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故事
7180900000006

第6章

明帝死后,刘旭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宫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这路呢?”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服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打草惊蛇

【出处】

《酉阳杂俎》。

唐朝时期,当涂县的县令名叫王鲁。这个人很贪心,大肆搜刮民财,干了不少贪赃枉法的事。他很狡猾,收受贿赂的事都是让部下出面,自己还装得很清白的样子。他的手下人见他贪图钱财,也纷纷效仿,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当涂县的老百姓恨透了他们。

一次,一位年轻人为了房基地和邻人张三起了纠纷,两家争吵不休,闹到县衙门。谁料,守衙门的士卒不让他们进去,说是要进门钱。年轻人只好拿出几文钱,才得以进了衙门。进门没走多远,又遇到一个人拦住他们,喝道:“你们私闯公堂,胆子不小,还不快出去!”年轻人连忙分辩道:“老爷,我们是来请王县令公断的。张三霸占了我的房基地,却反诬我占了他的地,请老爷明鉴。”张三认出拦住他们的人是县衙门的主簿,连忙把他拉到一边,悄悄递过去一锭银子,说道:“主簿大人,是他占了我的房基地,请你为我做主。”这主簿见了亮闪闪的银子,眉开眼笑,转脸恶狠狠地对那个年轻人叱道:“一点小事,也来惊动王大人。出去出去!”不由分说,就把他们推出门去。年轻人回到家中越想越生气,就去串联了那些受过主簿敲诈的人,写了状子,递到县衙门。

那天,王鲁正坐在县衙里批阅案卷。他翻开一张状纸,“状告主簿”几个字跃入他的眼帘,不觉一惊,赶紧往下看,越看越慌。状纸中对主簿的违法乱纪行为揭发得清清楚楚。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他暗地指使主簿干的。他想:“这些事,如果追究起来,必然要把自己牵扯进去,这可不妙啊!幸亏这件公文落在我手里,以后可要多加小心啊!”想到这里,就随手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是说:你们虽然告发的是我的下属,但我已经感到事态严重了,就像打草的时候惊动了草里的蛇一样啊!批完后,王鲁就把这个状子压了下来。

释义

打草惊动了草中的蛇。比喻行动不谨慎,使对方有所察觉,有所准备。

大义灭亲

【出处】

《左传》。

春秋时,卫恒公被其弟州吁所杀,州吁自立为国君。他不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宫殿,而且四处征兵,使本来就已不堪重负的卫国百姓,更是雪上加霜。卫国朝野怨声载道,局势一触即发。

有几位正直的大臣暗中商议,准备到周天子那里去揭露州吁杀君篡位的罪行。州吁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十分恐慌,担心周天子会出面干预。

于是,州吁马上找来石厚商讨对策。石厚对州吁说:“我父亲石碏很有谋略,在国内也有极高的威望,如果我们能得到他的帮助,那么事情就会好办多了。”

州吁说:“你赶快回家,请你父亲帮忙。如果他能帮我们渡过难关,日后我一定报答他。”

石厚的父亲石碏是个十分正直的人。他对州吁的行径早已十分痛恨,但自己又无法加以制止,一气之下只好辞官回家,但他每天都在考虑对付州吁的办法,伺机行动。

那天,石厚奉州吁命回到家中,转告了州吁的想法。石碏头脑一转,马上想出了惩处州吁的办法。他对石厚说:“现在国人对州吁都非常不满,那是因为他没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和支持。如果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和支持,事情就好办了。现在我们可以这样办,陈恒公很得周天子的信任,他的意见能对周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你不妨与州吁一道去请陈恒公帮忙,只要他肯出面,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石厚听了父亲的话后,感觉这是个非常稳妥的办法。赶紧回宫把这一情况告诉州吁。州吁听后十分高兴,立刻备下厚礼,准备前往陈国。

再说石碏,他等石厚走后,立即给陈恒公写了一封信,派人连夜送去。他在信中揭露了州吁和石厚狼狈为奸,杀君作乱的滔天罪行,并列举州吁当权后的种种不义行径。最后建议陈恒公,在州吁和石厚去陈国时,将他们逮捕,并处以极刑,为卫国除害。

州吁和石厚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陈国,刚一入境便被陈恒公捉了起来,并派人通知卫国。

卫国派大夫宰丑赶到陈国,把州吁处死。宰丑考虑到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准备从宽处理。可石碏却坚决不同意,他说:“州吁干的许多事情,都是石厚主谋,像石厚这样大逆不道的人,留在世上永远是个祸患。”

于是,石碏便命令家臣去陈国,把石厚杀死。

因此,有人称赞石碏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为大义灭亲。

释义

大义灭亲是指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人不循私情,使其受到应得的惩罚。

大公无私

【出处】

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忠也,至上无私。”

春秋时期,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缺一位官,你看谁去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想了想后推荐了仇人解狐。看见晋平公很奇怪,祁黄羊解释道:“您只问我谁适合这个职位,并没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解狐上任以后果然很有作为。又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朝中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谁能胜任呢?”祁黄羊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结果祁午也非常称职。孔子知道这两件事后称赞祁黄羊公正严明,是个“大公无私”的人。成语“大公无私”便从此流传下来。

释义

一心为公,没有私心。秉公办事,毫无私心。

大材小用

【出处】

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辛弃疾是南宋末年着名的抗金英雄。金兵入侵中原,辛弃疾由于主张抵抗,反对投降而遭到罢官。后来朝廷只是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辛弃疾平时爱好诗词,因此与住在绍兴的诗人陆游成为好朋友。过了一段时间,宋宁宗赵扩召辛弃疾回京城临安,商谈北伐抗金的大事。陆游知道这消息后,为辛弃疾有出头之日和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高兴,特地为辛弃疾写了首诗,诗中谈到:你现在做个浙东安抚使,真是“大材料当做小材料使用”,令人叹惜。

释义

原意是把大的材料当做小的材料来用。现常用来比喻对人的使用不当,埋没才能,使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领导者用人不当,缺乏慧眼,埋没人才,没能给之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道听途说

【出处】

《话语》。

战国时期,有一位叫艾子的人,他是一位学者,博学多才,所以在他的门下招了很多学生。这引起另一位叫毛空的人的嫉妒,毛空是个游手好闲,整天不务正业的人。毛空觉得自己见识很广,总想炫耀一下自己。

有一天,艾子从楚国回到齐国。刚进都城,恰巧遇见了毛空。毛空急忙过去,与艾子寒暄了一阵,便很神秘地对艾子说:“你听说过吗,一只鸭子一次就能下一百个蛋?”

艾子听后便说:“要是那样的话,我不知道你说的鸭子有多大?”

毛空自鸣得意地说:“鸭子大小与下蛋多少无关,大象可是很大,可是它一个蛋也生不下来。”艾子说:“如果把一百个鸭蛋放在一起,那么一只鸭子能往哪装它呢。”

毛空马上说:“那当然是装在鸭肚子里了。”

艾子说:“一只鸭子哪能装一百个鸭蛋呢?”

毛空说:“要不是两只或三只鸭子下的,这你总该相信了吧。”可艾子还说,这是不可能的。

毛空看艾子还不相信,就把鸭子的数目增加到几十只,可艾子就是不相信。

毛空一看说服不了艾子,便又说了一件事,他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了一块长三十丈,宽二十丈的大肉。”艾子说:“天下什么动物的肉会这么大呢!”

毛空一看艾子不信,忙改口说:“那就长十丈,宽十丈吧!”

艾子一看毛空不着边际地瞎说,便问道:“这样一块肉比十头牛还大,这究竟是什么肉呢?请你告诉我,鸭子是谁家的,肉掉在什么地方,那样我才相信!”

毛空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艾子听后,大声笑着对身边的学生说:“你们可不要像毛空那样道听途说。”

释义

道听途说时指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得过且过

【出处】

《辍耕录》。

传说,五台山上有一种奇特的动物,名字叫寒号鸟。它有四只脚,两只肉翅,也许是蝙蝠一类的动物,但它不会飞。

夏季,是寒号鸟最快乐的日子。它全身长着五彩的羽毛,鲜艳夺目,使百鸟十分羡慕。寒号鸟得意洋洋,整天走来走去,得意地唱道:“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好景总是不能长久,秋天来到了。怕冷的鸟儿开始向南方迁移,留下来的鸟儿也整天辛勤忙碌,造窝储粮,做过冬的准备。只有寒号鸟仍然游游逛逛,到处炫耀它那身五光十色的羽毛。

秋去冬来,寒风呼啸,雪花飘飞。别的鸟都躲在温暖的窝中,靠着秋天储存的食物度过漫长的冬季。可寒号鸟没有窝,也没有食物。更不幸的是,它那一身漂亮的羽毛也落得光光的,一根也不剩,就好像是还没长毛的雏鸟一样。黑夜降临了,全身光秃秃的寒号鸟只好蜷缩在石缝里睡觉。

刺骨的寒风阵阵向它袭来,冻得它瑟瑟发抖。它真后悔秋天里只顾游荡,没有垒个窝,嘴里不断咕噜道:“寒风冻死我了,明天就搭窝。寒风冻死我了,明天就搭窝!”次日,太阳出来了,晒得寒号鸟浑身暖洋洋的。它很快忘记了夜里挨冻的痛苦,不再想搭窝的事了。它宽慰自己说:“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就这样,寒号鸟始终没垒窝,混一天是一天,它最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夜,冻死在五台山的石缝里了。

注释

得:能。

释义

过一天算一天。现在也指对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

得心应手

【出处】

《庄子》。

有一次,齐桓公问管仲,你办事从容不迫,并且很有见地,是如何学到的。管仲回答说;“大王,其实我任何窍门都没有,只有一点,那就是读书。”齐桓公听罢,从此也抓紧一切时间读书。

有一天,齐桓公正在津津有味地读书,琅琅的读书声传到堂下。这读书声扰得在堂下制造车轮的老工匠轮扁,心烦意乱。于是,他放下手中的工作,走到堂上来,问齐桓公:“请问大王,你这是读的什么书,使你如此入神?”

齐桓公见状,有点生气,但还是回答说:“我读的都是圣人的书。”

轮扁问:“圣人还在世上活着吗?”

齐桓公说;“当然,他们有的早就死了!”

轮扁说;“人已经死了,那书上说的不全都是一些废话吗?”

齐桓公听后勃然大怒,说道:“本大王在这读书,你这个工匠胆子也太大了,竟敢说我读的书都是废话,今天你给我讲出道理,否则我就要你的人头!”

轮扁见齐桓公发怒,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息怒。我轮扁是制作车轮的。就拿加工车轮的事来说说吧。车轮的轴孔做大了,容易松动,如果做小了就会发涩,难以装配。只有宽紧合适,恰到好处,这才行。我做活时,得心应手,这里有技术奥妙,但却说不清其中的道理,所以也无法把它传授给我的儿子,儿子也无法继承我。大王你看我现在已七十多岁了,我还得亲自动手做车轮。否则,我不做了,别人也就无法制作车轮了。古代圣人的那些精妙东西是无法用语言传给后世的,所以那些东西随着他们的死亡而失传,因此留下的全都是废话。”

齐桓公被这些话搞得哭笑不得,但他认为轮扁受环境及知识的限制,说出这话也不足为奇,便原谅了他。

释义

得心应手原意是心里想的与手中做得能保持一致。现指技艺纯熟,心里怎么想,手里就能怎么做出来。也形容使用非常顺手。

滴水穿石

【出处】

《鹤林玉露》。

张乖崖被任命为大宋朝崇阳县县令,走马上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最近总是闷闷不乐,因为崇阳县的盗窃之风盛行,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使他坐卧不安。

一天,张乖崖亲自带领下属,在衙门周围巡逻。走到县衙的钱库附近,忽然看见一个管理县衙钱库的小官吏,从钱库里慌慌张张地走出来,迎面碰到了张乖崖一行,掉头就想往另外一条路上去。这引起了张乖崖的怀疑,他赶紧把库吏叫住。严厉地问道:“喂,你这么慌慌张张干什么?”那库吏一惊,结结巴巴地说:“没,没什么。”

张乖崖见此情景,联想到县衙钱库经常被盗,每次的数目都不大。他恍然大悟,会不会是库吏监守自盗呢?想到这,他命令手下随从对库吏进行了彻底的搜查,最后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出了一枚铜钱。

张乖崖希望以此为线索查出钱库被盗的真正凶手,下令将库吏带回大堂认真审问。张乖崖坐在大堂之上,厉声问道:

“一共从钱库里偷走多少钱?从实招来。”

库吏已从刚才的惊慌中回过神来了,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直视着张乖崖,回答道:

“我以前从来没有偷过钱,这是第一次。”

县令看他嘴硬,下令“打他二十大板”。库吏哪里受过这种苦。被打得皮开肉绽、怨气冲天,高声叫道:“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你竟然敢行刑逼供。钱库失盗,大人无能查出真凶,您也只能打打我。出出气而已。难道大人还能杀了我不成?”

张乖崖看到库吏偷了钱,不仅不认错,反而理直气壮地顶撞自己,不配合自己查案,气不打一处来,毫不犹豫地拿起笔,写下了判决书: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库吏一听判决书,顿时瘫在了地上,再也没有刚才的神气劲了。

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上刑场,立即斩首示众。崇阳县所有的人都由此看到了新县令惩治盗窃的决心,社会不正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

释义

滴水穿石这则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水滴不停地滴,滴久了也能把石头透满。现在用它来比喻坚持不懈,极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大事业。

雕虫小技

【出处】

《法言》。

公元前53年,杨雄生于蜀郡成都一个贫苦的家中,他自幼就勤奋好学,博采众长,文采出众。

当时,杨雄在思想上还很不成熟,他追求时尚崇拜名家,模仿着名的赋作家司马相如的风格、技巧,开始写赋。后来,他把自己写的《甘泉》等几篇赋献给汉成帝,博得汉成帝的赏识,并授予他黄门给事郎的官职。

当他进入宫廷生活后,他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他最初热衷于写赋,是认为赋不仅词藻华丽,而且能直接递交圣上,他想通过赋把自己治国安邦的思想传递上去。然而,事与愿违,皇上对赋,只是欣赏其中歌功颂德和游山玩水的地方,对于其他的都无动于衷。这无疑给杨雄的雄心大志以致命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