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未来的108种可能
7176500000019

第19章 我思故谁在

我在小的时候,便听说世界上有一种人,能够看穿别人心思。长大之后,真的遇上了。学校的政治辅导员老师,便似乎总能知道我在打什么主意。我冥思苦想企图偷来他的“特异功能”,却根本做不到。于是,到了今天,至少有两种人的思想——女人和领导的思想,我仍然看不透,并因此老是吃亏。

我希望科学的发展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使我变成别人肚子里的蛔虫——不,也许该叫做别人脑子里的细胞才对。最近,四川的天才工程师、科幻作家何夕提出一种设想:科学发展到后来,是可以把亿万人的大脑像计算机联网一样联机在一起的。这其实就是一台用人脑作部件的超级计算机。它可以破解最复杂的难题。只是,我等寻常百姓在联入这台机器后,按规定,他的脑细胞便不再专属于他了,而是成为了机器的一部分。他的脑细胞只可以被用作存储器和计算器,用作别人思维的载体。

何夕认为,只有一些特殊人才,在联入这个超级大脑后,才会保持清醒,可以利用别人的脑细胞进行思维。这样的人,全世界只有400名。我不知道何夕为什么确定400人这个数目。但我推测,那必然是在一个极其民主或者极其****的社会里才办得到。是400人而不是一个人,这已是集体决策了;但400人利用别人的脑子来思考,而别人却不能思考,只能做存储器和计算器,这又是凭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技术上和哲学上都没有作交代。不过,此种科技进步,将来或许也不是不可能,既然科学家都已在研究复制和下载人的思维。

其实,何夕的设想并不新鲜。英国人道格拉斯·亚当斯早就猜测,人类不过是一台计算机的程序。那台计算机是能够像上帝一样思考的,它的人生目的就要想清楚宇宙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它就设计出了“人类”这种程序,用来处理一些逻辑难题。我们天天在那里思想,其实是在替计算机做事。

另一位科幻作家刘慈欣甚至设想,宇宙本身便是一个大脑。一个光子从这个银河系跑到另一个银河系,只不过是脑神经递质的一次传递。等到人类都灭绝了,这个光子可能还在半路上,也就是说,宇宙连一次最普通的思考还都没有完成。那么,人类在这个大脑中又算什么玩意儿呢?我们的思想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很恐怖于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所幸,他们描述的大约都是遥远的未来,而在现实中,暂时还不会出现,或者我们暂时还感觉不到。他们写下这些猜测,大概也只是希望我们这些寻常人,多去关心脑科学的未来。脑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日本人还于20世纪末推出了名为“脑科学时代计划”的跨世纪大型研究,要在20年内投入大笔经费,搞出一些名堂。

实际上,科学家在人脑研究领域已做出了很多有趣的发现,比如,人的右脑在思考问题时不需要转换成语言,它能够超越时空,在一瞬间就可对复杂信息做出归纳、总结和提炼。耗时几年写成几百万字,也未必能够表达清楚的心理活动,右脑在一瞬间就领悟了。因此,以前总说英雄在堵枪眼或跳到水中救人前,一刹那想了很多很多(伟大领袖的教诲,前辈英雄的故事,祖国和人民的期盼……),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

总之,英雄们倾向于把自己的大脑无私贡献给别的大脑使用。不管怎样,我们是可以有一些思想准备了。文化人的颅内分泌出几滴脑汁,他们便把这叫做“思想”,不过是在给某台机器准备成品油。但是,文化人并不觉得,他们仍以为自己的思考很独立。先哲说,我思故我在,其实,从科学上看,这是很不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