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未来的108种可能
7176500000109

第109章 韩信的抉择

加上盗版,《寻秦记》在大陆估计卖了上千万册,一部科幻小说能做到这样,这真是奇迹。后来有了《天意》,被称作大陆版的《寻秦记》,也成了畅销书。

这两部小说都设置故事背景于秦汉,并对这段历史进行“篡改”。许多中国人不爱读史书,却偏爱“戏说”历史的文字或影视,这真是五千年文明的一大奇异风景。西方早有“颠覆历史”类小说,但或许因为中国历史太过悠长,而对它的解释又不尽如人意,因此“篡改”才更加流行吧?特别是,如《寻秦记》和《天意》之类,干脆以科学名义,比如时间机器什么的,把历史改造得一段段如假包换、时尚光鲜。

外来力量通过时间旅行进入古代,现代人回到过去参与设计历史进程,就使历史的本来面目“多元化”了。这种看似荒诞的假设后面,却是有着现代物理学的“借口”。时空是多重的吗?光速可以逾越吗?时光可能倒流吗?

这里面,因果律悖论是可怕的,但“篡改”历史的责任却是不用负的,而且带有了喜感。这反映了许多人的一种憧憬:时间旅行真的可以发生,摆布历史进程就像冲马桶那样简单方便。是我们选择了秦始皇、项羽、刘邦和韩信为英雄,而他们本来可能只是一些精神病人、流浪汉和叫花子。

在中国历史上,重写历史的事件屡屡发生,但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化、游戏化和“科学化”。一方面,是通过商周断代等现代技术手段,以使历史更加精确,不容置疑(虽然我怀疑能否真的做到);另一方面,在平民百姓的虚构作品中,质疑却屡屡发生。这大概便是在量子力学的时代,对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深刻焦虑吧。

不管原因何在,总之,“真实”的历史就这样被“覆盖”了。“真正”的“中国史”,我们是不知道的,也是如薛定谔的猫那样“死活难辨”的。在狂热的读者那里,事实上已存在着好几个“历史”了,而它们是等值的。问题便是:现代人应该忠于哪一段历史呢?

忠于本应发生,或者实际上已经发生,但是被覆盖了的那一段历史,还是现在进行着的,被外来力量修饰过的这一段历史?这是摆在《天意》中韩信面前的难题。一方面,他不甘心外来力量对历史的干扰,试图阻止它;然而,一旦阻止了这种干扰,恢复了“真正的历史”,则现在的这个韩信就会不复存在,也便没有了汉王朝、唐王朝、宋王朝……更没有了后来更加辉煌的新中国。

要解决文明续存的悖论,韩信看上去只有一种选择:努力保持既有的一切不变。也就是如《天意》所言:“不要再挑剔了。我们就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只能在这些人里选,汉王已经是最好的了。”如果大家都这样想,几千年的社会必然是超稳定的了。但可惜人人都想取汉王而代之,结果搞成了一盘散沙。

我们还是来关注现实吧。痴迷于《寻秦记》和《天意》的大都为青少年。下一代会花更多的时间,沉湎于虚构的历史。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新人类中的许多人已把虚拟世界视为自己真实人生的一部分了。

会不会在现实中,我们终会相信有一段历史是被覆盖的呢?而这将怎样影响我们的行为呢?读多了幻想文字、玩多了电子游戏的新新人类,会用里面的规则来看待世界,同时把现实中的很多规则看淡看轻。历史就这样走向未来。显然,仅仅热衷于琢磨此中的商机,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