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美军海外征战记(全集)
7322700000134

第134章 信息战主宰战场美军发淫威 心理战贯穿全程伊军终崩溃(2)

3月24日,在美英联军发生了多起误炸事件之后,美国总统布什打电话给俄罗斯总统普京,指责俄罗斯向伊拉克提供了包括夜视镜以及卫星等干扰技术。这个消息在美国上下引起一片惶恐。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由美国国防部的陆海空三军在上个世纪70年代联合研制的新型卫星导航系统,耗资120亿美元。原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后来,美国五角大楼发现了GPS的巨大市场潜力,同意将GPS系统也用于商业领域。但是,作为妥协,五角大楼制定了一个被称为选择性的使用原则,即GPS系统中播出的最精确的信号将严格保留给军方和其他有权使用的用户。

现在,GPS卫星发射两种信号:民用信号的精度达到100英尺以内,第二种信号只有军方才能解码,其精度在60英尺以内。GPS系统应用到武器装备系统是在上一次海湾战争前后。

在海湾战争爆发之前,美军到沙漠作战,不知道怎么定位,这时,一家生产GPS手持定位仪的公司向他们推销产品。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也用得非常好。

之后,美国就把这个装置大规模地使用到他们的武器装备之中。目前,这些定位系统已经广泛装备在美军各类飞机、所有的巡航导弹、大多数空对地导弹之中。定位数据的录入时间也大大缩短,原来在一个导弹上装一个数据打一个目标,需要好几百人装一个礼拜的时间,但是现在一两个小时就行了,甚至发展到一枚导弹携带16枚2000公斤的炸弹。在抛下的过程中,这16枚炸弹可以各自寻找目标,而且,不管刮风、下雨、沙尘暴,GPS都能发挥作用。

GPS定位系统是全球唯一的定位系统,虽然俄罗斯也有类似的系统,但是效能却远远不及美国。可见,GPS是美国军事的利器,它使美国在军事的较量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如果伊拉克真的拥有干扰GPS的卫星定位系统,那还不要了美国的命。

在本次对伊拉克的前一阶段的战争中,美国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想在短时间内形成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围攻也未能实现。因此,美英试图通过增加援军来扭转战局。而有军事专家分析:如果美军第4机步师、101精锐部队、82空降师这些部队投入了战斗,就意味着巴格达之战打响了。

第4机步师是世界上第一支数字化部队,在1993年美国倡导的信息化改造机械化的新军事革命中诞生,前身是美国陆军第4机械化步兵师。美国打算将陆军数字化列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首要目标,计划到2010年,整个陆军实现数字化,然后再用20~30年的时间,与海军、空军一起,共同把整个美军建设成一支信息化军队。第一支数字化部队成立以后,虽然在后来的科索沃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中没有正式投入使用,但它仍然被军事界认为是当前国外陆军数字化建设发展的最高水平。数字化部队与一般部队的根本区别在于,部队的兵力和兵器通过通信技术数字化、C4I一体化、武器装备智能化、作战系统网络化等方式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指挥实时化、侦察打击一体化,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而在经过试验以后,美国军方也对外宣称:数字化部队拥有3倍于常规部队的潜在战斗力,而一个数字化师的作战能力已相当于6个传统师。

这在伊拉克战争中,对除了空袭、找不到其他更好进攻方式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而美国也正好把伊拉克战场当做这支数字化部队的第一次实战演习。

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点特点是,美伊双方跌宕起伏的心理对抗,备受世人瞩目。在这场战争中,美军将绝对的信息优势融入到大规模的心理战之中,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伊拉克战争开启了新世纪信息心理战的大门。心理战已经成为超然于陆、海、空、天、电之上,并与国家战略密切相融的“第四种战争”。伊拉克战争以事实表明了这一趋势。美军动用几乎全部专业化心战力量,花样翻新,威逼利诱,以分化、威吓、离间、诱导、震慑伊方,展开了全方位、全过程、高强度的心理战攻势。萨达姆自然不会在美方的恫吓下束手就擒,相反,以他的正义和公理为后盾,以伊斯兰教为精神支柱,不断反击美军攻势凌厉的心理战,寻求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伊拉克战场上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同时,也进行着一场真实与谎言、情感和意志的较量。

在伊拉克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围绕“倒萨”,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心战战略。在战争爆发前,“心理战”成为了美国的主要作战手段。

在战前,“心理战”的主要方式有:利用“总统签署决策”,进行心理总体战;鼓动萨达姆手下发动政变;为“倒萨”战争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利用电子邮件向伊拉克高官发动宣传战等。

在战争爆发后,“心理战”的地位从第一位下降到了第二位,成为了武力手段的重要辅助方式。而美军发动“心理战”的主要目的也从“不战而屈人之兵”

转到了“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军事目的”。美军在这一阶段的心理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策划和发起“斩首”行动和“震撼”行动,以摧毁伊抵抗意志。二、通过是允许新闻记者进行“嵌入式”采访来炫耀武力进行实力威慑。三、利用各种手段广泛开展信息欺骗。四、利用离间手段挑拨伊方高层政府要员与萨达姆离心。五、利用心理战部队对伊拉克全国进行“地毯式轰炸”。六、限制新闻“自由”,统一报道口径。七、及时公布战犯名单,彻底瓦解伊残余抵抗力量。

在这场心理战中,美军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各种手段,使心理战具备了全方位、全时空、多形式的高技术特征。首先,传单和广播这两种传统手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利用。据不完全统计,美军在伊拉克境内抛撒了几千万份传单,这些传单由美军方和地方公共关系公司、广告公司共同制作,不仅印制精美、图文并茂,而且抓住伊军和民众的心理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服诱导,企图削弱伊拉克军民的抵抗意志。美军斥巨资建立了消息电台,利用特种作战飞机,每天通过5种不同频率对伊拉克进行长达17个小时的宣传广播。其次,美军利用电视、网络、电子邮件、移动通信、卫星频道插入等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据报道,在战争爆发前美军就搞到了伊方高层领导人及军队重要指挥官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向他们发送了大量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甚至雇用懂阿拉伯语的情报人员直接与他们通话,对萨达姆政权的“骨干”展开恐吓和劝降活动。另外,信息生成技术成为这次信息心理战中的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焦点。美国的信息生成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它可以用这种技术制造假新闻、假图像、假声音、假消息,其效果完全可以以假乱真。有报道称,在战争中美军曾运用这种信息生成技术向伊军下达假命令,并冒充伊拉克的本土电台进行广播,还模仿萨达姆和伊方其他军政领导人的声音下达假命令和假指示。

美军对伊拉克发动的心理战,也是舆论战。媒体成了直接的战争工具,新闻成了锐利的作战武器。美国为发动战争并达成战争企图,全面启动国家舆论机器,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对伊实施了强劲的舆论攻势,达到了一般军事打击达不到的效果,这标志着舆论战战法的基本形成。

通过这场新世纪最大规模的信息心理战,世界其他国家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拿破仑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所说的名言-“战场上的胜负,有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其他条件”,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并没有过时。在着眼未来军事斗争准备时,必须将心理战从战役、战术层次提升到战略层次来对待。在加强心理战专业部队作战手段、科技含量和编制体制建设的同时,要善于借助和利用发达的大众传媒来实施军事心理战。只有这样,才能打赢新世纪的信息化战争,真正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