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社交礼仪全书(智慧必读丛书)
7270200000040

第40章 社交禁忌二十六则(4)

9.不要轻易怀疑别人。毫无事实根据地猜测别人,甚至把这种主观臆断传扬出去是不道德的,这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事做多了,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10.注意克制嫉妒心理,用衷心的喜悦和祝福迎接他人的成功。

11.有修养的人能够把嫉妒化为自强的动力和衷心的赞美,满怀信心地学习他人的长处。

12.有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妒火,不惜破坏原本良好的人际交往,使周围的人感到不愉快,可见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大障碍。

不要过分责备别人

有一位李先生,喜欢跟别人争辩,借以卖弄自己的学识而已,如果你不跟他争辩,他倒也不会来麻烦你,伤害你。

这位李先生,自己是一个很好的人,忠实、不说谎、不伪装,也从来不投机取巧,不做一点亏心事,更不占别人便宜。

象这样一个好人,怎么会不受别人欢迎呢?

原来他过分看重了自己,以为自己是个十全十美的人,以为人人都应该以他为模范,为导师。因此,他就喜欢随时随地地去教训别人,指导别人。看见别人有一点点缺点,就加以批评、指责,像大人管小孩,老师对学生一样,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态。甚至常常有意地夸大别人的缺点,把别人的一时疏忽或无心的过失,说成是存心不良或者行为不端。

同时他又不能容忍别人对他有什么不恭敬、不忠实之处。如果他吃了别人一点的亏或受了别人一点点欺骗,那他就把对方当做罪大恶极、无耻之极的人,加以攻击、嘲笑、讽刺或漫骂不已。

只要想一下就可以知道这种人是多么地令人可怕,到处都会激起别人的憎恶与反感。

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不做一点错事,这自然是千该万该、十分正确的事。但不要因此就把自己看得太高,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以为别人都是笨蛋,只有自己才是圣人。

对别人的过失与错误,首先要分析他们犯错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认识不清,也可能只是一时疏忽。有时还可能因为求好反而犯了错误,主观上求好,而客观上犯了错误。除了一些真正与人为敌的社会败类,应该群起而攻之外,大多数人所犯的错误都是可以原谅,也都是可以改正的。我们应该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对别人的错误,在不伤别人自尊心的原则下,诚恳而婉转地加以解释与劝导,安慰他们的苦恼,鼓励他们改正,自己吃了亏,受了骗,只要以后小心提防,不再上当就行了,不必就因此而跟对方结下深仇大恨,应留给对方一个悔改的余地。倘若一个人得罪了你,你不但不跟他计较,不向他报复,反而原谅他、宽恕他,必要时,还去帮助他,在一般的情形之下,他多半会对你十万分地感激,十二万分地惭愧,往往也会因此受了你的感化,痛改前非的。

不要待人厚此薄彼

在社交活动中,我们经常需要同时与几个朋友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言谈举止稍有不慎,就会显得厚此薄彼,影响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这种失误,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遵循“等距离”规则。

所谓“等距离”规则,是指在社交场合,对待众多的合作伙伴,应努力做到一视同仁,不要使人感觉有明显的亲疏远近、冷暖明暗之分。

例如在国家交往中,签定条约协定时,应遵守“轮换制”,即每个缔约国在其保存的一份文本上名列首位,它的代表在这份文本上首先签字。在文字的使用上,每个国家都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本国文字与别国文字具有同等效力。

在握手寒暄时,应按礼节规定的顺序依次进行。不应该不讲先后顺序,跳跃地进行。与多人握手时,注意与每人握手的时间应大致相等。

在与为数不多的人交换名片时,应按礼节规定的顺序,可以一一地把自己的名片递过去,请对方指教。那些在场者并不一定都想要你的名片,但仅凭自己的判断不给他们也有失礼之嫌。

一个男士与两个女士同行或坐在一起时,不应夹在她俩中间,否则,男士同她们谈话就不得不左右兼顾。那么男士的最佳位置应是坐在或走在她们的左侧才合乎礼仪。因为此刻你若居中而坐,或是走在中间,是难于做到一左一右绝对“等量”地对待她们的。

然而。这一规定却有个例外。在一位未婚男子同两位单身女子同行时,如果他靠近其中的一位而远离另一位,反而可能引起她们的不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走在她们中间较好。

在招待客户时,不论是对待大客户还是小客户都要设法照顾周到。尽量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在某公司举办的一个大型答谢晚宴上,业务员小王及其他业务员都执行各自的客户,小王的客户很多,小王与小客户打过招呼后,就借用餐时间与一个大客户交谈起来,因为这个大客户曾与公司产生过误会,通过交谈,与这个大客户基本上达到了沟通的目的,消除了误会。事后,有一个小客户打来电话,说不想用该公司的产品了,当时小王非常吃惊,因为双方一直合作得不错,虽然产品用量不大,但一直保持业务往来,且关系很好,他不知道是哪方面得罪了这位“上帝”,后来经过多方打听,原来在那次晚宴上,这位客户就坐在自己的邻桌,因受其冷落,所以才欲终止合作。后来小王经努力不断地加以解释,才挽回了这位客户。

到公司去洽谈业务或办事,进入办公室后应设法与办公室业务人员都聊上几句,以调节气氛,不能只与业务主管攀谈,目无他人,令人觉得你只认领导,冷落其他在场的人,这样往往会收到不良的效果。

一位南方经营木材的老板,经常来公司洽谈业务,但是他每次来科里,只与业务主管交谈,旁若无人。甚至对其他人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形同路人。说起话来口气很大,动辄说他跟某某厂长、科长关系很好,仿佛他做生意靠的不是实力,而是关系,大家都很反感他。他来科里联系业务,业务主管不在时。没人理他,更没入主动帮他,他来电话找人,回答“不在”——没人帮他去找;打听什么信息,回答“不知道”——即使很清楚,这样一来,看似精明的南方老板,实际上办了一件很不精明的傻事,原因是忽略了“等距离”规则。

不要随便开玩笑

社交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于社交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常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但是,玩笑开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伤害感情,因此开玩笑要掌握好分寸。

1.内容要高雅

笑料的内容取决于开玩笑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笑料,不仅给对方以启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钢琴家波奇一次演奏时,发现全场有一半座位空着,他对听众说:“朋友们,我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二三个座位的票。”于是这半屋子听众放声大笑。波奇无伤大雅的玩笑话使他反败为胜。

2.态度要友善

与人为善,是开玩笑的一个原则。开玩笑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如果借着开玩笑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除非是傻瓜才识不破。也许有些人不如你口齿伶俐,表面上你占到上风,但别人会认为你不能尊重他人,从而不愿与你交往。

3.行为要适度

开玩笑除了可借助语言外。有时也可以通过行为动作来逗别人发笑。有对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开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摆弄鸟枪,对准妻子说:

“不许动,一动我就打死你!”说着扣动了板机。结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伤。可见,玩笑千万不能过度。

4.对象要区别

同样一个玩笑,能对甲开,不一定能对乙开。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

一般来说,后辈不宜同前辈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级开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在同辈人之间开玩笑,则要掌握对方的性格特征与情绪信息。

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稍微过大也能得到谅解。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慎重。对方尽管平时生性开朗,但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伤心事,就不能随便与之开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个玩笑,效果会出乎意料地好。

5.场合要分清

总的来说,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否则极易引起误会。

6.必要的忌讳

(1)和长辈、晚辈开玩笑忌轻佻放肆,特别忌谈男女事情。几辈同堂时的玩笑要高雅、机智、幽默、解颐助兴、乐在其中。在这种场合,忌谈男女风流的事。当同辈人开这方面玩笑时,自己以长辈或晚辈身份在场时,最好不要掺言,只若无其事地旁听就是。

(2)和非血缘关系的异性单独相处时忌开玩笑。哪怕是开正经的玩笑。也往往会引起对方反感,或者会引起旁人的猜测非议。

(3)和残疾人开玩笑,注意避讳。人人都怕别人用自己的短处开玩笑,残疾人尤其如此。俗话说,不要当着和尚骂秃儿,癞子面前不谈灯泡。

(4)朋友陪客时,忌和朋友开玩笑。人家已有共同的话题,已经酿成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你突然介入与之玩笑,转移人家的注意力,打断人家的话题,破坏谈话的雅兴。朋友会认为你扫他面子。

不要说废话、蠢话

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人们的三寸之舌从笨拙到灵巧,然后伴随着一生无休的“唠叨”。谁能知道,到底制造了多少绝词妙句、豪言壮语、警世箴铭,同时又制造了多少废话、蠢话乃至一言而失天下?

人们的舌头的确经常惹麻烦、搬弄是非。但是。是否因此就缄口不言,沉吟不语,放弃大自然赐与人类最宝贵的天赋呢?

生活的道理如此相通。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嘴的功能亦不能忽视。嘴是心灵的大门。人们常对失言者说:“你嘴上缺个把门的。”

对于这种人,我们奉劝他采取下列措施:

1.说话之前先考虑成熟,不成熟的话不要说。

2.上帝给了你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你多听少说。在聆听的时候,我们的耳朵,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爱好拣选喜欢的资料,遇上不合自己的东西,不应立刻反驳,甚至批评。

3.有些喜欢卖弄知识的人,他们时常引经据典。所用的术语,又比较深奥沉闷,作为一个聆听者,很容易表露出疲倦或没有兴趣,这种不礼貌的态度,理应避免。

4.应酬中倾谈时我们会被其他的东西所吸引,而造成心不在焉的毛病,又或因别的事挂虑,而令自己分心,这是应该切忌的。

另外,一定要记住,尽量少采用揭对方短的方法进攻他人,这种方法防备对方“以你之矛攻你之盾”;此法一经使用,便覆水难收,你很难再和对方复交了。在道义上来说,尽可能避而不用,尤其是有关生理上的特点——胖猪、矮冬瓜、瘸子、聋子……及身份上的卑贱——乞丐、私生子、拖油瓶、妓女……及白痴、阳痿、性冷感、无生育能力……,因此,一旦触及到上述三点任何一方面时,他的理智立刻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动物性的原始的防卫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