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20位思想大师之智慧人生
7225600000034

第34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1)

思想大师档案

全名卡尔·马克思

Makesi,Karl Marx

国别德国

生卒年1818年—1883年

出生地德国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

爱好读小说,喜交游

思想大师简介

卡尔·马克思(Makesi,Karl Marx1818—1883),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无论从父系或者母系来看,他都出身于正统派犹太世家。

1835年10月进波恩大学学习法学,他学的是法学,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历史和哲学上。次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在大学阶段,他参加了倾向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坚决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1841年4月,马克思以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的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5月开始为自由主义者创办的《莱茵报》撰稿,10月任主编。11月间,与恩格斯首次会见。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一系列文章,痛斥普鲁士贵族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坚决捍卫农民劳苦大众的利益。

1843年1月,普鲁士当局决定从4月份起封闭《莱茵报》。股东们要求马克思将报纸办得温和一些,马克思断然拒绝,并于3月17日声明退出编辑部。并于1843年5月,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

由于普鲁士政府的迫害,马克思在1843年10月移居法国巴黎。他住在工人区,广泛接触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生活和斗争情况;同法国的民主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工人秘密组织的领袖以及德国流亡者的秘密团体“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建立密切联系;还时常出席法、德两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的集会并发表演说。与此同时,他研究了法国阶级斗争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并和黑格尔左派分子卢格合办了《德法年鉴》杂志。

1844年2月,马克思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两篇文章,论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

1844年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第二次会见。从此,两人为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肩战斗。他们合作写成的第一部著作,是1845年2月出版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和批判所做的批判》(简称《神圣家族》)。

1845年1月,法国政府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将马克思驱逐出境。马克思因此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年春天,恩格斯也到了那里。他们在这里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7年春,他们签署了正式委托书,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同盟”。同年6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提议,“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受“同盟”代表大会委托,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1848年2月,新纲领在伦敦用德文正式发表。这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总结了以往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他们的伟大学说,成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1848年2月,巴黎爆发了二月革命,布鲁塞尔群众也行动起来。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返回巴黎。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普鲁士爆发了三月革命。为了直接领导革命斗争,马克思从法国秘密回到普鲁士。6月1日,由马克思任主编的《新莱茵报》在科伦发行。《新莱茵报》声授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反对各国反动派;团结国内一切革命的和进步的力量,打击以普鲁士政府为代表的反动封建势力。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于1849年5月被逐出普鲁士,在英国伦敦定居。为了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他先后写了《1848年至1858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重要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结论,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著名论点,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不断革命以及工农联盟的思想。

1864年9月28日,英、法、德、意、波兰等国的工人代表在伦敦举行集会,决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并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为总委员会)。马克思作为德国工人代表被选入中央委员会,但任德国通讯书记。10月11日,这个组织定名为国际工人协会(当时简称“国际”,“第二国际”成立后称它“第一国际”)。马克思在短短几天内,写成了著名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协会临时章程》。

马克思很早就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859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详细论证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1867年,他的不朽名著《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出版(第二、三、四卷在他逝世后出版)。他在这部巨著中阐明了自己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剩余价值理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从而把共产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科学基础上。七十到八十年代初,马克思以主要精力继续写作《资本论》第二、三卷,同时关心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参加了第一国际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

1871年3月18日巴黎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马克思尽力帮助公社领导制定正确的政策,动员各国工人声援巴黎公社。为总结公社经验,他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起草一个宣言,即《法兰西内战》,论证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重要原理。

1872年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后,总委员会迁往纽约,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再参加国际的领导工作,但他们继续为国际的事业奋斗。

贫穷、疾病和长期过度的劳累,严重地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与世长辞,被安葬在伦敦海格特公墓。

经典著作

马克思的著作被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主要有以下几部:

《共产党宣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论》

《哥达纲领批判》

《反杜林论》

《巴黎手稿》

《费尔巴哈论纲》

《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内容精要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并于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用德文发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在这一名著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而且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揭示了民族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这些理论距今已经有150多年了,但其基本原理和精神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观察世界民族和民族问题尤其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处理民族和民族问题以及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揭示了社会历史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

1.明确提出民族有各种类型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地研究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上,在《共产党宣言》中精辟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和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共产党宣言》以前的论著中就曾经提出过许多关于民族类型的划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民族思想诞生时期的论著中,不仅论述了资产阶级民族,而且还明确地提出了在资产阶级民族产生以前就已有各种类型的民族。《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最野蛮民族”、“野蛮人”就是指原始民族或奴隶制民族;“农民的民族”则是指封建制民族;“现代民族”、“文明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就是指资产阶级民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区分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以前的论著中就已经萌芽,而在《共产党宣言》中更加明确化了。

2.阐述了资本主义民族的形成过程和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对各民族的统一、交往以及落后民族的社会变革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阐明了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是政治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国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理论,同以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我们认为《宣言》提出并描述了资本主义民族形成的过程。

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从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创造了巨大的城市,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消灭了封建割据的四分五裂的局面。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不管反动派怎样伤心,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此作了高度的概括:“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日益不可能存在”,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却越来越多。这样在客观上就起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往来、克服各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的作用。

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在客观上促进了落后民族的社会变革。资产阶级文明对落后民族的侵入,在客观上促进了各落后民族的发展,为各个落后民族的社会改革,无论在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各发面都提供了积极的因素,但是这种进步的作用是相对的和暂时的,它没有消灭对落后民族的压迫和剥削,它只是用新的民族压迫和剥削代替了旧的民族压迫和剥削,用新的民族矛盾代替了旧的民族矛盾而已。

3.透析了出现世界性的民族剥削和压迫的现象。揭示了民族剥削、压迫的实质和消灭民族剥削、压迫的途径。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靠掠夺殖民地为条件的。资本主义的商品贸易,开拓了世界市场,它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人们的旧的思想意识、民族意识,不同政治主张的分歧在一定条件下还会造成民族之间的矛盾关系,甚至还会演变成为敌对关系。这是由于民族之间的差别和特点还将在很长的时期存在的原因。所以,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二、阐述了民族与阶级、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阐述了阶级、阶级斗争以

及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关系;揭示了近代人类历史以来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处理民族问题和制订民族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地指出民族问题应从属于阶级问题。

《共产党宣言》是把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革命问题联系起来观察的,它认为,在近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在每个民族内部都存在着两个基本对立的阶级,剥削压迫阶级和被剥削压迫阶级。

所谓民族压迫、民族剥削,是压迫民族中一小撮剥削阶级分子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去剥削和压迫被压迫民族中的广大劳动群众,而各民族中的剥削阶级是各民族中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共同的敌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民族问题应从属于阶级问题。这是他们对待民族问题的根本观点。民族问题不能离开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整个历史过程,它必将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进展,经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各个发展阶段达到阶级、国家、政党、民族的消亡。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民族问题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制定民族政策时的理论依据。

2.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不是“废除民族”而是上升为民族的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民族”的理解同资产阶级是根本不同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认为,自己应当在民族中居于领导统治地位,代表整个民族。然而,无产阶级的民族观念是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资产阶级则是民族利己主义;无产阶级主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而资产阶级口头上也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实际上却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都要优越,剥削和压迫其他民族是理所当然的;无产阶级认为民族是暂时存在的,就整个人类历史来说,作为有阶级性的民族是暂时的,等到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以后,民族会自行消亡。资产阶级则认为资产阶级民族是永恒的、永远存在的,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共产党宣言》断言:无产阶级所理解的民族“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个意思”。

3.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的态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论波兰》中,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当时英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最为尖锐,革命力量最强,人数众多,而且具有全国性的组织。马克思把注意力集中在英国,想借助于英国无产阶级的胜利来推动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促其获得解放。

马克思和恩格斯也非常关心和支持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因为民族解放运动,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是一致的,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必要条件,是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重要的同盟军。

三、提出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观点

1.提出了无产阶级必然是国际主义者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特别重视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这就要求无产阶级的政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克服民族狭隘性,把本民族的利益同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各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利益是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这样就决定了他们在反对资产阶级和一切反动势力的斗争中能够团结起来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