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生活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7291400000027

第27章 食品营养常识须知(2)

(1)把少量的食盐、明矾渗入清水中,用这种水浸泡切开的红薯,浸泡十几分钟,然后再用清水洗去食盐、明矾,再蒸煮。

(2)先把水烧开,然后把红薯上笼蒸或下锅煮,待蒸汽上来时,改用小火蒸煮40分钟左右,这样长时间蒸煮,可以使红薯里的氧化酶破坏,减少产生二氧化碳气。

(3)吃红薯时可以吃些咸菜、鲜萝卜、青辣椒、以防止胃酸增多。

(4)吃红薯的时候,一次不要吃得过多,每次吃量约占一餐食量的1/3为宜。

如何正确使用调味品

通常,中餐菜肴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调味品丰富。所谓调味品也叫调料或佐料。它具有除腥、去膻、解油腻、提味、增色、改善风味等作用。一般常用的调味品按味的不同大体可分七大类:鲜味类,如食盐、酱油等;甜味类,如食糖、糖精等;酸味类,如醋、醋精等;鳟味类,如味精;辣味类,如辣椒、胡椒、芥未、咖喱粉等;异香味类,如料酒、花椒、大料、桂皮等;苦味类,如肉桂、豆蔻、陈皮等。为了能够正确使用调味品,使调味品更好地起到调味作用,使用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1)要根据原料的性质进行调味。如烹制腥腻气味较重的原料时,则应适当多用一些能解除腥腻的调味品。而烹制鲜嫩的鸡、鸭、鱼、肉和蔬菜时应保证原有的鲜美滋味,调味品不宜过重,以免压过原有的鲜味。

(2)应根据烹调方法的不同准确投放调味品。如清炖的菜肴与红烧的菜肴不一样,应按不同要求投放调味品。

(3)要根据用膳者的口味进行调味。如有人喜醋,有人喜辣,应根据进膳者的口味,准确、合理使用调味品,使进膳者满意。

(4)要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调味;通常来说冬季口味偏重,夏季口味则偏清淡,烹调时应顺应四季变化,满足人们的口味要求。

如何吃生葱生蒜才卫生

在生葱蒜中含有一种植物杀菌素,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但生葱蒜本身也是带菌者,由于它们生长时都与土肥接触,表面特别是根部附有不少寄生虫或其他病菌,在生吃时,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食用前应该剥掉外皮洗净,放在小碗或小盘中,不要放到饭桌上随吃随剥。

(2)如果需要加工,如切段捣泥时,刀、案板及容器必须干净卫生。

(3)食用时要适量,过多食用则刺激口腔、胃肠,不利健康,最好加一点醋食用。

(4)剥生葱蒜的手要洗干净,以免手上杂菌污染葱蒜。

须认识生姜的食用、药用价值

生姜不但可为菜,亦可调味,更可药用。在我国食用、药用生姜已有悠久历史,李时珍曾赞颂生姜“辛而不荤,却邪辟恶,生啖熟食,与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菜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

生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每100克中含蛋白质1.4克,脂肪9.7克,碳水化合物8.5克及钙、磷、铁和各种维生素。而且,姜还含有挥发油、姜辣素、树脂等多种成分。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芳香醇等。生姜特有的辛辣芳香味,与其所含的姜辣素和挥发油有关。姜具有非常好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生姜作为调料,辛辣芳香。炖鸡、鸭、鱼、肉时放些姜片,可使肉味醇香;做糖醋鱼时用姜末对汁,可尝到一种特殊的甜酸味;将姜末与醋相对,用来蘸食清蒸螃蟹,不仅可去腥尝鲜,而且可借助姜的热性平衡螃蟹的寒凉伤胃的副作用;将冰冻的肉类禽类和海味河鲜在加热前先用姜汁浸渍,可起返鲜的妙用,使人尝到肉类等固有的新鲜滋味。

中医认为,生姜味辛、性温,有解表、散寒、温胃、解毒等攻效,可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多痰、胃寒呕吐等症。生姜中所含的姜辣素对心脏和血管有刺激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增如,全身产生温热,同时使汗毛孔张,开,排出汁液,带走多余的热量,促使毒素外排,故生姜解毒作用。姜辣素还可刺激味觉神经和胃黏膜,反射性地使消化道充血、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多,提高小肠的吸收功能,故有健胃、止呕、促进消化的作用。生姜还有抗氧化作用,在烹饪肉类食物时加些生姜,能减缓食品的变质和酸败。生姜摄人人体内后,可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抗衰延寿。生姜还有防止或减轻晕船等作用。

认识酱油营养价值的窍门

酱油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一种调味品,是用去脂的黄豆或榨了油的豆饼、小麦或麦麸作主要原料,经发酵酿制而成的。酱油加入较多的食盐,使酱油除了香味外还有成味,还能防止酱油发霉变质。酱油含盐量大约15%~20%。

烹调一些肉类菜时,加入酱油,能够增加菜肴的鲜美味道,促进人的食欲。用酱油烹调的菜肴还增加颜色、味、香俱全。特别是烧,如红烧肉、红烧鸡、红烧鱼、烧丸子等。必须要用酱油,使菜的颜色发红,烧出的菜才好看、好吃。有些凉拌菜也要用酱油。南方人喜欢吃煮白肉、白斩鸡等,吃时也要用酱油和其他调味调成一小碟佐料,将白肉、白斩鸡沾佐料吃才有味道。

从酿造酱油的原料可知,酱油含有丰富的营养。它含有一些蛋白质、糖,还有维生素B2、维生素B1多种无机盐等。

在发酵酿制过程中,黄豆(或豆饼)、小麦里所含的蛋白质就分解成氨基酸,所含的淀粉也分解成麦芽糖、单糖和有机酸,有机酸和霉菌发酵生成醇类,醇类经过化合而形成某些脂类,使酱油具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和味道。

酱油和食盐都是咸味调料,但有许多菜必须加盐,不一定加酱油,如清蒸、清炖菜,加酱油就不合适。所以,使用酱油也要因菜而宜。

认识醋食用、药用价值的窍门

醋,古人写作“酢”,别名酸,又有苦酒之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醋香味美,又能治病健身,从古至今被人们所喜食。

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此外,还含有少量乳酸、苹果酸、柠檬酸、玻珀酸等有机酸。因此醋能使人增加食欲,帮助消化。还有较好的杀菌、抑菌作用。

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食用价值,有人说它是营养强化剂,一点不夸张。在烹调菜肴时加点醋,可以使食物中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化学结构稳定,不易因烹煮而破坏,从而保护了食品中的营养成分。醋不但能使菜肴脆嫩爽口,同时又能促进食物中的铜、锌、铬等微量元素的溶解和吸收;醋还能溶解植物纤维和动物骨质,烧鱼、炖肉时放些醋,不但能解除鱼腥,使其肉烂味香,而且能溶解食物中的钙质,以利于身体的吸收利用;食用海带,先放几滴醋用水煮一下,海带可变得柔软可口;食用油腻食物时,加点醋或蘸醋吃,就不感到腻口;醉酒的人,喝几口醋能够解酒。

醋有哪些药用及保健作用呢?醋对球菌、肺炎双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流感病毒等都有一定杀灭作用;醋还可治病,如醋或醋泡中药可治疗体癣手足癣;喝醋可驱除肠道蛔虫。

另外,醋能杀菌和抑制细菌繁殖,可预防肠道传染病,所以,夏天吃凉拌菜应该适当放些醋,不但味鲜可口,而且可帮助杀菌。冬春季节经常食醋,对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动物油与植物油须知

一直以来,吃动物油好,还是吃植物油好,常是人们争论的问题。究竟吃哪种油好呢?

(1)动物油和植物油含有不同的成分。动物油主要含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熔点都较高;而植物油主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都低;植物油在室温下是液态。运动油一般呈固态。所以认为熔点高的饱和脂肪酸,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动脉硬化;熔点低的不饱和脂肪酸,不容易沉淀凝固、沉淀在血管壁上。

(2)动物油和植物油是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动物油主要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这两种维生素和人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植物油主要含维生素%和维生素K,这两种维生素和血液、生殖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

(3)动物油中含有非常多的胆固醇,它在人体内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如果中老年人血液中的胆固醇过高,容易得动脉硬比、高血压等疾病。植物油中不含胆固醇,而含豆固醇、谷固醇等植物固醇。植物固醇不但不能被人体吸收,而且还能阻止人体吸收胆固醇。

(4)植物油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的量都比动物油高。这是由于不饱和脂肪酸越多,熔点就越低,越容易被人体吸收。必需脂肪酸是人体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缺少它生物膜结构的更新会受到影响。必需脂肪酸还能促使胆固醇变成胆汁盐酸,阻止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对防止动脉硬化有一定作用。

根据以上种油的特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食用。对于中老年以及有心血管病的人来说,应该少吃动物油,以植物油为主,有利于身体健康;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来说,则不必过分限制动物油。

认识香油特殊营养的窍门

香油味香且营养丰富。香油的原料为芝麻。芝麻很早以前就是治疗某些疾病的良药。

经研究发现香油中含有亚油酸、棕榈酸和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达60%,这些物质能有效地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

香油里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维生素%对机体非常重要。研究发现,动物如果缺乏维生素%,会丧失正常的新陈代谢能力,对机体造成各种障碍,引起衰老过程的加快。动物实验证明,维生素%能延长寿命15%~75%。

香油不仅可以提供热量和一般营养,而且还有抗衰老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此外,青色的洋白菜和新鲜的莴苣内也含有维生素%,因而老年人还可经常吃一些莴苣和青色洋白菜,以利于延年益寿。

认识食用油不能吃的窍门

有时候,植物油存放时间久了,会出现一些变质现象,遇到这种问题怎么办呢?

(1)油的底部堆积有颜色较深的沉淀物,这是由于生产时油脂中的饼屑或其他有形杂质未除干净,只要油没有明显的气味,可将上层清油澄出,将沉淀物弃去,仍可食用。

(2)油中出现浅色的如云絮状的悬浮物,是因油中存在的一种低凝固点的物质,未被分离干净,只要将油加温即可消失,这不影响食用。如果加温后云絮状悬浮物没有消失,则是因为霉菌丝体污,此油不可食用。

(3)外界温度降低时,油脂整体凝固或大部分凝固,只要加温,再溶化成液态即可食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4)油脂出现较严重的哈喇味,油脂变混,这是油脂的酸败现象,酸败后的油脂不经过处理是不能食用的,不然则会引起食物中毒。

(5)另外,有的油虽然透明,但散出一种刺人眼鼻的辛辣气味,这是由于油脂中的氧化物增高的缘故,这种油也不能食用,以免引起中毒。

如何防止食用油脂酸败

无论何种食用油接触空气,受光的照射或高温存放,都容易变质酸败。变质的油有难闻的哈喇味,油色变深,加热时起泡。冷却后黏稠度增大,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严重变质的还有毒性。

怎样防止食用油脂变质?第一,要避免油脂和空气、光、热长期接触;第二,贮存油最好用棕褐色的玻璃瓶子或有釉的陶瓷罐密封,避光保存;第三,油炸食物不要时间过长,油不要反复使用,不要往油里加水。另外,含油多的食品,也不宜长期存放,在保存期间,同样应注意避光、密封、低温及通风。

如何正确的使用油

通常认为,油是人体内产生能量的最基本营养素,也是人体的另一种燃料。常用的油分为植物油(包括花生油、豆油、芝麻油、菜子油、玉米油、葵花子油、核桃油);动物油(包括猪油、羊油、牛油、鸡油、鱼油),人体需要的维生素A、D、E、K,必须溶解在油里,才可以被吸收。所以,人体内如缺脂肪(也即油)必然会缺少这些维生素,许多疾病也便来临。通常,动物油以饱和脂肪酸为主,植物油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但也有例外的,如鱼油不饱和与饱和之比2.3:1,植物油中的椰子油饱和脂肪则多于不饱和,食物油中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是饱和脂肪酸中的胆固醇,它的过量会导致动脉粥硬化,植物油基本上不含胆固醇。所以说,植物油(其中尤其是米糖油、玉米油)对防止冠心病的作用已受到普遍重视。

吃油应该根据所处的季节环境、职业、健康状况以及所烹饪的食物不同而有所区别。在炎热夏秋季节,易出汗,食欲较差,消化功能相对地减低,吃油应较其他季节为少;息肝胆病者因为胆汁分泌减少,脂肪不易被消化,也不宜多吃油;痢疾、急性胃肠、腹泻的人也宜少吃油;肥胖与血脂高的人,也应控制动物油的摄入;而有些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者(如皮肤粗糙、角化、视力差、夜盲症、软骨病等患者),则需摄入一定量的动物油,以增加溶性维生素A、D的吸收。此外,豆油、羊油甘而热,宜冬季或气温低、湿时食用,且有治痿痹之功效;菜油有泻热破瘀、清火去毒的作用;芝麻油,微寒,有利大肠去热、解毒(食毒、虫毒、热毒)之效,宜夏季食用。在烹饪中,肉类食品宜用花生油,以花生油的香味,来解除肉类的腥臊味,而炒瓜、菜,则应用猪油,使菜润滑,而有猪油香味。可以概括地说,植物类食物,用猪油,动物类食物用花生油较为理想。

用油的时间也应讲究,厨师在煮菜时必须要用包尾油、即在菜肴已煮好后,再加上熟油拌匀上碟,这是由于在烹饪过程中,油会随蒸汽蒸发而散失一部分,放些包尾油使菜肴有油香。蒸肉类放油也得注意先后,蒸排骨,应先把调料和生粉将排骨拌匀,最后放上生油才能使味料渗入,先放油后放调料,蒸出排骨就不对味,腌牛肉也如此。据科学家测定,在减轻实验性动脉硬化中,豆油斑块形成最轻,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食用油。其次是米糖油、花生油、菜子油,最差的是多维营养油,还有一种叫棉子油(称为毛油)未经加工处理,不可食用,因其中含有游离脂肪酸和棉酚毒素,对人体健康不利。

在购油时,如闻到油中有哈喇味,或其他怪味,说明油的储存时间较久,因而产生氧化酸败现象,如有一般轻汽油味,则说明油中残留溶剂量超过标准,不可食用。

怎样在用油时掌握油温呢?在煎、炸原料时,油温达到油面波动加剧、油烟袅袅上升时为宜,这时下料,可使炸的过程始终处于旺火状态,使原料迅速受热表面脱水,腥杂味也随之气化掉。滑油的原则,大多经上浆,油温当在油面波动,尚无油沫时为宜,油温过高、原料的淀粉“外衣”骤遇高温会相互粘结,太低则容易脱落,失去上浆意义。炸制菜的原料要挂糊,应该保证原料成熟的同时,还要使糊壳脱水变脆,因此油温宜高些,可在达到油烟大量上升时为宜;大部分溜菜是在油炸后再裹包或浇上味汁,入油锅时的油烟大量上升时为好,加热时间短。因家庭烹制菜肴火力小,油量少,油温升高速度慢降。所以,如按菜谱做菜,下料时油温应升高1~2成为好。

营养学家还认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天摄入的油量,按热量计算应占总热量的15%一20%,如一个体重60千克的人,每天则摄入脂肪(油)以60~100克为宜。

如何吃盐才正确

人类很早就开始吃食盐。然而,实际生活中一些人吃盐还不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