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20位商业巨子之财富人生
7214900000024

第24章 索尼之父——盛田昭夫(2)

初露锋芒的盛田前无古人地引导了一场技术革命,完成了一次划时代的变革。这位东京通信工业公司的舵手信心倍增,敢于进取的他并不满足现状,眼前的基业同繁荣日本的梦想相距甚远,怀着少年的梦,他又开始了坚定而又执著的跋涉。

三、新的征程

为了开拓海外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盛田带上50万美元踏上了美利坚的国土,1960年,美国索尼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50万美元。经过艰苦的努力,索尼公司大获成功,公司的股票在纽约一上市,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资本也很快就由当初的50万变成了500万。建立美国索尼公司之后,盛田的目光又扫向其他国家,欧洲成了他的第二个目标。索尼公司本来在欧洲有代理商,如今要自己经营,转换手续可比建立美国索尼公司复杂得多。经过仔细的考查和比较,瑞士的楚格被选为基地,那里的税收政策相当有利,还有许多公司集中于此,投资环境相当有利,盛田挑了个吉利的日子,宣布成立索尼海外部,简称SOSA。索尼公司的蓝图是伦敦——巴黎——科隆,直至全世界。

与在美国遇到的困难相比,在英国的遭遇就显得容易得多,甚至连威尔士亲王和伊丽莎白女王也亲自垂询索尼公司,一切都令盛田欣喜不已,在王室的支持下,英国SONY一日千里。然而,在法国,索尼公司的征程可是磕磕绊绊,举步维艰。当初的代理商和政府当权人物联系密切,特别是同一位财政部长常来常往,这对创立法国SONY极其不利。盛田接连向政府申请,要求取消代理权,总是音讯皆无,如石沉大海。最后,盛田不得不诉诸法律。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法国政府决定法国索尼公司只能是各占一半股份的合资企业。盛田非常恼火,但现在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眼前只好折衷办理,以后相机处理了。于是,索尼公司的牌子终于艰难的在巴黎大街上挂了起来。

在德国的业务与其他国家相比并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问题,倒是在选址的问题上费了一番周折。但这与在其他国家的遭遇相比,简直就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很快,在科隆的索尼公司顺利的地建立。营业额也直线飙升,直向其他海外的公司逼近,销售势头良好。

四、多元化战略

盛田深知,在产业飞速发展的社会,但靠一类产品是很难推动公司继续发展的,更不用说在世界上立足了。于是,盛田开始考虑开发其他的产品。踏入60年代,SONY的产品实现了由声音迈向图像的转变,公司的业务也开始向全球拓展。1960年,SONY推出了世界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的微型电视机TV—8—301,对电视的发展史做出贡献。1963年,SONY推出了世界第一台晶体管录像机。在60年代,有一件事几乎将当年创业维艰的SONY拖垮。当时SONY的黑白电视机虽然卖得不错,但进入市场的时间太晚,无法占主导地位,而且当时SONY落后于彩色电视的竞争对手。

于是,索尼公司又瞄准了彩色电视机市场,集中人力、物力进行了开发研究,彩色显像管是最关键的部分,盛田特意安排了精明强干的吉田组成了攻关小组,但显像管要求的技术确实太高了,既要保持图像的亮度,又要考虑画面的清晰,还有颜色的纯度等,相当棘手。吉田带领大家夜以继日的工作,一次又一次的试验,采取了无数种方法,总得不出理想的效果,研究费用也消耗殆尽。最终,他们在借鉴美国技术的基础上,生产出了新型电子枪。并且,SONY于1968年研制出了第一台30cmTrinitron电视机KV—1310。于是,盛田决定开始批量生产彩色电视。

由于盛田和井深的高瞻远瞩,索尼的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一马当先,同行只能望其项背,眼睁睁地看着索尼公司的彩色电视机占领国内市场,而且大量的漂洋过海,仅此一项,索尼立刻扭转了因创新失败而造成的不利局而,更为日后创新积累了雄厚的资金1968年,索尼又推出了U—Matic录像机,直到今天这种制式的录像机仍在制造、销售,使用于全世界,是广播电视中最流行的录像放映机。到7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之后,盛田昭夫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商界的代表。当美国各大广播电台正在利用U—Matic录像机时,盛田昭夫认为人们应该在家里也同样1975年,索尼推出家用Betamax录像机利用这种装置。广播电台使用的录像机既不方便又非常昂贵,SONY公司可以把这种机器引进家庭为目标。尽管电视机给人们以全新的天地,但它也存在缺点,不管电视节目有多么好看、多么有趣,但不能保存信息,人们为此不得不经常改变时间表。SONY公司制定了“观看电视节目不受时间拘束”的新观念,于是在1975年,SONY成功制造出全世界首部家用卡式录象机,1/2英寸之BetamaxSL—6300。

1979年6月22日,第一部立体声“Walkman”TPS—L2问世。它为人类创造了可以“随时随地欣赏音乐”的新文化,神奇地改变了世界欣赏音乐的方式,随时随地自由享受音乐变成了一种时尚的个人体验。许多追赶时尚潮流的年轻人也都以拥有Walkman为荣。在清风白云的郊游野外,在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旁若无人地独自欣赏Walkman的流行音乐,市场销量迅猛增长。

从此,“索尼”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市场使“日本制造”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日本制造”意味着好产品、好质量、好的服务,把“日本制造”的产品从廉价的形象飞跃到“高质量”的地位。

五、“索尼”帝国

1979年9月,盛田昭夫访问中国,受到邓小平的接见,盛田昭夫对中国当时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1981年,SONY还成功开发出3.5英寸磁碟机,现在已经是每台个人电脑必需的配置。此时,SONY在世界影音界的领导地位已经初步奠定。当模拟时代进入高峰期之际,SONY已准备跨进神秘的数码领域。

在电影领域,随着数码技术的产生,电影音响也开始步入数码时代。如果说DolbyDigital和dts代表了数字电影立体声技术先进水平的话,那么SDDS的出现,则是数字电影立体声发展的一次飞跃。SDDS是SONYDYNAMICDIGITALSOUND(索尼动态数字音响)的英文缩写,是由SONY电影设备公司于90年代最新开发的。它与DolbyDigital和dts不同的是它有8个声道(前5+后2+超低音),它将数字信号记录在电影胶片的两侧。SDDS是专门为影院设计的专业播放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比较热门的一种电影音响系统。

1992年SONY推出MDWalkmanMZ—1。它的出现得益于MD碟片的发明,MD碟即为MiniDisc的缩写,意为“迷你光盘”,外壳大小只有7cm×6.75cm×0.5cm,在里面有一张直径只有64mm的磁光碟,容量约为140MB(数据模式)或160MB(音频模式)。它的在原理上同MO光盘一样,因此可以把MD碟看作一张小型“MO”。这种存储介质使得MD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据SONY称,一张MD碟可以反复擦写100万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