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笛卡尔哲学中,也和经院学者的哲学中一样,原因和结果间的关联被认为正如逻辑关联一样是必然的。对这见解的第一个真正严重的挑战出于休谟,近代的因果关系哲学便是自休谟开始的。他和直到柏格森为止、连柏格森也在内的几乎所有哲学家相同,以为因果律就是说有“因为甲,结果乙”这样形式的命题,其中甲和乙是两类事件;此种定律在任何发达的科学中都见不到,这个事实好像哲学家们并不知晓。但是哲学家向来所讲的话,有很多能够转换说法,使之可以适用于实际出现的那种因果律;所以,我们目前可以不睬这一点。休谟开始先讲,使得一个对象产生另一对象的力量,不是从这对象的观念发现得到的,所以我们只能由经验认识原因和结果,不能凭推理或内省来认识。他说,“凡发生的事物必有原因”这句话并不是像逻辑中的命题那样具有直观确实性的话。照他的讲法:“如果我们就对象本身考察各对象,绝不超越关于这些对象我们所形成的观念去看,那么并没有意味着其他存在的对象。”据此休谟主张,必定是经验使人有了关于原因和结果的知识,但不会仅是彼此成因果关系的甲乙二事件的经验。必定是经验,因为这关联非逻辑关联;而由于我们单只从甲中发现不了任何东西会促使甲产生乙,所以不会仅是甲和乙二个事件的经验。他说,必要的经验是甲类事件和乙类事件经常连结这个经验。他指出,在经验中当两个对象经常相连时,我们事实上的确从一个去推论另一个。(他说的“推论”,意思指感知一个就使我们预料到另一个;他并不指形式的或明确的推论。)“大概,必然的关联有赖于推论”,倒过来讲则不对。换句话说,见甲使人预料到乙,于是让我们相信甲乙之间有必然的关联。这推论不是由理性决定的,因为假使那样便要求我们假定自然的齐一性,可是自然的齐一性本身并不是必然的,不过是由经验推论出来的。
休谟于是有了这种见解:我们说“因为甲,结果乙”,意思只是甲和乙事实上经常相连,并不是说它们之间有某种必然的关联。“除一向永远相连在一起的某些对象的概念以外,我们别无原因和结果的概念。我们无法洞察这种连结的理由。”
休谟拿“信念”的一个定义支持他的理论,他认为信念就是“与当前的印象有关系或者相联合的鲜明的观念”。如果甲和乙在过去的经验里一向经常相连,由于联合,那么甲的印象就产生乙的这种鲜明观念,构成对乙的信念。这说明为什么我们相信甲和乙有关联:甲的知觉表象和乙的观念就是关联着,因此我们便以为甲和乙关联着,虽然这个意见实在是没有根据的。“各对象间并没有发现得到的一体关联;我们所以能够从一个对象的出现推论另一个对象会被经验到,除根据作用在想象力上的习惯以外,也没根据其他任何原理。”在我们看来的各对象间的必然关联,其实只是那些对象的诸多观念之间的关联,休谟多次反复了这个主张;心是由习惯决定的,“予我以必然性观念的,正是这种印象,也即是这种决定。”使我们产生“因为甲,结果乙”这个信念的各事例的反复,并没赋予该对象什么新东西,但是在心中造成观念的联合;因而“必然性不是存在于对象中而是存在于心中的东西。”
他对感觉之外的任何存在都持怀疑态度,并进而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所谓原因和结果,只是两个经常相互连接并且依次先后出现的现象,是在人的经验中的经常联系。由于这样的经常联系,在人们心中就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推论。根据休谟的这一理论,一切超越于经验之上的理论都是不可靠的、可错的,都存在着被否定的可能性。
休谟通过不可知论,把人的认识限定在主观经验的范围之内,根本否定了客观真理,这也就为宗教信仰留下了地盘。休谟把知识划归科学,把信仰划归宗教。我们拥有着经验的知识,然而很可能是错误的知识。我们拥有着信仰,其根据却不是来自理性的论证。休谟保持了科学知识和宗教信仰各自的纯粹性,他让科学和宗教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后来的康德基本上没有跳出休谟所划定的这个思想框架。
在休谟的《人性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对于自宗教改革以来西方近代世俗人性观念的充分肯定。在休谟的话语中充满着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充分肯定。休谟毫不隐讳地把对财富、权力和享乐的追求与对贫贱的鄙视看作是人的本性。他承认人性中自私因素的本质性和合理性。他说,“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获得生活中的快乐和舒适的能力”,“没有东西比一个人的权力和财富更容易使我们对他尊敬,也没有东西比他的贫贱更容易引起我们对他的鄙视。”显然,休谟对于世俗权力和财富的认同,实际上是替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露骨的辩护。
精点语录
我们所确实知道的唯一存在就是知觉。
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
理性是冷漠而超脱的,因此不是行动的动力。
孤独是人类的本性,结伴是人类最大的渴望。
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
孤独可能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政府是由带有人类一切弱点的人组成的。
宇宙的秩序证明有一个全能的心灵;那就是说,这个心灵的意志是经常伴随着每一个生物和存在物的服从的。
痛苦和失望产生愤怒,愤怒带来嫉妒,嫉妒导致怨恨,而怨恨又引起痛苦,直到整个周期结束。
思想智慧
休谟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是心理的知觉和感觉,感知以外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物质的实体还是精神的实体,究竟是否存在,我们是无法解答的。他把世界的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休谟的整个哲学体系体现为经验论、怀疑论和自然主义三者相互贯通的统一体。休谟以其经验论为基础,从对外在物体存在的怀疑论论证过渡到对外在物体存在的信念的自然主义解释和怀疑论批判,显示了其哲学的调和色彩。怀疑论与自然主义在休谟哲学体系中不分伯仲,如果片面地将休谟看作怀疑论者或自然主义者,都有失偏颇。
休谟认为,观念就是印象的摹本,在记忆和想象中的再现即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意向,印象最先产生,在心中留下一个复本,印象停止以后,复本仍然存在,我们就称之为观念。除了印象和观念之外,我们的知觉还有两种观念的区别:一是简单的,二是复杂的。但无论怎么样的变化,总之:“虽然我们的思想似乎具有这样无边无际的自由,如果我们加以较切实的考察,则将发现它实际上是限制在一个狭隘的范围之内;人的精神所具有的创造力量,不外乎是将感官和经验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加以联系、置换、扩大或缩小而已。”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对因果关系理论第一个做详细论证的哲学家就是休谟。他把经验论哲学贯彻到底,一方面反复强调人们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由先验的推论得来的,而是凭借于经验得来的;另一方面因果关系的知识又是怎样在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又是凭什么把经验过的事情扩展到未经验过的事情呢?由因推果还是由果推因呢?休谟的回答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是思想中的习惯性联想。休谟抹煞了因果关系的客观实在性走向了唯心主义,但其因果关系理论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影响极大,对进行哲学思考也颇有益处。
政治哲学也是他整个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进一步说,是他把人性考察和分析的结果直接运用于现实社会中的人的自然结果,或者反过来说,正是由于休谟对市民社会中的人性本质以及制度建构有着深刻的认识,才使得他的一般人性论具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更强的理论说服力。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休谟的政治哲学应当具有更为深刻的形而上学蕴涵,就是说,他对人性的剖析之所以能够在人类社会的后来发展中始终产生重大的反响,这应当归咎于他思想的深刻性。虽然休谟声称我们无法发现人性的终极性质,但他对道德性质的阐述,特别是对善恶、正义等问题的详尽论述,无不体现出他追求说明人性根本原则的理想;而且正是这样,他才把关于人的科学看作是其他一切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这恰好表明,休谟为我们所描述的道德本性正是整个人类共同具有的普遍能力,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休谟的道德理论才具有了哲学形而上学的含义,这也正是休谟问题具有恒常性的根据所在。
关于经济伦理的具体内容,休谟提出了如下的主张:一是把财产权的稳定及其合法的转移作为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原则;二是把信任和“许诺”,作为重要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原则。休谟的经济伦理思想是在社会的起源和社会正义问题的讨论中展开的。在休谟看来,人类社会的形成,既是同劳动、分工、协作结合在一起的,更是同社会正义联系在一起的。如上所述,在休谟看来由于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物品比起我们的需要来显得稀少,所以人类要组成社会,进行分工和协作;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就出现了一个财产权问题。
休谟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论走向不可知论,认为人们只知其感知,至于是否有客观事物存在则是值得怀疑的,也是无法知道的。同时他又重新强调了洛克关于简单观念的观点,发展了联想的概念并使之加以明确。他首先对观念和感觉印象作了区分。他认为观念和感觉印象是两种心理现象,印象是有力、生动的知觉;观念是微弱的不生动的知觉,观念是印象的摹本。他把观念加以分类,复杂观念是通过简单观念的联想而成。他提出的两条联想律是相似律以及时空上的接近律。两个观念越相似和越接近,它们越容易形成联想。另外,休谟把因果律看作是人类经验的习惯。他说:“在我看来,观念的联系只有三条原则,就是‘相似性’、时空上的‘连续性’以及‘原因’或‘结果’。”可见休谟对联想的规律做出了贡献,促进了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休谟用简单经济原则去解释人类如何形成关于事实和道德的判断时,就把这些判断与单一的心理过程联系起来,尽量使用最少的心理活动成分,而不是赋予人类各种不同的感觉能力去说明每一种判断。由此,休谟根据对心理活动的解释提出了关于人类德性和政治制度的假设。在这里,无论是简单经济原则,还是心理活动描述,都反映了休谟的经验主义基本立场,就是说,他的一切说明都应当是在经验上可以得到证实的,因而他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的任何假设也就具有了很强的说服力。休谟明确写道:“我们虽然必须努力将我们的实验推溯到底,并以最少的和最简单的原因来说明所有的结果,借以使我们的全部原则达到最大可能的普遍程度,但是我们不能超越经验,这一点仍然是确定的;凡自命为发现人性终极的原始性质的任何假设,一下子就应该被认狂妄和虚幻,予以摒弃。”
休谟的主观经验主义美学观:美并不是事物自身的一种属性,它仅仅是在我们凝视事物或对事物进行沉思的时候才存在的一种东西。主观论认为,美不在物而在心。这种审美哲学方面实现的历史性转变,是与休谟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首先,休谟否认有所谓先天的一般观念的存在,否认有脱离人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认识对象。在历史上,正是受休谟这个思想的影响,美学中传统的客观论开始向主观论过渡,经验主义逐步取代了理性主义而成为美学中的主流。其次,休谟哲学在揭示人的审美活动的主观性质的同时,极好地解释了审美嗜好与常识的关系这一对于审美主观论者来说极为棘手的问题。在他看来,尽管在一定的审美活动中,不同的人总是给出属于自己的,即与他人不同的审美判断,但在每一个人的深层意识上,仍然顽强地表现出想要寻求某种嗜好标准即审美规则的倾向。
延伸品味
由上可见,休漠是一位承上启下的转折性人物。在近代和现代西方哲学中,我们可以经常地发现休谟哲学的影子。休谟的怀疑论,被康德称为“打破了自己的独断论的迷梦”。他的思想具有一种承先启后的历史作用,对当代哲学影响巨大。
休谟曾在一篇自拟的讣闻即如他所称的“诔词”里,叙述自己的性格:“我这个人秉质温和,会克制脾气,性情开朗,乐交游而愉快;可以有眷爱,但几乎不能存仇恨;在我的一切情感上都非常有节度。即便我的主情——我的文名欲,也从来没使我的脾气变乖戾,尽管我已经失望。”他的性格注定了他以后的成就,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而且在现在仍有重要的影响。
如今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乃至经济学和政治学,都从休谟那里获得了难以估量的思想资源。只要翻阅一下西方哲学家关于正义规则、财产权问题以及自由问题的论述,我们就很容易读到休谟的思想。通常认为,休谟对18世纪以来的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他在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领域中的影响。但正如高全喜在书中所说的,“政治经济学是英国社会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有别于古代家政学和现代经济学,其对于一个社会经济事务的分析具有古典自由主义之政治哲学的基础意义。
休谟对人性的透彻分析以及他对道德善恶标准的界定,为当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直接提供了论说话题,或者说,当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正是从政治正义和社会良心的角度,解答着休谟提出的关于“是”与“应当”的著名难题。虽然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和哈贝马斯的商谈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康德,但康德思想的基本前提毫无疑问地是休谟哲学,因为“休谟事实与价值的两分思想导致了康德两种理性的划分”,而“休谟难题并不单纯是一个道德学的问题,而是一个有关事实与规范的政治正义问题”。在这种意义上,休谟就成为讨论当今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时必须涉及的话题。更确切地说,罗尔斯和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在思想上是康德的,但他们的问题却是休谟的。正如康德本人所言,没有休谟,就没有他的思想;同样,没有休谟,也就没有当今的自由主义哲学。
他晚年退休后,每年还能拿到1000英镑的退休金和印书稿费。他在爱丁堡图书馆做管理员时写的《大不列颠史》是一本重印多次的畅销书。周围的人劝他再写续集,一直写到当代。哲学家摊开两手道:“你们已经给了我太多的荣誉,先生们,但我不想再写了,理由有四点:我太老了、太胖了、太懒了、太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