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20位思想大师之智慧人生
7225600000035

第35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2)

国际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宣言》根据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后来,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时代,根据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向前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新口号。

2.关于“工人没有祖国”的思想

“工人没有祖国”这个口号是针对那些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资本主义国家说的,是从工人阶级遭受资产阶级国家的剥削和压迫这个意义上来说的。列宁把“工人没有祖国”视为“《共产党宣言》早已阐明的社会主义基本真理。”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在经济上一无所有,遭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经常处在饥饿线上。在政治上毫无权利和地位,整个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祖国”完全被资产阶级所窃取和霸占。这样的祖国对资产阶级来说,实质上是没有祖国的,当时祖国对他们来说无异是后母。既然工人没有祖国,当然也就“绝不能剥夺他们原来没有的东西”,于是也就谈不上共产党人要废除祖国的问题。就这个意义上说,祖国已不属于工人的,所以说“工人没有祖国”。在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不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实行“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这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一脉相通的。

3.无产阶级应该是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

《共产党宣言》中说:“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那么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最初总是民族斗争。每一个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必须首先在民族范围内和自己的国度内组成为一个阶级,而它直接斗争的舞台就是自己的国度。工人阶级如果不是民族的,就不能够巩固、成长和形成。如果所有民族的无产者都完成了这个任务,那么他们也就完成了解放全人类的任务。所以无产阶级除了忠实于本民族的利益之外,还应该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革命利益考虑。

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把本国本民族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搞好,成为本国各民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使社会主义民族形成起来,同时要发挥国际主义精神,大力支持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使无产阶级在全世界取得政权。只有这样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民族隔阂和民族对立的状况才会更快的地消逝,才能消灭国家、消灭阶级,在全世界实现民族融合。

精点语录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科学的研究并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崎岖、不怕艰险的人们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兽的关系只能靠兽性来维持。

特权者的“良心”也就是特权化了的良心。

“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置的时间的自由时间,一生中除睡眠饮食等纯生理上必须的间断外,都是替资本家(注:或其他)服务,那么,他就还不如一头载重的畜生。他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身体垮了,心智也狂野了。现代工业的全部历史还表明,如果不对资本家加以限制,它就会不顾一切和毫不留情地把整个工人阶级投入这种极端退化的境地。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思想智慧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同法国所有革命学说相联系的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这些观点总起来就构成作为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纲领的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即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之前,必须把他的整个世界观作简略的叙述。

哲学唯物主义

从1844—1845年马克思的观点形成时起,他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首先是路·费而巴哈的信奉者,就是到后来他还认为,费而巴哈的弱点仅仅在于他的唯物主义不够彻底和全面。马克思认为费而巴哈的“划时代的”世界历史作用,就在于他坚决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决裂,宣扬了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早在18世纪,特别是在法国,就不仅是反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斗争,同时是反对现存宗教和神学的斗争,而且还是……反对一切形而上学(意即与“清醒的哲学”相反的“醉熏熏的思辨”)……的斗争。马克思写道:“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务的创造主(创造者、缔造者)……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应当指出马克思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的观点:“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也就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承认必然向自由的辩证转化。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旧”唯物主义其主要缺点是:(1)这种唯物主义“主要是机械的”唯物主义,它没有考虑到化学和生物学的最新发展;(2)旧唯物主义是非历史的、非辩证的(是反辩证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它没有彻底和全面地贯彻发展的观点;(3)他们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总和”,所以他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却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他们不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

辩证法

恩格斯写道:“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但是,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实际上把这个思想分别运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者的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就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

“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以往的哲学只留下了“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辩证法本身包括认识论的内容,这种认识论应当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和发展,从不知到知的转化。

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它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复,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直线式进行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剧变式的、革命的;“渐进过程的中断”、量转化为质;发展的内因来自对某一物体或在某一现象范围内或某一社会内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和趋势的矛盾或冲突;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而且历史在不断地揭示出新的方面)相互依存,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这就是辩证法这一内容更丰富的发展学说的若干特征。

马克思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不完备性和片面性,确信必须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把唯物主义贯彻和推广运用于社会现象领域,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马克思对这一切都注意到了,并且指出了科学地研究历史这一极其复杂、充满矛盾而又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的途径。

阶级斗争

某一社会中一些成员的意向同另一些成员的意向相抵触;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的斗争,还看到革命和反动和平和战争停滞和迅速发展或衰落等不同时期的更迭,——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只有研究某一社会或某几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意向的总和,才能科学地确定这些意向的结果。其所以有各种矛盾的意向,是因为每个社会所分成的各阶级的地位和生活条件不同。从法国大革命以来,欧洲许多国家的历史非常明显地揭示出事变的真实背景,即阶级斗争。法国复辟时代就出现了这样一些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他们在总结当时的事变时,不能不承认阶级斗争是了解整个法国历史的锁钥。而当今这个时代,即资产阶级取得了完全胜利、设立了代议机构、实行了广泛的(甚至是普遍的)选举制、有了供群众阅读的廉价的日报等等的时代,已经建立起势力强大的、范围不断扩大的工人联合会和企业主同盟等等的时代,更加清楚地(虽然有时是用很片面的、“和平的”、“立宪的”形式)表明,阶级斗争是事变的推动力。在一系列历史著作中,马克思提供了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分析每个阶级以至一个阶级内部各个集团或阶层所处地位的光辉而深刻的范例,透彻地指出为什么和怎么说“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我们上面引证的一段话清楚的说明,马克思为了测定历史发展的整个合力,分析了多么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从过去到将来的各个过渡阶段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