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文学史
7182600000030

第30章 唐五代及北宋词(3)

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晏殊之子。他虽出于相门,但少年时代父亲就已去世,在什途上并不得意,仅做过开封府推官等下层官吏。他又是一个性格高傲的人,不喜欢借父亲的余荫攀附当权者,后半生过着贫困潦倒而又任意疏狂的生活。

晏几道在词史上与其父并称“二晏”。他的词作多为小令,语言精雅,这些特点均与晏殊相似;但由于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的不同,作为宰相的父亲的那种雍容闲雅在他的词中是看不到的,而多了几分磊落疏狂之气。他在《小山词自序》中说到因为“病世之歌辞不足以析酲解愠”,所以自己来写词,“期以自娱”。这一婉转说法真实的意思是指当代词作在情感上缺乏震撼力。他的词多写他与歌妓舞女问的恋情,但并不像一般文士只是将恋情视为浪漫的文学题材,这对于他是人生的慰藉,在其中投入了相当深的感情。因而他不仅写得美,而且写得人骨,其凄楚伤感的情调有较强的感染力。如下面两首《鹧鸪天》:

小个尊前见玉萧,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河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出身于眉山(今属四川)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苏询、弟苏辙均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苏轼是北宋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人,关于他的诗歌与散文,将在下一章介绍。在词的领域,他带来了最为显著的变化,开创了全新的风格,在整个中国词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地位。

苏轼年轻时就深受欧阳修赏识,并在其知贡举时考取进士。在他步入什途时,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因政见不同以及党派之争而分化为不同政治集团,苏轼也卷入了这一漩涡。他主张以平缓的方式改革弊政,与欧阳修等一批官员一起对王安石激进变革的新法表示反对。在王安石执政期间,苏轼主动要求外放,先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可是在元丰二年(1079),他仍以在诗文中攻击新法的罪名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实际处于被监管的状态。到了神宗去世。高太后主政时,旧党上台,新法被逐一废除,而被召人京任职的苏轼却又因不同意司马光等人一味“以彼易此”的做法,与当权者发生分歧,只得自求调离京城,出知杭州,此后继续辗转于地方官任所。至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时,时局再度倒转过来,苏轼却还是被当作“旧党”受到惩处,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岭南、海南岛。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大赦元祜旧党,他才北归,次年到达常州,病逝于此。

苏词在北宋名家中是留存数量最多的,很难加以简单的概括,这里只能对几篇最具特色的名作略加介绍。如《江城子》是为悼念二十七岁就去世的妻子而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最著名的两首词作,都是在处境很不顺利时,写出一种面对自然、感怀今昔、伤感与旷达相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除上述数篇之外,像《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借吟咏“缥缈孤鸿影”表现一种独处于清幽之境的高洁而又不安的精神状态,是典型的诗歌式的象征与意境。而属于传统词风的《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将春日思妇的形象与飘舞的杨花相互映衬,层层渲染一种哀怨的情绪,又写得特别地轻柔细巧。

苏轼对词的创造性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以诗为词”其实也可以说是“以词代诗”:当宋诗总体上趋于理性化、崇尚“平淡”的艺术风格之后,苏轼把他需要表现的强烈和动荡的情感转移到词这一体式中来了,并且使词成为表现这类情感的恰当形式,换言之,苏轼对词的贡献也是对广义的诗的贡献;由此,他也发掘出词这一体式在表现情感方面所具有的潜能,使词不再仅仅作为“艳科”而存在,为词家指出一条新路;再有,因为苏词的出现,词开始不完全依附于音乐,它也可以成为一种提供诵读的书面文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苏词是否可以歌唱的问题,历来有争议,而焦点大抵集中于它是否“协律”的问题上。但关键并不在此,苏轼的时代,词是由歌妓演唱的,它的音乐必然也是“软性化”的,所以苏词中那些激越豪放之作即使在字面上协律也不合适演唱。有个故事传诵很广:苏轼问他的门客己词与柳永词相比如何,门客说柳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词却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歌“大江东去”。这是很好的对比,说出了苏词与传统文人词的显著区别——但当时为士大夫服务的歌者中,多的是“十七八女郎”,那种“关西大汉”却实不易找到。所以“大江东去”一类词恐怕是不合适演唱的,也并非是作为唱词来写的。

秦观、黄庭坚秦观、黄庭坚和贺铸均是北宋后期各有特色的词人。其中秦、黄二人被列人“苏门四学士”,但就词风而言,倒是贺铸与苏轼更多相近之处。

秦观(1049—1100)字少游,高邮(今属江苏)人,元丰八年(1086)进士,元祜年间当过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绍圣年间因与苏轼的关系被一贬再贬,流放到郴州、雷州,后来在赦还途中,卒于藤州。

秦观性格柔弱,情感细致,对政治斗争并不热心,却因受牵连而陷入困苦的境遇,所以内心常沉浸于悲愁哀怨,不能自解。王国维《人问词话》说他的词“最为凄婉”,下面这首《踏莎行》就是明显的例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名作。外界的物色音声,经过作者悲苦心境的投射,无不蒙上一种迷蒙、凄寒的气氛,然后再度与心中情绪相互回环缠绕,借助清丽的语言呈现为动人的意境,极细致地表现了身处逆境的文人对于不能自主的命运的哀伤。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与苏轼关系密切,仕途生涯也和新旧党之争纠结在一起,儿度沉浮,而以道贬斥之日居多。晚年被监管于今广西境内的宜州,最终客死异乡。在诗歌领域,他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下面还会说及。

黄庭坚也有些艳词或俚俗词调,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他常用纯粹的白话来写作,乃至用重沓式的口语来表现恋爱中人的痴情,这在文人词中是很少见的。如“怨你又恋你,恨你惜你,毕竟教人怎生是”(《归田乐引》),“拼了又舍了,定是这回休了,及至相逢又依旧”(同前又一首),作为歌词而言是很生动的。这些俚俗化的作品读上去浅易,实际上语言也有它的讲究,如《沁园春》的上阂:

把我身心,为伊烦恼,算天便知。恨一回相见,百方做计,未能偎倚,早觅东西。镜里拈花,水中提月,觑著无由得近伊。添憔悴,镇花销翠减,玉瘦香肌。

它的精巧灵动,同后来元曲的语言有几分相似。这类作品虽未必能列人上乘,却别具一格,丰富了北宋词的面貌。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通音律,徽宗时任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国家音乐机构)。他是北宋后期最重要的词人。

周邦彦词就体制而言,小令、长调均有,小令常写得清新灵动,如《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上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动人图景。“水面清圆,——风荷举”,那种动态的、疏朗而秀拔的风姿,是有情感的观察,所以动人。而转人下阕的“故乡遥”,你才发现那原来是追忆中的景象,至“五月渔郎相忆否”再度回到追忆之中,渲染出浓郁的怀乡之情。这样一首短小之作,也是曲折回环,既清楚又雅致。而长调的词作,更是极精致工巧,如著名的《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是一首三叠的词,其主题只是客中送别,但层次安排极富匠心,情绪的表现十分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