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古代茶酒文化精典
7173300000033

第33章 现代名茶(12)

清初,黄宗羲《咏余姚瀑布茶》诗中道:“檐溜松风方扫尽,轻阴正是采茶天。相要(邀)直上孤峰顶,出市都争谷雨前。两莒东西分梗叶,一灯儿女共团圆。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分瀑布泉。”可见,瀑布仙茗已久负盛名。

古老的瀑布仙茗的加工工艺失传已久。现今的瀑布仙茗创于1979年,并在1980年在浙江省名茶评比会上荣获一类名茶称号。

瀑布茶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加工工艺分杀青、轻揉、二青理条、炒干4道工序。二青理条是瀑布茶炒制过程的关键工序,通过理条做形达到纤细苗秀的外形。瀑布茶的品质特征是:外形紧细,苗秀略扁,色泽绿润;内质香气清鲜,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明亮,叶底嫩匀成朵。

67.惠明茶

滋云蓄雾玉泉液,

嫩芽初出含清真。

寒食清明都过了,

采焙谷雨趁芳辰。

明·严用光

惠明茶是浙江畲族人民创制的名茶,产于景宁赤木山惠明寺周围,历史已很悠久。相传,在唐大中年间,有一个畲族老翁,名叫雷太祖,带着四个儿子,从广东逃荒到达江西,途中遇到一个和尚,相处得十分亲热,一路同行到浙江。分手以后,雷太祖便在景宁的一个叫大赤坑的荒凉深山坞里搭起了茅棚,父子五人靠垦荒种地度日。后来豪强硬说雷太祖侵占了他的土地,就把雷太祖父子赶下了山。雷太祖父子只得重过到处流浪的生活。事有凑巧,他们又在景宁鹤溪遇见了那个和尚,和尚非常同情雷太祖的遭遇,就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寺院里。原来这个和尚就是赤木山惠明寺的开山始祖。和尚嘱咐雷氏父子在惠明寺周围辟地种茶,这就是传说中的惠明茶的由来。

1915年,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在美国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浙江省政府征集各地著名丝绸织品、土特产品等出国赴赛,惠明茶荣获一等奖证书和金质奖章,自此茶名远扬,人称其为“金奖惠明”。

惠明茶产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明人严用光在《惠明寺茶歌》中,对惠明寺附近风光作了生动的描述,诗曰:“古柏老松何足数,山中茶树殊超伦,神僧种子忘年代,灵根妙蕴先天春。……滋云蓄雾玉泉液,嫩芽初出含清真。寒食清明都过了,采焙谷雨趁芳辰。”惠明茶主要产于赤木山区,其中以惠明寺及附近为主要产地。惠明寺海拔630米,赤木山主峰海拔1500米,峦接云霄。山上林木葱茏,云山雾海,气象变化万千。每当春秋朝夕,站在山顶远眺,但见山下茫茫烟霞,经久不散。这里土壤以酸性沙质黄壤土和香灰土为主,土质肥沃,雨量充沛。由于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特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本地茶树群体品种的特点。茶农把这里生长的茶树,分为大叶茶、竹叶茶、多芽茶、白芽茶和白茶等种。大叶茶因叶片宽大而出名,是制作惠明茶的优良品种。其次是多芽茶,就是每个叶腋间的潜伏芽能同时进发,如肥培管理适当,其芽梢可以同时齐发并长。此茶叶略呈圆形,叶质厚实隆起,持嫩性很强,也是加工惠明茶的良好原料。

惠明茶的鲜叶标准以一芽二叶初展为主,采回后进行筛分,使芽叶大小、长短一致。加工工艺分为摊青、杀青、揉条、焊锅4道工序。鲜叶稍经摊放,即行杀青。杀青在锅中进行,锅温200℃左右,每锅投叶量500克。杀青后期逐步降低锅温,在锅中边揉条,边抛炒,当茶条初具弯曲时,改用滚炒与抛炒相结合的手法整形,此时锅温再度略升,以有利于茶香的形成和发展,最后再在锅中焊干。

惠明寺附近茶佳,水也佳。山上树林繁茂,泉眼很多,涓涓细流,大旱不涸。最著名的惠明寺边的一口“南泉”,水质澄清甘洌,四季不涸,矿物质丰富,表面张力大。1979年4月,浙江省有关各级部门在现场作了一次有趣的实验,用300毫升茶杯盛满南泉水,然后向杯中水面慢慢投入镍币(有一分、二分、五分),共投一元五角一分,投到最后一分币时,始见有泉水从杯口溢出。“惠明茶,南泉水”,素负盛名。景宁山区畲族人民都将泉水用去节的毛竹片引到家里,用木桶贮存。这种木桶,也为该山区所特有,采用大木一段,将中心挖空,留下底部,即成“自然”的木桶。由于长年累月装水,桶的四壁长满青苔,桶水更显清澈,别具风味。

68.天尊贡芽

邑天尊岩产茶最

芳辣,宋时充贡。

《桐庐县志》

天尊贡芽是半烘炒绿茶中的名茶,因产于浙江桐庐歌舞乡天尊峰东侧的天尊岩而得名。宋代曾作为贡品,系历史名茶。

桐庐产好茶,远在三国时的《桐君采药录》中就有记载,说是“武昌、庐江、晋陵好茶,而不及桐庐”。唐代陆羽《茶经·八之出》中也说:茶“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睦州生桐庐峪,与衡州同”。到了宋代,这里产茶已甚普遍。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潇洒桐庐郡》诗中对当时浙江桐庐、建德、淳安等地风物盛况,描写得十分清楚,其中一诗曰:

潇洒桐庐郡,

春山半是茶。

轻雷何好事,

惊起雨前芽。

相传伍子胥曾避难到桐庐乡下,他十分喜欢歌舞,后人就把这里称为歌舞乡。境内有天尊岭,层峦叠嶂,岩石嶙峋,云雾缭绕,土壤肥沃。茶树遍布岩缝石壁之中,相传是由神仙撒籽播种的。用这种鲜嫩的茶树芽叶精心制作之茶,品质特好,味甘香幽。《桐庐县志》载:“邑天尊岩产茶最芳辣,宋时充贡。”宋高宗赵构建都临安(今杭州)时,朝臣曾将此茶进贡朝廷。赵构饮后,顿觉爽心悦目,下旨把这“飘溢香兰花香味”的好茶,每年进贡,并封生产此茶的歌舞乡直坞山为宋家山。

《紫桃轩杂缀》云:“分水贡芽,本出不多。”当时这里不仅生产贡芽,还有雀舌、莲心等茶生产。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几经沧桑,古代名茶已经失传。近年来,桐庐有关部门发掘古代遗产,继承和发扬了天尊贡芽的生产,加工工艺较前有了改进,成茶品质更有提高。

天尊贡芽采用一芽一叶初展鲜叶,经鲜叶摊放、杀青、轻揉、初焙、摊凉、复焙等工序制成。特点是:薄摊吐芳,轻炒保色,理条造形,轻揉促质,低温焙香,将传统制法与新的加工技术融于一体,使成品形质兼美,堪称珍品。此茶冲泡后,嫩芽朵朵,状如雀舌;香气清高持久;汤色绿而明亮。干茶亦十分美观,形似寿眉,银毫披露,绿中透翠。

69.婺州举岩

金华则碧而清香,

乃知择水当择茶也。

明·田艺蘅

婺州举岩,又称金华举岩,属半烘炒绿茶,产于浙江金华北山村一带。产地峰石奇异,巨岩耸立,此石犹如仙人所举,因而此处所产之茶名日“举岩茶”。

婺州举岩远在宋代已被列为全国茶苑的中一枝名秀。宋代吴淑在《茶赋》中,不仅描述了当时举岩茶的品质,并描述了它的保健功效。赋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

到了明代,婺州举岩被列为贡品。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记载:“余尝清秋泊钓台下,取囊中武夷、金华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金华则碧而清香,乃知择水当择茶也。”说明同用富春江七里泷的水泡茶,婺州举岩品质超过久已闻名的武夷茶。

婺州举岩的茶树大都生长在岩石缝隙中,也有栽植在四周山岗斜坡上的。这里气候条件特殊,曾有“云暗雨来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的诗句,说明这里经常出现高空阳光灿烂,山中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室内暗淡无光的特殊景象。这里山高林茂,云多、雾重、雨多、泉清,构成了独特的生态条件,再加上土壤肥沃,土层厚达1米左右,腐殖质丰富,极利茶树生长。

举岩茶采于清明至谷雨间,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炒制1千克干茶需采6万个左右的芽叶。主要工艺分鲜叶摊放、杀青、理条、挺直、烘干5道工序。

举岩茶品质特征为:外形茶条紧直略扁,茸毫依稀可见,色泽银白交辉;香气清香持久,具有花粉芬芳香味,滋味鲜醇甘美;汤色嫩绿清亮,叶底嫩绿匀整。

70.瑞草魁

山实东吴秀,

茶称瑞草魁。

唐·杜牧

瑞草魁产于安徽南部的鸦山。鸦山为天目山脉一支南北走向的余脉,东与广德的相华尖并立,南与宁国的高峰山对峙,北与南漪湖相望,西连宣州的碧山龙泉洞,古属宣城,今属郎溪,处在郎溪与宣城交界处。

鸦山上有鸦山寺,下有鸦山街,是郎川八大风景区之一。这里古树参天,林苍竹翠,溪水丁东,云雾缭绕,山花遍野,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6℃,成土母质为石英质砂岩,土壤为含砂粒黄棕壤土,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5.5—6左右,昼夜温差较大,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瑞草魁生产历史悠久,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题茶山》诗中,对瑞草魁倍加赞赏,诗曰:

山实东吴秀,

茶称瑞草魁,

剖符虽俗史,

修贡亦仙才。

古宣州鸦山产茶,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五代蜀毛文锡《茶谱》记载:“宣城县有丫山(即鸦山),小方饼横铺茗牙装面。其山东为朝日所烛,号日阳坡,其茶最胜,太守尝荐于京洛人士,题日丫山阳坡横纹茶。”北宋梅尧臣《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诗云:

昔观唐人诗,

茶韵鸦山嘉,

鸦衔茶子生,

遂同山名鸦,

重以初枪旗.

采之穿烟霞,

江南虽盛产,

处处无此茶.

纤嫩如雀舌,

煎烹比露芽,

竟收青蒻焙,

不重洒酒纱。

明王象晋《群芳谱》指明:“丫山阳坡横纹茶,一名瑞草魁。”明曹学俭《名胜志》云:“鸦山在文脊山北,产茶,充贡茶。经云:味与蕲州同。梅询有茶煮鸦山雪满瓯之名。”

清张所勉在《鸦山辨》中写道:“按一统志,鸦山产茶旧常入贡,属建平,故辨之。”郎溪县古称建平,始建于宋端拱元年(988)。清谈迁《枣林杂俎》和阿世坦《清会典》都记有建平岁贡芽茶二十五斤的记载,因郎溪无其他历史名茶,这里的贡茶即指瑞草魁。又据清《宣城县志》记载:“阳坡山下,旧产佳茶,名瑞草魁,一名横纹。”

瑞草魁,品质优异,名噪全国,是具有千年以上悠久历史的古代名茶。

1985年至1986年间,郎溪姚村乡永丰村经过试验,创制了现今的瑞草魁。

瑞草魁于清明至谷雨间开采,开始采一芽一叶,芽长于叶,制一等茶;中期采一芽二叶初展,芽叶基本等长,制二等茶;后期采一芽三叶,制三等茶。要求不采鱼叶,不采病虫为害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不符标准的芽叶。采茶时应轻采轻放,防止损伤芽叶。一般上午采,及时送回,摊放4—6小时即可付制。

瑞草魁的制作分杀青、理条做形、烘焙3道工序。

瑞草魁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挺直略扁,肥硕饱满,大小匀齐,形状一致,色泽翠绿,白毫隐现;内质香气高长持久;汤色淡黄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回味隽厚,叶底嫩绿明亮,均匀成朵。

71.松萝茶

松萝山中嫩叶荫,

卷绿焙鲜处处同。

清·吴嘉纪

松萝茶产于安徽休宁城北的15千米的松萝山。山高882米,与琅源山、金佛山、天保山相连。山势险峻,石壁悬空,峰峦耸秀,松萝交映,蜿蜒数里,风景秀丽。“松萝雪霁”昔日曾列为休宁海阳八景之一。唐时松萝山有松萝庵。茶园多分布在该山600—700米之间。此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常年云雾弥漫,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所长茶树称“松萝种”,树势较大,叶片肥厚,芽叶壮实,浓绿柔嫩,茸毛显露,是加工松萝茶的上好原料。

松萝茶古今闻名。明代袁宏道有“近日徽有送松萝茶者,味在龙井之上,天池之下”的记述。明代谢肇浙云:“今茶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清代冒襄《茶汇抄》云:“计可与罗敌者,唯松萝耳。”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中亦云:“茶以松萝为胜,亦缘松萝山秀异之故。山在休宁之北,高百六十仞,峰峦攒簇,山半石壁且百仞,茶柯皆生土石交错之间,故清而不瘠,清则气香,不瘠则味腴。而制法复精,故胜若地处产也。”又云:“徽茶首推休宁之松萝,谓出诸茶之上,夫松萝妙矣。”清代吴嘉纪在《松萝茶歌》中有“松萝山中嫩叶荫,卷绿焙鲜处处同”之句,赞誉松萝茶品质。

松萝茶的采制技术,早在三四百年前就达到精湛的程度。明代闻龙《茶笺》记载:“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从理论上与实践上,与现今的炒青绿茶制法无异。

松萝茶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浓厚,带有橄榄香味;汤色绿明,叶底绿嫩。

松萝茶还有一个特点是其药用价值甚高。在《秋灯丛话》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北人贾某,贸易江南,善食猪首,兼数人之量。有精于岐黄者见之,问其仆曰:‘每餐如是,有十余年矣。’医者曰:‘疾将作,凡医不能治也。’候其归,尾之北上,将为奇货,久之无恙。复细询前仆,曰:‘主人食后,必满饮松萝数瓯。’医者爽然曰:‘此毒惟松萝可解。’然后而返。”

松萝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古医书中多有记载。《本经蓬源》云:“徽州松萝,专于化食。”吴兴钱宋和《兹惠小纶》云:“病后大便不通,用松萝茶三钱,米白糖半盅,先煎滚,入水碗半,用茶叶煎至一碗服之,即通,神效。”《梁氏集验》云:“治顽疮不收口,或触秽不收口,上好松萝茶一撮,先水漱口,将茶叶嚼烂,敷疮上一夜,次日揭下,再用好人参细末拦油胭脂涂在疮上,二三日即愈。”1930年赵公尚编著的《中药大辞典》记载:“松萝茶产地徽州,功用:消积、滞油腻,消火,下气,降痰。”近年来,一些高血压、肾炎等患者试服松萝茶治疗,症状有所减轻。

72.狗牯脑茶

茶香最忆狗牯脑。

当代·陈迟

狗牯脑茶又名狗牯脑石山茶,也曾一度称其为玉山茶,产于江西遂川汤湖乡的狗牯脑山,该山形似狗头,取名“狗牯脑”,所产之茶即从名之。

狗牯脑茶始于清代,距今已近200年历史。相传,在清嘉庆元年(1796)前后,有个木排工梁为镒,因放木筏,不幸被水冲散,流落南京。次年,夫妻两人携带茶籽,从南京返乡,买下谢家石山草屋,定居种茶,是为狗牯脑种茶之始。1915年,遂川县茶商李玉山采用狗牯脑山的茶鲜叶,制成银针、雀舌和圆珠各1千克,分装3罐,运往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国际评判委员会授予的金质奖和奖状,被誉为“顶上绿茶”。1930年,李玉山之孙李文龙将此茶改名为“玉山茶”,送往.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展出,荣获甲等奖。由于两次获奖,狗牯脑所产之茶名声大振。随着历史的变迁,“玉山茶”改名为“狗牯脑茶”。1982年被评为江西省名茶,1985年被评为江西省优质名茶,并选送全国名茶展评会。

狗牯脑山矗立于罗霄山脉南麓,其山南北分别有五指峰和老虎岩遥相对峙,东北约5千米处,有著名的汤湖温泉。这里苍松劲竹,百鸟高歌,清泉不绝,云雾弥漫,更有肥沃的乌沙壤土,昼夜温差较大,确是一个栽培茶树的绝妙佳境。

该茶采制十分精细。一般在4月初开始采摘,高级狗牯脑茶的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要求做到不采露水叶,雨天不采叶,晴天的中午不采叶。鲜叶采回后还要进行挑选。剔除紫芽叶、单片叶和鱼叶。

此茶加工工艺分为:杀青、揉捻、整形、烘焙、炒干和包装6道工序。

成茶品质特点为:外形秀丽,芽端微勾,白毫显露,香气清高;泡后茶叶速沉,液面无泡,汤色清明,滋味醇厚,清凉可口,回味甘甜,为茶中珍品。

73.井冈翠绿

井冈翠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