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7310900000011

第11章 身陷误区中的孩子越学越“笨”(1)

有一种笨是学来的

科学家做过一个因碰壁而“笨死”的梭子鱼的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只要梭子鱼饿了,张张嘴就能把小鱼吞进嘴里填饱肚子。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这时,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再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被活活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梭子鱼真是笨死了。

梭子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生存本领,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鱼。可是,在无数次的碰壁后,梭子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这种无能感最终害死了它。人的心理其实有时是和这条鱼相似的,当自己丧失信心后,也会变得很无能,甚至会放弃自己的生命。

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笨死”的梭子鱼的现象,被人们称之为“习得性愚蠢”。也就是说,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丧失了自信心。在家长的眼里,就会觉得孩子是越学越笨了。

那么,孩子是怎么变“笨”的呢?就以孩子喜爱玩的游戏来说,如果是一个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而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如果很少体验到“赢”的感觉,最终,孩子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人。

家长过早地对孩子进行知识传授,也容易导致孩子变笨。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家长,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家长无形中给孩子大量的负面暗示,也是很容易使孩子变笨的。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可能在无意间充当了“巫婆”的角色。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候的口头禅就是说“你真笨”,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内心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孩子整日淹没在家长大量的负面暗示里,想自己不笨都难。

当孩子因为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信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自己的信念,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当家长的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变笨——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不断体验和积累成功的喜悦感受。

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

对孩子来说每一次的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做家长的可以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赞美能使孩子聪明

孩子的自信就是他相信自己的潜能,凡事作出积极的选择。孩子的自信心对他今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看作是家庭教育中的灵魂,也可以说孩子要是没有自信心,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想培养出一个出色的孩子也是不可能的。

教育家刘京海认为:“人是怎么生活的?靠自我概念!你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你才会像个好人一样去生活;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坏人,你便会像个坏人一样生活。所以,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是个能人!这就是自信心,人格的核心也是自信心。孩子在10岁左右的时候,是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自我概念,将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何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赞美孩子?

家长要随时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把孩子做对的事情从平凡的生活中挑出来,给孩子以赞扬。

作为家长千万不能用一种鸡蛋里挑骨头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缺点,说什么“我怎么发现不了孩子的优点呀?我总觉得孩子一无是处,怎么夸奖他呀?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他差远了,我怎么表扬他呀,一表扬不就骄傲了吗?”其实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本身就不懂怎么来教育孩子。并不是说家长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一定不对,关键问题是你“挑剔”的是什么。如果你“挑剔”的是孩子的缺点、短处,那么你传达给孩子的肯定是消极的信息。如果你“挑出”的是孩子的优点,那么你自然会肯定孩子、赞扬孩子,传达给孩子的是积极的信息。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怎样赞美才是有效的呢?家长对孩子的赞美要清楚而及时。“清楚”使孩子明确自己做得对的是什么,从而有助于孩子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及时”表明反馈的时效性,及时的反馈和赞美才是有意义的。

家长对孩子的赞美重点应该放在“努力”上,而不是“能力”上。对孩子的赞美应当看孩子是否尽了力,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孩子的赞美要具体、有根据,注重去赞美孩子的“具体行为”和“具体细节”。

家长对孩子的赞美要不断变换,要有新意。对孩子一味地进行简单的口头赞美,会使孩子因陷入赞美疲劳而失去动力,所以家长还应该不断选择新的角度,发掘新的内容,激发出孩子潜在的优点。如孩子如果学习好,不要只是称赞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这样显得没有新意,家长不如赞美他学习方法独特,学习效率高,这样可以使孩子更加注重学习的效率和方法,使学习的效果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家长要有较强的观察力,善于从新角度上看问题,从孩子表现出的细微处及时发现孩子身上潜在的优点,及时给以赞美和肯定。

最后,家长对孩子的赞美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只有适合孩子的赞美方式才是有效的,在赞美孩子时要做到区别对待。孩子小的时候喜欢父母的拥抱、亲吻、抚慰或说一些亲切的话语;而对于大孩子,这一套可能就行不通,这时,家长可以采用眨眼、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等方式。另外,对孩子比较大的进步进行适量的物质上的奖励,比如送一个小礼物,但不能滥用,其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观念。

宽容使孩子机灵而冷静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威信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效率。什么是“威”和“信”呢?“威”指的是家长对原则的坚持,而“信”指的是家长对承诺的信守。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只要保持自己良好的言行行为,就可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威信。作为家长,第一要诚实守信。因为“信”和“威”具有同等的地位,要让孩子对父母心悦诚服,诚实守信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作为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任意地夸下海口,胡乱承诺。家长对孩子的承诺多了而又不能及时兑现,常此以往,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会大大降低。孩子如果提出什么要求,做家长的不要随口答应,而是清楚地告诉孩子,可以还是不可以。

家长在对孩子作出承诺后,最好的办法是立刻把承诺写在一个随身的记事本上,提醒自己及时兑现。要是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实现对孩子的承诺,及时向孩子说明,不能敷衍了事。必要时可以郑重地向孩子道歉,并和孩子一起商量可以用什么形式弥补。

家长对孩子要有责任心,孩子小的时候会天真地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天底下最有本事的人,无所不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慢慢地开始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父母,发现父母身上的种种缺点。这个时候要想保持家长的威信,就不能单纯依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而是应该让孩子看到家长在社会里充当的角色,让孩子感觉家长在社会上的重要性。

作为家长,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你非常尊重你的工作,告诉孩子你工作的重要性,不管你从事怎样的职业,任何职业都有其尊严,你都应该为之自豪。要多和孩子谈谈你的工作,或者在节假日带孩子去你的单位看看。如果母亲没有职业,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一个与世隔绝只埋头照顾丈夫和孩子的母亲很难持久地获得孩子的尊敬。

作为家长,在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要去努力丰富自己。孩子能从日常的谈话和生活习惯得知你的爱好,父母对国内外大事表示兴趣,通过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与一些层次较高的朋友来往,都能获得孩子的尊敬。

家长应该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家长与孩子积极参与救济灾民的事业,向遇到困难的同胞伸出援助之手,既尽到了社会责任,也使孩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更让孩子对家长生出了崇敬信赖之心。

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沉稳镇定,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从容的态度,有主见。有主见的人才会有威信,这是不容置疑的。谁也不会信任一个凡事都要依靠别人做判断的人。在孩子面前,家长应该充分表现自己的主见。家长别忘了,你可是孩子的主心骨呀!迅速地作决定,并且做了就不反悔。

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至少要敢于站出来说话,让孩子看到你。比如,开家长会时,如果老师对孩子的批评不对,并且是当众批评你孩子的不是,这时,家长要站出来为孩子辩护;在和孩子一起出门时,看到不道德的行为后,要勇于站出来指责!只要有一次,孩子就会对你油然生出敬意。

家长遇事要冷静,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冷静和理智,这本身就非常值得敬重。有威信的人有力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喜欢用发火来吓唬孩子的家长要清醒地看到,无论你怎样发火,都不如在孩子面前冷静下来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做家长的确实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在发火之前为孩子想想,此时的孩子在向你学习,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发泄,你想给孩子做一个有急躁坏脾气而没有威信的榜样吗?

做家长的自己首先要积极乐观,而不是整天唠叨和抱怨。没有人会尊敬那些不停抱怨的人,也没有人会愿意与成天唠叨的人相处。孩子也是同样的心情,当他们听着家长的唠叨,心里恨不得赶快找个地方躲起来!家长唠唠叨叨、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这些行为不仅极大地伤害了孩子,也损害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家长正确处理孩子的错误是获得威信的必经之途。孩子犯错误往往是出于好奇或无知,有些时候也与控制不住自己有关。作为孩子,犯了错误常常惊慌失措,以为从此就得不到家长的喜欢和信任了,心存后悔。抓住孩子犯错误时候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往往是家庭教育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

此时,家长先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让孩子从容地讲明错误是怎样发生的。家长搞清楚原因后,帮助孩子认清错误的性质及危害,吸取教训,让孩子从改正错误中得到真正的成长。家长还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以免孩子的自尊心受挫,尊严受到侮辱。在这种情况下,犯错误的孩子一般都会吸取教训,加倍努力,对家长心存感激。

作为家长,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学会妥协,向孩子妥协并不会降低父母的威信,相反,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向孩子妥协,孩子会感觉到家长的可亲可敬。家长对孩子的妥协是有条件,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在孩子心里的威信。作为家长如果在孩子面前无条件地妥协,就等于对孩子不负责任,放任自流。长期下来,孩子就会习惯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他的心中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的需求就是应该得到满足!

家长最要不得的是因为孩子的无理取闹而向孩子妥协。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躺在地上哭闹、撒娇,一时慌了手脚,不知道怎么办,或者心肠一软,就满足了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这种妥协的结果必然后患无穷,因为孩子从这一次的“收获”中掌握了对付家长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