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美军海外征战记(全集)
7322700000068

第68章 进退两难美国接受和谈 谈打结合中朝终尝胜果(3)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美国勾结台湾和南朝鲜当局对中朝战俘的暴行,终于酿成了震惊世界的“杜德事件”。扣押在巨济岛上的中朝战俘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倒便桶的机会,于1952年5月8日将战俘营长官、作恶多端的弗兰特·杜德活捉,并在战俘营挂出一块英文告示牌,上写:“我们生俘了战俘营长官杜德准将,绝对保证他的生命安全,待我们和他进行正当的谈判完毕之后,就安全地遣返给你们。如果因严重的武装行动而造成不良后果,将由你们负完全责任。”当时,杜鲁门已任命侵朝美军总司令李奇微代替艾森豪威尔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他正与新上任的侵朝美军司令官克拉克交代工作。得此消息后,李奇微就像挨了一记耳光,一方面任命美1军参谋长科尔森为新的战俘营长官,一方面调集坦克部队进行血腥镇压。朝中谈判代表从西方记者口中获此消息后,向美方提出严重抗议,迫使新上任的战俘营长官科尔森低头认罪。他发表了一份声明称:“我和前战俘营长官杜德将军承认有过流血事件发生,结果使许多战俘被联合国军打死或打伤。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今后战俘将根据国际法准则,在本战俘营受到人道的对待。我将在我的职权范围内,尽一切可能防止再发生暴力事件和流血事件。今后如果再发生此类事件,我愿承担全部责任。”

为了配合停战谈判,逼美国在战俘问题上作出让步,志愿军和人民军决定进行全线战术反击,于1952年9月18日晚,在180多公里的正面阵地上,先后向选择好的20个目标发起进攻。

由于准备充分,先发制人,支援炮火猛烈,大多目标在30分钟内即获攻占,全歼或大部歼灭守敌。在第1阶段战术反击告捷后,10月6日又按既定计划实施了第2阶段战术反击,越战越勇的志愿军第一线7个军,在760门火炮的支援下,同时向“联合国军”防守的23处阵地发起猛攻。各突击部队在炮兵部队和坦克部队的配合下,迅速勇猛地突入敌人阵地,将守敌歼灭,继而同反攻的敌人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在反击391高地敌人的战斗中,出现了志愿军战士邱少云烈火丹心的英雄壮举。志愿军和人民军通过全线战术反击,与敌反复争夺,占领敌阵地17处,毙俘敌2.7万余人,并牵着“联合国军”的鼻子,使其8个师跑来跑去,疲于奔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美军司令克拉克中朝联军全线战术反击作战的胜利,使坐镇东京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如梦初醒。他清楚地认识到,志愿军和人民军先发制人,意在迫使其接受我方关于遣返战俘的方案。同时也看到,“联合国军”已失去先机之利,丧失了作战的主动权。而此时,美国总统换届选举在即,联合国第7次大会也将召开,如果不尽快扭转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无法向杜鲁门总统交差。于是他于10月8日命令美方谈判代表哈里逊宣布无限期休会,同时批准了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的“金化攻势”计划。范佛里特称这一计划为“摊牌作战”,他把攻击的目标放在了上甘岭地区的两个山头-597.9高地和537.7高地。

上甘岭战役是由战斗发展为战役的。作战双方在这个仅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陆续投入作战兵力达10万人。美军为了取胜,不仅动用了各种火炮300余门,坦克近20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而且把不轻易使用的美军第8集团军炮兵总预备队也作为赌注押在上甘岭。两个阵地的土石均被轰击成为1米多厚的粉末,且不说地面工事荡然无存,就连根草也找不到,成为名副其实的“石头山”。这次历时43天的战役,兵力、火力之密集,反复争夺之频繁,战斗之残酷激烈,为世界战争史所罕见。英勇善战的志愿军共歼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击毁坦克14辆,并涌现出舍身堵枪眼的特级英雄黄继光。难怪克拉克在他的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中沮丧地说:金化战役“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换回面子的恶性赌博”,“这次作战是失败的”。

1952年11月5日,共和党候选人艾森豪威尔在总统投票决战中,以绝对优势击败杜鲁门,当选美国第34任总统。在竞选中,艾森豪威尔曾向选民许下神圣诺言,他将“集中精力结束朝鲜战争,体面地了结这件事”。所以,上任后不久,他就亲自飞到朝鲜战场进行视察。视察的结果并不令这位上任的新总统感到乐观,他失望地告诉克拉克、范佛里特:“鉴于敌人阵地力量已得到加强,任何正面的攻击都将碰到巨大的困难。”视察结束,艾森豪威尔飞往威克岛,“海伦娜”

号巡洋舰载着他未来内阁的大部分成员正在那里等待着他。艾森豪威尔在“海伦娜”号上,连续几天对朝鲜战争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弄出个名堂来,但有一点达成共识,那就是再不能像杜鲁门的民主党政府那样,让战争无限期地继续下去,新政府要树立新形象,就必须采取行动,准备打破朝鲜战争的僵持局面。

开始他们还在军事上动心思,由克拉克领衔制订了一个“B-52作战计划”,其要点是,通过陆海空三军大规模的全面攻势,推进至元山-平壤一线,其中包括地面部队合围性攻击,大规模两栖登陆和从空中、海上对中国境内的目标实施袭击。然而志愿军和人民军所作的大规模反登陆作战准备,使美军无懈可击。正面森严壁垒攻不动,两翼严阵以待不可得,华盛顿只好指示克拉克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美国人不得已主张和谈,而不识时务的李承晚却出来捣乱。他在美国一些好战分子的支持下,一边叫嚣“反对任何妥协”,在汉城、釜山等地导演了反对停战的“群众游行”,一边积极制造更大的新闻,引起世界轰动,把停战谈判搅黄。

6月18日午夜,正当双方的文字专家们在灯下逐条逐句地斟酌停战协定文本时,李承晚将黑手伸向战俘营,以“就地释放”为名,胁迫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2700多人离开战俘营,将他们押解到李承晚军队的训练中心。这一罪恶行径,给停战谈判泼了一盆冷水,引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愤慨,也使美国的谈判代表大失面子。

此时,由北京启程前往朝鲜准备履行停战协定签字仪式的彭德怀,面对李承晚破坏和平的严重事件,愤慨万分。他感到,不但要在政治上揭露敌人的阴谋,还需要用炮弹发言,在军事上给顽固不化的李承晚点颜色看看。定下决心的彭德怀当晚给毛泽东发报建议:“根据目前情况,停战签字须推迟到月底拟较有利,为加深敌人矛盾,拟再给李承晚伪军以打击,再消灭伪军一万五千人……”

毛泽东当即回电,批准了彭德怀的建议。

7月13日晚,志愿军第20兵团和第9兵团之24军出敌不意,以1000多门火炮进行猛烈持久的火力准备,随后,6个军向25公里防御正面的南朝鲜军守敌4个师展开突击,仅1个小时,便一举突破敌前沿阵地。志愿军一边围歼各高地之敌,一边向敌纵深穿插,迅速扩大战果。其中用奇袭的手段痛歼李承晚的“精锐师团”-首都师1团(白虎团)的战斗最为精彩。李承晚一看大势不好,急忙向克拉克求援,克拉克为了挽回败局和调整美李关系,带第8集团军司令泰勒匆忙赶往前线,部署反扑,但终以失败而告终。

这次战役使美国方面不得不作出服软的表示。

1953年7月27日,人们盼望已久的朝鲜停战谈判终于在打打谈谈的喧嚣中画上句号。上午9时左右,板门店这个村庄顿时成了全世界瞩目的地方,各式车辆相继开来,200多名记者从各地赶来采访朝鲜停战的“头号新闻”。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板门店签字大厅布置得庄重典雅,方便实用。一双双眼睛直盯着双方的签字代表南日和哈里逊,只见两人分别在本方助签人员的协助下,在本方准备的9本停战协定上签字,然后由助签人员交换文件,在另9本停战协定上签字。

签字后,双方谁也没有看对方一眼就起身退出签字大厅。当天,18份停战协定文本分别由金日成、彭德怀、克拉克签字,并向各方下达停火命令。彭德怀激动地向世界宣告:“全世界人民所渴望的朝鲜停战现在已经实现了!”而克拉克此时的心情极为沉痛而复杂,他事后感慨万千地说:“在执行我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朝鲜战争画上了历史性的句号,然而美国并没有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为了同“共产党世界”继续对抗,他们在“热战”的同时,又打出了“冷战”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