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犹太富翁的教子课
7147700000026

第26章 犹太家庭的智力教育课(1)

每个人都是你的教师

没有哪一个环境是所谓的好环境,也没有哪一个人是惟一的所谓好教师,只有不断变化的环境才是你最好的环境,也只有不断地向不同的人学习才是你最好的教师。

成功的方法不能复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环境和机遇,但绝大多数真正的成功者都有共同的特点——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榜样,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一位犹太拉比如是说。

杰弗逊17岁时就开始到大学学习,且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特别是在历史和语言方面。此外,他对农艺、数学和建筑学等也有浓厚的兴趣。后来他自行设计的蒙蒂塞洛宅邸,既具有传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堪称为当时美国第一流的建筑,至今仍是美国最值得赞赏的乡间府第之一。

杰弗逊出身贵族,他的父亲是军中的上将,母亲也是名门之后。当时的贵族除了发号施令外,几乎不与平民百姓交往。但杰弗逊没有秉承贵族阶层的恶习,而是主动与各阶层人士交往。他的朋友中当然不乏社会名流,可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仆人、园丁、农民或者贫穷的手工业者。他的优点便是善于从各种人身上学习,因为他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金子般发亮的东西。

杰弗逊仪表堂堂,谈吐生动,富于朝气,喜爱社交。他善于演奏小提琴,常有机会在总督府与一些比他年长很多的社会名流一同演奏古典乐曲。杰弗逊跻身于这些名流之中,经常同他们交谈,获益匪浅。

有一次,他还劝说法国伟人拉法叶特:“你必须像我一样到普通民众家去走一走,尝一尝他们吃的面包,看一看他们的菜碗。只有你亲自这样做了,你才会了解到民众不满的原因,并会懂得正在酝酿的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了。”

不耻下问、善于学习是杰弗逊的过人之处,他也因此比其他的领导者更清楚民众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最需要什么,这也是他成为一代伟人的原因所在。

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要善于向每个有专长的人学习,向含有真知灼见的任何一本书、任何一种见解学习。那种“我比我周围的人都聪明,因此我完全不用理会别人说什么”的想法是错误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广泛、综合的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弱点,你可以向每一个人学到很多东西,要看到每个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林肯是美国人心目中最有威望的总统。说起林肯,谁都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庸碌无为而且目不识丁的木匠,他的母亲也是平庸的家庭主妇。那么林肯怎么会有那么卓越的领导和管理才能呢?人们一定会认为林肯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事实并非如此,不少美国人都知道,林肯所受的教育是极不完整和正规的,他一生中只上过几天的学校而已。在他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自己也曾对众人承认过这一点。那么谁是林肯的教师呢?答案就是在肯塔基州森林地带数位巡游的村儒学究,是他们在无意中帮助了林肯。

林肯的教师还包括伊里诺州第八司法区的许多人。他曾每天和许多农夫、律师、商人商讨着国家大事和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从他们身上学习各种知识和道理。林肯成功的秘诀就是:每个人都可能做自己的教师。

犹太父母教育孩子说,教师和同学,乃至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请教的对象,对青年人而言,其实没有哪一个环境是所谓的好环境,也没有哪一个人是惟一的所谓好教师。只有不断变化的环境才是你最好的环境,也只有不断地向不同的人学习才是你最好的教师。

智慧重于门第出身

物质财富随时都可能失去,但知识和智慧永远在自己脑袋里,谁也抢不走知识和智慧,就不怕没有财富。

有一艘船在海上航行,船上坐着多位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和一位穷困潦倒的拉比。在聊天中,富翁们情不自禁地炫耀起自己的巨额财富,互相争执得不可开交。这时,贫穷的拉比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要论财富,还是我最富有,只是现在我还无法证明这一点。”

冥冥之中果真有上帝在做安排,航行途中,一群海盗无情地打劫了这艘船,富翁们引以自豪的财富被洗劫一空,每个人都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海盗离去之后,这艘船因为缺乏继续航行的资金而不得不停泊在一个港口。船上的乘客都下了船,自谋生路。这位拉比因为拥有智慧而被人们所器重,被当地的居民请去当了教师,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高尚的人才能从事这一职业。而那些昔日与拉比同行互相攀比的富翁却朝不保夕,艰难度日。

后来,富翁们由衷地告诉拉比说:“还是你说的话对,拥有财富的人会一时之间失去一切,而一个有学问的人会永远富有。你拥有智慧就等于拥有了一切。”

犹太父母经常给孩子讲这个故事说明智慧的重要性。他们非常重视学问,但与智慧相比,他们认为学问也略低一筹。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智慧的人,比喻成“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

在犹太人看来,这种人即使有一肚子知识,也丝毫派不上用场。还有,知识必须为善,如果用知识做坏事,知识反而有害了。为此,犹太人认为,知识是为磨炼智慧而存在的。假如只是单纯地收集很多知识而不消化,就同堆积许多书本而不用一样。

犹太人只重视个人的智慧力量,而不看重出身门第的高低。出身贵族,或出身富贵的人,并不一定都有学问。因此犹太人当中,穷人遇到富豪子弟时不会自卑,更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怕,但是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遇到有知识的人时,都会对他们非常敬重,这是因为犹太人只重个人的智慧和才华,而不会看他的家庭出身。

有这样一则犹太故事:

以色列某贵人有两个儿子。一个追求财富,一个研究学问。后来,一个成了大富翁,一个成为当代的博士。这富贵腾达的儿子很瞧不起他那有学问的兄弟。他说:“我富可敌国,你却依然一无所有。”那博士回答说:“兄弟!我当感谢至尊至贵的上帝,给了我这样大的恩惠。因为,我得到的是先知的遗产——智慧。”

犹太人经常对孩子说,我们不能选择家庭出身,也没有必要重新选择,因为那不重要,不能代表我们的实力。应该做的事情是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并最终变为自己的智慧。

事实上,很多著名的犹太人出身都很卑微,如石工、木匠或牧羊人等,比如希勒尔是木匠,亚基巴是牧羊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犹太人中的杰出人物,就是因为他们自身具有超强的能力,民族中“智慧重于门第出身”的观念为他们的脱颖而出提供了一个大环境。

在人与人交往中,犹太人很少有趋炎附势之举,出身高贵的人也难以依靠出身攫取社会地位,或者取得其他什么优势,人们都是依靠智慧和勤劳获得个人地位。“个人智慧重于门第出身”是犹太人处世的重要理念,它激励了许多出身低贱的人去积极进取,也体现了社会公平竞争的原则。

犹太人没有家园,居无定所,四处流浪,没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保障。他们所到之处,惟一的支撑就是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他们用知识创造财富,自己争得一条求生道路,一方生存发展空间。

物质财富随时都可能失去,但知识和智慧永远在自己脑袋里,谁也抢不走知识和智慧,就不怕没有财富。这正是犹太人流浪数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外语学习越早越好

为了在生意场上更深一步了解对手,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犹太人特别强调用外语思考。秉持着这个想法,他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很注意孩子的语言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人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断深入,人类对信息量的需求在不断加强。这种发展和变化将引发世界范围内人们的接触和流动加强,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使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进行相互交往、相互接触成为可能的首要条件,便是语言。

犹太商人被认为是掌握语言的天才,他们普遍懂得两门以上的语言,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显得自信、从容而又反应准确。为了在生意场上更深一步了解对手,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犹太人特别强调用外语思考。秉持着这个想法,他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很注意孩子的语言能力。

其实学好外语不仅是犹太人的要求,也是世界上各位有识之士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方面。

现代生理心理学、脑科学研究表明,0到6岁不仅是儿童学习母语的关键期,更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期。如果过了这个最佳时期,那么学习第二语言就要相对困难得多。赖特和拉姆齐等人对接触第二语言的6岁组和13岁组儿童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年幼组儿童中,有68%的孩子的口音被认为“酷似说本族语的人”,而在年龄较大一组中这样的儿童只占7%。

那么,该如何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语言教育呢?犹太父母多采用自然的方式,激发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创造语言氛围。他们采取以下三种方法,有意识地参与幼儿的双语学习。

(1)自然习得法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

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目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再比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融的碟片,让孩子在放松看片中习得英语。

(2)游戏兴趣法

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行动的、直观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实际行动和直接感知中进行的。要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游戏中记忆、在直观中感知,潜移默化地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英语为例,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家长们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玩的儿歌:I can walk like duck;I can run like horse;I can swim like fish;I can jump like frog。

(3)氛围营造法

设立学习外语的情景,与孩子形成一种亲切、良好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游戏,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外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和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

比如:把孩子已学会的单词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体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孩子前几天刚学会小鸡这个单词,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做小鸡的动作,讲有关小鸡的故事,看小鸡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并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好问题和好答案同样重要

人没有理由对什么事情都确信无疑。怀疑一旦开始,疑点便会愈来愈多,循着怀疑的线索去追寻答案,答案通常是比较正确的。

怀疑是学习的钥匙,它可以打开知识的大门,因此发问可以使人进步。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一个发问家。对儿童而言,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问号构成的。为人父母者要做的就是启发孩子敢于怀疑,敢于发问。人没有理由对什么事情都确信无疑。怀疑一旦开始,疑点便会愈来愈多,循着怀疑的线索去追寻答案,答案通常是比较正确的。

《塔木德》中有一句话:“好的问题常会引出好的答案。”

好的问题和好的答案同样重要。问题提得出人意料,通常答案也是深刻的。思考就是由怀疑和答案共同组成的,没有好奇心的人,不会发生怀疑。所以有智慧的人其实就是知道如何怀疑和发问的人。

犹太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他们教育孩子说,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恰恰就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

所有的怀疑和迷惑,都可通过行动予以终止。所以,无论多大的怀疑和迷惑,最后都要寻求答案予以解答。每一个天才,都是真正的“问题猎手”,所以一定要养成凡事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即使是一个貌似平常的小事,如果不断将“为什么”问下去,说不定就能够找到一座“金矿”。

牛顿在学校成绩不太好,只喜欢动脑筋做各种模型。有一天,他模仿水车辗粉机做了一个小模型,拿到学校去炫耀,做实验给班上的同学看。实验很成功,可是,当班上的一个高材生让他说明,他所做的水车为什么能够这样把麦辗成粉时,他却无言以对。

那个高材生讽刺说:“如果你不能说明的话,你不就是一个手指灵活的呆子吗?”周围的同学也开始嘲笑他,受了羞辱的牛顿扑了过去,双方大打出手,牛顿被打得喘不过气来。但从此以后,不论面对任何事他都会想“为什么”,因此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孩子爱提问题是求知欲的一种表现,但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在大人看来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因此他们会说:“傻孩子,这算是什么问题?”但为人父母者要认识到这一点:孩子的“问”表明了他在思考,如果能给予他巧妙的“答”,就会进一步激发他的求知欲望,点燃他智慧的火花。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是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提问题,而且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要热情地、耐心地倾听。同时,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急着给出答案,而要给双方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己也认真地想一想。不到最后,不给出简明、易于理解的答案。如果家长能在回答孩子问题后顺着孩子的问题再提出一些新的有关的问题,就会更有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怎样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我们可以仿效犹太人的做法——

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等等,然后引导孩子问得清楚,而且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装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不以为然的态度和习以为常的姿态,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思考,去寻找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