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开发宝宝的左脑:宝宝讲话耐心听
训练宝宝的语言能力
多与宝宝说话。要说规范语言,禁用“儿语”,比如有的家长教汽车不叫“汽车”,叫“嘀嘀”,喝水不叫喝水,叫“咕咚咕咚”等。
给宝宝以良好的语言氛围。充分利用便于背诵的儿歌,乃至唐诗宋词,给宝宝以良好的语言氛围。
要有极大的耐性。1—2岁的宝宝对大人的话可能似懂非懂,而且自己能弄清楚的单字语言也十分有限,可这个年龄的宝宝偏偏又有非常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往往会造成宝宝表达不是很清楚,或说话语速非常得慢。此时,家长一定要很有耐性地等待宝宝把话说完,并让宝宝讲明白。相信家长的这种认可,会让宝宝找到更多的自信。也因如此,宝宝的语言能力自然就能得以迅速地提高。
学表示五官的英文单词。爸爸说nose(鼻子)、eye(眼)。同时用手指鼻子、眼睛,让宝宝也跟着指,连续让他练习几次。以后爸爸自己不指,只说单词,看看宝宝能否指对。如果没有听错,可以让宝宝跟着读单词,如果宝宝读的正确,两个人可以轮流读出单词让对方去指。学会了两个单词,下次再接着学习ear(耳朵)和mouth(嘴)。
赢字卡。爸爸妈妈把宝宝学过的和准备学的汉字,用硬纸板写成字卡。每天晚饭后同宝宝做赢字卡的游戏:宝宝拿到字卡后能自己读出字卡上的字来,就能赢到一张字卡。宝宝赢到一堆字卡,就有了成就感,很愿意再学。爸爸妈妈用橡皮圈把宝宝已经熟悉的字卡捆起来,把当天新学的几个字另作一捆,作为第二天复习用。每三天把以前学过的字温习一次,周末把本周学到的再复习一次。经过周末复习的留作月底总复习,让宝宝能把每次学到的字在第二天复习一次,三天后复习一次,周末和月末再复习一次。爸爸妈妈利用赢字卡的方法,使宝宝对学字有成就感。父母将复习时宝宝忘记的字放到新字堆里,从头再学,直到宝宝记住为止。新字卡的内容可以来自宝宝看过的故事、会背诵的儿歌、家里的家具和宝宝喜爱的玩具。字卡的内容要与宝宝的生活息息相关,才容易让他感兴趣而且易于记住。
训练宝宝的精细动作能力
多变的积木。准备3块方积木,用2块积木先搭桥墩,在桥墩上加上1块积木做桥面,个别的宝宝可在旁边多加l块,再在2个桥顶上再搭桥,出现2层的金字塔。宝宝会搭金字塔,表明宝宝懂得搭积木的平衡原理,如果留的空隙太大,桥顶就不稳。完全没有空隙,小船过不了桥洞,搭出来的金字塔也不好看。宝宝会自己估量,留出合适的空隙,渐渐懂得搭积木时要考虑到积木的平衡。
准备6块方积木和一本方形的小厚纸书。先摆出两块积木,在积木上面放一本厚的硬皮书当桌子,四面各放一个方积木当小凳子,就成了一套小饭桌。如果积木和厚书都有剩余,就可以搭几张小饭桌,做成一个小食堂。如果在一条尺子或者一条长的积木的两端下面放两块方积木,搭成一条长的案子,加上这些小饭桌,就成一个馄饨摊子,或者卖许多食物的大排档。如果把两块积木搭高放在长板一端下,一头着地,又成了滑梯。如果在长板中央下面顶上一块积木,再在长板上面两头各放一块积木,就成了跷跷板。宝宝用积木可以模拟搭建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使搭积木变得更有趣。
分色穿殊子。妈妈先给宝宝一些黄色和蓝色的珠子,让他练习穿珠子。他会先穿一个黄色的,再穿一个蓝色的,隔一个换一种颜色,穿出来的珠子很漂亮。如果宝宝能穿得很长,妈妈可以把穿好的珠子替他挂在脖子上当项链;如果穿得不够长,可以当手镯,这让宝宝有成就感。如果宝宝还愿意再穿,可以拿出白色的和黄色的两种珠子,先穿白色的珠子,再穿黄色的珠子,也是隔一个换一种颜色。这条项链也很漂亮,可以配颜色淡雅的衣服。宝宝穿珠子会越来越熟练。父母应鼓励宝宝穿珠子时自己学着搭配不同的颜色。
训练宝宝倒米和倒水。用两只小塑料碗,其中一只放1/3碗大米或黄豆,让宝宝从一只碗倒进另一只碗内,练习至完全不撒出来为止。再学习用两碗倒水。
按大小套桶。按大小顺序套上6—8层的套桶,能分辨一个比一个大的顺序,而且手的动作协调,能将每一个套入,并且摆好。
训练宝宝的数学逻辑能力
学数手指。妈妈伸出5个手指,同宝宝一起从大拇指开始数1、2、3、4、5。让宝宝自己数自己的手指,慢慢逐个数,要求手口一致地数。让宝宝学数手指的目的,是学会点数,要求宝宝会点数1—3。
认识长方形。妈妈拿一张黄色的正方形的大纸,问宝宝:“这是什么形状?”宝宝知道是正方形。妈妈把纸对边折过来,压平,出现了长方形。妈妈让宝宝认识长方形,长方形有长边和短边。再把两个短边对齐折过来,把纸压平,又出现了正方形。把纸交给宝宝,看看宝宝能不能把长方形再变回来。让宝宝认识长方形,并知道正方形可以变成长方形,长方形也可以变成正方形。
训练宝宝的视觉空间能力
分辨里外。把黄色的积木和白色的积木放在一个盒子里,让宝宝把黄色的积木捡出来放到盒子外面。宝宝已经认识白色,很容易把白色的积木留下。盒子里有黄、白两件衣服,让宝宝拿出一件黄色的衣服,看他是否能拿对。
比长短。拿两支铅笔(小木棍也可以)让宝宝比长短。可以让宝宝把两支铅笔的底部靠在桌上,高起来的一根就是长的铅笔。宝宝可以拿两条长积木比较,用同样的方法比出哪条积木长些。比较软东西的长短,如两条绳子,可以用手指捏住绳子的一头,把绳子拉直,拉到后来有一根掉下来,仍在手上的一根就是长绳子。不过让宝宝比较的绳子要尽量短一些,以免宝宝的手拉不过来。总之比较时一定要把一端对齐,这端可以靠着桌子、靠着墙、用手捏着一头、把两头靠拢等,固定一头,另外一头哪根长就是长的东西。
比高矮。宝宝们都知道比高矮,两位宝宝背对背站着,在两人头上放一本书,书翘起来的小朋友高些。如果比东西,如比酱油瓶高还是奶瓶高,可以把两个瓶子放在桌面上比较。宝宝的玩具熊同布娃娃比,把它们都放在桌上让它们站起来,就能看出来哪个高一些了。让宝宝学会把两件东西放在同一平面上来比一比,就分出高矮了。
(第二节)开发宝宝的右脑:这是上,那是下
训练宝宝的大动作能力
射球。用一个大箱子,或一条长板凳当作球门,爸爸同宝宝轮流踢球入门,看谁进的球多。爸爸可以站得离“球门”远一些,让宝宝站得离“球门”近一些。如果还有小朋友来参加,爸爸可以当教练,让两个孩子一同练习踢球,训练宝宝双脚的协调配合。
踩脚印。妈妈用纸给宝宝剪10—12个脚印,把脚印按左右脚排开,左右脚印之间的距离与宝宝的肩宽相同,每一步的距离比宝宝平时走的距离略大一些。让宝宝按着脚印走,一方面可以使宝宝学迈大步,另一方面可以使宝宝走路时双足放直,避免成八字脚。
走平衡木。父母去找一块20厘米宽、1米长、3—5厘米厚的木板,放在地上,让宝宝在上面练习走路。宝宝第一次在比地面高的板上走,有点儿害怕。走几回就好了,因为身体已经适应了木板的高度,可以来回地走,也可以双手各提个小篮子走,或两手各拿小铃铛,但要求走木板时不能把铃铛弄响。这个游戏是让宝宝学会保持身体平衡,如果身体不平衡,要学会依靠手来帮助身体维持平衡。手动时,铃铛会被弄响。虽然走厚木板容易,但是游戏规则很严格,所以十分有趣。
跳远训练。与宝宝相对站立,拉着宝宝的双手,然后告诉宝宝向前跳。熟练后可让他独自跳远,并继续练习从最后一级台阶跳下独立站稳的能力。
跑与停训练。在跑步熟练的基础上,继续练习能跑能停的平衡能力,如对宝宝喊“开始跑,一、二、三停”,要反复练习。注意,大人要站在宝宝的前方,使宝宝易于扶停而不易摔倒。
训练宝宝的适应能力
涂鸦。交给宝宝一支笔、一张纸,让宝宝在纸上涂抹。不是教他如何画画,而是让他体会信手涂抹的乐趣,从中获得对色彩和线条的敏感。
认识性别。结合家庭成员教宝宝认识性别,如“妈妈是女的,你也是女的”,逐渐让宝宝能回答“我是女孩”。也可以用故事书中图上的人物问“谁是哥哥?”“谁是姐姐?”以认识性别。
学数数。幼儿对物品大小、数量的认识是在对实物的比较中形成的,搜集大小质地不同的各类小物品,如积木块、贝壳、纽扣、小瓶盖等,尽量让宝宝用眼看,动手摸,张口讲,通过多种感观参与活动,比较认识物品的大小和数量。还可配合教点数,如口读数1,手指拨动一个物品,读2,用手指再拨动一个小物品,读3,再拨动一个物品,教点数1—3。学拿实物“给我1个苹果”,“给我2个苹果”等。
学会辨别长短与多少。用两支长度不同的铅笔让宝宝分辨哪支长,哪支短。再辨别筷子、绳子、辫子、裙子的长短。结合生活实际,如分苹果,让宝宝懂得多少,和大人比个儿知道高矮,翻书知道厚薄等。
分辨前后和上下。让宝宝将两手放在身体前面和后面,或把物品放在身前和身后,使宝宝明白前后。然后让宝宝将物品分别放在桌子的上面或下面,练习分辨上和下。
学习物品属性。对物品属性的认识,是通过生活实践获得的。宝宝最喜欢认水果、点心的名称,也渐渐学会饭菜的名称,知道这些都能吃。宝宝认识自己的玩具名称,知道玩具不能吃。最后才学会生活用具和衣服的名称,将用的和穿的分开。
知道该怎么办。口渴时要喝水,肚子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冷了要穿衣,热了要脱衣,病了要上医院等。
训练宝宝的社交行为能力
安静的游戏。妈妈同宝宝一起坐下,闭上眼睛,安静地听外面的声音。这时就会听到各种声音,比如远方汽车跑过的声音、猫叫声、小鸟叫声,刮大风、下雨、打雷的声音,邻居的电视声、收音机的声音等等。或者楼上有人走路、有东西掉在地上、搬动家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平时也有,不过也许并未引起注意。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觉察到。安静的游戏会使平时好动的宝宝安静片刻,让他有一个平静的心境,去倾听周围的声音,探察声音后面的秘密,让他知道安静下来也很有趣。
不要吵醒别人。午饭后,奶奶在房间里睡觉,妈妈告诉宝宝:“奶奶睡着了,别吵醒她。”妈妈在一旁看书,让宝宝在小桌上穿珠子。宝宝很想同妈妈说话,妈妈用食指放在嘴前,表示不要吵。妈妈静静地踮起脚尖走过去,原来宝宝的绳子打结了,妈妈替宝宝把结打开,又踮起脚尖走回来。让宝宝把娃娃放在板凳上,给它盖上一条毛巾,宝宝也学妈妈的样子,踮起脚尖走。妈妈要过来看看,宝宝把食指放在嘴前,让妈妈也保持安静,因为娃娃睡着了。妈妈懂得宝宝的用意,也很注意保持安静。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让宝宝学会关心别人,不打搅别人睡觉;其二,让宝宝学会保持安静。
刚学说话的宝宝会不停地自言自语,成天咿咿呀呀,跑来跑去。让他学会保持安静,能使其身体得到休息。
学做家务。一定要培养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坚持让宝宝模仿家长做简单的事,如拿拖鞋、拿衣服、搬小板凳、分碗筷等。不论做得好与不好,一律由衷地赞美他。
教宝宝文明语。家长与宝宝对话,或与他人交往中,应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如“您好”、“谢谢”、“晚安”、“请您”等。宝宝在潜移默化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礼貌待人的品德和相应用语。
继续培养交往能力。提供跟同龄宝宝一起玩的机会,为宝宝准备活动场所和玩具,如沙坑、积木、捏面团、水盆等,让他和几个宝宝一起玩。和同伴玩时,玩具数量要充足,以免发生纠纷。
判断是与非。在宝宝与他人交往中,继续教他是非观念。如他出现打人、咬人的行为时,大人要用语言、手势、眼神批评他,增强宝宝的控制力,且终止这种行为。对宝宝不良行为的制止要及时,态度要坚决,但不要打骂,更不能庇护、娇纵。
手心手背。爸爸、妈妈和宝宝可以在一起做家庭游戏,爸爸发号令:“手心。”大家把手心向上,如果宝宝不会可以看着妈妈,模仿着把手心翻向上。爸爸再发号令:“手背。”
大家又把手背翻向上。先练习几次,以后谁做错了,就让谁来发号令。宝宝如果说不出来,可以用手来表示号令,让宝宝有带动游戏的积极性。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宝宝听从号令的能力。
训练宝宝的音乐能力
用鼓敲节拍。爸爸妈妈一同唱《小兔子乖乖》的歌,一面唱一面拍手。给宝宝一面小鼓和两根小棍,让宝宝自由地敲鼓,看宝宝鼓敲得是否合拍。如果宝宝能够准确地打拍子,爸爸妈妈只唱歌不拍手,让宝宝自己掌握节拍。爸爸妈妈可以再换一支歌,妈妈只管唱,由宝宝自己扛拍子,看宝宝的鼓点是否能敲对。节拍是音乐的三大重点之一,是孩子们最早能掌握的能力,有些宝宝在6—7个月时会按节拍挥动手和脚,或者敲床栏。
父母可以记录宝宝能准确地自己主动打节拍的月龄,以估量宝宝的音乐能力。
跺脚摇动身体。当宝宝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时,会不由自主地跺脚或摇动身体表示高兴。爸爸妈妈可以从宝宝的表情中判断出宝宝喜欢哪一类乐曲。可以让宝宝听儿童歌曲、舞曲、进行曲、小夜曲、摇篮曲等。
无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电视插曲、戏曲等都可以让宝宝欣赏。宝宝喜爱的乐曲基本上会与父母喜爱的乐曲相同。
(第三节)为宝宝左右脑开发提供营养:绿色蔬菜养出聪明宝宝
影响身高增长的因素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将来能长得高一些,那么父母就要从小就给宝宝补充充足的营养,以满足宝宝生长发育的需要。那么影响宝宝身高的身高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遗传因素
身高和遗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如果父母的身材较高的话,那么其子女的身高也会比较高,如果父母的身材比较矮小的话,那么其子女的身高可能也不会太高。虽然这不是绝对的定论,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身高的75%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营养因素
在后天的各种影响身高的因素中,营养至关重要,不仅包括宝宝出生后的营养,而且包括孕期妈妈的营养。所以,准妈妈在妊娠期间要特别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均衡摄入各种营养,使胎儿在母体中就能获取良好、足够的养分,为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在宝宝出生之后,父母要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四大营养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和各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和脂肪酸。另外,过多摄入糖和盐会阻碍宝宝身高的增长,所以父母不宜让宝宝进食太多甜点、果汁、可乐以及含盐量较高的食物等。要从小就让宝宝养成饮食清淡的好习惯,少吃那些经过加工的食品,如火腿、香肠、汉堡、肉松等,因为这些食物中的磷和添加剂会影响钙质的吸收,影响宝宝的骨骼发展。
运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