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二十几岁必须要知道的心理学常识
7191200000010

第10章 性格是命运的调剂师——20几岁必须要知道的性格心理学(2)

自负性格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错误的自我意识造成的。可以说自负的人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评价过高,夸大自己的长处,不明自己的短处。自负者往往缺乏修养,以清高、盛气凌人来显示自己的优越,对人缺乏尊重。

懒惰——把成功锁在了门外

有一位农夫,他非常勤劳,但是他只有很小的一块田地,所以他非常珍惜,一直都很认真地耕种。有一年,他的收成很不好,到了春耕的时候只剩下一小袋种子,他视如珍宝。播种的当天,天刚一亮,他就从床上爬起来,来到了他那块田里。

播种的时候他十分小心,生怕遗失了每一粒种子。到了正午时分,太阳毒辣辣地烘烤着他的脊背,他感到很疲乏,便停下来在树旁休息。当他坐下的时候,一粒种子突然从袋子里洒了出来,掉到了树干下的一个树洞里。虽然只是一粒种子,但对这个农夫来讲,每一粒种子都是宝贵的,丢失了都是损失。

农夫心疼不已,他拿出铲子,开始挖这株树的树根。天气越来越热,汗水沿着他的脊背和眉毛滴了下来,但他还是不停地挖着。当他终于挖到种子时,他发现它们掉在了一个被埋着的盒子上面。他捡起了种子,又顺便打开了那个盒子,在打开的那一刻,他惊呆了,原来盒子里装满了黄金,那些黄金足够让他过完下半辈子。

从此以后,这个原本贫穷的农夫成了一个富有的人,人们不时地对他说:“你真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他却笑着说:“不错,我是很幸运,但这些都源于我的辛勤劳作和对种子的珍惜。”

我们总是抱怨自己不能成功,我们总是在成功的门口叹气,我们总是当机会来了的时候,因为我们的懒惰而丢失了机会。

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和轻微的忧豫不决。生气、羞怯、嫉妒、嫌恶等都会引起懒惰,使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

惰性是人的一种原始状态,人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肯定会更沉迷其中。比如说,如果在炎炎烈日与融融空调下,肯定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但是选择后者的结果会怎样,作为一名管理者,那么将会失去成功的管理机会。

麦当劳创始人雷·克罗克是美国社会上最有影响的十大企业家之一。他对于公司有一种独特的管理方法,那就是“走动管理”,即到所有各公司、部门走走、看看、听听、问问。这种管理模式使得他把麦当劳打理得井井有条。

麦当劳公司曾有一段时间面临严重亏损的危机,克罗克发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经理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习惯躺在舒适的椅背上指手划脚,把许多宝贵时间耗费在抽烟和闲聊上。于是克罗克想出一个“奇招”,将所有经理的椅子靠背锯掉,并立即照办。开始很多人骂克罗克是个疯子,但后来不久大家就体会到了他的一番“苦心”。由于没有了靠背,坐在椅子上也就不那么舒服,反而出去走走更让人身心愉快。于是他们纷纷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开展“走动管理”。及时了解情况,现场解决问题,终于使公司扭亏转盈。

俗话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种“逸豫”就是一种懒惰。懒惰一旦养成,就像病毒一样侵蚀着你,病毒一步步地扩散,并蔓廷到全身,让你整个人看起来懒洋洋的,一点生气都没有,走路也抬不起头,一副行尸走肉的样子。

数学家陈景润曾说过:“攀登科学高峰,就象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懒惰,要永远扬起拼搏的风帆,去奔向成功的彼岸。

所以,懒惰就成了成功的天敌。也许有人会说,这言过其实,但事实就是这样,懒惰会在不知不觉中消磨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安于现状。因为懒惰导致的是拖延、逃避,怯懦、保守。懒惰的人希望什么也不要做,什么改变也不要发生,一切照旧。因此富兰克林有句名言:“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

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因为它意识到了危险。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进冷水中,然后慢慢加热,当温度慢慢升高的时候,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是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青蛙也会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但是这时候青蛙已经适应了这种环境,想要跳出已经不可能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青蛙内部的感应器官只能感觉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感觉不到缓慢的变化。

懒惰也一样,它会在不知不知觉中消磨人的斗志,并且这种消磨是缓慢的,是不知不觉的,让人毫无察觉。

那么我们如何来克服自己的惰性呢?

第一,做事要有计划性。有时候人的懒惰是因为没有计划造成的,因为没有计划就会使事情变得一团糟,一团糟就会让人理不出头绪,最后只有放弃。而有计划性的话就会一步一步地强迫自己去完成,这样,做事情的效率提高了,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增大了。

第二,制造紧迫感。这是最有效的抵抗懒惰的方法之一。如果你有了紧迫感,这将会很容易让你起床并且去做你需要做的事情。制造紧迫感的方法之一是制定最后期限。

第三,每天记录自己的进程。有时候我们懒惰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每天干了什么,而如果把我们每天的工作都记录下来,当一天结束的时候,你再去看看自己的记录,你就会为你一天的时间只做了这么点事而惭愧,那么你就会给自己一种摆脱懒惰的动力。

第四,把任务分小。我们懒懒是因为我们总是尝不到成功的感觉,而我们不能成功有时就是任务太艰巨或者困难太大,但是如果你把任务分小,把困难分成一个一个小的方面,你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那么你也就能时时尝到成功的感觉。

第五,从反面考虑问题。我们时常想一想,当我们不想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其结果会怎么样?是利?还是弊?一旦想到没有做这件事的话只会给自己带来弊,那么你还会懒惰吗?

心理学迷津

你要记住,在你每天睡懒觉的时候,成功的机会就从你的身边溜走了。也许每天多睡十分钟不算什么,那么一年呢?十年呢?每天的十分钟加起来,这个数字就是庞大的,有时很多的成功就取决于你有没有时间的保障,而懒惰就是时间的“杀手”。

失信——一辈子都很寂寞

在宋庆龄还小的时候,一天早晨,一家人正准备去李伯伯家做客。突然,她告诉父母:“我和小珍约好,今天上午我要教她叠纸花,我不去李伯伯家了。”

爸爸说:“以后再教吧!明天再和她解释一下,再说,李伯伯家有你喜欢的鸽子,你不去会后悔的!”

“不会,”宋庆龄想了想,说:“你们去吧,我在家等她,我不能失信。”

妈妈想了想,说:“就按她的意思吧!有句话说:‘言必信,行必果’。一个有道德的人要讲信用,不能自食其言。”

就这样,宋庆龄一个人在家等小珍。11点了,小珍还没来,宋庆龄十分失望。中午,父母回来了,听宋庆龄说小珍没来,爸爸说:“唉!要知道她不来,就不等她了。”

宋庆龄却说:“不。没有来,我也要等。虽然没有等到,但我心里很坦然。”

宋庆龄就是这样,从幼年起,终身都要求自己恪守信用,决不自食其言。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是立人之本,更是立国之基。守信的例子在我国历史上大量存在,因为诚信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深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在《庄子·盗跖》篇中记叙了一个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就是诚信。哪怕是涨水了,尾生还是为了等自己的心上人而不顾洪水的到来,尽管最后淹死了,但是尾生留给后人的乃是讲求诚信的范本。

除了尾生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曾子杀猪”、“一诺千金”的故事,这些都为讲求诚信做了最好的诠释。

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吸纳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受到了个人拜金主义等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在一部分人中,诚信正在悄然离他们远去。而诚信的缺失,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降低了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力,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破坏了良好社会风尚道德的确立。

俗话说,“无诚则有失,无信则招祸”。一个失去诚信的人也许能得利于一时,但是终将会自食其果。比如现在温州等地的假货泛滥使温州货与假货划上了等号,温州经济元气大伤;南京的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爆发以后,整个月饼行业遭遇信任危机,销售大幅度下降,上海的冠生园因受连累被迫停产,去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使得这么大一个品牌在一夜之间就倒塌。

因此,诚信确确实实是做人、立业之本。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从自身做起,恪守诚信,让诚信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准则。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绚丽多彩,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人在职场也一样,要是你没有了诚信,或者你的诚信受到了怀疑,那么你将难以融入这个社会和企业,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职场无小事,轻诺必寡信,重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因为这都是在积累你的品质大厦,有两三块砖头质量不过关,就可能导致大厦将倾的危险。

对于企业来说,也应该讲求诚信,一家没有诚信的企业只会被顾客抛弃,它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缺少了安身立命之本。

人呢?要想拥有朋友与合作伙伴,诚信也不能少,要是失信的话,那么只能一辈子沉浸在寂寞里。

一言以蔽之,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持续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所以说,诚信关系到每一个人,每位公民也应当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心理学迷津、

不守诚信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甚至对个人都有极大的危害。社会失去诚信,可能成为无政府状态;家庭失去诚信,能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美满家庭吗?而个人失去了诚信,纵使有有千万个朋友,但是知心的能有几个呢?对我们而言,诚信乃立身之本!对商人而言,诚信又是赚钱之本!对朋友而言,诚信却是友情之本。

偏执——病态的人生

2009年4月13日,南京市出现了一起恶意开车肇事事件。一名叫王建强的公交车司机开着114路公交车连续肇事,造成一死一伤,王建强故意撞人后,还把死者拖行了5公里。

这可以说是一起恶意伤人事件,一位公交车司机,怎么会做这种事?这件事的背后到底蕴含了一种怎样的心理?

王建强平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但是他的内心世界又极其丰富。生性敏感、多疑、猜忌,对周围的环境十分敏感和警觉。但是他又没有安全感,对“外人”可以说是过分的警惕与防卫。他的行为也比较偏执,不信任别人,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忠诚,合起来欺负自己。在平时,王建强没有什么知心朋友,常常就是他一个人独来独往。他和同事相处了十多年,但是同事中还没有谁知道他家住哪里,因为他从来都回避向同事提供有关自己住所的情况。和王建强共事10多年的同事,几乎没有人能够说出他的内心在想什么。

正是这样一个性格偏执的人,才会做出这种疯狂的举动。其实,偏执的人内心是极其痛苦的,因为他们对这个社会以及别人太不满了,这种不满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他们的心灵,他们为了摆脱这种痛苦,他们只好向别人发泄出来。

所以,偏执对人对己都是没有好处的。

偏执也称偏执型人格障碍,又叫妄想型人格障碍,其主要特点是思想行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情感不稳,易冲动和诡辨,富有挑战和攻击行为。这种人虽没有神经系统的病理性变化,没有思维混乱和智力缺陷,但却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看问题仅仅从个人感情出发,片面性大。自以为是,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已。把本来是中性或友好的表示看成是敌视或蔑视的行为。爱嫉妒,对别人受重视、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说风凉话,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

具有偏执型性格的人心理是病态的,并且他们把这种病态上升到了思想的程度,所以要想改变这种人的这一性格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类型的人一旦具有了这种性格,就很难被纠正过来。而当这种性格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危害社会以及别人,就像王建强一样,他的偏执性格肯定是十多年之间积淀下来的,最后才来一次总爆发,而这次爆发却造成了一死一伤的悲剧。

王蔷和于非相恋了两年,一开始于非在王蔷的眼里简直是完美的恋人,对王蔷好得出奇,几乎可以打到一百分。然而,随着他们关系的确立,于非开始变了,变得越来越爱吃醋,每天都要盘问王蔷去了哪里,而且总是怀疑王蔷和其他男人交往。如果王蔷不理他,他就会变得非常暴躁,为此打过王蔷几次。如果发现王蔷和其他男人有交往而且隐瞒了他,于非就会把王蔷朝死里打,但打了王蔷以后又会痛哭流涕求她原谅。

王蔷受不了于非的这种行为,想和他分手,可于非却威胁说不会放过王蔷,就算放过王蔷,他也不会放过王蔷未来的恋人。

当一个人的偏执到了这种程度的时候,就非常可怕了。因为这样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别人的生命安全,而一旦这种意识爆发出来,那么就会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