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20位商业巨子之财富人生
7214900000006

第6章 企业典范——亨利·福特

商业巨子档案

全名亨利·福特(HenryFord)

国别美国

生卒年1863年—1947年

出生地美国迪波恩

绰号汽车大王

人生轨迹

1879年,16岁的福特,独自到底特律谋生,他做了很多有关机器生产制造的工作。

1888年4月1日,福特与恋人克拉克举行婚礼。

1891年9月25日,福特携妻子到底特律,开始研制汽车。

1896年6月4日,福特自己研制的汽车开始试车。

1903年,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福特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1922年,“福特”兼并了“林肯”公司。

1945年9月21日,福特宣布退休,把权力移交给孙子亨利二世,安享晚年。

1947年4月7日,这位著名的汽车制造专家与世长辞。

成长经历

在世界汽车之林,福特公司生产的福特汽车占有重要的席位,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不仅创建了福特公司,还创造了“流水线生产”,率先实行每周五日工作制,成为现代企业的典范。

19世纪的美洲大陆,是无数拓荒者向往的地方,特别是刚刚独立的美国,更是移民如织。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福特家族也从爱尔兰移民到了美国,并在底特律的迪波恩定居下来。1863年7月3日,亨利·福特来到了人世。

福特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机械,他对任何机械都充满了好奇,把能找到手的机械总是反复拆装,不厌其烦地搞清它们的构造。久而久之,福特已经能很自如的修理一些东西了,如钟表之类的。对于福特的这一爱好,木匠出生的父亲并不想进行干预,加之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使得福特的这一爱好得以延续下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机械的领域去钻研,为他的成功打下基础。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可是好景不长,在他13岁的那年,一直鼓励和支持他的母亲去世了,失去母亲的操持,家中一切都更为艰难了,这对福特的打击很大。

16岁那一年,亨利来到离迪波恩只有10公里远的底特律谋生,底特律这个工业城市给了福特这个机械迷很大的发展空间。他曾做过机器修理工、机械制造厂职工,还到爱迪生的照明公司当过机械工程师,很受爱迪生的赏识。福特一边工作一边着手进行汽车的研制。当时的欧洲,汽车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应用阶段,而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亨利在既无资料又无技术指导的条件下,仅仅靠他对机械功能的熟悉及运用他那聪明的头脑,在1896年6月4日凌晨2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的制造。在一阵轰鸣声后,这辆汽车居然向前移动了,这给福特极大的信心。

经过不断地改进,1899年福特的新车诞生了,这辆车噪音小,力量大,速度快,可以与当时美国任何一辆汽车媲美。福特看到自己的成功,非常得意,头脑一热,他决定成立公司成批生产他发明的汽车。但他这次成立的公司很快就以失败而告终,亏损额高达86000美元,这是因为当时既没有汽车设计制造图,也没相关数据,可以说他还根本没有具备批量生产汽车工艺的能力。这次失败并没有影响到福特对汽车的热情,因为,他认定了将来汽车一定会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虽然第一次失败了,福特还是热衷于对汽车的研制。为了能很快的成功,只有提高知名度,提高了知名度,就能吸引一些大财团的投资兴趣,于是他选择了汽车比赛,把研制赛车作为他的主要工作。1921年10月10日,福特的汽车在比赛中夺冠,后来他设计制造的“999”车在比赛中创造了全国纪录,福特也因此出名,同时也因此而发迹。由于他的赛车性能优越,大财阀马尔科姆逊决定与亨利·福特联办汽车公司,1903年6月13日,在马尔科姆逊的游说、活动下,以股份制形式的“福特汽车公司”宣告成立。福特公司最早生产的汽车是面向富人的豪华型(A型)车,由于价格太高,销量不是太好,于是福特决定改产面向大众的低价位汽车,这遭到了马尔科姆逊的坚决反对,两人的矛盾、分歧越来越大,最后马尔科姆逊离开了福特公司,而福特及时地把面向大众的“T型”车投入生产。当时美国公路状况很差,所以越野能力强、价格低廉的“T型”车很快就占领了市场,备受人们的喜爱,并且,“T型”车除了作代步、运输工具外,还能抽水、磨粉、打壳,这就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喜爱。在当时的美国掀起了一股“T型”车热,一时间订单雪片似的飞来,产品供不应求。为此,福特大动脑筋,思考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在妻子的启发下,他受罐头厂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滑轮的生产过程启发,又加上自己不断的改进,终于发明了高效率的“运动中组装法”(即现在的自动化流水线生产方法),在1913年8月正式试验成功。自动化流水线是工业革命的一次飞跃,它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的成本。采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后,福特公司的“T型”车产量激增,年产由以前的7800辆猛增至17万辆,第二年为25万辆,第三年为73万辆。而汽车价格却一降再降,由800美元到700美元再到600美元,最后每辆“T型”车售价为500美元。到1914年,福特公司生产的汽车占美国汽车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还强。福特公司的“T型”车因质优价廉而畅销全球,从1908年生产第一辆“T型”车到1927年5月最后一辆“T型”车出厂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T型”车共生产了1500万辆,为福特公司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也为福特公司称霸汽车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成不变的“T型”车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这给保守怀旧的福特不啻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使他终于醒悟“发展才是硬道理”。

福特不但创造了“T型”车和自动化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他还率先实行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这一制度直到今天还仍被许多工厂、企业沿用。

名人小传

亨利·福特的父母是一对开明的父母,在支持福特的机械爱好时,希望他将来能继承他们的农场,做一个好的农场主。可是福特却违背父亲的意愿,毅然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汽车行业。值得庆幸的是,福特的父亲最终没有把他自己的愿望强加于福特,这才使得福特有机会成为一个遐迩闻名的人物。可惜的是,福特对待自己的孩子却没有能像父亲对待他一样的宽厚、豁达,这导致了一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福特的儿子艾德索·福特是个聪明的好孩子,福特非常爱他,希望将来能够继承自己的产业。因为这个在艾德索很小的时候,他就总是把他带在身边,希望儿子能受到他的影响,将来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老的福特对权力有一种极度固执的偏爱,所以他对他的权力继承人艾德索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害怕艾德索夺权。为此,他对儿子艾德索极度的不信任。凡是艾德索的建议、决定,老福特一概否定,而且还专门找了一个人(即贝内特)牵制艾德索。以至于出现了在公司中贝内特的权限超出艾德索的情况,并且对贝内特是言听计从,对艾德索则是鸡蛋里挑骨头,竭尽刁难之能事。为了不使家族财产落入旁人之手,艾德索就这样长期生活在压抑中,在公司里继续努力,长时间的压抑让他倍感憔悴,因为不堪重负于1943年就去世了。他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父亲导致的,这给老福特的打击很大。为此,已经长大成人的艾德索的儿子本森断然宣布与爷爷亨利·福特断绝关系,使得福特家族内部开始裂变。最后,在妻子、儿媳妇及孙子的步步紧逼之下,老福特交出了公司的权力,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种悲哀。庆幸的是,后来亲人们都对他很好,使他幸福、安然地度过了晚年。

流水线生产刚开始那几年,由于劳动强度大,工资低(工人日工资2.34美元),所以福特公司的工人流动量大。有时甚至是“成群结队”地集体辞职,这对公司的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为了留住熟练工,提高产量,福特决定给工人加薪。

1914年1月1日,福特主持加薪会议。会议在沉闷的氛围中进行。虽然福特已经阐述了加薪的好处,可是股东们谁也不愿把钱往外掏,况且当时福特公司有职工两万多人,每人每天加一元就是两万美元,一年就得多开支七百多万美元。所以,股东们都极不情愿地1角1角地往上加,当加到日工资4元5角时,一个股东沉不住气了,气愤地嚷道:“这样搞下去,你们还会有人提4元6角,4元7角,甚至是5元,直到公司倒闭为止。”机智的亨利马上接过话:“5元!太好了,那就决定日薪5元吧!”

亨利用当时最高的月资日薪5元不但赢得了工人的积极性,还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在加薪的同时,公司决定每天三班制,每班8小时,这样福特公司二十四小时都在生产,把“送给工人的那部分又夺了回来”,加薪加班制使福特公司不但没有损失,反而赢利更大,股东的红利也在节节高升。

福特的婚姻是美满的,只是到了晚年才闹了一点不大不小的不和谐。

福特51岁那年,他遇见了一个叫伊凡琳·科特的年轻女孩(据说当时她只有20岁)。伊凡琳·科特年轻、漂亮、活泼,福特被她深深地迷住了。不久,伊凡琳就被调到他身边做了私人秘书,于是有关他俩的桃色新闻就层出不穷。妻子克拉克刚知道这些事时,总是和福特大吵大闹,对伊凡琳也不客气。一次在庆祝爱迪生伟大成就的酒会上,工作人员误请了伊凡琳,克拉克毫不客气地指着伊凡琳喊道:“让她出去,她没有资格出现在这种场合。”但是乖巧的伊凡琳很会讨克拉克的喜欢,往往是投其所好,做一些克拉克高兴的事。渐渐地,克拉克不再那么讨厌伊凡琳了,也能与伊凡琳和睦相处。后来伊凡琳与福特的司机戴林格结了婚,并且有了孩子。直至福特去世,伊凡琳一家才离开福特公司。

传世金言

如果你永远满足于做一个体力劳动者,那么,下班的铃声一响,你就可以彻底放松。但是,如果你还要继续努力,开创一番事业,那么,下班铃声只是你开始思考的信号。

一个人或一小撮人聚敛财富是无益的,因为这最终也会危害他们的利益。

正当价格是一件商品能够持续出售的最低价格,正当工资是劳动力购买者能够持续支付的最高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