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人龙帝范:李世民传
7311000000023

第23章 民族政策(3)

十二月初三,李世民的远征军将领全部就位:李靖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指挥各路远征军;兵部尚书侯君集任积石道行军总管;刑部尚书李道宗任鄯善道行军总管;凉州都督李大亮任且末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李道彦任赤水道行军总管;利州刺史高甑生任盐泽道行军总管。突厥和契苾也派出军队参加了远征军。

虽然岁数大了,但是李靖出马,还是一个顶俩。

到第二年闰四月,李靖的大军已经杀到了吐谷浑的腹地。初八,李道宗在库山击败吐谷浑。但是,伏允的人也不是面瓜,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打不过你,我耗你!

伏允选择了防御的高级战术“坚壁清野”。就是把野草全部烧掉,自己率军西撤,剩下唐军喝西北风。这招果然有效,唐军将领因为没有草料,都不敢深入。但这没难倒唐军,一个有才的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兵部尚书侯君集。

侯君集仔细观察了最近一段时间吐谷浑的动向,发现段志玄刚班师,吐谷浑就打到了凉州,因为人们愿意效力,所以吐谷浑的实力没受到太大损伤;库山战败之后,吐谷浑奔逃四散,连侦察兵都没安排一个,君与臣、父与子都跑散了,人心涣散,正是进攻的好时机。

得出的结论就是:现在不搞定吐谷浑,绝对是浪费良机。

李靖对此表示完全赞同,于是李靖兵分两路,自己与薛万均、李大亮走北边的道路,侯君集与李道宗走南边的道路,两路军队分头追击吐谷浑。

闰四月二十三,北路军在曼头山击败吐谷浑,获得了很多牲畜,补充了不少给养。五天后,北路军在牛心堆再次击败吐谷浑,后来在赤水原又一次击败吐谷浑。三战三捷,使得北路军先锋部队将领薛万均、薛万彻兄弟俩士气高涨,这仗打得过瘾,于是率领三百骑兵继续快速前进,根本不理会自己已经脱离了大部队。但是他们忘了有一句话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正当这薛氏兄弟带着三百骑兵在旷野中操练“盛装舞步”的时候,数千名吐谷浑部队如同从天而降,包围了薛氏兄弟的部队。

电影中经常会演绎诸如八百破十万那样的神话,但是这需要极端的巧合,一方像淝水之战的前秦军队一样人心涣散,而另一方虽然人少得可怜,却既英勇善战又屡出奇计。

显然,现在这种境况没有达到那种极端的巧合,吐谷浑的军队没有人心涣散的迹象;而薛家兄弟虽然善战,却没有什么奇计。

只有死战。

而死战的结果通常都是死。

就在哥俩以为大限已到,战马也死了,人也中枪了,只能步战;带来的骑兵死了一大半的时候,突然一批人马从天而降。

虽然来人不多,只有几百名骑兵,但他们很猛,一会儿就把数千人的吐谷浑的军队冲击得七零八落,他们就是李唐的左领军将军、契苾部落的领袖——契苾何力率领的骑兵。

吉人自有天相,薛氏兄弟从死神的手中逃了出来。

艰难的考验

北路军在这边节节胜利,南路军这边情况却不乐观。他们走的是荒无人烟的道路,两千里路愣是没遇到一个人,除了枯燥,他们还要战胜比吐谷浑更强大的敌人,那就是恶劣的环境。

阴历四五月间,中原地区已是春暖花开,可西北地区居然还下着霜,而且经过破逻真谷(今青海都兰东南一带)的时候,出现了最严峻的考验——没水了!

缺水?

不怕!

南路军发挥红军长征的精神,饮冰卧雪,大大地过了一把冷饮的瘾。苍天不负苦心人。唐军终于在五月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了伏允。一战之后,唐军大胜。这一仗不光是打败了伏允,而且把长久以来的郁闷宣泄了出去。

北路军也是势不可挡,劫后重生的薛氏兄弟宇宙大爆发,在寺海击败伏允的重臣天柱王。李大亮、执失思力又分别在蜀浑山和居茹川击败吐谷浑。北路军在李靖的调度下,从积石山到且末(今新疆且末),踏遍了吐谷浑西部的每一个角落。

后来伏允走投无路,要从突伦川逃往于阗(今新疆于田),契苾何力建议奋起直追,却遭到薛万均的强烈反对。

可以理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契苾何力认为吐谷浑没有城池,逐水草而居,应该趁现在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拿下,否则分开了就没有机会了。

契苾何力没有征得别人的同意,自己选了一千多名精锐骑兵带着直奔突伦川而去。薛万均再怕也只好跟着。

伏允想要去的地方实在不是人去的地方,环境那叫一个恶劣,一路上全是茫茫的戈壁、沙漠,根本连个水的影子都没有。

困了、累了喝马血!唐军的将士们只好把马血当饮料喝。可能马血对于人来说营养还是很丰富的,但是至于味道就不敢恭维了,估计那味道可以醒脑提神。

在马血的刺激下,契苾何力和薛万均的精锐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到了伏允的牙帐。伏允退无可退,慌忙丢下数千个首级、数万头牲畜,一家老小也来不及带着,就逃跑了。

过得了初一也过不了十五。十几天后,众叛亲离的伏允被手下所杀。

伏允死后,李世民让慕容顺做吐谷浑的可汗,封他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而且还派李大亮率领数千精兵作慕容顺的坚强后盾,用来支持新可汗。但是,内乱这个东西是防不胜防的,几个月后,慕容顺还是死在内乱中。

不过本次远征吐谷浑,李世民还是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唐朝的统一步伐又前进了一步。

(第三节)统一高昌

打破安定的家伙

自从李世民派兵征服了吐谷浑之后,有三年的时间李唐跟自己的邻国再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虽然慕容顺最终死于内乱,但是在李唐的扶植下,慕容顺的儿子诺曷钵还是顺利地即位了。而且,慑于李唐的威名没有人再敢表示反对。

但是这三年的安定还是被人打破了,打破安定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吐蕃的赞普弃宗弄赞。他还有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名字,就是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看东突厥和吐谷浑都娶到了李唐的公主,自己也想娶一个公主,于是提出求婚的请求,但是被拒绝了。吐蕃的使者回去对松赞干布说开始李唐对于吐蕃的印象还是蛮好的,但是后来吐谷浑从中挑拨离间使得李唐不但把已经准备出嫁的公主收了回去,还拒绝了婚事。

松赞干布把吐蕃治理得非常好,国力很是强盛,娶媳妇这样的大事居然被吐谷浑搅黄了,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吐蕃军浩浩荡荡地就杀到了吐谷浑,用行动告诉他们,惹到吐蕃的下场是很惨的。

战争完毕后,吐蕃得到了吐谷浑很多的牲畜和劳动力。

松赞干布一发不可收,又派兵击败了党项和白兰。贞观十二年八月,带着二十万人的军队开到了李唐的松州边境,派人给李唐送了很多的金银布帛,美其名曰要迎娶公主。

要迎娶媳妇多带点车队倒是无妨,人大可不必这么多,这么多人估计会把新娘吓住。看来,送礼是假,逼婚是真。

前脚送礼,后脚开打,松赞干布开始攻打松州。李世民没有示弱,马上反击。八月二十七日,他任命侯君集为弘道行军大总管,任命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总共率领五万步骑兵迎战吐蕃。

在这次对抗中,牛进达表现很是抢眼,在九月初六就到了松州对松赞干布搞了一次突袭,斩首吐蕃军队一千多人。这次之后,松赞干布知道李唐不是好惹的,于是放下武器,全心全意地求婚。李世民看到松赞干布心意诚恳,而且确实是实力不俗,于是答应了这门婚事,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成就了一段佳话。当然这是后话。

如果说李唐跟吐蕃的战争是一场友谊赛的话,那接下来跟高昌的战争就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

残酷的淘汰赛

高昌几年前还是李唐的友好邻邦,高昌王麴文泰是虔诚的佛教徒,对于玄奘西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无论古今,放之四海而皆准。

当初,为了对付东突厥,西突厥和李唐成了朋友,现在东突厥已经摇身变成唐朝的同盟军,西突厥和唐朝在西域一代的利益逐渐有了冲突。

在这场冲突中,高昌选择了站在西突厥一边,帮助西突厥一起攻打唐朝的伊吾。

对于高昌的这种言行,李世民很是恼火,他向麴文泰发出警告,要他赶紧停止这种愚蠢行径,并且让麴文泰派大臣阿史那矩到长安去议事。

麴文泰知道李世民的征召议事是个借口,而他也不会真的把阿史那矩派到长安去议事。但是也要派一个人去应付差事啊,他派去的人是长史麴雍。

这边的事还没处理清楚,那边麴文泰就又开始跟着西突厥攻打焉耆。焉耆作为李唐的附属国,受了气只好找李唐这个老大诉冤。

李唐向高昌的使者说:今年你们既没有按时进贡,不遵守礼节,还大肆修建军事工程。你们的首领扬言要各走各的路,离间大唐跟别的国家的关系,如果不消灭作恶的,又怎么劝人向善。明年一定派兵征讨你们!

贞观十三年三月,薛延陀毛遂自荐,表示愿意充当征讨高昌的先锋军。

八月,李世民向高昌发出最后通牒,说跟李唐作对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并且要求麴文泰进朝议事。

麴文泰不会傻到乖乖地把自己送上门去,他给出的理由跟伏允一模一样:我病了。看来这也是无论古今都在被人用的借口,不愿意上课,跟老师说:我病了;不愿意出去玩也常说,我病了。但是对于麴文泰这次因病请假,李世民给出了一剂猛药,那就是派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同时率步骑数万及突厥、契苾之众征讨高昌。因为李世民知道,对付这样的政治病因,只能诉诸武力,别无他法。

麴文泰对于唐朝的这次出兵,完全没有放在眼里,他安慰自己的部下说:唐朝离这里至少有七千里路,其中还有很多的戈壁和沙漠,不但没有水草,而且环境恶劣,大队人马根本到不了这里。而且现在进攻,供给根本就供应不上,即使远道来了,不出二十日,唐军也会因为粮荒而退兵。我们只需要以逸待劳就好,唐军没什么可怕的!

可以说麴文泰是非常愚蠢的,因为他太低估李唐了。首先,在李唐平定吐谷浑的时候,就已经成功克服了西北地区恶劣环境的考验,戈壁荒漠对于唐军来说并不是不可战胜的了;其次,李唐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国力大大增强,对付一般的敌人根本不在话下;最后就是薛延陀这些少数民族的人也加入了战斗,这对于李唐来说就可以减少很大的后勤压力。

贞观十四年,李唐军浩浩荡荡地开到了碛口,麴文泰终于知道自己错得有多离谱。不过很快他就结束了担惊受怕的日子,因为不久他就病死了。但是他死了还有他的儿子继续害怕啊,可怜的麴智盛品尝了自己父亲骄傲轻狂的恶果。

父债子来还

五月初六,侯君集率兵进至柳谷。有探子来报说麴文泰在这几日安葬,高昌国内人士都聚集在葬地呢。于是有人建议可以乘此机会进行突袭。侯君集却认为自己是王者之师,不可以乘人之危。于是擂鼓进军,进抵田城。侯君集对于田城的将士来了一番说教,大意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田城将士非常的顽固,任凭你嘴磨破了,我就是不投降。

侯君集一看,立即下令:攻城!不给你们点颜色看看,你就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唐军作战勇猛,武器精良,早晨开工,中午就收工了。这些武器来源于李世民的灵感。在出征前,李世民知道远离中原作战,既无援军,又无后勤保障,所以必须速战速决,为此李世民专门征集了一些善于制造攻城器械的工匠从军。看来真是有先见之明。

当天夜里,唐军的先头部队就在中郎将辛獠儿的率领下,打败了高昌军。唐军的大部队到来的时候,就直接开到了城下。

麴智盛走投无路,便给侯君集写了一封信,意思就是得罪你们唐朝的是我父亲,跟我没有关系,现在他已经去世了。我才刚即位,大王要明察啊。麴智盛也真是倒霉,但是父债子还的道理他也应该略知一二才行啊!

侯君集回复得很痛快:“若能悔过,宜束手军门。”

本来就是,人家侯君集翻山越岭、戈壁荒漠地走过来,历经千辛万难,容易吗?你一封信就打发了,随军的将士还不杀了他?再说李世民也不会放过他啊!

麴智盛收到信后,就没有了反应,再窝囊也不能就这么投降啊!

于是,开打!

唐军的先进武器再次发挥作用,投石器砸得城里的人没法不出来,因为房子被砸烂了。唐军还有新式武器——巢车。就是把人放在筐子里,由机器抬高,大声喊出自己看到的情形和需要攻打的目标,也就是起指导的作用,这样看不到的唐军对城内的动静也了如指掌了。弄得高昌城是损失相当惨重。

麴智盛还负隅顽抗地不投降,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有个靠山,那就是西突厥。可他不知道的是,奉命前来救援高昌的西突厥军畏惧唐军威势,比高昌军还禁不起折腾,早在高昌军投降之前就在可汗浮图城投降了唐军。麴智盛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八月初八开门出城投降。

拿下这么多的城池,每拿下一处,就在一处设立亲唐势力,但是这样也有很大的弊端,所以这次李世民打算把高昌并入自己的版图。这下魏征不愿意了,他进谏说:麴文泰虽然不够温顺,但是那是他一个人的事,现在他也已经死了,让他的儿子复位既可以让天下人看到大王的威德,还可以省去把高昌并入版图的人力物力费用,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但是这次李世民没有听魏征的。当年九月,李世民在高昌故地置西州,在可汗浮图城置庭州。亡国之君麴智盛作为俘虏被献给了李世民,李世民也没有亏待他,封他为左武卫将军,金城郡公。

此战之后,唐打通了去西域各国的通道,促进了和西方诸国的联系,同时也起到遏制西突厥的作用。

(第四节)北平薛延陀

虎视眈眈薛延陀

平定了高昌之后,李世民对于东突厥也有安排,让它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去,但是东突厥不敢回去,因为有日益强大的薛延陀虎视眈眈地看着自己。作为老大的唐朝理所应当地出来协调一下,就对薛延陀说,我让东突厥北渡黄河恢复原来的疆域,你是在东突厥之前被册封的,他们的排名自然在你之后。以后你占领矶北,他们占领矶南,互不干涉内政,谁要是越过边界攻打别人,我一定发兵问罪。

薛延陀此时虽然已经变得比较强大,但是跟强大的唐朝相比,是完全的小巫见大巫。所以薛延陀对于唐朝的安排即使不怎么满意(因为它对东突厥的地盘很感兴趣)也只能听从安排。

李世民派李思摩(也就是原来的阿史那思摩,现在是赐了国姓)到黄河北边建立自己的牙帐,李思摩对于东突厥的复国,对李世民的安排是感恩戴德,表示愿意千秋万代忠于唐朝,守护大唐的北门。不过,基于薛延陀的淫威,李思摩也有自己的安排,向李世民请示,一旦薛延陀对自己开战,请让他们的家属到长城以南避难。

这对李世民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于是爽快地批准了。

不要命的薛延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