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推销的艺术(智慧生存丛书)
7290700000045

第45章 别把脖子伸太长了

你的决策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最低限度必须达到什么目的?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用科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所谓“边界条件”。要使决策有成效,就需要使决策满足边界条件,必须足以达到目的。可别把脖子伸得太长了——小心被“喀嚓”了。

边界条件了解得越精细、和越清楚,所作的决策就越能有成效,越能解决所须解决的问题。相反地,确定这些边界条件时的任何缺失,不管所作决策看起来是怎样韵杰出,都会使所作的决策失效。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低需求是什么?”人们通常是通过这样的询问来探索边界条件的。史洛安在1922年接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时,估计也可能询问过这样的问题:“通过取消各分公司主管的独立自主权的方法,能够满足我们公司的需要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他的问题的边界条件,就是各个主要管理位置上都需要有才能的和负责任的经理,此外还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中央管制。所以,根据他对边界条件的了解,他的公司需要的是对组织结构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人事问题的协调,于是他就着手解决组织结构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寻找适当的边界条件也不总是那么容易的。即使是明智的人,在边界条件问题上的意见也不会完全一致。

美国东北部大停电的那天早上,纽约市的大部分报纸都没有出版,只有《纽约时报》出版了。原因是在那天停电时,《纽约时报》的管理部门立即把报纸转移到哈德逊河对岸新泽西州的纽华克印刷。当时的纽华克还没有停电,而当地有一间很大的印刷厂。《纽约时报》平时发行上百万份,但这次却只有不到半数的报纸到达读者手里。其中的原因相当有意思,据说正当报纸要印刷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小插曲:总编辑和他的助手们发生了争论。争论的问题只是将一个在行末的英文词如何按音节分开。总编辑认为《纽约时报》在美国树立了拼写英文的标准,因此不能允许有任何文法上的错误。据说这一争论花费了48分钟,正好是实际印刷时间的一半。

我不敢保证这故事是真实的,假定它是真实的,人们会奇怪报纸的管理部门对这个决定是怎样想的。但是毫无疑问总编辑当时的决定却是对的,因为时报的规定给了他基本的设想和目标。他的边界条件,不是时报每天应发行的份数,而是时报作为英语语法榜样和权威所应有的准确无误。

有成效的管理者明白,不能满足边界条件的决策,是一项无效的和不适当的决策。一项不符边界条件的决策,有时比一项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的决策还要糟。当然,两者都是错误的决策,但是,边界条件错了,还可能有修补的余地,还可能成为一项有效的决策。但是从那些不符合边界条件规范的决策中,我们会什么都得不到,而只能增加困难。

事实上,我们需要清楚地考虑边界条件,这样就可以知道一项决策何时必须抛弃。有两个著名的实例可以说明这个道理。一个是边界条件含糊不明的决策;另一个是边界条件相当清楚,所以决策人能够立刻作出判断,并以新的决策来代替不合时宜的决策。

第一个例子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军总参谋部做的著名的杰里芬计划。这个计划的原意是阔时在东线和西线作战。为了要做到这一点,杰里芬计划建议,在东线以小部分兵力牵制实力比较弱的俄国,而在西线集中全力对法国进行闪电式的歼灭性打击,然后再转过来对付俄国。这个计划暗示着,在战争爆发时允许俄军深入德国领土直至对法国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才反攻俄军。战争一开始,他们发觉过低估计了俄国军队的进攻速度,到了1914年8月,大片领土被俄军占领,东普鲁士已全面告急了。

当然,杰里芬将军在拟订作战计划时,心中对一切边界条件都是十分清楚的。但他的继任人却只擅长于作战而不擅长决策和战略。后来,他们抛弃了杰里芬计划中集中德军兵力而不应分散兵力的基本原则。按理说,他们既然抛弃了杰里芬计划的基本原则,同肘也就应该放弃杰里芬计划。然而他们却固执地执行原计划,这就在实际上使原定计划不能完成。他们削弱了西线的力量,以致他们原先企图在西线全力冲击以便旗开得胜的想法变成昙花一现;而在东线方面,他们也没有将兵力加强到足以把俄军赶出去。因此导致了原先制定杰里芬计划时就竭力要防止的僵持局面。因为战局一僵持,随着战争的消耗,人力就占优势,战略的优势就消失,于是最终将由人力占优势的一方取得胜利。从此以后,德军不能再依靠战略优势,而只能依靠随机应变、激励土气和偶然的奇迹了。

第二个例子恰恰相反。1933年,罗斯福在竞选总统的活动中,提出了“经济复兴”的计划。这个计划原是以1933年美国的财政保守主义和预算平衡为基础制订的。但是,恰恰在总统就职典礼之前,美国的整个经济突然出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原来的经济政策如果在经济上还可以行得通的话,那么很清楚,在政治上却很难维持下去了。

于是,罗斯福马上提出一个政治目标,来代替原先的经济目标,从“复兴”转变为“改造”,从以保守为基础的经济政策,转变为激烈革新的经济政策。这样的一种转变,有赖于政治魄力,罗斯福反应敏锐,完全是一位伟大的决策人。他几乎是直觉地知道,边界条件的改变就意味着他要完全放弃原来的计划,这样,他的决策才会有成效。在各种不同的可能的决策中,要分辨出哪一项是最危险的决策(即勉强可行或只有在一切顺利的条件下才可能达成的决策),也需要了解边界条件。多数决策看起来都有道理,但当我们仔细思考决策所必须满足的规范时,我们就会发现各项规范之间是互相冲突的。一项决策可能成功,这只是说大致可能成功而已。我们说不要依靠奇迹,不是因为奇迹很难碰得到,而是我们根本不能依靠奇迹。

每个人都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在一些时候作过错误的决策。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作出一眼就能看出是不能满足边界条件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