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外界的挫折,我们总能找出因应之道,来自自我的不明,却把我们引向歧途。决策的错误源于认识的偏狭,认识的偏狭源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视野局限。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一个巨大环链中的一环的时候,他就挪开了遮挡视线的障碍,认识到自己的真实位置,看到周围真实的一切,并据此随时自我调整,寻求与环境和谐共生之道。这样的人立足于真实之境,也必将处于不败之地。
以环节中的一环自居
来自外界的困难,我们总是能够解决,但是来自自我的不明,却会把人引入歧途。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了解问题,只要对问题有清晰全面的了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办法总会比问题多一个,所以甭管外界的困难有多大,都是可以解决的,但是自我的不明却置人于错误的视角,连现实都看不清楚,又怎么可能解决问题呢?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断言,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其实是他保持客观视角的能力,而保持客观视角的前提,是他处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所谓的位置是相对于他人相对于环境而言的,所以,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其实是他处理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的能力。
希斯赞特米哈伊把典型的人之一生概括为这样几个阶段:每个人刚开始都只想求生,满足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这时候的人生意义就是求生、求舒适、求享乐;当基本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这个人的意义系统就会扩张,个人会认同传统的标准和规范;第三步,人的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他将从认同别人转为个人主义的反省,他不再盲目认同,而是发展出独立自主的善恶观念,这时候人生的目标变成追求成长、实现潜能。当前面几个步骤都臻于圆熟,第四步将顺理成章地展开,这时候,人将再次脱离小我,认同他人及宇宙共同的价值观。这个阶段,就像修行圆满的佛陀任由河水控制船行的方向,极端个人化的人终于心甘情愿让自己的利益融入大我的利益之中。
这个过程是心理学家的共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永远停留在第一阶段,有的人可能到达第二阶段就满意了,到达第三、第四阶段的人越来越少,但是一个典型的完满的人生,应该是把这四个阶段都走完的人生。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无论是从微观的解决问题出发,还是从宏观的一生成长历程出发,最终我们都需要付出精力,去了解个人疆界之外的力量,并设法与其配合,如果我们忽视这些力量,我们必然会受到惩罚。
事实上,高成就人士都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从个人与团体的对峙,到个人与团体的融合。乔布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乔帮主因为过于自我,我行我素,被赶出他自己的公司,而归来之时,他已经学会和他人合作,并声称所有公司都隶属于同一个生态系统。
在这方面,扎克伯格又表现如何呢?
早在Facebook的早期,扎克伯格就有一个愿心,希望把Facebok转变为一个开发平台。他曾向肖恩·帕克讲过这个愿望,把Facebook变成一个公共场所,让其他人可以在上面发布软件,类似于微软的视窗和苹果的MAC操作系统。
再一次催生这个愿望的是相册应用。2007年,扎克伯格对他的传记作者说,“我们的图片站点缺乏其他类似网站的一些功能特色,比如我们不存储高分辨率照片,自动答应也一塌糊涂,最近连改变相册中照片的顺序都做不到,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相片应用拥有互联网上最大的流量。”经过沉思后,扎克伯格得出结论:“尽管它还有种种不足,却有一点是他人做不到的--它与社群地图整合在一起。”
所谓社群地图就是,当你在Facebook上和朋友建立联系,你们就聚合为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可以用来传播各种信息,你上传了一张照片,网络会通知你的朋友,你宣布去某地旅游,网络也可以通过软件告诉你的朋友。
数量庞大的用户、迅疾传递的信息,使Facebook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平台,任何软件只要有实用功能,都可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广泛应用,就连功能尚不算佳的相册应用也拥有可观的流量。
利用好平台,Facebook就有机会实现裂变,从互联网上的一个终点变成互联网的一个中心,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相互交流,还可以利用平台上的程序玩游戏、买东西、听歌、看电影......最大程度地将生活中的种种活动搬上这个平台。
扎克伯格的清晰头脑告诉自己,平台的应用将成为公司实现巨大转变的契机。早年比尔·盖茨的业务不过是为电脑硬件公司定做软件,但是他敏锐地意识到,软件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而整个电脑都可以被构建在一个操作系统上,基于这种考虑,他开发了微软视窗,电脑使用者都需要在微软视窗的系统里操作,这使微软成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公司。
如今,扎克伯格想做的事情,就是微软当初做的事情,他的目的很明确:“我希望把Facebook设计成某种操作系统,人们可以在上面运行各种各样的程序。”为此,扎克伯格决定,把公司的核心价值定位在完善平台,打造社区地图,而让其他人在平台上构筑应用程序。也就是说,扎克伯格负责把Facebook营建成人们愿意来此畅谈交流的广场,广场上兜售各种产品、服务的摊位则免费交给他人完成。
大多数的软件公司,会把广场和摊位的开发一手掌握,他们会竭尽所能在自己的社群地图上添加购入、游戏等功能,但是Facebook却反其道而行之。单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扎克伯格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物,他注重的不是如何全面吸金,而是打造一个软件开发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让一家软件公司成为行业生态系统的一个结合点,成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一个公司成为大生态系统中的一环的时候,它就占据了无人代替的位置,竞争对手再想挤走它就不大可能了。
细数电脑行业最大的成功,无一不是平台的成功,或者说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环”的成功。微软如此,微软视窗作为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平台,任何希望为个人电脑设计应用软件的人都不得不在这个平台上运作,微软因此主宰软件技术工业长达20年之久。苹果亦如此,苹果依靠它的MAC系统巧妙实现了平台效应,ipod和iPhone的成功都基于此。
那么,Facebook的平台效应是否如愿以偿了呢?2006年8月,Facebook跨出了向平台转变的第一步。此时,整个世界还没有来得及注意到这个意义重大的动向。亚当·德安杰罗和查理·奇弗编写了核心代码,戴夫·莫林则致力于平台营销,与潜在的软件开发商合作。
莫林考察了那些成功搭建软件平台的公司,决定给予外部开发者和Facebook内部人士相同的开发权限,这是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在设计应用程序方面,Facebook不做任何外部开发者做不到的事情。扎克伯格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希望搭建一个不倾向于我们自己的应用程序的生态系统。”这个政策执行地如此彻底,以至于连Facebook自己相册应用里的一些功能都被移除了,原因是外部开发者没有权限实现这些功能。
除此之外,公司还决定,允许开发者用他们自己的应用程序赚钱,却不会因为他们利用Facebook平台收取任何费用。在平台亮相之前,扎克伯格就明确表示:“人们可以自由地在这个平台上做开发,而且可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他们可以在Facebook里创业,可以贴广告,可以有赞助商,可以做买卖,也可以链接到另一个网站。在这方面,我们是不可知论者。将出现这样的公司,它们的唯一产品就是嵌入在Facebook里的软件应用。”
至于这样做能否让Facebook赚更多的钱,这不是扎克伯格目前关注的,他说,“只要这个平台能够增强我们的市场地位,我们就不会强迫自己去问该如何快速利用这个平台赚钱,我们会在以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并非所有公司成员都能理解扎克伯格的长远视角,尤其是负责出售广告的部门感到非常愤怒,为什么外部程序开发人士被允许在Facebook上出售广告呢?这不是和公司内部的广告部门进行竞争吗?不过任凭同事们怎样发泄怒火,扎克伯格就是不为所动。他一旦推行某个措施,就希望以最为完美的方式推行他们,而且他也欢迎外部竞争迫使Facebook改善自身功能。
为了让平台顺利启动,戴夫·莫林走遍全球,走访新兴的网络公司和大型传媒公司,说服他们为Facebook编写软件。
2007年5月24日,一场声势浩大的平台启动活动在旧金山举行,Facebook将其命名为“F8开发者大会”,F8和英语“命运”谐音,巧妙寓意成为一个平台是Facebook的命运。穿着漏趾阿迪达斯橡胶凉鞋的扎克伯格走上台,宣布“让我们携手一起掀起一场运动吧!”
他展示完平台后,40多家公司演示了他们的应用程序。微软展示了两个把现有的互联网应用和Facebook整合在一起的应用程序;华盛顿邮报展示了“政治指南针”程序,该程序可以把你的政治观点和朋友的进行比较......F8大会变成了一场长达8小时的公开的黑客马拉松。人们喝着免费提供的红牛,和Facebook的程序员合作,现场开发新的应用软件。
第二天,所有的报纸和网站都在报道有关F8的消息,人们为之惊讶和赞叹,此前没有任何一家消费者网站曾经做过这样有魄力的举动。业界的反应尤为疯狂,在那一年里,Facebook平台的启动成了当年IT界的一件热点大事。人们再也不敢把Facebook仅仅看作大学生的玩票了,而颇有影响力的科技博客网站则用“启发思维”评价平台。
与Facebook平台合作的机构很快尝到了甜头。就在F8大会的第二天,以分享和收藏音乐业务为主的网站iLike流量剧增,40,000名用户安装了iLike应用程序,两天后,这个数字飙升至400,000。服务器承受不了,iLike管理层特地从西雅图飞来,租了一辆重载车,开着它在硅谷乱转,从各种各样的高科技公司那里租借服务器用。
Facebook动态新闻及时向用户报告,他们的朋友又安装了什么程序,这种传播能力使得最为低调的应用程序也不会被埋没,只要它对用户有用。一时之间,从业界巨头到大学宿舍的孩子,都在讨论为Facebook设计应用程序的话题。短短6个月内,Facebook就有250,000名开发者落户,25,000个应用程序启动。Facebook在开启平台的同时,关闭了“课程表”的功能,这个功能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其他班级的课程表。一个新泽西的高中学生杰克·贾维斯嗅到了机会,迅速编写了一个类似应用程序投到平台上。6个月后他把这个程序转手卖了出去,挣的钱用他父亲的话说,“足够支付大学一整年的学费了。”
如今,平台上的生态系统已经成熟稳定。在Facebook上运行着52,000多个程序,它们由来自180个国家的超过100万的注册开发人员,Facebook的应用程序每个月会得到300亿的点击率。平台上,排名前四的应用程序开发商自行筹集了1.5亿美元,50家软件公司年收入超过500万美元,大部分软件公司年收入在百万美元左右,还有大约200家由2-5人组成的小型软件公司年收入几十万美元不等。此外,还有300多位单干的独狼靠程序赚的钱足以养活自己。
与此同时,开发平台也把Facebook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用户在Facebook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广阔天地。以往的Facebook只是人们交朋结友的地方,现在的Facebook就像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宇宙,人们在这里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以往,Facebook只是高中生、大学生们的乐园,如今各个领域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成为乐园新居民。在F8大会举办的那天,Facebook拥有2400万活跃用户,每天大约有15万人加入,此后一年里,Facebook的活跃用户数翻了三倍,超过7000万人。此外,人口统计数据也开始分散,35岁以上的用户数逐渐攀升,还有为数不少的超过65岁的用户。
开放平台使Facebook超越MySpace赢得了江湖老大的地位,自从2007年Facebook宣布开放平台之后,MySpace这个曾经的世界社交网络老大就逐渐被前者超越,在美国的访问者已不足2000万人,MySpace的失败就在于他们坚持所有程序都自行开发。
开放的强大魅力无可抵挡,免费开放的谷歌Android系统以每年615%的速度高速成长,短短3年间,就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可与苹果抗衡的手机操作系统,与之相比,固守塞班系统的诺基亚从手机老大的宝座跌落下来。
如今,人人都意识到了互联网的全新风向,开放一时之间成为互联网最虔诚的宗教,就中国来说,腾讯、百度、淘宝、盛大、360、新浪微博、人人网、开心网,都纷纷举起开放的大旗。
我们可以想象,当初扎克伯格如果把应用程序也抓在手里,从短期来看,公司的业务增加了,收入也会提高,但从长远来看,这个自成一体的封闭式小帝国的命运堪忧。从以前的成绩来看,公司在开发应用程序方面的成绩一般,不出彩的应用程序会导致平台缩小,而平台缩小又会带来应用程序的不普及,这样恶性循环下去,Facebook被取代的命运指日可待。
但是扎克伯格拥有哲人一般的开阔视野,他的眼光从Facebook延伸到整个业界,他不满足于把Facebook打造成一个小小的封闭式帝国,而要Facebook成为业界大的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小的封闭式帝国容易被取代,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却难以被取代,除非这个系统本身崩溃。
放低自我才能服务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