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的资本(智慧生存丛书)
7291300000052

第52章 钻石就在脚下(5)

人各有短长,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你的朋友或亲人而言或许就是轻而易举的,他们也是你的资源和力量。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可以依靠他人的力量克服。

“一个好汉三个帮”,要善于待人接物,以便互相提携、互相促进、互相借重。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曾预先写好他自己的墓志铭:“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而这,也正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能让弱小的自己变得强大,让强大的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自己的成功也会持久。

尊重规律

从前,在宋国有个性子很急的农夫,他一年四季就盼望着丰收的季节,希望能早点收割。

有一天,因为闲着没事,他就到自家地里看庄稼的长势。可是一连看了好几次,秧苗还是那么高,没有丝毫长高的态势。

于是,他就开始抱怨起来:“怎么长得这么慢啊!”他越是心急,就越是往地里跑,越是急着去看,就越感觉不出秧苗的变化来。

用什么办法可以使秧苗长得快一些呢?他围着自己的田地转了好几圈,希望能够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忽然,他灵机一动,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把苗往高处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吗?”说干就干,于是,他立即下到田地里,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往高拔。从中午开始,一直忙到太阳落山,他才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家。

一进家门,他就一边捶着腰,一边嚷嚷:“哎哟,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

他儿子忙问:“爹,您今天干什么重活了,累成这样?”

农夫洋洋自得地说:“我帮田里的每棵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儿子觉得很奇怪,拔腿就往田里跑。到田边一看,糟了!那些拔得早的秧苗都已经干枯了,那些拔得晚的也已经发蔫,叶子全都耷拉下来了。

这个拔苗助长故事里的农夫由于性子急,而忽略了秧苗成长的自然规律,做出令人发笑的蠢事,导致秧苗枯死,颗粒无收。他的想法虽然好,他不想安于现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实,遗憾的是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其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样,都有它们自己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并不随人们的主观意识而改变。人们只能够认识它,或者利用它,而不能违背它和强行改变它。如果你违反了这种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如果仅仅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结果只会把事情办坏。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戒骄戒躁,只有潜心研究,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寻找捷径的想法是好的,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状况,做到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自己像那个农夫一样,做出一些愚蠢可笑的事情。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限度,善于与人合作的人,能够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达到自己原本达不到的目的。

每年的秋季,大雁由北向南以V字形状长途迁徙。雁在飞行时,V字形的形状基本不变,但头雁却是经常替换的。头雁对雁群的飞行起着很大的作用。因为头雁在前开路,它的身体和展开的羽翼冲破阻力时,能使它左右两边形成真空。其他的雁在他的左右两边的真空区域飞行,就等于乘坐一辆已经开动的列车,自己无需再费太大的力气克服阻力。这样,成群的雁以V字形飞行,就比一只雁单独飞行要省力,也就能飞得更远。

人只要相互合作,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只要你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做好准备,只要你能包容他人,你就有可能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实现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实现的理想。

有一句名言:“帮助别人往上爬的人,会爬得最高。”如果你帮助另一个孩子上了果树,你因此也就得到了你想得到的果实,而且你越是善于帮助别人,你能得到的果实就越多。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遇到了一位长者。长者给了他们两样东西:一根渔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任选其一。

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渔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就把鱼吃完了,接着把汤也喝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继续忍饥挨饿,他提着渔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只能无奈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襄。

后来,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渔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像前面两个人那样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终于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以合作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之所以需要合作,首先是因为你的能力有限,其次是因为你的能力倾向与其他人不同。

性格类型的差别是长期养成的。不能说哪一种类型就一定好,哪一种就一定坏。但是性格类型不同,所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就不同。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得明白自己的性格类型,然后选定一个适合于自己类型的工作目标。在与人合作时,也应注意分析别人的性格特点,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

如果一个人能从事与他个性相契合的工作,那他一定会全心全意做好这项工作。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就是大多数人从事不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工作。过去的社会体制限制着个人,使得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现在的社会,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好多人却仍然只是选择或从事从金钱观点看来最有利可图的事业或工作,根本没有根据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去考虑。

当然,还有一些人存在着这样的担心,认为社会只会把财富集中在某些固定的行业上,假如自己率性而动,会白白丧失获利机会。

这种情况肯定存在。但是,第一,最高贵的成就不但包括金钱,还包括心灵的平静、身体的健康,只有从事自己最喜欢的工作的人,才能得到这些。第二,商品社会是个交换社会,你的性格倾向与个人爱好必然会被塑成特别的商品,也终会为充分交换的社会所认可与实现。

因此,善于与他人合作,能帮助你取得更大的成功。

挫折面前忍一忍

美国西部牛仔达比卖掉自己的全部家产,来到科罗拉多州追寻黄金梦。他围了一块地,用十字镐和铁锨进行挖掘。经过几十天的辛勤劳动,达比终于看到了闪闪发光的金矿石。继续开采必须有机器,他只好悄悄地把金矿掩埋好,暗中回家凑钱买机器。

当他费尽千辛万苦弄来了机器,继续进行挖掘时,不久就遇到了一堆普通的石头,达比认为:金矿枯竭了,原来所做的一切将一钱不值。他难以维持每天的开支,更承受不住越来越重的精神压力,只好把机器当废铁卖给了收废品的人,卷着铺盖卷儿回了家。

收废品的人请来一位矿业工程师对现场进行勘察,得出的结论是:目前遇到的是“假脉”,如果再挖3英尺,就可能遇到金矿。收废品的人按照工程师的指点,在达比的基础上不断地往下挖。正如工程师所言,他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脉,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利润。

达比从报纸上知道这个消息后,气得顿足捶胸,追悔莫及。

人人都想停下来收手不干,只有富有忍耐力的人才会继续坚持,人人都因感到绝望而放弃信仰,只有富有忍耐力的人才会继续为自己的意见辩护。所以,一个人只要具有这种卓越品质,总能获得很大的收益、最终的成功。

做我们喜欢的事情,做我们感到富有趣味的事情,成功是容易得到的;但要尽力去做那些我们自己不喜欢的、甚至内心反对但却必须做的事情,是需要忍耐力的。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坚强的人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忍耐是战胜挫折的自信,是直面逆境的豁达。

一个卖花的老太婆微笑着,又老又皱的脸上荡着喜悦,冲动之下小伙子挑了朵花。

“今天你看起来很高兴。”小伙子说。

“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老太婆穿得相当破旧,身体看上去很虚弱。因此她的回答令小伙子大吃一惊。

“你很能承受烦恼。”

“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3天以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麻烦时,就学会了等待3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然后,她笑着道了声“再见”。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处境毕竟要比卖花的老太婆强得多,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乐观,不热爱生活呢?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要有忍一忍的耐心。

成功也会成为包袱

伟大的文学家泰戈尔曾经说过:“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再也飞不远了。”这句话形象地说明:暂时的成功有时会给人带来自满自大的消极后果,人们会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停止了不断进取的脚步。

有史以来,人类就盼着有朝一日能飞上银钩妙境、蟾宫折桂,并由此产生了难以胜数的神话传说。因此,阿波罗登月飞行的成功无疑是划时代的壮举。可是,据闻,登月人埃德温·奥尔德林,在获此殊荣后不久,却精神崩溃了。巨大的常人难以逾越的成功,使他回到地球的生活顿然丧失了值得眷恋的魔力,使他好似处于一片虚无与真空之中,感到生命中有价值的活动已经到达了终点。梦想的实现,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

埃德温·奥尔德林的悲剧,主要是由于他对科学进步认识上的局限所导致的。的确,登月飞行是人类宇航事业破天荒的壮举,但它绝不是人类宇航科学发展的终点,而仅仅是起点。退一步说,就人类登月活动的远景、就人类试图在月球建立生存的另一处基地这一点来说,埃德温·奥尔德林他们成功的尝试也远远没有结束。如果把登月飞行的成功既看做一项突破,又看做一项事业的开端,就不会产生这样无所适从的结果。

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际,如果只是沉溺于现状,很容易就会觉得生活乏味空虚,就像有人说诺贝尔奖对许多作家是“死亡之吻”。既然得到诺贝尔奖的肯定,许多人就被压得再也难以创作,连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得奖之后都说:“声誉也很容易成为使才能枯竭凝滞的根源……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其实,暂时的成功只是对你目前成绩的一个肯定,它并不代表你的最终成就,真正伟大的人是绝对不会因此而停止进取的。

不要让眼前的“成功”成为你前进的包袱,没有任何成功是永远的。只有前20年成功,后20年成功,甚至再过20年还能成功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成功,梦想永远没有止境。

不做无谓的消耗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煤可以用来发电,但用煤发电时,一吨煤中大部分的能量不能到达电灯,而是耗费在机械和电力运输上,而真正用来发光的能量不过是总能量的很小一部分。

人也是如此,一个年轻人在刚刚跨入社会的时候,以为自己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他相信能利用自己充沛的精力,做出惊人的事业来。他也希望把一切精力都变为促进成功的因素,他为自己年轻感到自豪,以为他的能量不会有用尽的一天,所以在各个地方、各种方面挥霍自己生命的储能。

花天酒地、饮食无度、不检点的生活、奢侈的习惯、工作的不认真等严重摧残、减弱了他的生命储能。直到最后,他才开始反思过去、开始质问自己:“我生命的储能所发出的光亮到底在哪里?难道我的能力竟然不能发出什么光亮来吗?”他会惊异地察觉到,他原本有着充分的精力,但竟然连照耀自己的光亮都发不出来,更不用说要照耀他人了。原来可以促成他成功的力量,就像用于发电的煤的能量一样,已在半路上消耗干净了。

一个青年在一夜之间将辛苦积蓄的千百元浪费掉,固然可惜,但如果他把精力消耗干净,岂不是更可惜吗?两相比较起来,金钱的损失和精力的耗费孰轻孰重?哪样更有价值呢?

我们都知道,金钱损失以后,还有很多补救的方法。但精力一旦消耗就无法收回,而且随着精力的消耗,往往还附带着其他的损失,比如可能败坏人格,可能会在无形中埋没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凡是一切足以消耗你生命储能和精力的活动,都应当设法排除。如果你发现自己遭遇到了不幸和错误,那么你应当设法及时补救和挽回。但在你竭尽全力后,你应该将那件事抛在脑后,不要再多加考虑。千万不要让过去的不幸与错误再来绊住你前进的脚步。永远不要允许过去的不幸和应该遗忘的东西再来搅乱你的心境,更不要让这些东西来消耗你的“生命资本”。

所以,凡是足以损伤你的精力、减弱你生命储能的事情,你都不应去做。要常常这样问自己:“在我所做的这件事情中,对我的事业、我的能力,是否有所裨益?能否使我成为更有效率、精力更充沛的人呢?”

每一刻都是新生

如果一个人每天只是翻来覆去、没有目标地过日子,那他的人生就毫无意义了。倘若希望人生是繁荣、和平与幸福,生活就不应是如此单调反复。今天应该比昨天进步,明天比今天更进步,也就是每天生命要有所成长。而生命成长到底是什么?对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所谓“生命成长”,就是每日新鲜不断,每一刹那都是新的人生,每一时刻都有新的生命在跃动。换言之,旧的东西灭亡,新的东西诞生取而代之;一切事物没有一刻是静止的,它不断地在动、不断地在变。这是不可动摇的宇宙哲理。

由生到死就是一种生命成长,一个又一个旧细胞死去,又有一个又一个新细胞诞生出来。为了实现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对死亡必须有从容不迫的态度,即所谓“生死由命”的人生观,不视“死”为可怕,而是把它当做一种完美的自然法则。

生命成长的原理告诉我们:死亡,既不可怕,也不可悲,因为这是生命成长必经的阶段之一,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象征。死亡合乎天地法则,其中包含着喜悦和耐心。

我们如果能看清死亡的真谛,自然会明白如何面对每天的现实生活,每天的生活也就会保持着无限活力。

“十年如一日”,是说十年的努力就好像一天的努力那样带劲,旨在强调勤劳、努力与毅力的精神,而不是说在这过程中不要有任何进步。这种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一定会产生非常新颖的创意和进步,但假如大家的工作十年来没有任何变化,千篇一律,那就真是违反了生命成长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