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汉子,有一天他扛着一根长竹要进城去办事。他兴冲冲地赶到城门口,先把竹竿竖着拿,两头顶着城墙进不去,想了想又横着拿,两边又顶着城门,还是进不去。汉子急了,气喘吁吁抓耳挠腮地想了老半天,不知如何才能拿着竹竿进城。正在此时,有一位白发银须的老者慢慢踱来,见此状况便热心地对汉子说:“鄙人不是圣人,然所经历过的事颇不少,像这点小事倒还知道怎么办,我教你怎么办吧,你何不取一锯将其从中间锯断之后再进城呢?”汉子恍然大悟,笑嘻嘻地借了一把锯刷刷就给锯断了,对老者左揖右谢,欢欢喜喜地拿着锯断的竹竿进了城门。
这位汉子固然十分愚蠢,只知横拿竖拿竹竿;不知还可以直着拿竹竿进城,可是那位老者则更为可笑,虽然自己谦称“非圣人”,但又说“经历的事不少”,显示其见多识广,完完全全可以教这个蠢材如何拿竹竿进城。可是他教人的方法却是更愚蠢的办法“取锯中截而人”,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生活中有许多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博学多才,经验丰富,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而且若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或教诲别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心中颇难受。这些人以为不对人指指点点,自我的“博学”、“经验”又怎么显现于人们面前呢?又怎么赢得其他人的赞美和敬佩呢?
知识无穷无尽,一个人所知再多也不可能知道全部。这样一方面你可以为人师,而另一方面你就只能做学生。因此,“好为人师者”首先不能“好”,既能当老师,也要能当学生。同时,即使你在一方面能够“为人师”,也要看人家愿不愿意学,人家要是厌学,根本不愿受到你的教诲,那又何必聒噪不休、制造噪声呢?经验在人的脑子里是不会变质的,对能接受的人可以施教,对不能接受的人就可以不说。收敛自己的情性,保持沉稳的风度,自然而然受到人们的崇敬。
为人处世以和为贵
明宪宗朱见深曾经画过一幅漫画,题目是《一团和气图》。画面上的人物由于开怀大笑,浑身缩成了一个滚圆滚圆的大球。但仔细分辨则会看出,这幅人物画虽只有一副面孔,实际上却是三个人的身体合在一起的。一个封建皇帝画这样一幅画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它取材于一则著名的典故:
陶渊明、陆修静和惠远法师分别是儒、道、佛三家的门徒,三人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惠远法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送客绝不超过山下的虎溪。但有一天,三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竟越过了这个界线,于是相顾开怀大笑。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
如今,朱见深借这个典故做了《一团和气图》,有一天召群臣上殿,明确要求大家“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即大家不要互相钩心斗角,而是要和睦相处,团结友善。
孔子说:“礼之用,以和为贵。”以和为贵,和的基本含义是和谐,即宇宙运行的最高尺度是和谐,美学的最佳境界是和谐,人类社会的最佳状态也是和谐。和谐,意味着自然、完美、平衡和秩序。因而,对“和”的追求,既是一种得之于生活的感性经验,也是一种同信仰纠结在一起的对大千世界运动规律的理性升华。
人该不该“和”?答案是肯定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类之和,是为人和。人和为世间之贵,人和才有家庭,人和才有民族,人和才有国家,人和才有社会。做人信奉以和为贵之道,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自我保护哲学。这种哲学教导人们凡事知足常乐,知常守恒,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也不越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外去多管闲事。比如,汉语中的“福”字,其理与幅相通,相当于车轮的条幅,几十根车条围绕一个轴心,构成一个有秩序的协调整体,这就叫幸福在于“人心之通”。大家恪守本分,互不干涉而又互相依赖,这样一种和平宁静的生活就是幸福。即使上下级、同事、邻居之间发生矛盾或分歧,人们也总要尽量保持表面上的和谐一致或争取保持表面的团结一致。不是有种说法叫做“做人大面上要过得去”吗?
早在2000多年前,西周的地宫就设有“调人”,专事“排患释难解纷争”,协调人际关系,以至历代朝廷都延续了这种制度。直到今日,我国也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人民调解制度,并作为一种法律固定下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门旅游、乘车坐船等习以为常,难免你挤了我的座,我挡了你的道。若遇上修养欠缺、火星乱爆的年轻人,矛盾就会一触即发。这时,如果你能及时好言相劝,甚至主动出让自己的方便,仇怨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磕磕碰碰的事情,这就需要一“和”了之。“和”“合”以为贵,就是社会学中所说的“异质整合”。包罗万象的自然万物,能和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为人类所利用,都离不开异质整合之功。为人处世以和为贵,能息事宁人,或化干戈为玉帛,其妙也在于此。
学会独处
古人常说的修身,实际上就是努力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除了最基本的品德修养外,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提出应该特别加强锻炼和注意的方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要牢牢记住并努力实行。例如,像粗心的人应注意细致,懒惰的人应注意勤俭,脾气暴躁的人应注意制怒,可以像林则徐一样把“制怒”立为自己的座右铭。还有其他许多方面,都要根据各人的弱点,对症下药提出来就行了。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警醒有力。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是常事,最积极的办法就是自我心理调节,而独处是我们一种特殊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独处,能够满足人们脱掉面具的渴望,同时也是人生航程中的小小避风港。当你感到疲乏、痛苦、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在这里缓一缓,稍微喘一口气,平复一下自己的心理,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轻重缓急,之后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制定一个明智的对策,再以新的姿态重新投人。它会使你感到更有信心,更加充实。
独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假日或下班回家,常有机会独处;睡眠或睡眠前的清闲是独处,一个人默默工作也是独处。如果你愿意,即使你置身熙攘的人流和繁华的闹市,依然可以独处。
独处.是一种状态。只要你有意识地面对自己.自己和自己对话,自己在寻找自己,你总在独处着。
越是不敢独处的人,依赖性越强,越是缺乏自立性和独立性,自我意识也越不健全,因而也越不成熟。
如果你对自己的一切都非常了解,就表示你有了清楚的自我概念。如此你就敢于面对自己,敢于做深层自我解剖和探索。因而在独处时,你就会觉得坦然,充实。
人必须腾出时间和自己独处,因为它给我们闲适、轻松和自我反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提供陪伴自己的机会,让自己享有自在感。一个人若不懂得与自己相处,就会觉得孤单、寂寞和无聊,他将急于逃避独处的无奈,因而有许多错误的娱乐和行径。
逃避独处,无异于疏远自己,冷落自己,于是精神生活会越来越贫乏。通常,越不喜欢自己和挑剔自己的人,越不善于独处,他不是急于寻求麻醉,就是焦虑得胡思乱想、不得安宁。
采取麻醉以逃避独处是陷入更深精神困境的渊薮。麻醉的手段是酗酒、赌博、色情、吸毒等,它既不能获得自在感,又不能自我提升。这种自处之道,除了更进一步糟蹋自己,破坏家庭生活,使自己更颓废、更自惭形秽之外,没有别的意义。
有位刚退休的妇女,一场意外事故夺去了她丈夫的生命,真是不幸。这突然的打击对她来说太沉重了,她与丈夫的感情很好,丈夫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对丈夫的依赖已成为她的习惯,她无法面对这残酷的现实,首先她选择了与丈夫同去的道路,幸亏发现得早,使她又获得了一次生的机会。当她清醒过来,望着床前多日未修整胡须和长发、面容憔悴的独生子和哭红了双眼的儿媳,儿媳双手还在不停地为她揉着因输液而酸麻的胳膊,听到儿子乞求般地说:“我们刚失去爸爸,不能再失去妈妈呀!”她的心被强烈地震动了,泪水顺着眼角的皱纹流淌下来。她感激这几天前来看她、劝她、安慰她的亲朋好友,但总希望早点结束探视时间,好让她自己独处一段时间,去追忆过去的往事,想自己的痛苦,考虑今后的生活……她体会到有些事情谁也帮不了忙,只能自己分析自己,调整自己,自己给自己出主意。结婚30年来的生活,好像这时才真正认识了自己,才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清楚自己的位置。当小两口一个多星期以后同她告别时,已能从她的眼神中感觉到那自信、刚毅的目光。
通常人在受到较大刺激之后,如果能独自一人认真反思自己,就会蓦然发现真正的自我,就能重新评价、认识、接纳自己,平衡自己的心理,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理空间,然后再面对新的生活。
人都有合群的需要,同时也有独立支配自己、不受团体约束的需要。独处并不意味着软弱和消极地在人群中退缩,它是一种自我修复的机制,是一种自我认识的机制。
建立自信的方法
与人交往时,需要彼此尊重,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不要畏缩;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不要骄纵。学问有深浅,地位有高低,但所有的人,人格都是平等的。
世界名著《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彻斯特身为庄园主,财大气粗,对女主人公说过:“我有权蔑视你!”他自以为在既地位低下又其貌不扬的简·爱面前,有一种很“自然”的优越感。但有着坚强个性,又渴望平等的简·爱,坚决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她寸步不让反唇相讥:“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自尊吗?不!我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正像你和我最终将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这番话强烈地震撼了罗彻斯特,并使他对简·爱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一个人只要不是情操低下,行为卑劣兼酒囊饭袋,那就无论能力大小、地位高低、条件好坏,都应有充分的自信,而不应自感低人一等,这种平等观念是人际交往中所应具备的态度和风度。
自卑的人怎样建立自信心呢?
1.始终想着自己的长处
许多人在应酬中总认为,由于他们没有像别人那样聪明、漂亮或灵活,总感到低人一等。其实,那是因为他没有发掘和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实际作为。如果认识了自己的自我价值,确立了自信,有了积极的自我形象感,那就会积极进取,充分发掘自己潜在的聪明才智,那么伟大对你来说仅仅是机会而已。
2.投入到你的工作当中
每一个人都拥有天上的一颗星,在这颗星星照亮的某个地方,有着别人不可替代而专属于你的工作。因而你必须百折不挠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需要时间,需要知识、才智、技巧,需要整个身心的成熟发展,不要因为看到别人似乎轻易取得成功而气馁。
3.时刻想着自己能成功
不少人心中经常出现“糟糕,我又讲错话了”,等等。由于无数个这类信息每天在脑中闪现,就会削弱自我形象感,克服这种怯弱自责心理的良好方法是想象。为了取得成功,你必须在脑中“看”到你正在取得成功的形象。在脑中显现你充满信心地投身一项困难的挑战形象。这种积极的自我形象在心中呈现,就会成为潜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引导你走向成功。这种成功的白日梦,是一个能确立成功的自我形象的人普遍采用的方法,你不妨试一试。
4.不要为别人的期待活着
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是一种信任的期待,会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但是,它有时会成为束缚你的桎梏。所以,你不要看到别人成功而对自己妄自菲薄,不要错把人家的期待作为沉重的精神包袱,能真正认识自己的只有你自己,凭你的知识与经验,以及直觉去寻找你的位置,你有着属于你的成功,它在等待着你。
5.多寻益友
最能增强你的良好自我形象感的途径是使你感到你的生活中充满着爱,这要通过你的努力去实现。向他人贡献你的爱,你会得到他人的爱。当然,要记住在与他人交往中,不要被他人吞没了自我。如果你忘记了自我,那就失去了生存的目的。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要忘了鲁迅先生告诫的一句话:“不要把自己看成别人的阿斗,也不要把别人看成自己的阿斗!”要充分自信,平等待人。
不断地发掘自己的优点
许多人常爱自我烦恼,老是批评自己的缺点,造成自怨自悲,信心崩溃。这样的人,面色凝滞无神,生活单调乏味;相反,有些人不断地发掘自己的优点,逐一把它实现出来,就像宝石专家,不断地切磋刮垢磨光,璀璨耀眼的宝石才显出它的光彩。
我们要生活在“现在我还有什么,而不要生活在现在我没有什么”的心态里。珍惜现有的并予以发挥,这是你应具备的起码的生活态度。
一个人最大的失败,是失掉自己,没有主意,没有主见,没有主心骨。你虽然有许多不足和缺点甚至错误,但你应该认为你是你自己,说你自己的话,做你自己的事,交你自己的朋友。这样你自己感到真实,别人也觉得真实。让你去说别人的话,舌头肯定是硬的;让你不做自己的事,浑身肯定是痒痒的;让你不跟朋友说心里话,心里肯定憋得慌。你是否常向灵魂发问:我是什么?你是否常提醒自己:我是我吗?经常在没有人的地方,对着镜子一遍遍演练,久而久之,相信你走过的路,会有你自己的脚印;你到过的地方,会有你自己的身影;你工作过的单位,会有你自己的音容笑貌。在与人交往时,你该认识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优点。你该保留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只要仔细想想,你一定可以找到许多优点,不妨把它一一开列出来,记录下来,你会惊奇地发现,你自己拥有的优点竟会这么多。
多年前,英国青年布莱恩两条腿被火车碾断了。丧失劳动能力的他,比一贫如洗的人还要贫穷,因为他缺了两条腿。然而,布莱恩却靠着还剩下的优点——对登山的爱好,让自己重新站了起来。他装上假腿,遍登瑞士境内的大山,劝募慈善基金。他永不服输,攀登阿尔卑斯山的爱格峰,用他的假腿,蹒跚而行,攀过峭壁,终于登上了爱格峰峰顶。布莱恩目前正从事推广残障者户外活动,造福残障者。像布莱恩这样的人,能朝气蓬勃生活得多姿多彩,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到极致,各种原因使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对自己所拥有的做了肯定。
我们必须了解,任何一位小人物,只要能引发他的信心,便会积极进取。发觉自己优点的人,就有了滋润信心的沃土。它引导一个人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认为想办的必能办得到。
发挥并肯定自己的优点,依自己的本质去生活,就能发挥自己的潜能。一个能发挥特长的人,容易获得成功,得到满足感,产生更好的信心。
爱因斯坦曾收到一位农夫寄给他的一封信,农夫说他给自己儿子取的名字也叫爱因斯坦,希望他写几句话,作为孩子长大时的座右铭。爱因斯坦在回信中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只有责任感中产生,而是从对人及对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每个人必须对人及事物产生爱与热忱,这样才能使自己与周围的一切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