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郭元帅行军在太行山中,因为要等张扬、郭晔回来,便安营扎寨住了下来。午饭后,郭元帅带着崔漪、陆岩、郭晤、李晟、虎大成、高峰寒、薛小鱼等人,着便衣前去上香,留下柏良器等人守寨。
他们翻过了一座山头,便看见了山坳里有一处寺院,红墙绿瓦,隐现在松柏丛林中。山门外百余步台阶下,有一座亭子,里面坐着一僧一俗,二人正在吃酒。因是三面环山,气温比较暖和,春日的斜阳照进亭子,他们很惬意地享受着仙境般的山林景色。
郭子仪他们走到跟前,下马驻足观看,见二人都已喝到七成,好像是在争论着什么,仍在喋喋不休地拌着嘴。
忽然,和尚拿起筷子,敲着酒坛唱了起来:“咬经嚼典能几何,莫若边塞观风火。腰悬竹节鞭如铁,星夜,驰骋关山杀敌魔。昔时军旅漫谈,常言儒士说道德。边关传来告急书,问秀才,谁人敢去定风波?”
这种描写军旅生活的诗句,郭子仪听得怦然心动,他认真地回味着。
和尚此歌一出,俗衣老者立马气愤不过,也拿起筷子敲着酒坛唱道:“当年先主惆怅多,兵少将寡争霸业。三分天下孔明定,才见,纶巾羽扇运帷幄。
莫道霸王扛鼎,九里山下听楚歌。子房本领谁堪比。谈笑间,才知秀才定风波!”
崔漪一听,不禁心生油然。他是当朝诗词大家,知他们用的是《定风波》
的词牌名和唱,禁不住兴致而起,抚掌和唱道:“刘备问鼎靠诸葛,驱曹平璋下秦塞。斩将拔关定剑阁,君臣,文武和谐总相得。妄谈拔山无竭,亚父忠告如风过。乌江长流悲壮水,证明月,将军秀才定风波。”
崔漪唱罢,和尚和俗衣老者均起身抚掌大笑。俗衣老者抱拳问道:“不知先生如何称呼?看诸位气度不凡,像是朝廷军官,不知到此有何贵干?”崔漪忙施礼说道:“先生所言不差,我等行军路过此地,到金光寺拜谒慎痴上人,情不自禁中打扰了二位的雅兴,望请恕罪。”说着,用手一指郭子仪道:“这位便是郭子仪郭元帅,这几位都是郭元帅麾下的将军。”
二人一听,赶忙施礼。那和尚道:“洒家久闻郭元帅的大名,只是无缘一见。洒家当年在雁门关拒敌,郭元帅在河西走廊杀贼,关山万里,未曾谋面,今日才见君面,幸甚,幸甚。”郭子仪一听,忙施礼惊问道:“不知大师姓何名谁,因何在此出家?”和尚叹了一口气道:“一言难尽,不提也罢。”
那俗衣老者接口道:“他便是当年镇守雁门关的将军薛通,祖上是名震天下的薛仁贵。那一年,李林甫派员巡视雁门关,他无礼物相送,李林甫怀恨在心,寻隙将他逮捕进京,差点砍了头。幸得王忠嗣搭救,才免于一死。出狱后,他已心灰意冷,便远离红尘到金光寺出了家。”
郭子仪听罢,不胜嗟吁,接着问到:“先生贵姓?以前是否也在朝廷供职?”
俗衣老者苦笑了一下道:“老朽姓皇甫名松,曾任职御史中丞。因弹劾杨国忠陷害忠良,排除异己,不料反遭诬陷,革职罢官,归隐山林。我俩都是山西同乡,所以常在一块饮酒闲聊。他是边关大将,我是孔孟之徒,常为各自的观点不同而争论。幸得刚才这位先生一首唱词,为我二人和解。郭元帅、崔先生,今日您、我、他相逢,老朽不胜高兴,今日就此别过,祝你平叛成功。”
郭子仪听罢皇甫松的述说,心内不胜惊诧。二人都名冠天下,何以流落至此。当年薛通镇守雁门关,契丹人五万铁骑扣关攻打,薛通仗一杆方天画戟,趁夜率两万人马偷营,直杀得契丹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五年内,契丹人不敢踏入中原一步。皇甫松为官清正,直言敢谏,诗词文章更是一流。
这些国家精英,不为朝廷所用,竟被奸贼陷害,流落民间,依附林泉。郭子仪不胜伤感。他委婉地劝慰道:“昔日奸臣当道,皇上昏昧不明,以致国家危亡,臣子蒙羞。二位前辈乃是国家栋梁。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况且,当今皇上已换成太子李亨。他立志平叛,发奋强国。眼下,国家正是多事之秋,平叛战争如火如荼,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敢请二位前辈再穿战袍,重回庙堂,为朝廷继续效力。”
皇甫松听罢,摇了摇头道:“多谢郭元帅的好意,只是事过境迁,物非昔比。我二人已是年老体弱,朽迈无用,尸位庙堂,毫无建树,岂不辜负了皇上,也辜负了郭元帅的一片好心。今日就此别过,后会有期!”说完,拱手一揖,二人联袂踏歌而去。
郭子仪嗟吁叹息,不胜惆怅地望着二人远去的背影,繁杂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大罗山是五台山的余脉,五台山的一百多座寺庙都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多少年来,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争向菩萨像前烧香还愿,香火很是旺盛。
郭子仪他们踏着台阶,沿着弯道拾阶而上。迎面是金光寺的山门,飞檐翘角,铁马叮当。大门上书一副楹联。上联是:祥云眷顾宝刹常使瑞气聚灵山。下联是:梵音咏颂真经指点众生渡迷津。
刚到山门前,便见三个和尚双手合十地出来迎接。站在前面的是一个须眉皆白的耄耋和尚,他略一躬身说道:“阿弥陀佛!老纳师兄弟三人谨遵师命,在此迎候贵人,请进。”说完,便前头带路,领着郭子仪他们进入山门。
郭子仪感到有些惊疑,边走边问道:“大师,在下是路过此地,也属不速之客,并未向贵寺通报,大师何以知道在下要来贵寺?”
那老和尚笑了笑道:“阿弥陀佛,老纳法名慧通。”他回过头去看了一眼另外两个和尚,继续说道:“他两个是老纳的师弟,慧能和慧觉。今日卯时,老纳的师父慎痴上人便告诉老纳:‘山门紫光现,定有贵人进山门。况且镇寺宝剑发出啸声,这位贵人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放眼当今天下,能称为国家栋梁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河东李光弼,他如今正在苏皖平叛,另一个就是郭子仪郭元帅。敢问足下,可是郭元帅?”
郭子仪忙停步,拱手答道:“正是在下。只是当今天下大乱,叛乱四起,国家遭难,人民受苦。各地平叛之士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大师何来独称我和李光弼为国家栋梁?愧不敢当!愧不敢当!”
“栋梁者,殿宇之托也!天下之大,人才济济,而要消弭战火,拨乱反正者,也就一两人也!将军身系大唐安稳于一身,救万民于灾难水火之中,任重而道远。当得起,当得起啊!”
说着话,已走到了大雄宝殿门口,郭子仪带着随行人员进殿烧香,默默祷告菩萨:保佑全体将士平安,平叛战争早日结束。
烧完香后,郭子仪奉上二百两香资,随慧通和尚到了方丈室。慧通命人看座奉茶,然后告退,前去禀告慎痴上人。
一盏茶的工夫,慧通便转了回来。他告诉郭子仪,慎痴上人正在静室等候,几个人便起身走出方丈室,随慧通去见慎痴上人。
大雄宝殿的左后方有一个不大的院落,小巧精致,古树参天,院内整齐幽静,奇香幽幽入鼻,使人感到犹如进入仙境。走到门前,慧通轻轻推开房门,带领众人进入静室。
静室不大,四边没有摆设,只在东墙下摆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几本经书,正中墙上奇怪地挂着一把古色古香的宝剑。地中央放了一个硕大的蒲团,上面坐着慎痴上人。他满脸皱纹犹如刀刻,修长的白眉垂于腮下,慈眉善目,雪白的胡须托在腹上,一领灰布僧袍裹住上人的身体,一动不动,双目微闭,像是入定去了。
慧通取来几个蒲团放在地上,郭子仪他们轻轻地坐在上面,不敢出声,静静地等候。
郭子仪坐了一会,突然有了异样的感觉,好像万念俱空,身心有了祥和安定的感觉,使人不想再动。整日目睹的杀人战场已从脑海中消失,像是不复存在;耳边整天回响的战鼓声、号角声顿觉烟消云散。远处飘来一阵抑扬顿挫的诵经声,伴随着“笃,笃,笃”的木鱼声,直入耳膜鼓穴,冥冥中不觉行转周身,竟然使他恍惚悠然中进入仙境,达到慢慢忘我的境界。
忽然,慎痴上人从入定中回过神来,双目闪开,开口念了四句偈语:“咄,痴人犹得梦惊回,八五风雨转一轮。金枪难拨天地意,萍蓬飘摇三百年。”
话声惊醒了郭子仪,他一个激灵回过神来,忙合掌行礼道:“在下郭子仪,行军路过此地,特来拜谒宝刹,望上人指点迷津。”
慎痴上人慈目精光一闪,念了声佛号:“阿弥陀佛,善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魔劫既至,在劫难逃。天意如此,人岂能拒?”
郭子仪继续恳请道:“战乱四起,百姓遭殃。我佛慈悲,指点迷津。望上人告知安史之乱,何时平复?”上人道:“消灾平难,八载征战。自今而后,负重在肩。
汝身居高位,心态平和,上承天意,忠心报国。咄!终至丙辰年,龙蛇大梦归。谨防雁去,兵败无路,自有贵人搭救。阿弥陀佛!”说完,上人又将眼睛微闭。
少顷,慎痴上人嘴唇翕动,念念有词,人莫能懂。忽而又对慧通道:“慧通,‘青虹’剑近日长鸣,乃是应对有缘之人,汝可取剑来。”慧通上前,把墙上的古剑取下交于上人。上人抚摸着古剑,眼中闪出一丝怀念之光,念偈道:
“世间灵物,时到出世,莫空埋没,历劫而去!”说完,将剑递于郭子仪。郭子仪忙起身接过宝剑,向上人躬身行礼。上人轻轻将袍袖一挥,然后闭上双目。
慧通轻轻道:“郭元帅,请随老纳出去。”一行人便都起身,随慧通退出静室。出了小院的大门,郭子仪问道:“大师,此剑可是有来历的?”
慧通没吭气,似是正在回忆。过了一会,慧通方说道:“郭元帅可知前朝的李积?”郭子仪道:“知道,那是大唐开国的功臣,一代名将。”慧通单掌直立念了声佛号:“阿弥陀佛!李积原姓徐,字懋公,后来太宗赐姓李,名世积。他征战一生,勤劳王事,为大唐的事业立下汗马功劳。这把剑削铁如泥,就是他的随身之物。他处事小心,事事谨慎,很得太宗倚重。他知道功高震主的古训,虽被封为‘英国公’,但仍然谨慎小心,生怕惹来灾祸。
“他七十五岁时,一病不起。他把儿孙召集起来,跪在床前听训:‘李氏子孙,不得交结匪类,不得给李家惹来灾祸,不论当官为民,都遵从朝廷法度,如若不听,乱棍打死。’由其弟李幕监管。
“一转眼多年过去,都平安无事。后来武后临朝,滥施淫威,大肆诛戮李唐子孙,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诬陷杀害了无数朝廷官员。李积的孙子李敬业(后改名为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武则天。后来兵败,徐氏家族数百口人被杀害。当年,徐敬业有个弟弟叫徐敬祖,正在镇守朔方镇,武则天下令将李积的官衔、封号全部敕夺,徐姓子孙全部杀光,并派人去捉拿徐敬祖。
“朔方镇路途遥远,捉拿徐敬祖的差役未到,徐敬祖却得到了消息。他连夜挂印逃走,避祸于江湖中。武则天派人到处捉拿他,徐敬祖走投无路,便逃到了金光寺。寺中方丈知道了他的遭遇,便将他剃度,收入佛门,从此他便出家当了和尚。一转眼,近百年过去,当年的徐敬祖已是佛学深远,通神入化,天眼弥开,知人生死未来,永远斩断红尘。这剑也就尘封未动,悬挂在这里近百年,这就是此剑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