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未来的108种可能
7176500000015

第15章 穷人和富人不再是一个物种

或许,社会上还没有人去推演贫富差距发展下去的极致——除了少数的科幻作家们。他们提醒,使种种消除贫富差距的努力成为泡影的,有可能不是经济发展的失衡,而是教育的革命。

刘慈欣的新作《赡养人类》便描述了这番情形。这位电脑工程师在小说中写到,高等教育费用日益昂贵,上大学已渐渐成了精英子女的特权。但这毕竟还是有限度的。终于有一天,教育突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个技术飞跃出现了:人的大脑中会被植入一台超级计算机,它的容量远大于人脑本身,它存贮的知识可变为植入者的清晰记忆。但这只是它的一个次要功能,它是一个智力放大器,可将人的思维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时,知识、智力、深刻的思想,甚至完美的心理和性格、艺术审美能力等等,都成了商品,都可以买得到——超等教育时代来到了。

这当然极贵,刘慈欣推测,未来一个人接受超等教育的费用,与在北京或上海的黄金地段买两到三套150平方米的商品房相当。只是一小部分有产阶层能支付得起。社会中连通不同阶层的管道彻底中断了。完成超等教育的人的智力比普通人高出一个层次,他们与未接受超等教育的人之间的智力差异,就像后者与狗之间的差异一样大。

同样的差异还表现在许多其他方面,比如艺术感受能力等。于是,这些超级知识分子阶层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而其余的人对这种文化完全不可理解,就像低等动物不理解交响乐一样。超级知识分子可能精通上百种语言,在某种场合,对某个人,都要按礼节使用相应的语言。在这种情况下,在超级知识分子阶层看来,他们与普通民众的交流,就像我们与动物交流一样简陋。于是,一件事就自然而然发生了——富人和穷人已经不是同一个物种,就像穷人和狗不是同一个物种,穷人不再是人了。

这样一种未来,实际上,已经由一些西方未来学家作了描述,而刘慈欣只不过使其更加形象化了。这种结局,被称为“人类的第二次进化”:第一次与猿分开来,靠的是自然选择;这一次是与穷人分开来,靠的是另一条同样神圣的法则: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那么,在这样的世界里,穷人会不会揭竿而起、推翻富人的统治呢?科幻作家的结论是:不可能。由于科技高度发达,以前的维持社会财富平衡、限制穷人数量的因素不存在了。穷人数量再多,也无力制造社会不稳定,就像狗的数量再多,也不能威胁主人的生活一样,最多只能制造一些需要费神去解决的麻烦。而未来世界要解决这些麻烦,从技术上看,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也就是说,今后,水不再可能覆舟。

进一步看,还有机器人的广泛使用,这使无产阶层连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机会也没有了。他们真的是一贫如洗。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实质,大大加快了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速度。最后,必然创造出一个资本奇迹:99%的世界财富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这个人被刘慈欣称作“终产者”,地球将变成由一个富人和数十亿穷人组成的世界。终产者的私人财产包括整个地球以及它的大气层。

我读了这篇小说,并不感到震惊或恐慌,甚至连悲哀也没有。未来还远着呢,中国人一般只看过去。而就算拿人与狗作类比,这在比经济学家还要不讲道德的科幻小说家看来,只不过是像任何一种科学事实那样合情合理。宇宙的进化法则本身并没有人情味。不妙的是,科幻小说只是精英的读物,或者,在中国,它只是儿童的读物,因此,并不是很多人能看到《赡养人类》的。不读科幻的人,去打量读科幻的人,也许正是像人看狗一样的意思。

有人说,幸好,可以寄望的是,历史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同时还有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有可能建设一种防止超级知识分子和终产者产生的制度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不仅仅需要有刘慈欣这样的电脑工程师的参与,还需要有大批的法律专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的贡献(前提是他们作为精英都开始疯狂地读科幻)。但问题在于,这种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穷人仍然是很难参与的,因为我从来没有在田间地头看到过科幻小说的出售(禽流感防治手册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