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生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7267700000021

第21章 家庭食疗与养生(1)

食疗的功效和特点

食疗是以祖国医学和饮食文化为基础。因此,食疗所产生的功效和显现的特点可归纳为提高身心素质、优化生活质量,其具体功能可分为:充饥强体、美容养颜、养气生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预防保健、疗疾治病、延年益寿,如此等等。

一是食疗的双向性。食疗是通过饮食的途径达到其目的,如孙思邈指出:“食能排邪而安五脏。悦神爽志以资血气”,最大特点是能起到既是饮食,又是药物;既能充饥,又能疗疾的双向作用。其双向作用还是偏于疗疾。从“药食同源”到“药食同功”。如百合粥,是以百合、大米、冰糖所组合,对胃阴亏虚患者,有养阴益胃之功效。百合在饮食谱中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土菜”,在药中是一味有养胃滋阴的药物,这就是它的双向作用,配以大米与冰糖做成粥,就是一个完整的食疗方。

二是食疗的简廉性。饮食不仅是维系人体生命的必要手段,而且通过饮食渠道又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可谓两全其美。所以应用食疗方法是提高身心素质、优化生活质量的最佳方式,并体现在简和廉两个字上。“简”就是简便,一日三餐的正常饮食即能得到补益身体的功效,无需再去求医问药。《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美其食”就是指“食疗”美,指的是饮食的“色、香、味、形”的协调统一,按不同需要,选用不同食疗方。所谓“廉”指的是经济上的省俭。既是食物,又是药物,如能持之以恒应用食疗方法,就省去了药费的支出。如:淮山、苡仁、枸杞、核桃、龙眼、猪肝、羊肾、猪脊骨、乌龟肉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餐中佳肴和食品。用之得法,可充饥健身,相得益彰。

三是食疗的广泛性。推广和普及食疗是当今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随着食疗作用日益明显,其运用范围也日益大众化。使人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这是因为食疗具有“未病先防,未衰先养”的特点。时下,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社会用餐,菜肴中的食疗谱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糖尿病患者,规律地食用“山药萸肉粥”(淮山药、山茱萸、大米),就能起到滋阴固肾的作用,山药与茱萸都是可食药物,制作简单,食用方便。

四是食疗的地域性。我国地大物博,风土人情、气候习性都有较大差异。如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寒热温凉、甜酸苦辣诸方面都在食疗谱中体现其地域的针对性。北方多寒,南方多湿、春寒夏炎,秋凉冬冷,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食疗的组方与制作。佐料是食疗中不可缺少的,北方人以大蒜为主,而南方人则以辣椒为主。狗肉既是餐桌上的佳肴,又是食疗中的上品,它具有助阳补肾、强健体魄的功效。可是,无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炎热气节都不能食。食则就如火中添炭,但在冬天吃上则如雪中送炭,恰合时宜。其时,《素问》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月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这就从地域寒湿的差异对食疗提出了区别对待的要求。

什么是四气和五味

四气、五味既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食疗组方的重要依据。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咸、淡。四气、五昧在食疗中之所以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它本身所具的现实意义所决定,可以从大量的文献评析中看到这一点。《素问·痹论》认为远古时期,人们任意择食,导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金匮?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载:“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威疾。”《素问·五藏生成篇》进一步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瓜枯;多食酸,则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同时,还指出了正确配方的一面,《素问·脏气法时论》认为:“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咸。”《吕氏春秋?本味篇》在论述食物于人类美恶时指出:“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成,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和之美者,阳补之姜,抬摇之桂,越骆之菌。”这段论述,非常明确地指出了食疗配方调味的精髓所在。关于四气在食疗中的应用,仍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而裁定的,如《内经》的记载:“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湿者燥之,燥者润之”等法则,《内经》所载的十三方,其中,“乌贼骨芦茹丸”性味组方非常明了,该方以乌贼骨和鲍鱼为主。其气味咸温,咸入肾,温暖肾,主治妇女血枯,月事不调的病证。再看《金匮要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全汤具温养之气,咸辛之味得暖肾祛寒之功。从这两个代表方不难看出,食疗方的组合,其气、其味都十分严谨和科学,针对性强。同时,某种药、食物的气与味在应用中亦有其独特性,《素问·脏气法时论》对五味与五脏的相宜食物提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由此可见,无论前人,还是今人,四气、五味是食疗应掌握的重要法度。

食疗应注意什么

食疗的注意事项涉及到组方、宜忌、制作、服用四个方面。

一是做到严密组方,组方的原则仍不外乎君、臣、佐、使。但在使用成方时必须严格选择好药、食物的有效部分,即药、食物的质量问题,要做到选料精良,如枸杞,以宁夏产为佳,当归以秦归为上,切忌霉烂变质者入内。再是组方时应该遵循方中所规定的剂量。不能随心所欲,随意加减,以免影响主、次原料的效应问题,同时,对成方的应用,也不要拘泥过死,可在医师和膳食厨师的指导下,根据年龄、季节、性别差异,适度调整剂量或药、食物的结构。

二是注重药食宜忌。《内经》提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同时认为:“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愧心。”这是告诉人们,任何食物,“少则宜,多则忌”,因此食疗之宜忌,第一问题是注意适量,不可凭嗜好而过偏。其二,《金匮要略》在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中指出:“木耳赤色,及仰生者勿食。菌仰卷及赤色者不可食”,“麋脂及梅李子,若妊娠食之,令子青盲,男子伤精”。“鱼无肠胆者,不可食之。三年阴不起,好绝生”。孙思邈在“食洽”中的十大要点中就有“禁忌”一类。孙氏提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其三是以药物为主的食疗方,要注意五味之宜忌,如“心病忌咸,肝病忌辛,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肾病忌甘”。再是注重食疗宜忌的规律性,如寒者应引以温热,忌食蟹、蚌、西瓜积冷提阳的食物,热者引以咸寒,忌食辣椒、姜、蒜等温燥伤阴的食物,温者引入清凉,凉者引以温热;水肿病人要忌食盐,失眠病人要忌浓茶,糖尿病人要忌糖食;服食含有地黄、何首乌的食疗方忌萝卜,服食土茯苓的食疗方忌食茶和蜂蜜等;还有药物之间的相互禁忌,如早已界定的“十八反”与“十九畏”原则上是要遵循的。

三是力求精工制作。食疗方的制作是最后一道环节,从现在剂型来看,主要是两大类,即成品食疗类和烹煮食疗类,按照现代的要求,成品食疗即特殊食品。必须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做到按量核方,认真选料,遵法炮制,严格把关。必须杜绝偷工减料,以乙代甲,以伪代真,以劣代优。只有这样才能使食疗这一特殊食品达到预定的目的。再是药膳餐馆和家庭膳食在制作中都要严格操作程序,该炒则炒,该爆则爆,该用鲜品就用鲜品,该用文火就文火,武火就武火,调味品必须按要求到位,做好色、香、味、形四字文章。同时,杜绝有毒食物的副作用。

四是慎防走入误区。食疗已日趋大众化,人们对优化饮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但任何事物都是统一对立的矛盾体,也就是物极必反。在食疗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务必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任何好吃的东西,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适可而止,提醒人们不要走入误区。现就人们容易引起的误区作一提示:蔬菜无论是新鲜的,还是冷藏的,只要保存好,无腐烂,那么营养价值相等,不一定强调吃新鲜的;水果含有较高糖分,特别是香蕉和苹果,通常人每天吃适量的水果,有益于帮助消化,增加碳水化合物,但多吃水果并不能帮助减肥;含纤维素的食物要不间断地摄入,但过量地吃,可导致孕妇和贫血患者加重贫血;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乏的养料,适量的摄入可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但过量服食,则会导致相反效应;有人认为吃糖不利于健康,实际上除糖尿病人要控制,小孩多食糖可以导致蛀牙,适量的摄入糖并不会妨碍健康;喝适量咖啡,不会导致什么弊病,经常喝咖啡的人,会促进体内新陈代谢;食盐是饮食中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有人认为盐是人们生活中的大敌,实际上除高血压外,有意识地限制盐分的摄入是不可取的;钙是人体必需的成分,缺钙可导致骨质疏松,长期缺乏体育锻炼、酗酒成性和抽烟过多也会对骨质造成影响与危害,因此,人们不要盲目地过多地补充钙;对于胆固醇食物不要害怕它,虽然体内过多的胆固醇对血管和心脏有一定影响。但人们不要因此而拒绝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中医认为补品可以“扶正祛邪”,但一旦患感冒后,切不可滋补。特别是高热病人。补品可以加快细菌繁殖,加重病情。

食疗的膳食类型

食物(包括药食两用的中药),尤其是干鲜果品,大多可直接食用。除此以外,一般要根据食疗保健及防治疾病的需要,通过烹饪制作做成不同的膳食等供人们食用或饮用。有关食疗膳食的类型很多,有粥饭、菜肴、汤羹、茶与饮料、酒类、膏滋、糕点、米面食品、糖果等。大多较易烹制,便于采用;有的则需较多的条件才能烹制。有些文献记载或市售的膳食,其烹制的工艺程度较高而复杂,并不一定符合食疗的要求,故需酌情而定。现就常见的膳食类型介绍如下:

(1)稀粥:

是以粳米、糯米、粟米、玉米等粮食为主,酌加其他食物或中药,用多量的水煮成半流质食物。若加入的食物或中药不宜同煮(如有渣),可先煎水取汁,鲜品还可绞取汁液,中药可以另煎取汁;不易煮软煮熟的,可以加水先煮。这样经过单独处理后再与粮食同煮。稀粥由于加用的食物如蔬菜、干鲜果品、肉类等十分广泛,它们的风味、口感差异较大,因此可加糖或食盐、油脂、味精等调成不同的滋味。稀粥因加用的原料多样,所以其配方有补、泻和温热、寒凉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羊肉粥、地黄粥、高良姜粥、茴香粥、芹菜粥、荷叶粥等。因此,稀粥有广泛的适用范围,许多疾病无论虚实、寒热大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粥类配方。它是食疗应用较多的一个类型。

(2)米饭:

是以粳米、糯米为主,加入果品或中药,如大枣、龙眼肉、党参、山药之类蒸煮而成。米饭使用的原料其范围比较窄,其功能主要是补气健脾、养血等,如参枣米饭、薏苡仁荷叶饭。

(3)菜肴:

菜肴的种类众多,所用原料也极为广泛,不同的菜肴差异很大:为尽量缩小范围,此处将汤羹类菜肴除外。即使如此,其原料仍然广泛涉及蔬菜、果品、肉类、鱼虾、禽蛋等,烹制方法如炒、炸、卤、烧、蒸及凉拌等,调味如咸、甜、酸、麻辣、辛香等,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所以菜肴并非单一的一类膳食。一般来说肉类、鱼类、禽蛋类菜肴偏于补益;蔬菜类菜肴偏于清凉。

(4)汤羹:

是以肉、蛋、鱼、蔬菜等食物为主,适当配入其他食物或中药,经煎煮或煨炖等方法烹制而成。在制作时可根据食物的滋味、性能加入适量的糖或盐、酱油、姜、椒等佐料。汤羹主要有补益滋养或清润功能,如山药羊肉汤能补益脾肾,鲤鱼枣汤能补脾养血,冬葵鸡蛋汤能清热润燥,银耳羹能滋养肺胃之阴。

(5)茶与饮料:

茶是用茶叶浸泡而成的,是一种独特的饮料。茶,因茶叶品质、加工方法等不同,其品名与风味各异。虽然如此,茶都具有清热除烦、利尿等功能。

饮料除茶外,一般是用清香、微苦的花朵、代茶原料,或酸甜的果品,以及添加中药,用水薄煎或沸水浸泡、蒸馏等法制成,供饮用或代茶饮。新鲜、多汁的果实、茎叶或块根亦可切碎或捣烂,以洁净纱布包裹,用力绞取汁液;或用器具压榨取汁,趁新鲜饮用,或加适量蜂蜜、糖等调味。除冷饮外,也可加热温服。清香、微苦的花朵、茎叶等除浸泡饮用外,也可蒸馏取露。一般适于冷饮。

另有速溶饮料,一般是以食物或添加中药,经煎煮、去渣、浓缩,加入糖粉制成干燥颗粒,用时沸水冲化饮。

从上述可知,饮料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原料和制作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用茶叶做的,称为茶;用代茶原料的,称为那种原料的茶;用蒸馏法制取某种原料的蒸馏液,称为那种原料的露;速溶饮料,多以用法表示,或称冲剂;此外,一般均称为饮料,或称为饮。

饮料大多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利小便、祛风解表等功能,如绞股蓝茶、五汁饮、乌梅麦冬饮、芦根饮、金银花露、蔷薇花露、桑菊茶。但有的饮料性质却是平和的,或偏温,它们的功能与上述有所不同,如山楂决明饮、花生浆、黄芪大枣速溶饮料等。

(6)汤饮:

汤饮古代称为“汤”,此处为了不与汤菜的汤相混,故称汤饮。它是以食物或食物与中药为原料。经加水煎煮,滤取煎液而成。一般要煎煮3~4次,每次分别滤取煎液,一并混匀,分3次或多次煎热饮用。因此也可认为属于热饮之类。汤饮与一般饮料不同之处是所用原料不受一般饮料的限制,大多适合煎煮,而浸泡不易浸出它们有效的物质,如生姜、大枣、制首乌、黄芪等。汤饮多用于防治疾病,有解表、清热、生津和补虚等多方面的功能,如葱豉汤、青龙白虎汤、沙参麦冬汤、保元汤、人参胡桃汤。

(7)酒类:

食疗性酒类主要为浸渍酒,是将食物或食物与中药,用白酒或黄酒直接浸渍而成;必要时亦可隔水加热浸渍。浸渍好的酒经过滤,取澄清液备用;浸渍量小者,亦可随时取澄清部分饮用。也可用糯米与其他含糖多的食物及中药等一同蒸熟后,加酒曲经发酵制成。大多浸渍的酒含酒精量较高,而发酵酒含酒精量略低,但总以含量低者为好。因酒本身能活血、散寒、助药力又便于储备和随时饮用,故取其所长,多配制成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湿及补阳、益气等功能的酒,如当归酒、木瓜薏苡酒、五加皮酒、枸杞酒。

(8)膏滋:

主要选取滋养、补益的食物、中药,分数次加水煎煮取汁,将收得的汁液再煎至浓稠时,加入与此等量、经过煎炼的蜂蜜或白糖(冰糖)一同煎溶收膏。膏滋可直接食用,亦可用沸水溶化服。主要有滋养补虚、润燥生津、润肺止咳等功能,如桑椹膏、川贝雪梨膏。

(9)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