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纪比你小的朋友,也要注意一定的分寸。应该保持慎重、深沉的态度。年纪较小的同事,有些思想可能太冒进,或知识经验不及你,所以与他们谈话时,注意不要对其随声附和,降低自己的身份。但也不要同他们进行辩论,不要执意坚持自己的意见。只需让他知道,你希望他对你有适当的尊敬,他就会因此而保持适当的态度和礼仪。但是千万不要夸夸其谈,卖弄经验,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外还信口开河。否则一旦被他们发觉。就会降低对你的信任与尊重。
2.要注意对方的地位
和地位高的人谈话,常使自己有一种自卑感,从而木讷口钝,思想迟缓。但有人为改变这种情况,却走到了相反的极端,即对上级高声快语,显得粗鲁无礼。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与地位高于你的人谈话,不管他是不是你的顶头上司或其他部门的领导,都应采取尊敬的态度。一则他的地位高于你,二则他的能力、知识、经验、智慧也显然比你高,应该向他表示敬意。需要注意的是,与地位高的人谈话,必须维持自己的独立思想,不要做一个应声虫,使他认为你唯唯诺诺,没有主见。要以他的谈话为主题,听话时不要插嘴,应该全神贯注。他让你讲话时,要尽量讲题内话,态度应轻松自然、坦白明朗,回答问题要适当。
与地位较低的人谈话,也不要趾高气扬,应该和蔼可亲,庄重有礼,避免用高高在上的态度来同他谈话,对于他工作中的成绩应加以肯定和赞美,但也不要显得过于亲密,以致使他太放纵。不要以教训的口气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使对方感到厌烦。
3.要注意对方的性别特征
交谈时,要注意性别不同,方式亦大为不同。同性别的谈话当然要随便些,而对于异性,谈话就应特别当心。当然并不是指要处处设防,步步为营,但起码"男女有别"还是不错的。比如一位女性朋友,身材肥胖,你千万不能"胖子,胖子"地乱叫;但换了位男士,叫他几声"胖子"他可能丝毫不介意。
女生与男孩子讲话,态度要庄重大方,温和端庄,切不可搔首弄姿,过于轻佻。
4.要考虑对方与自己的亲疏关系
倘若对方不是相知很深的朋友,你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那么,对方反应该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的,对方愿意听你的么?彼此关系浅薄,交情不深,你与之深谈,则显得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关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其深谈,反倒是忠言逆耳,显得你冒昧;你说的话是关于国家政治方面的,对方主张如何,你并不清楚,却偏高谈阔论,容易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谈话必须注意对象的亲疏关系。对关系不深的,大可聊聊闲天,海阔天空吹一吹,而对于个人的私事还是不谈为好。但这并不等于对任何朋友都要遮遮盖盖,见面绝不超过三句话,而只说些不痛不痒的大面话。如果是交情匪浅的话,则可以不断的交流思想,促膝谈心,互相关心对方的生活与私事,替对方出出主意,排忧解难。这样,还可以增进彼此间的团结与友谊,更有利于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学小人说三道四,东家长西家短,这样,无聊而且破坏团结,破坏别人的名誉。
5.要注意对方的层次与性格特征
你与别人交谈,首先要明白他的个性。对方喜欢委婉的话,你说话应该讲求一点方式方法;对方喜欢直来直去,你大可不必与之绕来绕去,摆迷魂阵;对方喜欢钻研学问,你应该说比较有水平的话,而对方文化层次较低,你就应该与之谈些家长里短的俗事;对方如果喜欢推心置腹,你就应该多说些诚恳质朴的话。
当然,这并非是"六月天,孩儿脸",一天三变,而确实是搞好关系的良策。
比如,某甲生性耿直,说话直来直去,无所隐瞒,偏巧碰上了喜欢说话绕弯的某乙。一天清早,某乙刚从厕所出来,正遇上某甲。某甲就大声问道:"从哪儿来?"某乙见有他人在场,且有两位女孩子,便随手一指:"从那儿来。"某甲却不明白:"那儿是哪儿?"某乙只好含糊说:"W.C。""W.C"原意是英文厕所的缩写,某甲偏偏不知,又不甘心,继续大声问:"W.C是什么东西?"某乙见他人都注目两人,便悄悄扯扯某甲,小声道:"1号。"某甲环顾四周,正好1号房间是某女生的宿舍,大为惊讶:"大清早你上小王屋里干什么?"某乙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上述虽为一个笑话,但也可以证明,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实在重要。如果某甲讲究一点说话方式,不再寻根究底地问下去,或者,某乙讲话干脆一点,告诉某甲说:"厕所。"双方就不会纠缠不清,弄得两人都非常尴尬。
6.要注意对方的心境
与人谈话,应该注意,什么时候是相宜的时候。比如对方正是紧张繁忙的时候,你不要去打扰他;对方正在焦急时,你也不要去同他闲聊;对方如果正陷于悲痛之中,你更要选择适当的话题。假如你在这些情况下不分场合地去扰乱他,一定会碰一鼻子灰。
对方心境不同,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话题。遇到别人得意时,应该同他谈得意的事;遇到别人正在失意,应该适时抚慰,同他谈你自己的失意事。如果同失意的人大谈得意之事,不但显得你不知趣,而且让对方感到你是在挖苦他,他与你的感情,不能变好,只能变坏。同得意之人谈你的失意,他说不定会怪你扫他的兴,即使表面上对你表示同情,内心也许会怀疑你想请他帮忙。你刚开口,他就设了防,使你无法久谈。所以,最恰当的方法还是:无论你得意还是失意,都不要忘形。不必对人轻言,遇到知己的朋友再作倾诉。对方心情不同,你也应给予不同的交谈,相信定会密切你们之间的关系。
协调而不讨好
现实社会不是生活的真空,无时不刻不充满着权力的较量,利益的纷争,性格差异的摩擦,你即使一点不去争,也有人与你争。甚至还有那么一种得寸进尺,想骑在别人脖子上的人,你退一尺,他就进一丈,你给他吞一个指头,他就要吞到你的手肘。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花费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环境氛围有助于一个人脱颖而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此,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一种是讨好,一种是协调。
协调是着眼于自我调整,主观适应客观,个人适应集体,不断地使自己与周边的环境保持一种动态平衡。而讨好与协调不是一般方式方法上的区别,首先是它的着力点错位,不是强调主观,调整自我来适应客观,而是迁就和迎合他人的需要,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宽容或姑息。
讨好者的目的与动机并不是对称的,它不是通过调节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而是为了谋求狭隘的个人利益和需求,去讨好那些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人,特别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人都有一个弱点,喜欢听恭维话。对人说一些赞誉之辞,如果能言者由衷,恰如其分,适合其人,相当有分寸,而不流于谄媚,将是一种得人欢心的处事方法,听者自然十分高兴,这未免不是好事。如果不问对象,夸大其词,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不仅效果不佳,有时还会被别人称为马屁精,落个坏名声,而且,花费的代价大,成本高。因为他不能做到同时去讨好所有的人,为了不得罪人,他必须不断地讨好,这不仅加大了成本,而且活得很累;更主要的是毁了自己的前程。
习惯于讨好的人,是不讲究做人原则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人前讲人话,在人后讲胡话,为个人私利所左右,为讨好他人而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大凡有正义感的人,对两面三刀的家伙是非常反感的。
我们说要善于协调,并不是要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也不是要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着张三说李四,碰到李四又说张三。其实,这种人是可鄙的。但一个人如果能在坚持大原则的情况下适当对一些无关大局的事做一点让步也是可以的,如果你能做到大家都喜欢你,那么在你的世界就是以你为中心的,你并没失去什么,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你生活的环境气氛融洽,自己心中也快乐得多。
善于协调的人,一般人际关系都是十分融洽,在生活中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既不拉帮结派,又不是独来独往,他们是介于二者之间,既与这派有联系,又与另一派有瓜葛,你很难将他们划为哪一派,而且,很奇怪的是,这种人往往能同时为两派接受。所以,办起事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提高效率。因此,要谋求生存和成功,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讨好不是良策,协调才是好办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
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其意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可视作待人处事的基本修养,如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显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身,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你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以示自责和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恕"的核心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处理问题。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成就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小至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入世的我们由于对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因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
谨遵以和为贵的法则
儒家有句名言叫作"和为贵"。兵家有个理论叫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治家者有一条经验:"家和万事兴。"经商者有个信条:"和气生财。"治国者讲究和平。由此可见,谋"和"是人生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和"是贤者仁人所追求的境界。在我们周围可以找到许多以和为贵的凡人,在历史上,谋"和",求宽容、大度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这一切无不在昭示人们"以和为贵",不要以邻为壑,它能平息仇恨的怒火,使死对头之间不再冤冤相报,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握手言和。
日本人也很重视"和",甚至有的企业家把它当作自己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但中国人主张的"和"与日本人所尊崇的"和"有所不同。日本人的"和"是指完全抛却自己的主张,众口一词,赞同团体的意见,最终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这种意思比较接近孔子提出的"同"。"同"是没有自己的意见,盲目附和别人的态度,人云亦云。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能与周围的人相互协调,"和则生物,同则不济"。
"以和为贵"也是治国者的方略,因为它蕴含和平、太平、平安之意。治国者都希望国内太平,永无纷争;国家之间"和平发展",没有战争。林语堂认为"和平"是人类的一种卓越认识,中国人尤其酷爱和平,不爱挑起战争,因为他们是理性的民族。受"和为贵"理念的浸润和熏陶,使得人们从小就养成一种以和为贵的人生理想,他们不嗜战争。
"以和为贵"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上。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和危害,空气污染,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用"和"的理念来整合人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去行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在今天仍是一条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种种不和,不和就会产生分歧,有了分歧就会导致摩擦,摩擦导致矛盾,矛盾激化就会导致争斗。特别是当人们之间有利益冲突时,斗争就难免了,而且斗的方法也举不胜举。有明争也有暗斗,然而,不管是哪种相斗方式,都会伤了彼此间的和气,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做人应求"和",而不求"同",要和而不同。提倡"和",不是要求人们都抱成一团,讲求一团和气,无原则立场地妥协和谦让,而是为了追求一种团结进取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工作上的互帮互助的氛围和对人对己宽容大度的气量。"和"是成就大业的良好环境,是每个人都渴望追求的目标。一个和睦的家庭,会令人感到温暖;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感到舒畅;一个和平的环境,使人安心地搞建设;一个祥和的气氛,让人世充满了温暖。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贵"人
认识的人愈多,发现贵人的机遇就愈多。这句话是实实在在的真理。从你所在社会之网中的一个位置上,可以"纵向",也可"横向"与人联系,这样的方面首先有与你工作直接有关的人维持和谐的工作关系,例如和上司、同事、下属、客户保持良好关系,有利于工作的进行。其次,要分清楚关系的性质,有工作关系、朋友关系、伙伴关系等,不要把这些不同关系混淆,否则,容易公私不分。在单位里,当然以工作关系为首要。再其次,这是一个分工合作的世界。想工作顺利,你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令你更容易得到帮助。没有人不会不碰到困难,有些困难单靠自己解决不了,必须借助于朋友,或贵人的力量,才可完满解决。和别人保持良好关系,在有需要请求别人帮你忙时,你不会感到不好意思,而别人也比较乐意帮助你。
无论如何,你都不要忽略你的朋友,给他以真诚,给他以帮助。多一个朋友也就多一份信任,多一份机遇,多一条道路。你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在求索事业的艰辛历程中,才不显得孤独,才不显得孤立无助。那些轻视友谊、自私自利的人都是很难获得朋友的,特别是获得诚挚忠心的朋友更是难于上青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