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美军海外征战记(全集)
7322700000117

第117章 飞来横祸“9·11”震惊帝国梦 布什气急目标锁定本·拉登(1)

2001年小布什忙完就职庆典,平息了海地内战。为谋霸全球,会同五角大楼高层官员筹划了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部署了实施军事转型的计划,于9月初,才到他的家乡牧场,准备休假喘口气。

不料,“9·11”恐怖袭击从天而降,飞来横祸令小布什总统震惊,让美国人刻骨铭心,让全世界瞠目结舌!

2001年9月11日这一天,带给美国人的记忆将是复杂而深刻的。它打破了美国本土是“安全岛”的神话,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所能唤起的后世美国人的一切情感。当9月11日这一天的紧急事件来临时,没有哪一个美国人能承受如此之严重的“紧急事件”。

这一天,美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纽约,遭遇了前所未闻的恐怖大袭击,纽约市最高的标志性建筑轰然倒塌,损失让人瞠目结舌。

这一天,美国防卫最为严密的军事中心五角大楼-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的指挥中心,遭遇空中攻击,五角大楼的一角灰飞烟灭,使那象征性的“五角”残缺不全。

这一天,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美国空域中4架大型客机同时遭遇恐怖分子的劫持,并实施了骇人听闻的自杀性攻击。4架飞机成了4枚巨大的自杀性炸弹,将美国这块乐土上的安宁与自由彻底打破!

这一切居然同时发生!美国各大报纸纷纷就9月11日恐怖事件发行号外。在全球发行量最大的《华盛顿邮报》,号外的头条是“恐怖组织袭击五角大楼和世贸中心”。全美最为有名的《华盛顿时报》,号外的头条是“极度恐怖”。

《芝加哥论坛报》给订户和各个报摊发行了24版的号外。发行号外的报纸还有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新闻》、《丹佛邮报》和《西雅图邮报》,他们上一次发行的号外是: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美国人怎么也不会忘记:2001年9月11清晨,有“世界之都”之称的纽约,沐浴在旭日的晨曦之中。坐落在曼哈顿闹市中心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星”摩天大楼,约5万名来自世界100余个国家的商贸机构的巨头、大亨以及他们的员工,鱼贯而入。他们刚刚脱下西装,面对荧屏,正准备拨动世界经济的每一根神经……一切都是如此的有条不紊。善良的人们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即将发生。

2001年9月11日上午8时45分,恐怖分子劫持的第一架飞机撞上了“双子星”北楼。18分钟后,也就是9时6分,就在人们还在为飞机撞大楼发愣的时候,又有一架飞机撞上世贸中心的南楼。刹那间,滚滚的浓烟吞掉了整个世贸中心,人们尖叫着从楼里冲出来,而呆在高层的人们纷纷从摩天大楼上跳了下来,许多逃出来的人也倒在地上。整个纽约的消防和急救人员得到消息,纷纷赶来。20分钟之内,南北两幢大楼轰然倒地,冲天而起的灰尘加上浓烟使纽约曼哈顿整整10个街区都笼罩在黑暗之中。

尽管这一天的纽约晴朗明媚,但灾难转瞬间就遮天蔽日了。第一架飞机撞上世贸大厦时,大厦被撞楼层内有1000人根本无法外逃。据当地媒体报道,大厦中应有5万人在工作,另外由于大楼底部有10条地铁线汇聚此处,从新泽西到纽约上班的人需要到此处换车,所以估计有更多的人被困地下。

据统计,至少有200名消防人员在纽约世贸中心爆炸事件中丧生,266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在坠毁的飞机中丧生。而整体的伤亡人数,则至今都无法进行统计。但警方预测有数千人死亡,日常在世贸中心工作的人数在5万左右,平均每天有约15万人参观世贸中心,可想而知,死伤人数是相当多的。

恐怖和紧张的气氛笼罩着整个纽约城。就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遭到飞机袭击的时候,美国首都华盛顿也遭受了美国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

美国军队的核心-美国五角大楼成为华盛顿第一个遭袭击的目标。当地时间9月11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22时),美国五角大楼发生第一次爆炸,这次爆炸发生在紧挨着五角大楼的一条高速公路上。大约15分钟之后,美国国防部发生了第二次爆炸,滚滚的浓烟吞掉了五角大楼整整一个角,约2.3万名美国国防部大小官员以及工作人员,纷纷从大楼里冲出来,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恐表情。

由于国防部的守卫非常严格,所以媒体无从了解具体的袭击情况,但有一名目击者表示,是一架直升机爆炸引起的大火。而另有消息透露说,是一架商用飞机直接撞到五角大楼上引起爆炸的。

22时49分,这架载有160多名乘客和机组乘员的客机坠落,机上所有的人员和大量的地面人员死亡。美国军方和政府没有证实这架客机是自行坠毁还是被战斗机击落的。

美国当地时间9月11日10时10分(北京时间11日22时10分),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山也惨遭袭击发生爆炸。

美国当地时间9月11日10时35分(北京时间22时35分),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务院外,发生汽车炸弹爆炸。美国联邦政府所有部门进行了紧急疏散,才减少了人员伤亡。

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在纽约世贸中心姊妹楼和华盛顿五角大楼分别遭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后,白宫所有工作人员已经撤离,这座象征美国最高权力的建筑现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空城。

华盛顿的情况虽然较之纽约要平稳一些,但由于这里是美国的政治中心,而国防部、国务院、国会山相继受到攻击,事件同样非常严重,造成的影响非常之大。

美国要遭遇恐怖袭击,是人们预料到的事情。早在1999年4月,以穆罕默德·阿塔为首的一伙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就在德国汉堡开始酝酿和策划运用“飞机炸弹”袭击美国。他们分为3个等级,第一伙阿塔等主谋共4人,负责确定攻击日期和驾驶飞机;第二伙阿罗马里等帮手共3个人,负责协助工作,如帮助租房子、办驾照以及分发资金;第三伙是12名“士兵”,或称为“打手”,职责是控制住空中小姐及乘客。

阿塔等人的想法受到了本·拉登的“基地”组织的鼓励,并且得到金钱资助。美国中央情报局甚至怀疑是拉登本人批准了这个计划。从1999年开始,汉卓、扎拉希、阿塔和舍希自称是“业余飞行爱好者”,相继在美国凤凰城、圣迭戈和佛罗里达“只要交钱就行”的飞行培训中心接受飞行训练。

2001年夏,阿塔的12名“打手”陆续从沙特抵美。这些人言谈举止看起来斯斯文文,谁也不会将他们与“亡命之徒”4个字联系在一起。他们大多在沙特接受过高等教育,来自原教旨主义盛行地区的中上层家庭。阿塔等人到了美国后自我封闭,与美国社会没有什么来往。他们除了经常利用互联网进行一般的联系之外,主要是在赌城拉斯维加斯接头,因为这个地方人员混杂,便于隐蔽身份。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只是在廉价汽车旅馆碰头,来去匆匆,谈完就走,从不光顾赌场。

根据“基地”恐怖训练手册的规定,在实施行动前要在与真正的行动现场类似的地方进行演练。因此,从2001年5月份开始,阿塔等人开始乘飞机进行模拟劫机。在5、6、7三个月为适应劫机环境进行的飞行中,他们买头等舱、往返票,但在最后一次从拉斯维加斯飞往东海岸的航班中,他们却只买了飞往不同目的地的单程票,并且坐的是经济舱-显然,他们是打算“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阿塔等人长达2年多精心策划和准备的这一切,无所不能的中情局竟然一无所知!

9月2日,拉登再一次通过媒体说,“要对美国发动大规模袭击”。对此等威胁早已习以为常的美国人怎么也没想到,拉登的这次“老生常谈”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

2001年9月11日上午,按计划,这伙人分散登机,以便实施分头袭击。阿塔小组从波士顿洛根机场搭乘从波士顿飞往纽约的美国航空公司的波音767飞机(航班号F11);舍希小组从波士顿洛根机场搭乘从波士顿飞往旧金山的波音767客机(航班号F175);汉卓小组从杜勒斯国际机场搭乘从华盛顿飞往洛杉矶的美国航空公司波音757客机(航班号F77);扎拉希小组从新泽西纽瓦克机场搭乘从新泽西州飞往旧金山的波音757客机(航班号F93)。

约8时许,美国航空公司F11航班在等待起飞时提醒乘客关闭个人电话、电脑时,坐在经济舱8D座位上的阿塔给在不远处准备起飞的联合航空公司F175航班上6C座位上的舍希最后一次通话,对话只进行了不到1分钟,他们说话时互称表兄弟,语气非常亲密,就是这次通话,标志着历史上最残忍的恐怖行动的开始。

根据阿塔等人在模拟劫机飞行中观察和掌握的情况,在飞机起飞后40分钟达到巡航高度时是最佳劫机时机。于是,飞机起飞40分钟之后,他们便开始行动了。“打手”们将乘客赶往机舱后部。为避免乘客反抗,他们声称这是一次普通劫机,只要听从他们的命令,飞机降落后会释放乘客及机组人员。

8点45分,阿塔等劫持的F11航班连同机上的81名乘客和11名机组成员,第一个撞到了纽约曼哈顿世界贸易中心南侧大楼,飞机“撕开”了大楼,在80层造成滚滚浓烟,并发生爆炸。

9点3分,汉卓等劫持F77航班连同机上58名乘客和6名机组成员以极快的速度冲向世贸中心北侧大楼。飞机从大楼的一侧撞入,由另一侧穿出,并引起巨大爆炸。

9点43分,舍希等劫持的F175航班连同机上56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撞击美国国防部在华盛顿的五角大楼,大楼西南角建筑顿时成为一片火海。

10点30分,扎拉希等劫持的F93号航班计划撞击三哩岛核电站未遂,在靠近匹兹堡附近的萨默塞特县机场附近连同机上38名乘客和7名机组人员一起坠毁。

这一连串的恐怖袭击后,美国人懵了。他们在问:“这到底是怎么了?”

过去的恐怖袭击,一般是采取“人体炸弹”的方式,通过恐怖袭击行动对人们产生的恐惧心理来实现其目的。这一次恐怖分子使用“飞机炸弹”造成了惨绝人寰的劫难。所以有人说,“9·11”是一次“世界级的恐怖”。

“9·11”恐怖袭击中倒塌的“双子星”是筒中筒结构,核心是47个电梯井,外围是钢柱排列,9层以下的承重外柱间距为3米,9层以上承重外柱间距为1.016米,标准层窗宽仅0.55米,如此密植的钢铁森林,于极高速撞击之下,两架飞机还是全都没入其腹部,撞击南塔那架甚至穿透整座进深达63.5米的大厦,其威力之大,实在令人悚然。五角大楼也是经过加固抗毁处理的,但仍然难免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