了印度教和婆罗门教掌管命运、财富和美貌的女神,并成为印度教和婆罗门教第二大主神毗湿奴的妃子、爱神之母、财神朗色之妹。在1000多年的岁月里,浪漫而乐于幻想的西藏人,不仅为这位女神创造了3个女儿,还传说班丹拉姆在人们庆祝藏历新年期间,曾出现在背水的妇女群中,唱出一些针砭时弊、预示来年的民谣,并因此产生了西藏第一首歌谣。

据五世****所著的《大昭寺目录》记载: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制了世上的第一幅唐卡——班丹拉姆像。民间传说中班丹拉姆是一位性格颇有点古怪和不近人情的藏族老太形象。她阻挠了大女儿的婚姻,将女儿的心上人赤尊赞驱赶到拉萨河对岸的次角林村,一年中只许他们在藏历十月十五日这天隔河遥遥相望半柱香的时间。因为二女儿有点好吃懒做,班丹拉姆把她赶到八廓街上流浪,讨食为生;三女儿白拉姆则因为一次懈怠,也被惩罚从此身上爬满老鼠。老鼠与神共处是印度教的现象,印度教教徒把老鼠当作神,认为老鼠是圣加尼西神的使者。这一点上,与班丹拉姆来源于印度教是相吻合的。

这一天大昭寺周边的小摊全部停了,货架子沿街和寺院围墙之间形成了一个参观通道,队伍从大门前一直排出去了几公里,来朝拜的人都有善于等待的好性情,没有一个人的脸上会有不耐烦和焦灼,他们用一天的时间来完成节日的过程,并且满怀虔诚。班丹拉姆的神像在这一天在大昭寺内接受人们的供奉。

院中央有一只巨型的大肚子酒樽,据说这大酒樽是从唐代一直传承下来的,为了不被酒淋得透湿、两位年轻的喇嘛身上系着塑料布,他们高高地站在两侧,把人们带来的自酿的青稞酒倒在里面,酒又从铁桶尾巴上的软管里流出来,流出来的酒算是被女神“加持”过了,供奉酒的女人们拿着刚刚倒空了的瓶子和酒壶再去接,没有带壶的人则用手捧着喝了,又把手上沾的酒放头顶抹抹。

盛装的男女围成一个大圈在班丹拉姆面前跳起锅庄,中间摆着自带的青稞酒,跳完一段的停顿间隙,先欢笑谈论再彼此敬酒,喝到情歌唱尽,才走出大昭寺的门,这一天的大经寺******上,总有三五成群的女人相互挽手臂,旁若无人行走且纵声歌唱。

拉萨最初和最后的一个节日就是藏历年了。每年的藏历年前后,从小昭寺到冲赛康市场可以见到各种各样藏历年才会出现的物品。拉萨属于农区,少不了对土地的恭敬,因此土特产品特别多。从藏历十二月初开始,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在水盆里泡青稞种子,待慢慢长成青苗,等到藏历初一这一天,油绿的青苗约有一二寸高,摆在佛龛前,期望来年粮食丰收。在藏历年货市场上有很多专卖青苗的小摊,只是由水盆换成了培植土。

藏历年每家也少了卡赛——用酥油和白面油炸的一种供品,“苦过”形如耳朵、“那夏”是长条形状、“不鲁”是圆盘状,大麻花状的名为“木东”。

藏历年货里最常见也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是“竹素琪玛”,也叫“切玛”,是木制的藏式五谷斗。在藏历年若是有贵客到来,女人会手捧着切玛站在门口迎接。切玛的形状很像汉地古老的斗,上宽下窄,外面彩绘着各种吉祥图案,里面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和人参果之类,在上面插上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藏语叫“孜卓”),还要准备好一个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鲁过),现在冲赛康市场上见到最多的是石膏制作的,也算是与时俱进了。

藏历年到当地人家去拜访,要把切玛里的青稞或是糌粑用右手向天空抛撒3次,一边抛一边说着吉祥话:扎吉德勒彭松措……

藏历年前的拉萨聚集着各地朝圣的人,从他们的藏装就能判断他们来自哪里。在大昭寺门前总能遇到千里迢迢磕着等身长头而来的朝圣者,且多数是一个村子的人集体结伴而行,他们风尘仆仆满脸的欣喜之色,额头正中结着一块厚厚的茧子, 在广场上一字排开,高僧或亲朋好友为每一个人送上哈达。

拉萨人对传统还是会以敬畏的心态坚持的,年三十的驱鬼就一定必不可少。晚饭过后每人团了一团糌粑,依次放在眼睛、额头、衣襟、腰腿各处擦一擦,滚一滚,最后冲着糌粑团吹了一口气。寓意是除去晦气,带走疾病。这些糌粑团最后被放在一个容器里,里面还有用麦秸扎成的十字形、烧焦成碳的牛粪,这些都是“驱鬼”仪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主人用麦秸捆扎在木棍的上端,制成一个草把在天黑下来时点燃,围着屋子转一圈,嘴里说着“出来吧,出来”,然后全家人护送“鬼”上路。走出家门,在十字路口将草把、装糌粑团的容器扔到火堆中,将所有的晦气一并烧掉。之所以选择在村中的十字路口,是因为这样“鬼”才能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按照藏族传统,回家的路上不能回头看,否则会把刚送走的鬼又引回家。

这一天的傍晚,很多十字路口都能能看到一堆烟,尤其是在八廊街周边。拉萨每逢藏历的初一和十五都有重要的节日,有很多人煨香转经,可还是不如藏历年的隆重气氛,就好比春节之于其他节日,街上安安静静,家家户户却热火朝天。

藏历初一,人们一般要去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和色拉寺等处朝拜祈祷。刚过了凌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门前就已排满了手捧着酥油和哈达的人,而见多识广的管理人员总能从人流里一眼看出谁是游客:你,去买门票。

这一天的罗布林卡免费,可当地人很少,因为在藏族人的传统中,初一这一天除了去朝圣,是不会外出欢聚、彼此访问的。从初二开始亲戚好友才开始互相拜年,持续3到5天。

初二一大早,是人们回老家的日子,这一天很多人要赶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庄,在那里煨桑祈祷,全村的人聚在一起唱酒跳锅庄,藏历年的狂欢只有在乡村才真正被还原。

西藏人生活观豁达又简单,真正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只要有一杯茶一壶青稞酒,就可以快乐地过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