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未来的108种可能
7176500000030

第30章 让我们从高处往下跳

有些中国人似乎天生喜欢从高处往下跳,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快且最大规模地引进“蹦极”便是范例,而且在“求高”方面我们还有许多惊人的创意,比如在上海,2004年国庆节期间,有关部门组织了“金茂大厦国际跳伞表演”,让大家从其时的中国大陆第一高楼、位于浦东陆家嘴的88层400米那样高的地方往下跳。

但这次似乎运气不佳,10月5日,应邀前来的澳大利亚跳伞运动员罗兰德·辛普森试跳时,“出现事故,没能正常落地,严重摔伤”。但这并不影响表演的继续进行。

如今,许多中国城市都把兴建“更高的高楼”当作现代化的标志,我认为,至少,这在未来是很有益处的,那就是兼做跳伞塔。在中国,由于耕地不足,绿地不足,运动场地不足,市民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地方实在太少,因此,发展中低空跳伞运动,不失为推进全民健身的一大良策。

不过,这还不是我看到的最有创意的自由落体运动。好事者设想,既然中国人这么喜欢从高处往下跳,那么,为什么不搞一种比跳伞更刺激、更具有群众基础的运动呢?“跳板自由运动”便应运而生了。具体而言,在未来,每一个健康的中国公民,都可以拿着一块木板,踩着它从高空往下跳。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种类似于滑板或者冲浪的体育项目,只不过海浪变成了白云!

我不知道,我的大学校友、留欧数学博士赵如汉何以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他当然不是要让大家都像澳大利亚运动员那样摔坏噢。按照可爱的如汉先生的“考证”,跳板自由运动自从第一架飞机失事的时候就萌芽了。当那些乘客从还在着火的飞机里相拥爬出来的时候,惊奇的人们开始思考他们为什么没有摔死。科学家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因为失重。

标准的解释是这样的:在飞机掉下来的时候,因为乘客和飞机同步下坠,所以相对于飞机,人们就失去了重量。既然没有了重量,那么飞机上的人当然就摔不死了。

于是,聪明的中国人马上想到了跳板。第二天就有人拿着木板从楼上往下跳。经过研究,人们发现只有当木板处在人体下方的时候,跳板的人才不会摔死或摔伤。科学家解释说,如果木板处于人体的上方,那么在人体的下面就没有参照物,所以人落地的时候就并没有失去重量。而即使木板在人体的下方,如果木板跟人体的距离超过了5米,那么,由木板产生的失重效应就几乎完全没有用了。因为在木板落地之后,其上方的人又会开始获得重量。而谁都想得出来从5米高处自由坠地是个什么滋味。

无论如何,跳板运动迅速地在敢于冒险的中国人中间兴盛起来了。这就是赵博士为未来中国设想的一种激动人心的场面。

我想,受过严格现代科学训练的赵博士本人大概是不会这样跳的。他只是在跟我们开一个玩笑。但我猜测,现实中一些人或许真的会按照他的理论,踩着木板从金茂大厦或者京广中心往下跳。在中国这样一个科盲众多,而许多人又喜欢通过冒险一夕成名的国家里,这样的事情真的很有可能发生。赵如汉入木三分描绘的是中国民众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浮躁预期心理。

中国人盼望未来都是“高”的,因此电视上增高器广告十分盛行。这是万众一心奔小康的美好愿望,却也是相当残酷的愿望,因为许多在大众话语中流行的高度,其实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比如姚明,比如杨立伟,比如王勇峰,那要经过艰苦的训练,还要加上不凡的运气和财力。但不知道怎么一夜间,似乎人人都可以攀珠峰了,人人都可以登月球了——只要敢去赌一把,或者有人民币,这却与伪科学或未来学无关。与什么有关呢?不知道。

中央电视台对此感到郁闷,因此在国庆期间,把一个除了长得高但似乎什么都不会的“亚洲长人”黄长华(身高2.40米)找出来,让他到街上走一圈,居然也有人找他签名,而让他冒充即将去NBA的中国篮球明星,到中学去教体育课,也真把人给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