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本草纲目通俗读本
7183400000040

第40章 草部(8)

仙人草

【释名】生长在庭院间,高二三寸,叶细有齿,像离鬲草。北方不能生长。

【功效主治】主治小儿酢疮、疮头小儿硬的,则煮汤洗浴,同时捣烂后敷搽。丹毒入腹的,可饮冷药,并用此药洗浴。另外,捋成汁滴目,可耳聪明目、轻身,使人肌肤润泽,精力旺盛,不易衰老,去翳。

石斛

【释名】石斛、鲜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金钗石斛、霍石斛、耳环石斛。

【性味】味甘、性寒,无毒。

【功效主治】养胃生津,主治热病伤津症,胃阴不足证;滋阴除热阴虚津亏虚热不退,消渴;耳聪明目、轻身,使人肌肤润泽,精力旺盛,不易衰老,强腰膝,治阴虚视弱,阴虚腰膝软弱。

【附方】本品味甘寒,为养胃阴,生津液,滋肾阴,除虚热之品。用治热病津伤烦渴,或胃热伤阴之舌干口渴,能养胃生津;用治阴虚津亏虚热不退,或内热消渴,能滋阴生津除热。通过滋肾阴,又能耳聪明目、轻身,使人肌肤润泽,精力旺盛,不易衰老、强腰膝,治阴虚视弱及腰膝软弱等证。鲜品较干品清热生津力大,热病伤阴多用;一般阴虚证多用干品。

1.本品益胃滋阴生津,治热病津伤烦渴,常以鲜品配鲜生地、麦冬、天花粉等药同用;治胃阴不足之舌干口渴,常与沙参、玉竹、麦冬等同用,如祛烦养胃汤。

2.本品滋肾阴而退虚热,治阴虚津亏虚热不退,常与生地、麦冬、白薇、地骨皮同用。

3.本品滋阴耳聪明目、轻身,使人肌肤润泽,精力旺盛,不易衰老、强腰膝,治阴虚视弱,常配菊花、枸杞子、菟丝子、熟地等同用,如石斛夜光丸;治肾阴不足之腰膝软弱,常与熟地、枸杞子、牛膝、女贞子等同用。

毒草类

鬼芋

【释名】出产于吴、蜀,闽中的人也栽种它。经过二年生的,根大得像碗和芋魁。它的外表纹理为白色。味道麻人。

【采集加工】八九月后掘出根,必须擦洗干净,捣烂或者切成片状,以灰汁煮沸十几次,再用水淘洗五遍,即成冻子。不用灰汁就不能制成。切成细丝,用沸水烫后,再放入五味调和后来吃,它的形状像水毒丝。

【性味】味辛,性寒,有毒。

【功效主治】主治痈肿风毒,磨烂敷在患处。捣碎用灰汁煮了制成饼,加五味调和后吃,主消渴。

【发明与传说】按照《三元延寿书》的说法:有人患瘵(zhai),百物不忌,看见邻居家里有鬼芋,乞求了一些来吃,味道较美,于是就常吃,因而把结核病治好了。另有几个患腮腺炎病的人,经常吃它,病也痊愈了。

凤仙

【释名】结的果实堆叠的样子,大如樱桃,它的形状稍长一些,颜色如毛桃,生时呈青色,成熟后变黄色,碰触到它就自己裂开,皮卷起如拳头一样。苞中间有籽,像萝卜籽但小些,呈褐色。

【采集加工】人们采它的粗茎用酱,有的用盐腌制后藏起,脆美可口。嫩花用酒浸入一夜,也可以吃。

茎叶

【性味】味苦、甘、辛,有小毒。

【功效主治】有散血通经、软坚透骨作用。治鸡鱼骨刺卡在喉咙里、误吞铜铁、跌打肿痛。

【性味】味甘,滑,性温,无毒。

【功效主治】主治蛇伤,擂酒服下就好。另治腰胁疼痛难忍,晒干研成粉末,空腹时用酒每次服用三钱,活血消积。

【性味】味苦,性温,有小毒。

【功效主治】主治难产,骨刺卡喉,软骨散积块。厨师烹调硬肉时,投入几粒,容易煮烂。

【附方】治骨鲠得很危险的人:白凤仙子研在水里,用竹筒灌入咽喉中,其物立即变软,不可以碰着牙齿。或者用根捣成汁灌服,更好。

杖打肿痛:凤仙花、叶捣如泥,涂肿破处,干后又上,夜间结血自散,即愈,十一二月则收采干的研末,用水和涂。

大戟

【释名】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戟或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红芽大戟的根。

【采集加工】两者均于春季末发芽前,或秋季茎枯萎时采挖,除去钱茎及须根,洗根,晒干。醋制过用。

【性味】味苦、辛,性寒,有毒。

【功效主治】泻水逐饮水肿胀满,痰饮积聚;消肿散结痈肿疮毒,瘰疬痰核。本品苦寒下泄,通利二便,而为泻水逐饮之峻药,功同甘遂而药力稍逊,适用于水肿胀满、痰饮积聚等证。又具辛散之性,能消肿散结,用治痈肿疮毒、瘰疬痰核,内服、外用均可。

【附方】本品泻水逐饮,适用于水肿胀满,大腹水肿之证,多与甘遂、芫花等同用,使逐水力更峻,如十枣汤、舟车丸;用于痰饮积聚,胸胁积液、胸满气促者,常与甘遂、白芥子同用,如控涎丹。

本品能消肿散结,用于热毒痈肿疮疡及痰火凝聚的瘰疬痰核,内服外敷均可,可配以山慈姑、雄黄、麝香等,如紫金锭。

甘遂

【释名】制甘遂、醋甘遂。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遂的块根。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采集加工】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叶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晒干。醋制用。

【性味】味苦、甘,性寒,有毒。

【功效主治】泻水逐饮水肿胀满,痰饮积聚,痰迷癫痫;消肿散结痈肿疮毒。本品苦寒降泄,能通二便而为泻水逐饮之峻药。主要用治水湿壅盛所致水肿胀满、二便不能,形证俱实的阳实水肿证,以及痰饮积聚,胸满气喘,或痰涎壅盛,癫痫发狂者。外用还可消肿结以治痈肿疮毒。

【附方】本品泻水逐饮之力颇峻,服后可致连续泻下,使潴留之水饮排出体外。适用于水湿壅盛,水肿胀满、腹大如鼓之证,可单味应用,一般与其他逐水药相同,常配伍大戟、芫花、牵牛子等,如舟车丸;用治痰饮积聚,胸胁积液,胸满气喘胁痛者,常与大戟、芫花配伍,以大枣煎汤送服,即十枣汤;治疗水饮与热邪结聚所致水饮结胸,气逆喘促者,与大黄、芒硝同用,即大陷胸汤。

本品因能峻下通利,又可用于热结便秘,如《圣惠方》单用甘遂末炼蜜为丸服,用治二便不通。现代治疗重型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以甘遂与大黄、厚朴、桃仁等同用,如甘遂通结汤。又取本品攻逐痰饮之功,可用治痰涎壅盛所致癫痫,如《济生方》遂心丹,与朱砂共为末制丸服。

本品外用有消肿散结作用,可用治痈肿疮毒,生品研末水调外敷。

附子

【释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亦有栽培。

【采集加工】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然后加工成盐附子、黑附片及白附片。

【性味】味辛,性热;有毒。

【功效主治】回阳救逆亡阳症;补火助阳肾阳虚诸症,脾肾阳虚症,阳虚水肿症,阳虚外感症;散寒止痛寒湿痹痛。本品大辛大热,为纯阳燥烈之品,其性善走,功能峻补下焦之元阳,而逐在里之寒湿;又可外达皮毛,而散在表之风寒。用治亡阳欲脱、脉微欲绝者,可以回阳复脉;用治肾阳不足,阳痿滑精,腰膝冷弱者,可以补火壮阳;用治阴寒内盛,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痰饮水肿尿少者,可以温里散寒而逐冷湿;用治风寒湿痹,而致恶寒发热脉沉者,可以助阳发表。此外,与补益药同用,可治一切内伤不足,阳气衰弱之症。总之,彻内彻外,“果有真寒,没有所不治”。

【附方】本品能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常与干姜、甘草同用,即四逆汤。若阳衰复有气脱,见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可与大补元气之人参同用,即参附汤。

本品补火助阳,用于各种阳虚证。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常与肉桂、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桂附八味丸;阴寒内盛,脾阳不足者,可与人参、白术、干姜等同用,如附子理中丸;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者,可与白术、茯苓等同用,如真武汤;阳虚复感风寒脉沉者,可与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细辛附于汤;阳虚自汗者,可与黄芪、桂枝、白芍等同用。亦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治心阳衰弱之心悸气短等证。

本品散寒止痛,用于寒湿痹痛,可与桂枝、白术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

半夏

【释名】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地块茎。我国大部分地区有野生,产于四川、河南、湖北、贵州、安徽等地。

【采集加工】夏秋两季采挖,洗净,除上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生姜,明矾等炮制后使用,称为制半夏。用时切片。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