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500强企业员工的50种阳光思维
723900000011

第11章 竞合思维:智者的双赢之道

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也是一个合作的时代,为了生存,为了成功,我们必须具备竞合思维。

竞合思维是一种动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的竞争,孤单的竞争是无力的。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只是一潭死水。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合作越好,力量越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激发竞争意识,提升生命力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鲜活的沙丁鱼,渔民们如能将活的沙丁鱼带到市场,不仅能吸引人们争相购买,而且还可以卖出高价。为此,许多渔民虽然想尽了办法,但总是不成功。然而有一条渔船让沙丁鱼成功地活了下来,由于该船船长将其视为秘密,不准船员外泄,所以外人一直不知道其做法。待他去世后,奥秘才被揭开。原来他们在鱼槽中放了一条以沙丁鱼为食的鲇鱼,当刚捕捞上船的沙丁鱼放入鱼槽后立即发现了鲇鱼,非常紧张,于是左冲右撞,跳跃不停。这样一来,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被运回渔港,使渔民有了丰厚的回报。这就是著名的“鲇鱼效应”。

当年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曾碰上这样一个棘手问题,公司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约占20%的不可缺少的干将之才;二是占了约六成的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材,这种人约占20%。那么,如何使前两种人增多,使第三种人减少呢?如果对第三种类型的人员实行完全的淘汰,需要面对来自工会组织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会让企业的形象受损,显然不是好办法。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公司充满活力呢?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田宗一郎找来公司的一位副总裁商议此事。这位副总裁给宗一郎讲了挪威渔民捕沙丁鱼的故事,受此启发,本田宗一郎立即开始对公司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不是要淘汰第三种类型的人,而是着手向外部引进“鲇鱼”,以激活那些缺乏活力的“沙丁鱼型”员工。

改革首先从气氛沉闷的销售部门着手,本田从其他公司挖来了一个年轻的销售部副经理担任本田的销售部经理。此人出任销售部经理后,员工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公司的销售业绩也是接连上升。更重要的是,在销售部的带动下,公司其他部门的员工也受到冲击,热情和活力被激发出来,整个公司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可见,重视“鲇鱼效应”,通过不断地引进人才并进一步激活人才,为企业创造有序的人才竞争环境,整个团队就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与狼共舞必先为狼

在这个地球上,狼族已经生存了超过100万年的时间,它们经历了人类的猎捕、毒杀、陷阱,但今天仍雄踞在属于自己的角落里。它们不需要人类施舍,更不要人类教导它们如何生存。它们只是渴望自由地生活,并且在造物主赋予它们的生存意义下生活。

狼族中有最高层的狼与最底层的狼之分,后者通常(但不一定)是公狼,而且是族群中块头最小的小家伙。这个可怜的小不点儿,常常会受到族群中其他成员的虐待与排挤,特别是在吃东西的时候,它往往是排到最后一个。

在狼的生存法则中,它们会以成败论高低,它们有着强者为王的心态。因此,它们可以对付所有的强敌。

在1990年,当中国的企业家们还在为争夺国内市场而绞尽脑汁时,海尔集团却抢先一步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进入了国外市场。为了能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发展,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提出了“与狼共舞必先为狼”的口号,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以狼性员工的顽强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为榜样。这种“狼性员工”文化造就了海尔成功的国际化之路。可以说,没有企业文化中的“狼性员工”,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个海尔了。

张瑞敏曾经说:“大草原上的生物百态在揭示着一个市场竞争的准则:竞争和变化是常态,无人可以回避竞争,只能置身其中。其实狼和羊都在为生存拼搏,在拼搏中进化,强者恒强,适者生存,永远是‘有序的非平衡结构’。如果你在竞争中被淘汰掉,不是竞争残酷,而是你不适应竞争。”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海尔所有岗位都在参与日常竞争,岗岗是擂台,人人可升迁,而且向社会开放。竞岗没有身份的贵贱、年龄的大小、资历的长短之说,只有技能、活力、创造精神、奉献精神之比。在海尔升迁不是梦,通过拼搏竞争,普通而有能力的员工可升迁为管理人员,平凡而有才华的农民可以走上领导岗位。坚持用竞争上岗的办法选人才,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现代用人新境界。

如今,竞争是社会中最重要的游戏方式,谁都无法回避。要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要成为强者,就必须向狼学习,学习狼的精神,并且在必要时敢于付出代价,这就是胜者为王的道理。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很多人把竞争关系简单定义为敌对关系,如此,竞争就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搏斗。其实,正是因为竞争对手的存在,我们才能前进,才能不断地变革,不断地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和竞争对手在同一条船上,我们既是竞争关系,又是合作共存关系。

在沃尔玛的早期阶段,实力强大的供应商如宝洁公司是很强硬的,当沃尔玛强大之后,并没有反过来对宝洁“示威”,而是与宝洁结成伙伴关系。它告诉宝洁,我们可以共享沃尔玛的电子信息来改善双方的业绩,结果获得双赢。

所以,企业应该感谢竞争对手,因为,正是竞争使大家共存,使大家共同开拓了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我们在同一条船上,企业和个人只有意识到共赢的重要性,才能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深谙竞争共存的道理。1999年,蒙牛创业时,有记者问:蒙牛的广告牌上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字样,这当然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广告艺术。那么请问,您认为蒙牛有超过伊利的那一天吗?如果有,是什么时候?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

牛根生答道:没有。竞争只会促进发展。你发展别人也发展,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双赢”,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一个地方因竞争而催生多个名牌的例子国内、国际都很多。德国是弹丸之地,比我们内蒙古还小,但它产生了5个世界级的名牌汽车公司。有一年,一个记者问“奔驰”的老总,奔驰车为什么飞速进步、风靡世界,“奔驰”老总回答说,“因为宝马将我们撵得太紧了”。记者转问“宝马”老总同一个问题,宝马老总回答说,“因为奔驰跑得太快了”。美国百事可乐诞生以后,可口可乐的销售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度增长,这是由于竞争迫使它们共同走出美国、走向世界的缘故。

在牛根生的办公室,挂着一张“竞争队友”战略分布图。牛根生说:“竞争伙伴不能称之为对手,应该称之为竞争队友。以伊利为例,我们不希望伊利有问题,因为草原乳业是一块牌子,蒙牛、伊利各占一半。虽然我们都有各自的品牌,但我们还有一个共有品牌‘内蒙古草原牌’和‘呼和浩特市乳都牌’。伊利在上海A股表现好,我们在香港的红筹股也会表现好;反之亦然。蒙牛和伊利的目标是共同把草原乳业做大,因此蒙牛和伊利,是休戚相关的。”

正是基于这种高超的竞合思维,牛根生秉承“小赢凭智,大赢靠德”的价值理念,最终使蒙牛成为中国乳业的佼佼者。

工作中,我们要善于用竞合思维处理工作中的问题,而不是用浅薄的短视的方法去认识竞争,竞争本身促使企业和个人实现了“新陈代谢”,其正面意义和价值不可低估。

思考与互动

阅读下面的故事,谈谈你的感想。

有两个人到郊外去旅游,忽然听到野兽的号叫。情急之中,一个人赶快从背包里把运动鞋取出来,换成运动鞋想跑。另一个人不解,就问:“野兽跑得比人快,你换运动鞋有什么用?”换鞋的人答道:“我不需要比野兽跑得快,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说完那人登上运动鞋就一溜烟跑了。第二个人不慌不忙,也蹲在地上把鞋脱了,爬到树上去。结果,野兽不会爬树,吃不着树上的人,就往前追,把换运动鞋的人一口吃了。

在和竞争对手的博弈中,不能看竞争对手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唯有变换思维才能求生。假如另一个人不是上树,而是跟着换鞋来跑的话,其结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