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下册)
7174900000016

第16章 缅甸爱国诗人吴龙

吴龙即缅甸爱国诗人德钦哥都迈,他在缅甸人民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1875年吴龙出生的时候,英国已向缅甸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并且强行占领了缅甸,以仰光为首都,让英、印总督管辖。吴龙从小在寺庙中读书,对祖国的命运十分关心。1885年11月28日,缅甸国王锡袍被英国放逐到一个海岛,缅甸沦亡。吴龙见祖国已遭英国侵吞,再也不能安心在寺庙读书了。他决定不再读书,到社会上去寻求解救祖国苦难的办法。19岁那年,吴龙的父亲去世。为了赡养母亲,他到仰光一家印刷厂去当排字工人。因为他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不久改当校对员,同时写作剧本。印刷厂关闭后,他先后在《仰光时报》和《缅甸时报》工作,并写了不少诗文。

英国侵占缅甸后,解散了缅甸的武装部队,不许缅甸人持有武器,就连家用菜刀的尺寸也有限制。英国殖民者采用“以印治缅”的恶毒手法,把缅甸变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雇用印度兵镇压缅甸人民,还大量掠夺缅甸的资源,垄断丰富的矿藏和森林,并把它当做英国的米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缅甸人民,终于又开展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1911年,一些知识青年创办了《太阳报》,开始宣传独立、自由。吴龙很快就参加了这家报社的编辑工作。在这里,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事物和新思想,更加激发了他童年时就潜在的爱国主义思想。

英国的殖民统治,给缅甸带来了西方“文明”。缅甸的一些上层分子,特别是一些受外国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盲目地追求这种“文明”,丢掉了民族固有的优良传统,甚至连自己名字前的“吴”、“哥”、“貌”等传统称呼也不要了,而代之以“密斯脱”(先生的意思),并且以此为荣。

吴龙对这种崇洋的情况非常不满,认为长此以往,将会丧失民族自尊心,因此故意使用“密斯脱貌迈”的笔名,在1914年写了一本名为《洋大人注》的书。书中在嘲讽假洋鬼子之余,热情地歌颂了缅甸的古老历史和灿烂文化,对沦亡的祖国寄予深切的同情:

“忆往昔,阿瓦朝,繁荣昌盛民乐业。摧枯拉朽驱黑暗,名震南瞻洲。看今朝,堪回首,往来犹如水东流。滚滚而去不复返,怎不令人愁!”

这本书出版后,受到了缅甸人民的热烈欢迎,也震动了“密斯脱”阶层。同年,吴龙又用“密斯脱貌迈”的笔名,发表了揭露和讽刺英国殖民统治者、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孔雀注》。

1920年9月,缅甸第一个政治团体——缅甸各团体总会成立。这个团体的宗旨,是要求英国在缅甸实行类似印度的政治制度,让缅甸人参加政府工作,建立缅甸民族工业。在它的影响下,不久仰光大学学生举行罢课,反对不合理的大学法。斗争迅速波及到各地中学,师生们纷纷要求学习缅甸的语文和历史等民族文化,随即在仰光出现了巴罕国民学院。

吴龙热情支持这个爱国行动,毅然辞去《太阳报》的职务,到巴罕学院就任缅文和历史教授,并编写了一些教科书。

在缅甸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情况下,英国殖民统治当局于1923年采取了一个让步措施:实行所谓“双头政制”,也即是除中央职权由印度政府管理外,地方职权改由缅甸政府管理。这个让步,迷惑了缅甸各团体总会中的一些人,促使它分裂,巴罕国民学院也被迫关闭。吴龙只得重新担任编辑工作。

就在这时候,英国的威尔斯王子要来缅甸巡视。缅甸殖民政府为了讨好王子,特派内务部长去找吴龙,要他赋诗颂扬王子,并表示愿意为此付出酬金1000元,还授予勋爵衔和大学教授的职位。但是,吴龙向内务部长明确地表示:“我情愿不要你们的1000元赏金而挨饿。就是我舌头上长草,也决不写诗歌来歌颂维多利亚的孙子、乔治皇帝的儿子!”

过着清贫生活的吴龙,把全部身心投入缅甸的民族独立运动。被压迫民族要求独立解放,是历史发展的潮流。1935年,一个由缅甸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新的政治组织——我缅人协会(即德钦党)成立了。在缅语中,“德钦”是尊贵的头衔,意为“主人”。这个党以此为名,是为了表示对英国的反抗。它主张反对殖民统治,组织爱国运动,尊重民族文化,提倡使用国货。

吴龙把这个组织当做缅甸民族的希望,毅然站在它一边。由于他的崇高的名望,在他公开宣布参加这个组织后,立即被推举为名誉主席。从此,他像所有德钦党人一样,在名字前冠以“德钦”,改名为德钦哥都迈。

德钦哥都迈参加我缅人协会后,积极投身于争取缅甸独立的救国斗争。他斗志越来越坚定,态度越来越明确,所写的诗的格调也越来越显得高昂、激扬。1936年,仰光大学学生又一次罢课。在斗争中,涌现出一批学生领袖,并成为我缅人协会的中坚力量。他对此感到欣慰,认为这是缅甸的希望所在,情不自禁地创作了一首题为《德钦大学》的诗,诗中表达了他对列强侵占国土的强烈愤恨,并对缅甸的未来充满信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军队在1942年4月侵占了缅甸。当时,缅甸独立运动的领袖昂山将军幻想联合日本,反对英国,使缅甸获得独立。日本当局在占领缅甸后,假惺惺地宣布同意缅甸“独立”。昂山也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德钦哥都迈则认为,依靠日本法西斯是不可能使祖国获得独立的。他规劝昂山将军说:“你不能把你们请来的菩萨赶出去吗?”

后来,昂山在严酷的事实面前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虚伪与狡诈,终于选择了抗日。借调谴缅甸国防军前去阻击盟国军队的机会,离开仰光到了外地。昂山随即指挥全国各种军事力量进行武装起义,并于5月1日与盟军一起收复了首都仰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昂山继续领导人民为争取缅甸民族独立而斗争。1947年1月,昂山率领代表团前往伦敦,同英国首相艾德礼签订关于缅甸独立问题的“昂山——艾德礼协定”。根据这一协定,缅甸全国进行首选,成立了以昂山为首的临时政府。

1947年7月,英国殖民者指使的反动政客吴素一伙用冲锋枪杀害了昂山等七位政府领导人。德钦哥都迈得悉后,赋了一首题为《烈士陵园》的长诗表示哀悼。缅甸人民严惩了杀人主犯吴素等人,粉碎了英帝国义的阴谋,坚持斗争,终于在1948年1月4日,取得了民族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