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平叛传(上)
7319000000043

第43章 唐肃宗急欲得京城 郭子仪无奈战长安(1)

却说郭子仪率领着大军,正在攻拔黄河沿线叛军的府县。因常年征战,战马损失较大,他委托晋商余老板,带着食盐、砖茶,到河套、乌拉特一带,换取战马。

这里是一支回纥人居住的地方,他们久慕郭子仪的威名,愿意交换。余老板辛苦了两个月,换好了两千匹战马,他自己无力把战马赶回来,又怕路上不安全,就捎信给郭子仪,请求派大将前去押运。郭元帅便派了陆岩和郭晔,带着两千步兵前往。

唐肃宗的圣旨连下三道,急如星火地催促郭子仪回兵长安。

对于这种随心所欲的命令,郭子仪有着很大的看法,这完全违背了当日的平叛方略。就眼前的形势而言,叛军在长安的兵力相当大,自己只有十多万兵马,攻夺长安城毫无把握。究竟何去何从,郭子仪心内踌躇了几日,委决不下。

崔漪非常理解郭元帅的难处,他若回军长安,并无收复京城的把握,还要担负失败的责任。若坚持不回军,上书皇上,可以阐明缘由。但从目前情势来看,皇上的思想已经起了变化,天威难测,君命难违,难保朝中没有龌龊小人借机中伤。皇上震怒之下,若削去郭子仪的兵权,那样一来,对于整个平叛战争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啊!

崔漪权衡利弊,分析后果,认为还是回军的好。他便将眼下的利害关系对郭子仪讲了出来。郭子仪也想到了这些,听了崔漪的劝告,决定执行皇上的命令,回军长安。

他留下了柏良器,率领两万人马驻扎在稿城,防止叛军再夺回已收复的山西、河南各县城,又从娘子关调回了郭曜、郭旰和郭曦的驻防人马,自己率领人马先赶到了长安城下,在城北的陈庄安下了营寨,开始布置攻城决战。

李豫派李倓率领一万人马也赶来参加收复长安城的战斗。

时值八月中旬,天气闷热,皇后张良娣身着透明的薄纱坐在桌前,对着胳膊粗的蜡烛发呆。他为肃宗添了一个皇子,算起来排名在第十五名,除了已故的皇子,存活的皇子里面算是老十二。她梦想掌控大权,君临天下,将来传位于她的儿子。怎奈她的权谋欠缺,目光短浅,朝廷的重臣她一个也没有交结下。倒是有人经常提醒肃宗,注意后宫干政。她虽说当上了皇后,在后宫中说一不二,但肃宗不让她过问朝政,她要想爬上权力的顶峰,道路还很遥远。

就在这时,李辅国轻手轻脚地来到了她的跟前,低着嗓门叫道:“娘娘,不知唤老奴有何事?”张良娣抬眼看了看他道:“听说皇上已经下旨,调郭子仪回师收复长安,有此事吗?”李辅国道:“确有此事,不知娘娘今日为何高兴,怎么会关心起朝廷大事?”张良娣瞪了他一眼道:“休得胡说,本宫向来不过问朝廷的事情,咱自个儿谋自个儿的事。郭子仪是大唐名将,若能说动郭元帅为本宫所用,不愁大事不成。”

李辅国道:“那当然是好了,但是这个郭子仪并不好收买。他现在已经是封侯拜相了,您还拿什么来给他许愿?”

张良娣叹了口气道:“可不是嘛,本宫正在这里犯愁。”李辅国道:“娘娘先不要着急,收买郭子仪要慢慢来,得有耐心。您不是有一颗夜明珠吗?可交付于老奴,明日老奴要到郭元帅营中宣旨,瞅机会老奴先送上礼物,然后再探他的口气,就知他能不能为皇后所用。”

张良娣站起身来,伸臂打了个哈欠。“那样也好,本宫就把夜明珠交与你带上。嗯,你又去宣什么旨意?”张良娣奇怪地问道。李辅国道:“今日在朝会上,李泌仍然说叛军人马众多,我军现在进攻长安不利,劝皇上暂缓收复长安。皇上不高兴,说是郭子仪久经战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且我军士气正旺,到处传来捷报,区区一个长安城怎能收复不了。这不,又让老奴明日前去宣旨,封郭子仪为‘收复两京大元帅’,有权调动天下各地兵马,限十日内要收复长安城。”

张良娣恨恨地道:“李泌这个老匹夫,正是他在皇上面前说三道四,不要让后宫干政。本宫什么时候干过政?”李辅国阴沉地一笑道:“娘娘不必生气,近来皇上和李泌意见不和,心存芥蒂,咱们瞅机会在皇上面前烧一把‘野火’,即使杀不了他,也要赶跑他。”张良娣点了点头道:“李公公机灵着点,只要把李泌的把柄抓到手里,不愁皇上不处置他。”李辅国点点头,转身走了出去。

第二天下午,太子李豫到李泌府上造访。李泌爱好修道,独身其家,府上只有一个老家人、一个书童和两个下人。听说太子来访,忙笑呵呵地迎了出来。二人见过了礼,便同往书房落座。李泌命家人看上了茶,然后问道:“殿下诸事颇多,今日倒有了空闲时间?”李豫道:“终日繁忙,今日抽空来看望先生,先生正好在家。”李泌道:“今日是张天师诞辰,贫道向皇上告了假,在家为天师做法事。”李豫道:“原来如此。先生虽说谢绝了朝廷的大小官职,却仍在废寝忘食地为朝廷操劳,近来身体可好?”

李泌爽朗地笑道:“贫道吃得饱,睡得稳,心宽体胖,遇事不烦,身体岂能不好!”李豫像是有什么要紧话要说,他看了一眼旁边的家人李福。李泌明白他有要事相告,便示意李福出去,把门关上。

李福出去后,李豫心情有些沉重地道:“先生公而忘私,佐理父皇朝政,使奸人既恨且怕。但他们又在一块策划,其阴谋对你不利啊!”

李泌仍旧满不在乎地道:“贫道自入朝堂以来,诸事无不看得清楚,想得明白。他们尽管在皇上面前造谣中伤,挑拨离间,但贫道相信皇上还没有到不辨是非、不明忠奸的地步。”

李豫道:“他们发现近来先生和皇上意见不合,就想无中生有地告黑状,必欲置先生于死地。”

原来,历朝历代的宫廷倾轧层出不穷,尤其是皇太子,时刻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别人谋害或被人诬告,因此,就买通了皇宫的一些宦官、宫女当耳目,有事通报,提防奸人。李豫也不例外,今天早上他就接到了皇后宫中的密报,知道了张皇后和李辅国的密谋。因他和李泌的关系极深,他又尊重李泌的为人,所以他才专程来告诉李泌。

李泌听完李豫的话,微微一笑道:“巢居者先知风,穴居者先知雨。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贫道早就清楚。贫道为什么一直不做官,只和皇帝保持朋友关系呢?原因就在这里,贫道如果受了朝廷的册封,说话办事就束手束脚,该说的话不敢说,该做的事不敢做,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但贫道现在不受任何约束,无官一身轻,有话则言之,有偏即纠之。贫道对皇上则如对朋友,难道给朋友帮了忙反倒落下抱怨?这是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妄测皇上圣意罢了。古人云: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纵然是如此,贫道自有贫道的事,岂可久恋京城繁华之地?择遇而安,择时而去,贫道迟早要入深山修炼,天意如此也!”

李豫听得心里一惊,暗暗思忖,李泌的抱负得不到施展,他必将离去。那时他将束手无策,孤立无援。张良娣在后宫兴风作浪,无人能制。眼见父皇日渐昏聩,身体不佳,一旦奸人在宫中作祟,必将祸及自己,危害社稷。想到这里,他焦虑地对李泌道:“先生此言一出,使豫心内惊惧。先生若离开朝廷,他们一伙无人能制。一旦奸人图谋,他们挑拨离间,造谣陷害,觊觎皇位,危害社稷。李豫怕的是自身难保,请先生怜而教我也!”

李泌道:“太子威德布于天下,别人很难撼动其位,且太子已过而立之年,智慧阅历非其他皇子可比,你大可安心。不过即便如此,贫道仍教太子四句话。”

李豫忙起身恭敬聆听。李泌道:“谨慎小心,恪守孝道。锋芒内敛,手握兵权。切记,切记!”李豫躬身施礼道:“感谢先生的教诲,李豫没齿不忘。只是日后我需要先生帮忙,到何地去寻先生?”李泌摆了摆手道:“殿下不必着急,贫道还不到离开的时候,贫道要准备离开,须先为殿下安排好一切。”

突然,李泌想起了一件事,对李豫道:“殿下,郭元帅奉命收复长安城,恐怕凶多吉少。他只有十多万人马,和叛军相比,兵力相差悬殊。并且仓促应战,无暇调集兵力,无筹划谋略时间,实乃兵家大忌啊!此时安庆绪从洛阳派出的援军可能已经到了长安城下,更使我军压力增大。这一战,我军必败无疑。郭元帅的处境将会非常危险,你须亲自率领人马去援救他。这是我大唐平叛的中坚力量,郭子仪更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救了他,就是救了大唐!”

李豫大吃一惊,忙道:“既然兵力相差悬殊,何不等候数日,从其他地方多调兵马,然后再战长安?”李泌道:“太子有所不知,你昨日去了宝鸡,未在朝中。皇上给郭子仪下了一道圣旨,命他十日内收复长安城。如从各地调齐兵马约需一个月时间,那时,郭子仪已经败于长安城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