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生成就悟《论语》
713800000002

第2章 会处世首先要会思维—“知”的含义(1)

“不知”是至高的“知”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

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特别欣赏孔子的勇于承认“不知”的态度,认为承认自己不知,是一种知识上的诚实。曾经流传着一句近似于绕口令的话:“不知道才是真知道”,乍一看,这句话有点费解,可是如果你真正读懂了孔子,你就会发现,以“不知”为“知”,始终贯穿在孔子的思想之中。

《论语·子罕》中有孔子的一段自谦语: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有一个乡下人来问我问题,我本一无所知,只能从他问的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才能得出答案,再尽量告诉他。”

孔子本来就是个多才多艺之人,但他依然能做到谦恭。而现在有的人刚取得一点成绩,或者看了几本书,就认为肚子里的墨水不少了,到处宣扬,目中空无一人,甚至敢班门弄斧。

亚里士多德就曾这么说过:“对上级谦逊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自己比听众更无知的话——他画了大小两个圆后说道:我们的知识就好比这两个圆,所知越多圆越大,它的周长越大,其所接触到的无知的领域也就越广阔,自然也就越发知道自己有多么无知了。

然而,人性的弱点实在是太顽固,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谦虚是一种美德”,可是浮躁的本性,又会时时让我们头脑飘飘然。有时一些杰出的人物也会犯班门弄斧的错误,如清朝大才子毕秋帆,就做过这样的事。

乾隆年间,毕秋帆被任命为陕西巡抚。赴任的时候,经过一座古庙,遂进庙内休息。一个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经。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念经。毕秋帆当时只有四十出头,英年得志,又中过状元,名满天下,见老和尚这样傲慢,心里很不高兴。老和尚念完一卷经之后,离座起身,合掌施礼,说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毕秋帆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何言疏慢?”

说完,毕秋帆上坐,老和尚侧坐相陪。

交谈中,毕秋帆问:“老法师所诵何经?”

老和尚说:“《法华经》。”

毕秋帆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弥陀佛’?”

老和尚听了,知道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难他,但他不慌不忙,从容地答道:“老衲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曰’?”毕秋帆听了不觉大笑,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

献茶之后,老和尚陪毕秋帆观赏殿宇,来到一尊弥勒佛的佛像前。毕秋帆指着弥勒佛的大肚子对老和尚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老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

毕秋帆不由连声称好,遂问:“老法师如此杰才,取功名容易得很,为什么要抛却红尘,皈依三宝?”

老和尚回答说:“富贵如过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

两人又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十八尊罗汉各种表情,各种姿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问老和尚:“他笑什么呢?”

老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毕秋帆一顿,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逢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

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

不过也难怪毕秋帆如此狂狷,综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聪明有才华的人总爱口出刻薄之言。因为自己读过几本书难免会卖弄一下,有时甚至是出于本能而非有意炫耀。《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个典型。看来,大多数人都无法抵达孔子的境界。但是,读经典领悟圣贤的智慧是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连孔子那样有大学问的人还那么谦恭,何况你我等无名小辈呢?

敬让是收获的大前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

一个真正的高手一定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是智者胸怀的表现,小气之人是容不下他人的光芒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我选取他好的品行去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而改正。”

“谦受益,满招损”,自古皆然。谦虚的好处说起来也许太抽象,但自满的弊端却俯拾即是。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倾斜着放在祠庙里,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便问守庙的人:“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的,如‘座右铭’,是一种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孔子不愧为千古圣人,就连告诉学生人生道理也那么形象、生动,而不是以令人生厌的说教姿态来“布道”的。这本身就是一种风度,一种学养。

水满自溢,人自满会跌倒,这是必然的规律。

日中就得西斜,月圆就要亏缺,物盛必衰,这是天地的道理。

人体验到了天地的道理,高就会自卑,盈就会自谦,等就会自抑。所以孔子又说:“君子做人不向大,有功不自傲。”

“君子不以他所能做到的而瞧不起别人,不以自己不能做到的而自愧于人。”

不用自己的智慧对付他人的愚蠢,不以自己的贤能瞧不起他人的笨拙,不以自己的长处克制他人的短处,这些都是承载福禄的方法与道理。

虚己对人是长进仁德的基础,自谦是受人尊敬的阶梯。念念不忘“谦虚”两字,自然是高风可仰,心光可掬。

适人自抑,就能广造福用。王阳明说:“现在人们最大的缺点,就是一个‘傲’字,千万种罪恶,都是从傲里滋生出来的。傲就自高自足,不肯屈人之下。所以身为学子骄傲,就不能孝敬长上;身为弟弟骄傲,就不能尊敬兄长;身为臣子骄傲,就不能做个忠臣。”

以财势傲人固然不应该,以学问傲人也不应该,以俸禄傲人更不应该;以气色傲人固然不应该,以态度傲人也不应该,以言语傲人更不应该。人的傲骨傲性,只能针对占据上位的卑鄙小人、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混蛋,对于其他的任何人,都不能存有半点的傲气。

《礼记》上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傲的反面就是谦,谦是傲的对症良药。不但外貌要恭敬谦逊,心中更要敬让。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之处,就能虚己受人。尧、舜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是因为谦虚到了至诚的境地,也就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

做到了谦就能虚,虚就能受。

谦恭自守,必然会大得人心;虚下自处,必然会受人尊敬。

所以只要是圣贤哲士,都是极力做到虚怀若谷,谦恭自守。地位高的人,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为何历代都错解“三思”之意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治长》

常有师长教育晚辈,朋友规劝友人说:“三思而后行,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啊。”孔子确实推崇谨言慎行的做人原则,而且“三思而后行”就出自《论语》,但孔子的原意真的如此吗?

其实不然,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原话: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