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平叛传(上)
7319000000018

第18章 娘子关郭曜夜奔袭 灵州城李亨称皇帝(2)

九月重阳这天,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朔方镇的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来到灵州城,观赏和庆贺新皇上登基仪式。灵州城家家户户摆放香案,燃放鞭炮,庆贺太子李亨登基大典。

崔漪他们已从四川返回,请来了玄宗皇帝的传位诏书。礼部司天监官员选择九月九登高日为黄道吉日,决定在九月重阳节举行大典,为新皇上庆贺。因战事未息,官员缺乏,参加大典的文武官员只有三十多名,也算是草创班子吧,但却是全国人民的希望,老百姓心目中的正统朝廷。所以,人人奔走相告,传送着这一特大喜讯。

登基大典放在南城门楼上,由礼部侍郎柴子清做司仪官,边令诚做赞礼官。参加庆典的有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留守杜鸿渐,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还有从平凉赶来的裴冕,从成都到达的尚书省的骆文宣、房绾,中书省的张楷,余者有李豫、李倓、李直、李泌、冯植、陆岩、李晟、李抱玉等人。高峰寒、封之春和薛小鱼还没有正式封官职,只是作为卫兵陪侍在旁。

正当午时,南门城楼下已经人山人海,挤满了观礼的人群。中间空地上堆起了一座三尺三寸高的土台,上面摆放着五穗嘉禾。黄土取自五个方位,象征着五方五地。

午时三刻,柴子清高声说道:“时辰到,请太子行礼。”随着韶乐声起,李亨站在土台上,躬身在面盆中净了手,然后按四个方位上香谟拜,以敬天地。

接着军中号炮响了九下,象征九五之尊。礼炮过后,便有新来的宦官李辅国甩动长鞭“啪、啪、啪”三响,作为净街之礼,隆重的登基大典开始了。

皇家乐队经长安战乱早已溃散,临时找来的当地鼓乐班子,吹起了《塞上江南》《信天游》的曲子,以充韶乐将就使用,不过也算祥和热闹,悦耳动听。跟着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恭迎新皇上登楼检阅。

李亨头戴毓金冠,身着衮龙袍,由九个宦官、十八个宫女服侍陪同登楼。

前面有十个护卫开道,仪仗队随后,其他大臣随同,从马道上登上城楼。

城楼上面插满了各色旗帜,装饰得焕然一新。面向南方摆了一把宽大的椅子,上面遮有黄绫缎面。座位前面摆放着香案,上面用黄缎遮盖。一个鎏金香炉中插着九根檀香,香烟袅袅升起,久久盘旋不散。香案上供奉着太上皇的传位诏书,还有传国玉玺。

李亨走到香案前,跪下行了九拜九叩大礼。然后起身面南而立,望着城下参观典礼的千万百姓,心头充满了异样的感觉。城楼下人头攒动,锣鼓喧天,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着。李亨内心也觉激动,浑身上下像是充满了力量。

柴子清将手向下按了按,鼓乐声马上停止,赞礼官开始赞礼。就听边令诚扯开公鸭嗓子,放开喉咙,照本诵读。虽说是阉人,声音倒也洪亮清楚。他抑扬顿挫地念道:

三皇五帝到迄今,尧舜禹汤秉圣圭。大唐永承天祚胤,万年弘稷佑子孙。

龙踞虎镶统海内,九州重霄聚光辉。巍聚山河毓钟秀,霞晖八方紫微垣。

承引龙脉共日月,奭守山河嗣万民。临膺惠泽灏四方,驱晦轸除魅山夔。

敬天畏地朝岱岳,万方礼乐颂永远!

边令诚唱完赞礼后,骆文宣便开读太上皇的诏书:“诏曰:朕之高祖开基,太宗承业,历至本朝,已传六世。赖上天眷顾,基业兴旺,持之今日,百年有余。孰料逆贼安禄山,跳梁龌龊,肆孽神州,涂炭生灵,祸乱人民,蹂躏江山,乱我神器。今有太子李亨,人品端正,甚肖朕躬,特传命应位。尔须顺天行事,倡导民风;扫灭阴霾,重整河山;感天地之恩,顺民心所向;统揽社稷,光大朝纲;皇天后土,恩威浩荡;诚天敬地,永寿永昌!”

骆文宣读完太上皇的诏书,退向旁边,就见李亨对着龙椅拜了三拜,又向四周行了礼,然后转身坐在临时龙椅上。这时,鞭炮再次齐鸣,锣鼓喧天,场面更加热闹。文武官员行三叩九拜之大礼,山呼万岁,口称陛下,秩序井然地进行着典礼。

礼毕,李亨起身,走到城楼栏杆处,面向城下千万欢动的人群举手致意。

他心情激动之余,内心也觉不安,国家千疮百孔,百姓流离失所,何日才能扫清阴霾,让天下臣民过上太平日子呢!

登基典礼后,李亨回到大殿上,重新接受百官的朝贺。礼毕,李亨发布了第一道圣旨,由李辅国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广平王李豫为天下兵马招讨大元帅。朔方镇节度使郭子仪为天下兵马招讨副元帅,统领全国兵马,向叛逆进行讨伐。势必恢复大唐江山,迎还太上皇。”

接着,李亨又宣布改元,为至德元年。

朔方镇留守使杜鸿渐准备了宴会,在酉时举行。李亨在宦官李辅国的引导下,向内宫走去。他兴奋地有些晕乎,但又感到心里踏实:做了近三十年的太子,始终如履薄冰,今日终于松了一口气!

妃子张良娣带着十多个宫女跪迎在宫门口,看到皇帝登基礼成,张良娣忙道:“恭喜万岁,贺喜万岁,愿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李亨伸手把她扶了起来,笑道:“爱妃,朕与你同喜。以后朕把后宫交付于爱妃,就由爱妃主持。”

张良娣忙又跪倒谢恩,李亨扶起她。她漂亮的面容透出掩不住的喜气,犹如鲜花烂漫,依偎着李亨向宫内走去,边走边道:“臣妾已将棋枰摆好,皇上稍事休息,臣妾陪皇上下几盘。”李亨笑道:“好好,爱妃的棋艺大有长进,几乎和朕旗鼓相当。来来来,现在就陪朕下两盘。”张良娣笑声不断,应了一声,随李亨坐到棋枰前。

李亨的原配妃子吴氏已死多年,也就是广平王李豫的生母。其他几个妃子都随李隆基去了成都,只有良娣张氏随在李亨的身边。当时她已怀有身孕,到灵州后,又给李亨生了一个儿子。她是临洮府太守张太全的女儿,貌美如花,颇有心计。第二日她便被册封为淑妃。

李亨顺利登上皇位,与朝中几个大臣的劝说有很大关系。张楷、房绾、骆文宣、高力士等人,轮番向玄宗劝解,劝他做太上皇,由太子继承皇位,率领天下人民讨伐叛贼,他迟迟不予表态,只说再等等。他进入四川后,停驾成都。不久临近成都的绵阳发生叛乱,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成都人一日数惊。

唐玄宗更是吓破了胆子,连夜出逃,向陇右退去。

剑南节度使鲁炅起兵讨伐,一月内将叛贼王奎捉拿,李隆基又回到了成都。不久,成都府又发生了一次叛乱,李隆基差点做了俘虏,还是鲁炅发兵平息了叛乱。

数次发生叛乱,李隆基担惊受怕,全没有了当年开元之治的那种豪迈英气。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根本受不得惊吓。大臣们又来劝说他,玄宗仍是不松口。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高力士已经看明白了一切。

这日晚膳过后,玄宗又到杨贵妃的牌位前上了三炷香,默默为贵妃祷告。高力士轻轻地走进来,看他虔诚地祷告完毕,便扶他坐到椅子上。玄宗神情十分沮丧,佝偻着身子抹眼泪。高力士心中也觉酸楚,顺手递给玄宗一块面巾,缓缓劝道:“陛下龙体要紧,切不可忧伤过度,损伤身体啊!您我君臣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精力一天不如一天,该到年轻人出力的时候了,万事都可想开些吧!老奴认为大臣们都是为陛下着想,为朝廷社稷着想,您已经没有精力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了,交给太子去干吧!”

玄宗抬起头来看着高力士道:“大臣们安的什么心,朕心里明白。不就是想当新皇上的功臣嘛!太子想当皇帝,也得等到朕百年之后。百年之后,他爱咋干咋干,朕管不着他啦!你说说看,哪有父亲健在,儿子就来抢班夺权的道理?”高力士听得一愣,明白皇上还没有想过味来。

他捧起茶碗递给玄宗,笑着说道:“皇上此言差矣!寻常百姓家还有个说法,叫做‘养儿防老’呢!老子年龄大了,干不动事业了,就交给儿子,儿子接着干,这叫做‘一脉传承,发扬光大’,不是抢班夺权。再说,我朝高祖皇帝、睿宗皇帝,他们都是提前交权,自己去做太上皇,落得清闲,也为后人留下了佳话。如今的形势皇上难道看不明白?太子领兵于朝堂之外,率领天下臣民平叛,人心都向着太子。太子登基只是时间问题,迟早也是人家的,何必落人话柄呢?”玄宗起身走了几步,自言自语道:“可也是啊!”

高力士见玄宗话语已经松动,便继续道:“皇上早早传位于太子,一来他可以一心一意地去平息叛乱,不用担心皇位被别的皇子抢了;二来可以减轻目前的压力,使觊觎皇位的人断了念头,把目标转向新皇帝,您可以安心地住下来,颐养天年,这岂不是更好?”

玄宗终于想明白了,自己整日担惊受怕,何必当这个诏不达四方,令不出成都的窝囊皇帝,就让儿子去当吧,迟早也是人家的。

想通后,他马上招来几个随行的大臣商议。大臣们早就同意传位于太子,他当太上皇。就这样,他命人写好诏书,派工部尚书张楷、吏部尚书房绾、刑部尚书骆文宣到灵武去宣诏。三人都是朝中的大臣,宣完旨后,他们便留在李亨身边做事,另派四十多岁的宦官高发子到灵武侍奉新皇帝。临行时,又把高发子的名字改为李辅国,意思是要让他辅助太子治好国家。但这只是李隆基的一个美好愿望,谁知后来这个李辅国勾结张良娣,不但不能辅国,反而成了祸国殃民的一个毒瘤,这是后话此处不提。

经过几天的调整,新皇帝李亨又册封了一批官员,将李豫封为皇太子,总制天下兵马。封郭子仪为尚书左仆射、兵马副元帅、朔方镇节度使,总领主力大军。李光弼为右仆射、兵马副元帅、河东节度使。房绾为中书省中书令。

裴冕为门下省门下令。冯植和柴子清仍做尚书。陆岩为左武卫大将军,李晟为右武卫大将军,李嗣业为山南节度使,留军中使用。高峰寒、薛小鱼为左卫校尉将军(正五品)。封之春为内卫军校尉(正五品),护卫中宫。李抱玉为河南节度使,仆固怀恩为代州节度使,马燧为河西节度使,浑咸为平卢节度使。

这些人都留在军中使用。

大军开拔前,派谁到江淮一带保护南方漕运,李泌一直踌躇不定。安禄山尽管占领了黄河南北,但江淮、湖广等地叛军尚未尽占,仍在唐军控制下。

必须派一位大将坐镇江淮,保护南方军需物资运到平叛前线来。他和肃宗商量多次,仍是诿决不下。

一日,肃宗正和裴冕、张楷、骆文宣等人议事,李泌走了进来。肃宗请李泌坐下后问道:“由谁坐镇江淮的事,先生考虑得如何?”李泌道:“人选倒是有几个。李光弼、李巨、仆固怀恩、李嗣业。他们都能统兵打仗,但谁更合适,贫道拿不定主意,想请陛下定夺。”肃宗道:“先生推荐的这几个人都不错,谁更合适,朕也拿不准。先生可否问问郭元帅,看谁更合适担此重任。”

李泌点头,刚想起身去见郭子仪,就见小黄门进来禀报道:“郭元帅求见陛下!”肃宗闻听大喜,忙道:“说曹操,曹操到,快快有请郭元帅。”

郭子仪迈步走进大殿,他先跟肃宗见了礼,又和众人见了礼,然后对肃宗道:“老臣今日特来拜别皇上,明日即可挥兵南下。行前见见皇上,看皇上是否还有什么旨意要交代老臣?”

肃宗离座起身,双手拉住郭子仪,动情地说道:“老爱卿戎马一生,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朕一直视你为兄长。目下平定安逆叛乱,仍需借助兄长的虎威,您是我大唐的擎天之柱啊!朕没什么可嘱托的事情了,望兄长保重身体,早传捷报。”

郭子仪深受感动,急忙跪伏在地,再拜道:“陛下对老臣有知遇之恩,臣虽肝脑涂地,也不能报陛下万一。请陛下安心,静候臣的佳音。”

肃宗扶起了郭子仪,请他坐下。李泌见此情景,心中颇为感触,知肃宗对郭子仪关爱甚深,君臣有患难之交,不是那种礼节性的拜辞。遂微笑道:“贫道刚才还想找郭公求教一事,没想到郭公不请自到,倒省了贫道一段路。”郭子仪道:“先生找老夫何事?不妨说来听听。”李泌道:“贫道对军旅之事颇为生疏,将帅之才更是不甚了解。如今江淮一带无得力人镇守,恐为安逆乘机而入,扰我地方,断我漕运。所以,须派一得力干将坐镇扬州,以拒安逆。郭公以为谁可托与重任呢?”

“李光弼可当此重任。”郭子仪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李泌故意试探道:

“光弼傲慢无礼,郭公认为他能胜任吗?”郭子仪认真地道:“光弼治军严谨,用兵有方,坐镇江淮,定能胜任。俗话说‘能者多傲,自视甚高’,光弼虽有此短处,如今是用他的长处为国效力,可扬长避短!”肃宗、李泌闻言大喜,十非敬佩郭子仪的胸怀大度。其他人皆心悦诚服,暗赞郭子仪虚怀若谷的胸襟。

此话后来传入李光弼耳中,他感到十分惭愧。

十月底,郭子仪率主力大军入山西,肃清叛逆,准备进入河南作战。肃宗又从甘凉一带调来三万人马交由李豫率领,挥军进攻千阳、宝鸡、凤翔一带,扫清长安城以西的反叛力量。李光弼率一路人马袭河北史思明,解救颜真卿等坚守孤城的忠烈之士,而后开赴江淮、扬州一带,保护漕运。

安禄山自叛乱以来,占领了大半个中原地带,但仍有几个城池被牢牢地控制在大唐的手里,一个是河北常山县令颜杲卿,一个是平原县令颜真卿。

两人是叔伯兄弟,都写的一手好字,尤其是颜真卿的书法,流传至今,仍受人们的爱戴,常被临摹习用。

自天宝年间,颜真卿便任御史中丞,后任大理寺卿。他办事认真,忠于职守,并且熟悉历朝历代的宫廷礼节。他常上书纠正皇上和大臣们的错误,规范朝廷的礼节,引起李林甫的忌妒和憎恶,于是便寻隙将他赶出朝廷,贬为青州刺史,后又贬为平原县令。

安禄山叛乱前,颜真卿已经发现了他的狼子野心,暗中作了防守准备。他借天阴多雨之故,加固城墙,疏通城河,屯集粮草,招募士卒,上书通报朝廷。

皇帝根本就不相信他的话,杨国忠更是不屑一顾。

安禄山叛乱后,平原县属范阳管辖。安禄山多次招降颜杲卿、颜真卿兄弟俩,但二人矢志不渝,毫不动摇。周边城池都已归降安禄山,兄弟两人坚守的是两座孤城。他们经常书信来往,互相鼓励,坚贞不屈地守护着大唐的土地。

安禄山派兵攻打他们,他们死守城池,军民一起拼命,令其攻城无果。安禄山毫无办法,派了几次“血刀会”的杀手去暗杀,但因他们提防得很严,都未得手。后来安禄山急于攻占“二京”,便把主力都调往河南,对两座孤城舍而不管。这样一来,他们才减轻了压力,重新修复城池,储备粮食,时刻提高警惕,守卫着大唐的一片土地。

后来,洛阳失守,安禄山把它作为“大燕国”的都城,亲自镇守。范阳是他的老巢,他就让史思明去守卫,但是从洛阳到范阳的交通线常常被颜杲卿卡断,辎重粮食经常被劫去,弄得叛军后方不得安宁。安禄山大怒,写信痛骂史思明:“娘的没用!连一个小小的常山城也拿不下,数十万兵马由你掌管,顶屁用!朕又封你为梁王,位高权重,你却贪生怕死,不思进取,要你何用?”史思明气恨异常,一怒之下,决心要灭了颜氏兄弟,打通粮道。

这正是:孤城守土为大唐,十万大军又何妨?

满城百姓愿殉难,颜氏兄弟万古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