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故事
7180900000014

第14章

郑穆公做好迎战的准备,严阵以待。孟明视眼看偷袭郑国的计划落空,只好把小小的滑国抢劫一空,领兵回国。谁知他们撤退时,晋军早已埋伏多时,秦军措手不及,被打得溃不成军,孟明视等三名将领全部被晋军活捉。

注释

厉:同“砺”,磨。兵:武器。秣:喂草料。

释义

磨好武器,喂饱马匹。指作好了战斗准备。

梁上君子

【出处】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陈寔传》。

陈寔是东汉时太丘县令,为官清廉,品行端正,他不但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而且对子孙也管教很严。一年,天下大旱,庄稼干枯,百姓生活极其困难,社会治安混乱,尤其是小偷明显多了起来。

一天夜晚,陈寔已经睡熟了,突然,他发现房梁上伏着一个人。陈寔心里很清楚,这个人肯定是小偷,趁人不注意时混了进来,想等到陈家的人都睡了之后再出来行窃。

陈寔没有声张,他想了想,又爬起身来,把儿孙们都叫到自己跟前,用严肃的口气教导他们说:“人应该时刻勉励自己上进,不能够放任自流。那些做坏事的人,也不见得生下来就是坏人,只是因为他们平时不知道克制自己,做坏事成了习惯,才变成了真正的坏人。像那位伏在屋梁上的人就是这样的人!”

躲在屋梁上的小偷听了陈寔的话,大吃一惊,赶紧从屋梁上跳了下来,到陈寔面前跪下请罪。陈寔看看小偷,觉得他不像是一个惯偷,就对他说:“我看你的模样也不像是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太困难了,没有办法才走这一步的。但是,人再穷也要有志气,不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你要从此学好,重新做人,不要再偷了。”

陈寔说完,吩咐家人取来两匹绢,送给那小偷,放他走了。小偷十分感动,千恩万谢地离开了陈家。他把陈寔的话告诉了其他小偷,一传十,十传百的,那些小偷都知道了这件事。

从此,县里就再也没有发现过小偷。

原来小偷们听了这事后,都感到十分惭愧,无地自容,纷纷表示改过自新。

释义

古代窃贼行窃时,往往躲在屋梁上,故名梁上君子。后来,“梁上君子”就成为“窃贼”的代称。

流言蜚语

【出处】

《汉书·楚元王传》。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制造八王之乱,后被窦婴平定,之后,窦婴因功被封为魏其侯。

那时王皇后的同母亲弟弟田蚡,因为出身低贱,虽然身为皇亲国戚,却只做了个小小的郎官。由于王皇后常常在景帝面前替他说好话,后来田蚡做了太中大夫。景帝死后武帝继位,他便成了国舅,加上王太后的支持,田蚡更加得宠,不久就被封为安武侯。几年后,景帝的母亲窦太后死了,窦婴很快就失势了,而田蚡却当上了丞相。窦婴失势后,许多人都去巴结田蚡,冷落窦婴,而大将军灌夫还是与窦婴特别友好,一直保持着亲切的关系。

公元前131年,田蚡要娶燕王的女儿为妻,王公大臣都纷纷前去祝贺。宴会上田蚡向客人敬酒,客人都纷纷离开坐处并且行礼表示不敢当。而当窦婴向大家敬酒时,只有一些旧交离开座位致意,半数的人仍跪坐在席上不动。灌夫看到这些人的举动,心中非常不高兴,就拿起酒杯给田蚡敬酒,看看他的反应如何。可是田蚡并未起身还礼,只是动了一下腿,推说自己不能再喝了。灌夫强压怒火,微笑着再次要他喝,田蚡还是没喝。灌夫非常生气,当敬到一位权贵的面前时,这位权贵正和旁边的人咬耳朵说话,也没有起立敬礼,灌夫再也忍不住了,就大骂那人说:“我向你敬酒,你却学女人的样子与别人咬耳朵说话!”

田蚡见灌夫竟敢如此撒野,勃然大怒,不仅把灌夫扣押了,还把他的宗族都关了起来。窦婴觉得此事是因自己而起,便决定舍命相救。他向武帝求情说灌夫是因喝醉才失礼的,请求武帝不要以田蚡和灌夫的私怨而定他的罪。

王太后得知此事后,便绝食逼迫武帝定灌夫和窦婴的罪,武帝只好将窦婴也关了起来。情急之下,窦婴说自己有先王遗诏,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请求皇帝召见。但朝廷并没有发现景帝有这个遗诏,于是窦婴犯了伪造遗诏的罪名,要被处斩。

公元前132年,灌夫及全族被杀,窦婴得知后十分悲愤,便企图绝食自杀。可是有人说武帝并没有想杀他,于是窦婴又继续进食。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许多没有根据的,造谣中伤他的话传到了武帝的耳朵里,武帝十分生气,后来还是把他杀了。

释义

流言蜚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社会上流行的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诽谤或挑拨离间的话。

柳暗花明

【出处】

宋代陆游《游山西村》。

有一次陆游一个人去故乡山阴的西山游览。西山离他住的地方有二十余里,要翻过几个小山才能到。他拄着手杖,顺着山路往上走。山,过了一重又一重;水,绕过了一湾又一湾。走到一处,觉得似乎到了道路的尽头,但山路一转,拐了一个弯,顺路走去,前面就是另一番景象:在前面不远的山谷里有一块空地,在绿树红花的掩映下坐落着一个小农庄。陆游觉得非常欣喜,就高兴地走进山谷,来到了那个小村子。那里的民风非常淳朴,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十分友好,拿出自家酿的腊酒,杀了自己养的鸡热情地招待了他。

陆游对这次出游感到非常高兴,农民的淳朴好客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家后,他便写了一首七言律诗《游山西村》来表达这次出游的感受,其中有两句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释义

柳暗花明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绿柳掩映,繁花似锦,阳光明媚的景象。后世用来比喻事态眼看已无发展的余地,忽然又出现了转机。

门庭若市

战国时,齐国的相国邹忌,身材高大容貌端庄。他为劝说齐威王放开言路,鼓励群臣进谏,就给齐威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端详一番,然后问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较起来,谁长得英俊。“你英俊极了,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妻子说。

徐公是齐国出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的活,并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于是他又去问他的爱妾,爱妾回答说:“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邹忌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了客人,客人说:“徐公哪有你这样俊美呢?”过了几天,正巧徐公到邹忌家来拜访,邹忌便乘机仔细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较。结果,他发现自己实在没有徐公漂亮。

于是,他对齐威王说:“我本来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妻偏护我,妾畏惧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们都恭维我,不说真话。而我们齐国地方这么大,宫中上下,谁不偏护你,满朝文武,谁不畏惧你,全国百姓谁不希望得到你的关怀,看来恭维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严重了!”邹忌又劝谏说:“现在齐国地方千里,城池众多,大王接触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开诚布公地征求意见,一定对国家有益。”齐威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说“无论是谁,能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我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中的,给下赏!”命令一下,群臣前去进谏的,一时川流不息,朝廷门口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

满城风雨

【出处】

宋代惠洪《冷斋夜话》:“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中,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

宋朝时期,有一位叫潘大临的诗人,他的一生都穷困潦倒,但他仍然很好学,写了许多好诗。他很喜欢用诗来描绘景物,他觉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写作的好材料。他最喜欢秋天的景色,每年秋天都要写一些关于秋天的诗句。一年秋天,他的一位好朋友写信问他,最近有没有写新的作品。他回信说昨天没什么事,就靠在墙上养精神,忽然,听到远处传来风雨声,非常好听,就马上起身,看到情形后,写诗的念头就出来了,谁知刚在墙上写了“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时,就有人上门讨债,把他写诗的兴致全给弄没了,他只好写了这一句,把这句话寄给了朋友。

释义

形容消息传出后,引起轰动,到处议论纷纷。

买椟还珠

【出处】

《韩非子》。

在春秋期间,楚国有一个人得到一颗大珍珠,晶莹圆润,十分珍贵。他想把珍珠高价卖出,于是就做一只盒子装这颗珍珠。这只盒子选用了兰香木精心制成,又用桂椒香料将它熏得馨香扑鼻,用珠粒状宝玉将它周围镶嵌起来,又雕刻上玫瑰花的装饰花纹,再用翠绿色的羽毛编织成衬垫。这只盒子制作得华丽精美,那颗大珍珠放在里面,显得非常名贵,熠熠生辉。主人对此非常高兴,相信一定能卖出大价钱。他听说郑国市场上珍珠稀少,就带着珍珠到郑国去卖。

主人来到郑国的集市上,把盒子取出来,打开盒盖,大声叫卖。精美的盒子,名贵的珍珠,立刻吸引了许多人。大家围在一起,赞叹不已,可是一听价格,都很惊讶。

这时,有一个郑国富豪走了过来,看见围了这么多人,便好奇地挤进去。大家看见这个富豪来了,纷纷让开。这个富豪一看见那只精美的盒子,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他取过盒子,仔细观看,又是摸又是闻,爱不释手。卖主准备给他看珍珠,可是他抱紧盒子不放手,问卖主要卖多少钱。卖主见他喜爱,随口报出一个很高的价钱。

这个富豪毫不犹豫,立刻取出钱买下了。大富豪打开盒子一看,里面有颗珍珠,便把珍珠拿了出来。

卖主以为他一定会十分喜爱,谁知他看都没看上一眼,随手就把大珍珠还给了卖主,抱着那只空盒子喜气洋洋地走了。

卖珍珠的人感到十分意外。自言自语地说:“我本来是一心卖珍珠的,想不到他却买椟还珠!看来木盒子的生意不错,我得再做些木盒子来卖。”

注释

椟:木匣。珠:珍珠。

释义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舍本逐末,取舍失当。

盲人摸象

【出处】

佛经故事,《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有引用。

传说,有五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听说有一队商人赶着一头大象要路过这个地方,于是就相约着去“看”大象。

商人觉得非常奇怪,就问:“你们怎么能看见呢?”

五个盲人一齐回答说:“只要让我们摸一摸大象,我们就能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了!”

商人笑了起来,他说:“好,好!那就请你们都摸一摸,说说吧!”

一个摸着了象牙的盲人说:“我看大象好似一根树枝。”

另一个说:“怎么会像树枝呢?它很像一把大扇子!”原来他摸的是大象的耳朵。

第三个人摸的是象腿,他嚷道:“我觉得大象像根圆柱子。”

一个人哈哈地笑了起来,他连连摆手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大象就像一堵结实的墙。”摸着了大象身体的高个子盲人说。

最后一个摸到象尾巴的矮小盲人说:“我可摸了好几回了,大象真的像是一条又细又长的绳子。”

几个盲人各说各的,都说自己“看见”的是真正的大象,并且还争论了起来。商人们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了。

释义

盲人摸象比喻观察事物只看到了一部分,却自以为看到了整体,表示认识事物片面、狭窄。

毛遂自荐

【出处】

《史记》。

在战国的时候,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养了许多食客,他们为赵国的政治军事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作用。门客之中有一位叫毛遂的,已经在平原君家住了三年,他默默无闻,无所作为,平原君也并没有注意过他。一年,秦国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情势十分危急,赵王命令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挑选了十九名能文能武的门客,准备出发。这时,一向默默无闻的毛遂突然来见平原君,自告奋勇地要求随同平原君到楚国去,门客们愣住了。

平原君见毛遂自荐,大为吃惊,便对他说:“一个人如果有贤德和才能,那么他很快就会显露出来,这就好比锥子放进口袋,锥尖会立刻露到外面。你在我家三年,没什么表现,可见能力不行啊!”毛遂笑着说:“如果您以前允许我出谋划策,我的才能早就显露出来了。现在还不晚,只要你带我去,一定会用得上我!”平原君见他说得有理,就让他随着自己出发了。平原君到了楚国,受到了楚王的隆重接待。谈判开始后,平原君说明来意,同楚王商议联合出兵抗击秦军的大事,可是楚王东拉西扯,吞吞吐吐,总是谈不到重点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平原君非常着急,因为秦军兵临城下,赵国随时都有危险。

这时,只见毛遂怒气冲冲地走到楚王面前,一手提着利剑,一手毫不客气地拉住楚王的衣服,使楚王无法回避。接着,毛遂振振有词,一条一条讲出楚国出兵与赵国共同抗秦的利害关系。他说的话慷慨激昂,道理明白,令人信服,楚王被他的气概震慑住了,不但没有责怪他无礼,反而表示能体谅他的心情。这样,楚王立刻答应同平原君签订盟约,出兵抗秦,援救赵国。平原君对毛遂的表现十分赞许,非常敬佩他的才干。事后,平原君拉着毛遂的手,夸奖他说:“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大军!”之后,平原君对毛遂刮目相看,敬若上宾。

注释

毛遂:战国时人名。荐:推荐。

释义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门可罗雀

【出处】

《梁书》。

司马迁在《汲郑列传》结尾处这样写:汲黯、郑庄官位最高时均为“九卿”。他们为官清廉,洁身自好,个人品德崇高圣洁。等两个人降职以后,家里日渐贫困。等他们死后,家里就一贫如洗了。

汲黯、郑庄这样有才德的贤人,有势力的时候家里人来人往,人气旺盛,没有势力以后就没有客人来往了。对于一般人来说,地位的变迁更是人们往来与否的标志。例如,汉文帝时有个翟公,他开始时是廷尉,掌管着军事大权,那时候他家里总是高朋满座,门庭若市,有的人来晚了就进不了屋。有一段时间,他丢了官位,就再也没有人看望他了,他家门前安安静静的,只有各种鸟儿落在那里,如果用罗来捕麻雀,一定大有收获。后来他又官复原职了,马上就有许多人来拜访,翟公在大门口贴了这样一张“告示”:“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他懒得与那些趋炎附势的庸人们应酬。汲黯、郑庄也一定有同样的想法。官场上就是这样阴暗、丑陋,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呵。

释义

门可罗雀原指因门前冷落而落满了麻雀。形容人一失势或穷困潦倒,来访的客人很少,门前冷清。

孟母三迁

【出处】

汉代刘向《列女传》。

在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着名人物孟子的母亲对他儿时的教育非常严厉。起初,孟母带着幼年的孟子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哀哀埋葬死人,他也和小玩伴们学着样子玩。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了家,住到了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进行买卖赚钱,他又学着生意人的模样玩耍。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又立刻搬家,搬到了学堂附近。在这里,孟子跟着学堂学习礼节,并且要求上学了。孟母说:“这里才是适宜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释义

孟子的母亲三次迁移住所;比喻父母注重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

名落孙山

【出处】

范公偁《过庭录》:“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