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的艺术(智慧生存丛书)
7292500000029

第29章 如何提升你的社交深度(3)

当我还是个毛躁的年轻人时,一位教友会的老朋友把我叫到一旁,尖刻地训斥了我一顿;"你真是无可救药。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珍贵了,没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发觉,如果你在场,他们会很不自在。你知道得太多了,没有人再能教你什么,也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样会吃力不讨好的,而且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我意识到自己的缺点,我已经能领悟到我那些做法的错误,也发觉我正面临着失败和社交悲剧的命运。我应该立刻改掉傲慢、粗野的习惯。

我立下一条规矩:绝不准自己太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有太肯定的意见表达,比如‘当然’、‘无疑’等等,而改用‘我想’、‘我假设’或‘目前,我看来是如此’。

当别人陈述一件事,即使我对这个不赞同,也决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正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强调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在目前这件事上,看来好像稍有两样等等。很快我就领会到改变态度的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都融洽得多了。

表现出谦逊,也许很难,当我们错的时候,也许会对自己承认。而如果对方处理得很适合,而且态度和善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以自己坦白直率而自豪。

其实,这原本没有什么要紧的,放下自己的面子,也不过如此。

谦虚谨慎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品格,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待人接物时温和有礼,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能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有自知之明,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缺点和错误面前不文过饰非,能够主动采取改正措施。

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什么职务,只有谦虚谨慎,才能让你不断进取,增长知识。谦虚谨慎的品格能够让你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永不自满,不断前进。而骄傲自大,满足现状,只会让你停步不前,轻者使工作受损,重者会使事业半途而废。

谦虚谨慎的人不喜欢装模作样,不摆架子,不盛气凌人,能够虚心向别人学习。

美国第三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说:"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杰斐逊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并没有染上贵族阶层的恶习,主动与各阶层人士交往。他的朋友有社会名流,也有普通工人,甚至还有园丁、仆人、贫民等。杰斐逊总统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并且能够虚心向他们学习。

他经常对一些贵族说:你应该到民众家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的菜碗,尝一尝他们的面包,只有这样做了,你才会了解民众不满的原因,并且懂得正在酝酿的法国革命的意义。

作为总统都能如此谦虚好学,一般人又有什么可骄傲自大的呢?请记住杰斐逊总统的话,这样即使你不能成为总统,也能有所成就。

谦虚谨慎的品格,还能使一个人面对成功、荣誉时不骄傲,做到不把荣誉当成包袱,不会沉浸在成功中不能自拔,而是把成功荣誉视为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

居里夫人以她卓越的成就令世人皆知,更以谦虚谨慎的品格获得了世人的称赞。她谦虚谨慎的高尚品格,对她的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她的女儿、女婿也踏上了科学研究之路,也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令人敬仰的两代人三次获诺贝尔奖的家庭。

要赢得人们的尊重,取得杰出成就,一定要培养谦虚谨慎的人生美德。

善于交际的人不会轻易冒险,这正是他们的精华所在。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一般都不走极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这是一段漫长的路,因此他们常常会选择中间的路走。只有经过长期而周密的考虑,这些人才开始行动,因为事先躲避危险比临时应付危险要容易得多。在危险的处境中战胜危险是很难万无一失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彻底摆脱危险。不会摆脱危险是可怕的,因为一个小的危险往往会引发另一个大的危险,最后你就处在灾难的边缘了。有的人生性莽撞,他们也最容易惹是生非,并且把他的朋友或同事都推向了危险的境地。头脑清醒的人善于审时度势,因为他们知道真正勇敢的人是那些善于躲避危险而不是征服危险的人。匹夫之勇是一种愚鲁的行为。

做事情最好谨慎一些。如果心机用得过多,也可能不得要领,或自坏其事,或自相矛盾。在狡黠的人身上,这种事情常常发生。按照常识办事往往更安全些。聪明是好事,可是聪明过了头,甚至卖弄学问就不好了。很多情况下,阐述道理常常会变成一种争论,所以,发表重要的论断,最好只讲应讲的道理,多余的话最好不说。

不说大话

不论是现代,还是古代,说大话的例子都非常多。明代陆灼在《艾子后语》中有两个故事,讽刺说大话的人。

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艾子在齐,居孟尝君门下者三年,孟尝君礼为上客。既而自齐返乎鲁,与季孙氏遇。

季孙日:先生久于齐,齐之贤者为谁?

艾子日:无如孟尝君。

季孙日:何德而谓贤?

艾子曰:食客三千,衣廪无倦色,不贤而能之乎?

季孙日:嘻,先生欺予哉!三千客予家亦有之,岂独田文?

艾子不觉敛容而起,谢日:公亦鲁之贤者也;翌日敢造门下,求观三千客。

季孙日:诺。

明旦,艾子衣冠整洁而往。入其门,寂然也;升其堂,则无人焉。艾子疑之,意其必在别馆也。

良久,季孙出见。诘之曰:客安在?

季孙怅然日:先生来何暮?三千客各自归家吃饭去矣!

艾子胡卢而退。

这个故事可能是作者编的,因为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作者的假托,但是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说大话的人会闹出笑话,难免尴尬。

尴尬倒也罢了,如果因为说大话而有性命之忧,可就危险了。

《艾子后语》中的另一个故事讲的就是有人因为|说大话而差点丢了性命。

赵国有一个方士好讲大话,自称见过伏羲、女娲、神农、蚩尤、仓颉、尧、舜、禹、汤、穆天子、瑶池圣母等等,以至"沉醉至今,犹未全醒,不知今日世上是何甲子也"。

赵王坠马受伤,医生说"须千年血竭敷之乃瘥。"

于是,赵王下令求血竭,但是没得到。

艾子就对赵王说:"此有方士,不啻数千岁,杀取其血,其效当愈速矣。"

赵王大喜,秘密派人捉拿方士,想杀了他。

这可把方士吓坏了,不得不"拜且泣日: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觉言词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赵王只好训斥他一顿,然后放了他。

其实赵王完全可以判方士一个欺君犯上之罪,将他斩首。赵王还算宽宏大量,没有把方士给杀了,也算他命不该绝。

也有因为说大话把命丢了的。

《三国演义》中的马谡,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和他爱说大话不无关系。

诸葛亮和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其实马谡虽然懂得很多兵法理论,但是却没有实战经验。

诸葛亮一直很器重马谡,曾多次用马谡的计策取得成功。这次马谡请求守街亭,诸葛亮却非常担心,一开始不同意他出兵。

可是马谡认为自己很有能耐,决意要出兵,并立下军令状:一旦失败就处死全家。

诸葛亮只好同意他出兵,并派将军王平随行。出发之前诸葛亮一再交代马谡,安营扎寨后一定要回军报告,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和王平将军商量,如果拿不准主意,也要回来汇报。

马谡一一答应了。可是军队一到街亭,马谡就我行我素,一点也不听王平的建议,执意要把军队驻扎在山上,而且没有向诸葛亮汇报。

由于他没有作战经验,很快就被司马懿打败了,导致街亭这一重要据点失守。

诸葛亮为了维持军纪,不得不把马谡斩首,自己又请求官降三级。

虽说马谡的死原因很多,但是如果他当初不说大话,可能也不至于落到如此下场。

刘备生前也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是诸葛亮没有听刘备的话,自己也深受其害。可见说大话真是害己又害人呀。

在日常交际中,说一次两次大话可能没什么,但是如果你经常说大话,别人怎么相信你呢?别人都不相信你了,你还有什么信誉可言呢?没有了信誉,你的人际关系必然一团糟。

下面有一个关于说大话的故事:

德皇威廉二世是一个目空一切、高傲自大的家伙,他经常说大话,可是由于他身份高贵,别人不敢和他计较。

1909年,他在英国做客时,当众放言:他的陆军、海军,足以与全世界为敌。他说自己是惟一对英国友善的德国人,现在正在建造海军以对付日本。德皇威廉二世还表示,只有他一个人的力量,才能使英国不屈辱于法、俄两国的威胁之下。他还说,英国洛伯特爵士在南非战胜荷兰人,都是出于他的计划……

最糟的是,德皇的这些可笑、自傲、荒谬的言论,经过他的允许,《每目电讯》原文照登……

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时期内,欧洲没有一位国王会说出这样"惊人"的不着边际的话来!这令德国政治家为之震惊,令英国人非常愤怒,甚至震惊了整个欧洲!

这次话说得太大了,事后,德皇也感到事态严重而慌张了。他向布洛亲王暗示,要他代为受过:德皇要布洛亲王宣称那一切都是他的责任,是他建议德皇说出那些话的。

布洛亲王说:"但是,陛下,恐怕德国人或是英国人都不相信我会建议陛下说那些话的。"

布洛亲王说出这句话,立刻发觉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果然,激怒了德皇。

德皇咆哮着说:"你认为我是一头笨驴,连你都不至于犯的错误,而我做了出来?"

布洛亲王思量了一下,恭敬地说:"陛下,我绝对不是那种意思,陛下在许多方面都远胜过我,不只是在海军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陛下每次谈到风雨表、无线电报等科学知识时,我总替自己感到羞耻,感觉自己知道得太少了……我很惭愧,对于各门自然科学都不懂,化学、物理更是一窍不通,连极普通的自然现象我也不能解释。但略可抵补的是,我对于历史方面的知识,稍微知道一点,同时也有一点政治上的才能,尤其是外交上的才能。"

德皇脸上开始出现笑容,那是因为布洛亲王贬低自己,抬高了德皇。

布洛这样解释后,德皇宽恕了他,原谅了他。

德皇热忱地说:"我不是经常给你讲嘛,你和我以彼此能相辅相成而著名……我们需要赤诚合作,而且我们愿意这样做。"

那天下午他不只一次同布洛握手,他紧紧握着布洛亲王的手,说:"如果有人向我说布洛不好,我就用拳头打他的鼻子。"

我们也奉劝你不要试图用说大话而获得好名声。审慎胜于巧智,巧诈不如拙诚。每个人都喜欢别人以诚相待,可是他们自己不一定都以诚待人。不要让真诚变成单纯,也不能让明智变成狡猾。诚实的人受人爱戴,却常常被欺骗。巧智被人们看成欺诈,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把它隐藏起来。真挚和坦白生长在黄金时代,欺诈和蒙骗泛滥于冷酷时期。花言巧语被看作是有能力的表现,也能激发人的信心,可是正人君子却嗤之以鼻。

不刻意表现

表现自己并没有错,凶为这是让你出人头地的一种方法。在现代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和优势,是适应挑战的必然选择。但是,自我表现必须恰到好处,表现自己要分清场合,注意方式,不要矫揉造作,就像是做样子给别人看似的。

一家大公司有个高级职员,工作积极,待人热情,表现很出色,也深得同事的欢迎上司的激励。可是因为一个小动作,使他的形象在同事眼中一落千丈。

有一天,大家都在会议室里等着开会,一位同事发现地板有些脏,主动拖起地来。

本来,这个高级职员一直站在窗台边往楼下看,后来却执意要拖剩下的那部分。同事说马上就拖完了,不用他拖了。可是这个高级职员开始抢拖把,同事没办法,只好把拖把给了他……

不一会,总经理推门而入。这个高级职员正拿着拖把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拖地。这一切似乎不言而喻了。

从此,大家总用奇怪的眼光看这个高级职员,觉得他特别虚伪,以前的良好形象被他的这个小动作一扫而光。

其实这个高级职员并不是看总经理来了才和同事挣着拖地的,实际是他不好意思看着同事拖地,才执意要拖地的。

在交际中,很多人分辨不清热情和矫情之间的界限,以至于他们的热情看上去就像装出来的,结果造成许多误会。在别人真正需要关心时,竭尽所能提供帮助,这才是明智的表现。那种借一切机会表现自己、抢着关心别人的人,时间长了,别人摸清了他的底细,是会厌烦的。

成廉·温特尔说:"自我表现是人类天性中最主要的因素。"

人类喜欢表现自己就像孔雀喜欢炫耀美丽的羽毛一样正常,但刻意的自我表现就会使热忱变得虚伪,显得做作,最终的效果还不如不表现。

许多人在谈话中总想突显自己,表现自我。这种人可能被人称为"具有辩才",也可能被认为是"口无遮拦显得轻浮",或者想"引人注目"等。

据说,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平时比较爱表现自己,经常使用一些夸张的词汇来表现自己。但是在关键时刻,丘吉尔却很收敛,比如他会说:"我们应该在沙滩上奋战,应该在田野、街巷里奋战,应该在机场、山冈上奋战!我们,决不感激投降。"

请注意,他在这句话里用的是"我们",而非"我"!

自我表现的最高境界是既"表现"了自己,又不露声色。这种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往往多用"我们"而少用"我"。因为用"我"会产生距离,而"我们"则让人感到亲切,意味着"你也参与",使人产生一种参与感,这无疑会拉近双方的距离,降低交往的难度。

在交际中,双方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竞争,如果你一味刻意表现,不仅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反而会被对方排斥和拒绝。

所以,在交往中不要刻意显示自己,尤其是不能刻意表现自己的优越。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有句名言:"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H巴;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在交际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都在不自觉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交际中的某一方谈话过分显示自己的优越感,那么另一方就会在感到这是对自己自尊和自信的一种挑战与轻视,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自觉地产生了。

某单位人事部有这样一位科员,很有能力,也很精明,可是却几乎没有朋友。

为什么会这样呢?只要和他一起工作一天你就能找到原因了:他每天都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多么有能力,自己的工作成绩多么突出,每天总是说有很多人给他送礼,找他帮忙等等。和这样的人交往,你不会感到轻松,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于是渐渐的,大家对他疏远了,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他当然不可能交到朋友了。

这就是好表现的害处。

在交往中,要想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就应该对自己的成绩轻描淡写,不哗众取宠,免得让别人讨厌你。

当然了,除了不能刻意表现自己的得意外,也不能刻意表现自己的失意,以博取人们的同情。因为每个人活得都不轻松,没工夫陪你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