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便表现的人是会等待的人。懂得等待的人具有深沉的耐力和宽广的胸怀,他们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分仓促,也不要被自己激动的情绪所左右。能够克制自己才能征服他人。不要太急于成功,在到达成功的高峰之前,你不妨先观察一下山腰的绮丽风光,在时光中漫游一番。明智的踌躇常常会增加成功的可能性,机密之事往往因此开出更好的花朵。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知道,命运对耐心等待的人往往会给予双倍的奖赏。
交朋友也是这样,不要抢朋友的风头,要学会等待。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朋友才是真朋友。
表现必须有所保留,如果经常表现自己,迟早有一天会把自己暴露在别人面前,别人对你就会失去兴趣。当你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时,你的人际关系恐怕也走到尽头了。
所以,为了让人际关系继续发展,就应该保留一些绝招。如果你能够经常崭露哪怕一点点新鲜的才华,人们就总是会对你抱有期望,弄不清你的才华究竟有多么深广。这样你的人际关系才能维持长久。
不斤斤计较
有的人行为处世不够宽宏大量,总是斤斤计较,对一点小事也不放过,争得你死我活,往往两败俱伤。
可能你会说明察秋毫是好事,可是明察秋毫的人最大的问题往往是过于斤斤计较。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在小事情上要学会糊涂,在大事情上要把握方向。当获取的时候,应该选择大的;当失去的时候,要抛弃小的;即使是死,也应该选择有价值的。
与他人交谈,尤其谈论令人不快的主题时,最好不要过于注重细节,即使是需要注意的一些事情也应该随意一点,因为把谈话变成琐碎的询问总是不好的。与人交往的时候,需要的是彬彬有礼和宽宏大量,因为这是一种高雅的风度。支配他人的一大要诀就在于对琐事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学会忽视生活中不关痛痒或不愉快的事,因为过分的谨小慎微会令人不快。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不要耿耿于怀,否则会被人看成是神经病。要记住,人们通常都是按照与其心胸和能力有关的本性办事的。因此,不要斤斤计较才能跟朋友友好相处。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斤斤计较的人存在,他们尽管平时掩饰得很好,但是一旦涉及个人利益时,他们斤斤计较的真面目就会暴露出来。
斤斤计较的人有以下特点:
(1)他们不肯承担一点额外的工作,总是以各种堂皇的理由推掉。例如他们会说:"以我的能力,怎么能处理好这件事情呢"、"我也很想做这件事,可是现在我手上的工作实在是太多了"、"这么好的机会,还是让别人做吧!让他们增加点工作经验"等。
(2)别人犯错误时,斤斤计较的人不会及时指出错误,而是躲在一边看热闹。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嘲笑别人犯的错误,你一定要小心这种"见死不救"的人。
(3)斤斤计较的人,吃完饭总是装出一副要结账的样子,却迟迟不肯掏出钱来。你看他拿着账单左对右核,向服务员问这问那,做出要掏钱的样子,其实他们是在拖延时间,等别人付账。当别人付账时,斤斤计较的人赶紧说:"我来吧!我来吧!"当别人说"算了算了,谁来都一样"时,斤斤计较的人又会说:"你看你看,那多不好意思!"其实他们好意思着呢,说"不好意思"只是虚伪掩饰罢了。如果你交往的人中有这样的人,千万别指望他会在你困难时帮助你。
斤斤计较的人往往追求完美,可是世间的事情哪有完美的呢?就连最精确的仪器都有误差,所以,我们不能对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苛求完美。
人生在世,应该学会宽宏大量,凡事都斤斤计较,只会给自己带来烦恼,活得很累。
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吹毛求疵,久而久之,亲戚朋友会疏远他,让他形单影只,成为"孤家寡人"。
有这样一则寓言:
狗熊妈妈生了两只小狗熊,大黑和小黑。
有一天,兄弟俩捡到一块面包,商量着要分着吃。大黑是哥哥,所以由大黑来分这块面包。可是,大黑没有把面包分均匀,一块大一块小。哥俩都想吃大块的,互不相让,争执起来。
这时狐狸看见了,狡猾的狐狸想独吞面包,立即想到了一个坏主意。于是狐狸走过来,对哥俩说:"你们不要争了,我来当裁判吧!"
大黑和小黑看看狐狸,说:"你怎么给我们做裁判呀?"
狐狸说:"我在那块大的面包上咬一口,让它和小的一样大,不就可以了吗?"
兄弟俩一想,觉得狐狸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把那块大的面包递给狐狸,让它咬一口。
于是狐狸狠狠咬了一口,大块的面包变得比小块的面包还要小。
哥俩又争开了,狐狸又说:"刚才是我不小心咬大了,这次我小心点,少咬一点,它们就一样大了。"
于是狐狸又拿过原来那块小面包,咬了一口,可是这下又咬多了,两块面包还是不一样大。
就这样,狐狸左一口右一口,两块面包咬得只剩下拳头那么大了,也看不出哪块大哪块小了,狗熊哥俩才不争了,各自拿了一块吃起来。
狐狸说:"我也吃饱了,你们慢慢吃吧!"说完,满足地走了。
狗熊兄弟俩才明白上了狐狸的当了。
这则小寓言,教育小孩子要懂得谦让。小孩子不懂得谦让,为了一块面包争来争去情有可原,体现了孩子的童稚和天真。可是许多成人也斤斤计较,不知谦让,为了一点小利益计较个没完没了,结果自己损失惨重,却让别人得了大利益。这是人际交往的大忌,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
斤斤计较,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过于认真,不懂变通;二是追求完美,对人要求过高;三是个性自私,心胸狭窄。
无论什么原因,斤斤计较都会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坏的影响。斤斤计较的人应该尽量改变自己的这一缺点。
和斤斤计较相对的是谦让,如果每个人都懂得谦让,生活就不会有太多的烦恼。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胜心,当我们和别人交往时,应该重视对方的自尊心,成全对方的好胜心,控制自己的好胜心。例如对方和你有相同方面的才能,当你们在这方面进行比试时,你不能因为好胜而步步紧逼,非得自己胜利才行,你应该心平气和。如果对方的实力明显不如你,你更应该让对方一步。
但是,一味退让不能表现出你的真实本领,也许会使对方误以为你的技术不高明,反而引起无足轻重的心理。所以你与别人比试时,应该施展你相当的本领,先形成均势之局,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弱者;进一步再施小技,把他逼得很紧,让他紧张一下,知道你是个能手;再一步,故意留个破绽,让他突围而出,由劣势转为均势,从均势转为优势;最后把胜利让给对方。
对方取得胜利,不但费尽心力,而且转危为安,心情一定十分愉快,同时也体验到了比赛的刺激,更感觉到了你的实力,自然对你敬佩有加。不过安排破绽,必须十分自然,千万不要让对方看出来是你故意让他胜利的,否则会觉得你虚伪,虽然他胜利了,可是也不觉得愉快。这样你的功夫就白费了。
《菜根谭》中说:"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是在告诉人们要懂得谦让的美德。
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只要心中有这种想法,人生就会充满快乐。
当然了,谦让绝非一味让步,而是有原则的表现出大度。让步,表面上看来是吃亏,但事实上却是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这其实是一种圆熟的、以退为进的做法。
为什么要退让?书中说:"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去不远,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去得远,务加让三分之功。"
世事就像崎岖狭窄的山路,当两个人相遇时,你争我抢的结果可能是谁也过不去。这时候不妨主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即使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给别人三分便利。这样做,既是为他人着想,又能为自己留条后路,何乐而不为呢?
谦让是保持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
大家都知道六尺巷的故事,这就是谦让的典范。
六尺巷位于安徽桐城,相传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一天忽然收到家人的来信,信中说家里要扩建宅基地,而邻居也要修葺房屋,结果两家为了一条三尺的巷道打起了官司。家人希望在京城做大官的张英能通过关系赢得这场官司。
张英马上给家人回信,信中只写了四句话:
千里家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读了张英的回信,感到很惭愧,主动让出了三尺,以方便两家人日后行走。
邻居见此情景,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从此,六尺巷就成为谦让的美谈。
适度退谴
批评他人的目的是为了让其明白并改正错误,所以批评时一定要针对错误的行为,而不是长篇大论,否则会让对方觉得你不是在批评,两是吹毛求疵。
责人责己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有缺点,不等于一无是处。如果你想指出别人的缺点,你应该先想想,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如果你在这方面也存在不足,就不要急着批评别人的缺点,先把自己的缺点改掉。如果只批评别人的缺点而不改掉自己的缺点,难免有"责人不责己"之嫌,让被批评者感到心里委屈。
如果你在批评别人时先坦言自己也有某方面的错误,这会给被批评者一种心理暗示:原来别人也有错误。这会激发被批评者的"同类意识",这时被批评者就不会觉得有损面子而死不认错,也更加容易接受你的批评。
犯错误总是难免的,有的人平时表现非常好,可是偶尔犯了一次错误,应该怎样对待他呢?批评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直接批评。应该先肯定他以前的成绩,并予以表扬,让他先高兴起来。这样他的心情就放松下来了,不会产生抗拒心理。当你再指出他的错误时,他就能够接受批评并有了改正错误的意识了。
当别人犯错误时,大多时候我们批评他们,是因为我们对他的错误感到不满,借批评他们来发泄心中不满。可是你仔细想一想:当你批评别人时自己的不满得到发泄,被批评的人是什么心情呢?被批评的人当然也会对你的批评感到不满,认为你不理解人,不给别人面子,因此产生抵触情绪。这时候批评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之间还可能会结下怨恨。
心理学研究表明,被批评的人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批评会损害自己的面子,进而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如果你能够在批评之前打消他这个顾虑,甚至让他觉得你认为他"功大于过",那么,他就会主动放弃心理上的"抵抗",从内心深处接受你的批评,正所谓"貌恭而心服"。
事实证明,这种批评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否则,就会出现"貌恭而心不服"的现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话,然而,似乎只有我们自己犯错的时候才会想到这句话,别人一旦犯错,我们就把这句话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一味地批评指责,发泄不满。奉劝各位,在别人犯错时,不要一味地批评指责,要先做好铺垫,再进行批评,这样批评才会有效果。
与别人相处,应该学会尊重别人,尽量避免对别人的伤害。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互不伤害。
积累几十年研究和体验之精华,卡耐基向世人展示了在与人相处时避免伤害的艺术。他经常以他与侄女的经历作为例子开导别人。
卡耐基有个侄女,叫约瑟芬·卡耐基,离开老家堪萨斯市,到纽约来希望卡耐基给她谋个职位。
卡耐基一时没有合适的事情给她做,于是就让她给自己当秘书。
那一年,约瑟芬·卡耐基19岁,虽然高中毕业已经3年,可是没干过实际工作,工作经验几乎为零。所以工作中经常出错。卡耐基自然是少不了批评她,可是效果不明显。
有一天,约瑟芬·卡耐基又做错了事情,卡耐基正想批评,可他马上想到:"等等,戴尔·卡耐基!你想,你的年纪比你侄女大一倍,你的经验可能是她的一万倍。既然如此,你怎么总希望一个19岁的女孩与你一样呢?你的观点、你的判断力、你的冲劲……在你看来,这可能是最平常的,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在你侄女看来,那可是很神秘的,并且你19岁时又能做什么呢?"
卡耐基回想起自己19岁的时候,尽管不记得自己做了哪些具体的事,但是一定犯过很多错误。约瑟芬·卡耐基只有19岁,她的表现比自己当年好多了,自己应该感到惭愧地是没有经常鼓励她。这样一想,卡耐基的心态就平和了。
后来,每当约瑟芬·卡耐基犯错误时,卡耐基会说:"约瑟芬,你现在又犯了一个错误,可是上帝知道,我所犯的许多错误比你更多更糟糕。你不可能天生万事精通,经验只能从实践中去总结。你比我年轻时强多了。我自己曾做过很多愚蠢的傻事,所以我根本不想批评你,甚至任何人,哪怕这对你是绝对有好处的。可是这件事如果这样做,不是更好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约瑟芬·卡耐基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秘书。
你是否想劝某人改掉一些坏习惯呢?可是为何不从你自己开始呢?这比有意批评别人、帮助别人改进所获得的好处要大得多。别人获益多,自己冒的风险少,这种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白朗宁说:"如果一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那么他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如果你的门前脏兮兮的,那么你也不要抱怨邻居的屋顶上有雪。因此,如果要批评别人,不妨先承认自己也不是斗‘全十美、无可指责的,然后再指出别人的错误,这样就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了。
所以要改变一个人的观点,而不激起他的反感,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批评对方之前,不妨先谈谈你自己的错误;指责对方不足的时候,不妨先说说对方的成绩。
请记住:他人的批评并不表明我们一定错了,有时,他人批评我们是他们认为我们重要,批评我们能够凸显他自己。善于交际的人,要善于对待批评。
1929年,美国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教育界的大事:罗勃·郝金斯被任命为全美国第四富有的大学芝加哥大学的校长。这是一位刚刚30岁的年轻人。几年之前,半工半读的郝金斯才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他做过作家、伐木工人、家庭教师、成衣售货员。现在,才过了八年,他就得到了这样的任命,这真叫人难以相信。
老一辈的教育人士都大摇其头,人们对他的批评就像山崩落石一样纷纷打在郝金斯头上,说他太年轻了,经验不够;说他的教育观念很不成熟。甚至各大报纸也参加了攻击。
罗勃·郝金斯就任的那一天,有一个朋友对他父亲说:"今天早上我看见报上的社论攻击你的儿子,真把我吓坏了。"
郝金斯的父亲说:"不错,话说得很凶。可是请记住,从来没有人会踢一只死了的狗。"确实,这只狗愈重要,踢它的人愈能够感到满足。
英国爱德华八世的温莎王子(即温莎公爵),他也曾经被人狠狠地踢过屁股。当时他才14岁,在帝文夏的达特莫斯学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