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美军海外征战记(全集)
7322700000069

第69章 冷战对峙北约华约出笼 剑拔弩张美苏争霸欧洲(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各国饱受战争创伤,元气大伤。德国、意大利更是一片废墟,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像一只只被打翻在地的猛虎,任人宰割。英国则像一只受了重伤的雄狮,蜷伏在草丛中舔着流血的伤口,但它的眼睛还在闪着贪婪的欲火。唯有苏联和美国两个巨人,仍然身强力壮。苏联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因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威望,同时在东欧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范围。美国在战争中不但毫发未损,还捞取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成为财大气粗的金元帝国。这两个“二战”期间的盟友,当今世界上两个重量级的“拳击手”,由于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利益之争,因而注定不能成为永久的朋友。随着“热战”的结束,他们又拉起队伍开始了漫长的“冷战”。

“冷战”一词最早出现在1946年初,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为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了一篇演说稿,称“美国正处在冷战方酣之时”,首先使用了“冷战”一词。顾名思义,“冷战”是与真刀真枪的热战相对而言,它是指对立双方除了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

最早向杜鲁门政府提出“冷战”政策建议的人是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乔治·凯南。此人出身微贱,有点小才,但长期郁郁不得志。为了讨好美国当局,曾写过许多有关苏联政局的捕风捉影的报告,但可信度极低。例如,他仅仅根据斯大林一个多月不在莫斯科公开露面,使武断地作出斯大林的权威受到巨大挑战甚至可能被赶下台的结论,被美国国务卿贝思纳斯斥之为“一派胡言”。

但这位老兄面对挫折,毫不灰心,仍然在寻找机会表现自己。一次,凯南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打开了收音机,斯大林1946年2月9日的讲话,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认为,斯大林的这个讲话,集中地反映了苏联的对美政策。于是心血来潮,奋笔疾书,写下了他对苏联的看法。文中说:“苏联的政权是不通情达理的,但对武力的逻辑却是高度敏感的,好像一辆开足发条的玩具汽车,只有遇到无法对抗的力量才会停下来。美国必须以实力遏制苏联。”

凯南这通宏论,正中杜鲁门的心思。恰在这时,美国国务院指示美驻苏使馆上报对苏联的看法,已成为美驻苏使馆临时代办的凯南,马上组织材料班子,在他以前宏论的基础上加以扩充和发挥,写出了洋洋8000字的长篇电报,由他签发发往华盛顿。

凯南的长篇电报,其中心思想是,美苏两国的国家实力因战争胜利迅猛增强,国际地位已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从而确立了美苏在世界上的“两极”地位。

面对强大的苏联,美国应对其实行遏制政策。

这个长篇电报,受到华盛顿的重视,杜鲁门等极其欣赏凯南的这篇杰作,将其作为美国冷战政策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并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冷战的宣言书-“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老谋深算,鉴于当时不甚明朗的国际形势,他一时还不敢贸然公开发表反苏的“杜鲁门主义”,便想请一位大名鼎鼎而又身居要位的人放出试探性气球,看看国际社会的反应,然后再选择适当时机抛出他的“杜鲁门主义”。经过深思熟虑,他选中了丘吉尔。

丘吉尔在“二战”中出任英国首相,与斯大林、罗斯福一起被称为反法西斯三巨头,他为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立下赫赫大功,在全世界享有很高威望。不幸的是,这位反法西斯英雄,在英国战后举行的大选中,出人预料地遭到惨败,失去了英国首相的宝座。此时,他正以平民身份在美国游历。杜鲁门就把丘吉尔请进白宫将发表冷战讲话的意图透给丘吉尔。丘吉尔的反苏情绪由来已久,两人一拍即合。于是,他爽快地答应,愿以布衣身份发表惊世之说。

杜鲁门喜出望外,亲自陪同丘吉尔乘火车前往他的故乡密苏里州富尔顿。

来到富尔顿,杜鲁门陪丘吉尔住进富尔顿最豪华的饭店,盛情招待。他深知丘吉尔一生离不开三样东西:醇酒、美女、雪茄,便把美女找来由他挑选,但却找不到一杯美酒,颇使这位“酒仙”郁郁不快。原来,富尔顿是个禁酒城市,当然无酒可买。

杜鲁门急忙下令美国军用飞机从附近城市空运美酒,讨丘吉尔的欢心。

为了照顾好这位下台首相,杜鲁门还把他的孙子请来,问他祖父还有什么嗜好,他的孙子向杜鲁门透露了这样一个小秘密:“我爷爷有抽雪茄的癖好,据说是触景生情形成的,据称是爷爷在瞥见古巴女人撩起裙子,在大腿内侧卷烟叶制成雪茄的情境后,才开始抽雪茄的。”于是,杜鲁门投其所好,特意派人购买最好的雪茄,供丘吉尔享用。

1946年3月5日,杜鲁门陪着酒足饭饱的丘吉尔步入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讲演厅。偌大的讲演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丘吉尔在一片掌声和欢呼声中发表了题为《和平的中流砥柱》的演讲。这就是战后历史上着名的“富尔顿演说”。在场的听众约有3000余人。由于电台进行了转播,据说成千上万的美英听众也在收音机旁聆听了他的讲演。丘吉尔针对随着“伊朗危机”“原子间谍案”等事件而出现的美苏之间的紧张局势,发表了他的看法。他恭维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拥有最大的力量”,“对未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建议“英语世界”和“英语民族联合”,建立“以英联邦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的特殊关系”。随即又把话锋一转,声称:“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笼罩上阴影”,“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亚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他极富煽动性的说,“如果英语民族联邦和美国合在一起,并在海洋、天空、科学和工业领域中进行世界范围的合作,则在力量对比关系上将存在不可动摇的优势。”丘吉尔的演讲实际是呼吁美英建立反共军事同盟,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铁幕”后的国家。

丘吉尔的演讲,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美国政府暗中喝彩,认为丘吉尔直言不讳地说出了杜鲁门一直憋在心里、想说而又不敢说和不便说的话。

而英美舆论对此则反应不一,毁誉不齐:有的表示同情和支持,有的认为其言词太过火,也有的指责他想把世界引入新的战争中去。反应最强烈的则是苏联,3月13日,斯大林针对丘吉尔的演说,对《真理报》记者表示,“富尔顿演说”是个危险的行动,其目的是要在盟国中散布不和,丘吉尔的方针是进行战争的方针。苏联《真理报》就此发表了题为《丘吉尔玩弄刀枪挑起反苏战争》的社论。

许多亚非国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抨击了丘吉尔的这篇演说。

“富尔顿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标志着战时的盟友已成为彼此激烈竞争和对抗的对手。

东西方“冷战”首先在土耳其问题上爆发。由于土耳其位于欧亚大陆交接之处,其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扼黑海与地中海之咽喉,历来是大国角逐之地。1923年凯末尔革命取得胜利后,苏联和土耳其关系一度出现良好发展的势头。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不仅在大国之间搞平衡,而且随着战局的发展,其亲德反苏的倾向日益显露,迫使苏联屯兵土苏边境,以防止土军突然进攻苏高加索地区。这期间,盟国希望土耳其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种种努力,均一一受挫。当苏军在苏德战场上节节取胜,美英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德国败局已定时,1944年7月15日,斯大林便明确表示:“逃避同德国进行战争的土耳其在解决战后的事务中,将自然没有资格提出对特殊权利的要求。”虽然8月2日,土宣布与德断交,1945年2月4日又先后对德日宣战,但为时已晚,已改变不了苏联准备在战后对其惩罚的决心。

1945年3月19日,苏联照会土耳其,单方面宣布废除1925年订立的《苏土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此举引起土耳其政府的极大惊慌,经商讨后即于4月4日对苏复照,表示愿意认真研究与苏签订一项新约。然而,6月7日苏外长莫洛托夫在召见土驻苏大使夏帕尔时,提出了苏联方面签订新约的4项条件。这就是:把土耳其东部卡尔斯、阿尔达汉地区交还苏联;允许苏联参加对海峡地区的监管,苏联在海峡地区拥有建立海军基地的权利;修改《蒙特勒海峡公约》;土耳其应调整与保加利亚的边界。

苏联的条件是相当苛刻的。卡尔斯和阿尔达汉原系土耳其帝国领土,19世纪时割让与沙俄,1921年苏与土订立的《苏土条约》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3个苏维埃共和国与土耳其订立的《卡尔斯条约》中已明确解决了该两地的归属问题,苏联此时翻出历史旧账,显然有惩罚土耳其之意。至于监管海峡与在海峡建立海军基地的要求,则更侵犯了土耳其的切身利益。因而土政府断然拒绝了苏方的要求,此后双方均开动宣传机器,相互进行攻击。苏联直接支持土耳其境内的民族分离主义分子进行反政府的活动,而土耳其方面则由传统上的恐俄情绪转为激烈的反苏情绪,两国关系日趋恶化。

苏土反目,英美不仅幸灾乐祸,而且公开支持土耳其。针对6月7日苏联对土耳其的照会,美国在11月2日就修改《蒙特勒海峡公约》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其要点为:海峡应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国家的商船都开放;在任何时候对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都开放;除非得到黑海沿岸国或联合国的允许,否则海峡在任何时候都不得对非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开放。英国立即对美国的立场表示赞同,土耳其也认为原则上可以接受作为谈判的条件。

然而苏联却不买英美的账,于1946年8月8日再次照会土耳其、美国和英国,重申共管海峡和在海峡地区建立海军基地的要求。此后又以军事演习为由,在苏土边界集结重兵,试图迫使土耳其就范。苏联的举动,引起美英诸国的强烈反应,土耳其政府发出求援的请求。美国国务院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分别进行紧急磋商,并就此向杜鲁门提出了备忘录。一致认为,苏联的意图在于控制土耳其,而“土耳其本身是东地中海和中东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如果苏联一旦得手,则美国必将难以阻止苏联势力向近中东地区渗透。经与英国磋商,美英两国决定采取强硬立场,共同支持土耳其抵制苏联的要求;美国军方还建议政府允许土耳其购买美国军火,对土进行军事技术援助。8月19日,美国对苏联发出照会,重申1945年11月2日照会的立场,并提出,美国坚决认为土耳其应是海峡防御的主要承担者,任何对海峡的攻击都将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过问。

8月21日,英国也发出了一份类似的照会。美英的态度无疑撑起了土耳其的腰杆,8月22日,土耳其拒绝了苏联所提出的有关海峡的要求。9月,美国派遣“罗斯福”号航空母舰率7艘战舰组成特遣舰队驶入东地中海水域,以示对土耳其的声援,随即又向土耳其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贷款,用于土耳其军队的装备建设。

由于美英的强硬态度,苏联对土耳其的打压被顶了回去。

苏土之间的这场危机,不仅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且使美国趁机将手伸入这一地区,不仅使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土耳其的头号“保护者”,而且在东西方“冷战”局面最终形成时,把土耳其纳入遏制苏联的全球战略之中,使它成为“巴格达条约组织”和北约的重要成员。

美英与苏联的对抗,在土耳其问题上爆发后,便一发不可收。时隔不久,他们又在伊朗问题上闹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为了保障盟国间交通运输线的畅通,1941年8月25日,苏英联合决定,由苏军占领伊朗北部,英国占领伊朗南部。苏联方面声称此举系依据1921年苏伊条约第6条所采取的行动,即如果第3国企图把伊朗变成反苏军事基地,苏军为了自卫可进驻伊朗境内。而实际上苏英双方所遵循的仍是1907年英俄协议对双方在伊朗势力范围的划定。1942年1月,苏英伊三国在德黑兰订立同盟条约,规定苏英两国军队应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军。同年10月,美国成立“波斯湾后勤司令部”,也派遣后勤供应部队进驻伊朗。

在1943年举行的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均对撤军问题和维护伊朗独立作出了保证。

1946年1月,伊朗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提出控诉,指责苏联违背条约,制造伊朗内部分裂。苏联代表则辩称,撤军问题可以谈判,而阿塞拜疆人和库尔德人的分离活动则纯属伊朗内政,与苏联无关。后在苏联的压力下,伊朗不再坚持其对联合国提出的申诉。然而美英方面却不肯就此善罢甘休,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表示,如有必要,美国将动用军事手段。杜鲁门也致函斯大林,措词强硬地表达了美国的态度。美国政府还声称,一旦需要,美国将到联合国去提出苏军撤出伊朗的问题。由于美国的强硬态度,加之也不占多少理,说话不很硬气,苏联最后只好作出妥协,于是苏联和伊朗在1946年4月4日达成了苏军撤离的协议,条件是伊朗允诺将其北部的石油开采权长期租让给苏联。5月6日,苏军全部撤离后,伊朗政府在美英的支持下,完全控制了北部的局势。1947年,新选出的伊朗议会又否决了苏伊联合开采伊朗北部油田的协议。于是美国顾问和美国公司携带着武器与设备堂而皇之地开进伊朗,此时苏联除了表示抗议和警告外,已经无可奈何。在伊朗危机中,苏联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美苏对抗莫过于在战后德国问题的处理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问题是大国纷争的晴雨表。围绕战后德国问题,美国与苏联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曾几次出现兵戎相见、险些导致战争的危险局面。

早在欧洲激战之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在德黑兰会议上对斯大林和丘吉尔说:为了使德国将来没有报复的能力,再惹起战端,就应在德国战败后,将它分割成100多个小省。斯大林和丘吉尔听罢,连声叫好,回去与法国一商量,法国更是大喜过望。

德法两国虽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但却是历史上的冤家对头。

当年拿破仑横扫欧洲,使德意志联邦中最大的普鲁士被迫割让半壁河山。

不料世事多变,后来,法国在普法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惨败于德国,几乎亡国,如此旧怨新仇自然令法国没齿难忘,趁此良机肢解德国,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