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蓝海战略之口才修炼
7311500000034

第34章 稳重修炼——稳重得体信服人(2)

答问者说: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使我国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灾难,这个账应该算在日本军国主义者头上,同日本的老百姓和商人无关,当然不能说完全无关,但只有间接关系,没有直接关系。现在我们建设宝钢,是同日本商人做生意……

这段答话本意不错,说明了“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就清楚了,但怎么能扯进来“不能说完全无关”,还有“间接关系”呢?人家问你,这个“间接关系”就不算关系吗?这就无法自圆其说,必然因被动陷入窘境。走到这一步,那就只有认错更正,汲取教训了,任何技巧都无济于事。所以,说话要把握主旨和逻辑,要恰到好处,以免言谈有失,授人以柄,甚至作茧自缚。

二、明辨事理,直言不讳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有一次应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一个音乐会。可是,音乐会的节目演出不久,他就厌烦地用双手捂着耳朵打起瞌睡来。女主人见他这样感到奇怪,推了他一下,问:

“先生,你不喜欢音乐吗?”

他摇了摇头:“这种低级轻佻的音乐有什么好听的?”

“啊?”女主人惊叫起来,“你说什么?这里演奏的可都是流行的乐曲呀!”

“难道流行的东西就是高尚的吗?”

女主人反问:“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呢?”

赫尔岑笑了:“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

赫尔岑的反驳言之有据,简洁有力,因为他主旨明确,又使用了归谬法这个逻辑武器,为了明辨事理,有些问题完全可以直言不讳地一语道破,不必回避,也不要含糊。

假如你的同事或朋友在公开场合责备你,而情况又不属实,使你难堪。你可以心平气和地直言:“我们是否私下谈谈这个问题?我要求你把情况搞清楚了再说话。如果你不注意尊重事实,那我以后很难再信赖你。”倘若是你的亲友无故责怪你,你就明确地说:“你已经让我难堪了,但你总该告诉我这都是为了什么缘故吧?我什么地方把你得罪了?”

当然,假若你做错了什么事,哪怕不是有意的,那就诚恳道歉。这也是明辨事理,直言不讳。这样才能解决难题,摆脱窘境。

三、话不投机,及时转弯

话不投机有多种情况。其一,某种言谈举止使人为难,那就要及时转换话题,协调气氛。两个青年去拜访老师,在谈话中提到:

“老师,听说您的夫人是教英语的,我们想请她指教,行吗?”

老师为难地沉默了片刻,说:“那是我以前的爱人,前不久分手了。”

“哦?对不起,老师……”

“没什么,喝点水吧。”

“老师,您的书什么时候出版?快了吧?”

这样转换话题,特别是提出对方很愿意谈的话题,就会使谈话很快恢复正常,气氛活跃起来。

话不投机的第二种情况,是有人有意或无意地和你开玩笑,带有挖苦意味,使你窘迫甚至生气。如你的头发脱落许多,快成秃子了,有人很可能挖苦你是“电灯泡”、“不毛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可恼羞成怒,伤了和气;也不能忍气吞声,硬装没事。最好是一笑置之,豁然大度地来两句:“好啊!这说明我是绝顶聪明。没听说过吗?热闹的大街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这样答复,话题未转,内容却引申、转折了,既摆脱了窘境,又自我表扬,岂不妙哉?

其三是双方意见对立谈不拢,但问题还要解决,不能回避。这种话不投机的情况就需要绕路引导。

在找对象的问题上,母子有矛盾。儿子不愿也不能和母亲闹僵,只好等待时机再说。这天吃饭时,母亲又唠叨起来:“你这孩子,怎么就不听妈的话呢?人家局长的女儿,人长得不错,又有现成的房子,你为什么不和人家谈,偏要……”

“妈,快吃饭吧,菜凉了不好吃……”儿子先回避话题,意在绕路引导。

联系工作,洽谈生意,也可能话不投机,陷入僵局。只要还有余地,就可提出新的话题,绕弯引导。如甲方推销四吨卡车,而乙方不要四吨的,想要两吨的。这时,甲方若硬着头皮争执,只会越谈越僵,不欢而散;如能转移话题,绕弯引导,从季节、路途、载重多少与车辆寿命长短等各种因素来促使乙方考虑只用两吨的弊病,或许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开辟新的途径。

四、巧妙闪避,超脱假设

在对话中有些问题很难说准确和做结论,这时不要拘泥于正面解答,而要说一些与此相关的事物来引导对方深思,或是借比喻、假设、移花接木、含蓄作答、略加暗示。这样,既不脱离所提出的问题,使对方满意;又可巧妙地避开疑难之处,超脱自如。

刘吉与一些青年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

青年问:有人说留长发、蓄胡子是精神污染。你也这样看吗?刘吉答: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头发长,胡子也长,可他们是共产党的老祖宗。毛主席和周总理头发不长,胡子也没留,他们同样是我们尊敬和热爱的导师。

这样讲,避开了简单地做结论,显得全面而得体。自己得以超脱,对方又感到满意。

五、面对挑衅,幽默还击

马雅柯夫斯基的诗歌深受苏联人民的欢迎,但也引起了一些浅薄无聊的文人对他的嫉妒和攻击。

在一次会议上,有人不怀好意地指责他说:“你的诗里为什么都是‘我’字当头?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可见你是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

马雅柯夫斯基觉得可气又可笑,他笑答:“为什么诗中不能用第一人称‘我’呢?当你向心爱的姑娘求爱时,你到底是说‘我爱你’,还是说‘我们爱你’?”

这话机敏幽默,回击有力,使挑衅者又羞又恼,瞠目结舌。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年轻时遇事胆怯,口才不行,但他以不怕出丑学溜冰的精神练习演讲和论辩,成为闻名于世的演说家。

有一次,他的新剧本《武器与人》首次演出获得成功。剧终时,许多观众要求萧伯纳上台,接受大家的祝贺。可是,当他走上舞台时,突然有个人冲到台前,对他大声喊叫:“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这个破戏!赶快收回去,停演吧!”观众大吃一惊,以为萧伯纳准会气得浑身发抖,愤怒抗议这个无理挑衅者。谁知道萧伯纳不但不生气,反倒彬彬有礼地向那个人深深地鞠了一躬,笑容满面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很对。我完全赞同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俩能禁止这个剧本的演出吗?”这下子引爆了全场的哄堂大笑,紧接着是暴风雨般的热烈掌声。在掌声中,那个挑衅者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倘若萧伯纳直言对抗,尽管也能取胜,却无法取得如此奇妙的效果。

看来,幽默可以出奇制胜,但这手绝招并非是名人的“专利”,任何人只要有心,都可以用巧妙有趣的话语和方式缓解矛盾,回击挑衅。

在一辆行进中的公共汽车上,由于车子突然急刹车,车厢里有个人猝不及防,撞到一个姑娘身上。姑娘责怪他说:“德性!”那个人立刻解释道:“对不起,这和‘德性’无关,是‘惯性’!”这话引起乘客们一阵笑声。

“德性”是骂人缺德,这个意思那个人当然知道,但在这种场合一本正经地对姑娘解释,或是回敬她一句不好听的话,很可能引起争吵,陷入更加窘迫的境地。而一句“惯性”既是对自己没站稳的科学解释,又是对姑娘骂人话的最好纠正与回敬,具有无可争辩的准确性和穿透力。

六、反口诘问,即兴接引

回敬对方还有多种方式,如有人责怪你在某个问题上为什么变卦了。你可反口诘问:“国家的政策还经常变咧!我一个普通老百姓,空口说了句白话,就不许变了?”这一问,反倒把对方问住了。再如有人和你因为某事争执不下,而又鄙视你说:“你懂什么?跟你争论,简直是对牛弹琴!”你可接引过来,回敬对方:“对!牛弹琴!”但这些方式还是不及幽默高明。

七、含糊笼统,留有余地

在某些场合,尤其是社交和外交场合,对于某些难以回答而又不好回避的问题,你可以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做隐晦笼统的回答,如“可能是这样”,“我也不太了解”等等,以此来摆脱对方的纠缠,给自己留有余地。有时候也可只用体态语言略有表示,以便有所适应而又避免明确表态。

八、无法表示,装聋作哑

在某种勾心斗角的场合,如果你处境不利而又无计可施,什么也不能表示,那就索性装聋作哑,否则你就会落入对方设计的圈套,更加被动。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大国首脑在波茨坦会谈。一次休息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有意对斯大林透露:美国已研制出一种威力极大的炸弹。即暗示美国已拥有原子弹。这时,丘吉尔也两眼死盯着斯大林的面孔,观察反应。而斯大林好像什么都没听见,未显露出丝毫异常的表情。其实,他听得很清楚,当然也听出了杜鲁门的弦外之音,内心焦灼不安。会后,他告诉莫洛托夫:“加快我们的研制进度。”一个人面临这种窘境,只能装聋作哑,暗中使劲。这件事也许给丘吉尔以启发,1953年6月,年已79岁的丘吉尔参加百慕大的英美法三国首脑会议。他为了回避某些难题,就借口年事已高,装作没听见,不予回答。而在他感兴趣的问题上,就与美法两方讨价还价,一点也不聋了。他这种时而聋哑、时而正常的做法使与会者颇感头痛。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幽默地说:“真没办法,装聋作哑成为这位大演说家的新式防卫武器了。”

九、随机应变,别开生面

一位演讲者对听众说:“男人,像大拇指(做手势);女人,像小指头儿……”这下子,全场哗然,女听众们强烈反对他的比喻,他没法再讲下去了。怎么办?他立刻补充说:“女士们,人的大拇指粗壮有力,而小手指却纤细、灵巧、可爱,不知哪位女士愿意颠倒过来?”

一句话平息了女听众的愤怒,一个个相视而笑,心悦诚服了。

苏联中央电视台的女播音员瓦莲金姆·列昂节耶娃在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和她在电视播音中善于随机应变、别开生面分不开。

一次她主持少儿节目,她还没开口,那只准备给观众看的鹅就叫了起来。这可怎么办?她即兴发挥道:“小朋友们,你们听见了吗?咱们今天请的客人已经等得不耐烦了,那么节目就开始吧!”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唯一没笑的就是坐在摄像机前的列昂节耶娃。

巧问妙答,别开生面,最根本的是掌握说话的艺术,从实际情况出发。

藏匿锋芒,大智若愚

不论你用什么方法指责别人,你可以用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就像话语那样明显地告诉别人——他错了,你以为他会同意你吗?绝对不会!因为这样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和自尊心。这只会使他反击,绝不会使他改变主意。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式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意见,因为你伤害了他的感情。

你永远不要这样开场:“好!我要如此证明给你看!你这话大错特错!”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道理,使你改变看法。”那是一种刺激人的挑战。那样会引起争端,使对方远在你开始之前,就准备迎战了。

隋唐著名才子薛道衡,13岁时就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做内史侍郎。大业五年,被召进京,当时已是自负才气的隋炀帝杨广在位,薛道衡为了显示自己文章水平,呈上了《高祖颂》,炀帝看了就很不高兴,说:“这只是文词漂亮而已。”有一次,炀帝与下臣谈天,说自己才高八斗,傲视天下文士,御史大夫乘机说薛道衡自负才气,不听训示,有无君之心。于是炀帝便下令把薛绞死了。

看来,薛道衡由于不懂得深藏不露、明哲保身,得罪了不少人,不但有隋炀帝,也有那个进谗言的御史大夫,甚至可能还有其余的那些大臣,否则怎会没人替他求情于炀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