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7125500000004

第4章 回归生命的故乡第二讲(1)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见闻知觉尽常光,心地莲花吐暗香。

若使六根无染著,自然触目是西方。

今天上午讲到《弥陀要解》的五重玄义,请大家继续保持菩提心,具足信愿行来闻法。

“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上午已经讲到《佛说阿弥陀经》的“佛”字。接下来就是说“说”,说就是非常喜悦。

“说”通“悦”字,本经之中释迦牟尼佛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就是佛陀畅佛本怀来说,在五浊恶世之中示现成佛。五浊恶世之中,各种障碍、障缘多,所以要成佛难。无上正等正觉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持名念佛是难信易行之法),是为甚难,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见到众生念佛成佛的机缘成熟,依此信愿持名的殊胜法门,能脱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远离二种生死苦,所以佛陀非常喜悦地来宣说。并且不仅是释迦牟尼佛畅佛本怀来说信愿持名的法门,阿弥陀佛、十方诸佛也畅佛本怀。

释迦佛权现于娑婆世界,以劝娑婆世界的众生念佛归于净土而畅佛本怀。阿弥陀佛示居于西方极乐净土,以四十八愿摄受十方佛世界念佛众生归于净土,令究竟解脱而畅佛本怀;六方诸佛以出广长舌相劝信而畅佛本怀。可见诸佛都把自己世界的众生推荐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说:“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也。”我们可以知道,至诚发愿求生西方,就是能令娑婆、极乐两土的导师和十方诸佛都心生喜悦,这是悦所怀。

“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

阿弥陀是经里所讲的彼土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昙鸾法师法师就说过:《无量寿经》的名号是《无量寿经》的体,弥陀名号即是本经之体。

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这是明宗。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这是用。所以辨体、明宗、论用都在其中。这其实就把本经的内容用简单的三句话都包括、含摄进来了。

不退转,经上称之为阿鞞跋致。我们在其他任何的佛刹土修行,修一切的法门,都是进进退退,唯独念佛法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皆是阿鞞跋致。有说三种不退,有说四种不退。

第一是位不退:小乘证到初果圣人,须沱洹果就预入圣人之流,已经断见惑,他不会再退到凡夫位,所以叫位不退。

第二是行不退:菩萨大慈大悲教化众生,不会再退堕到小乘,单求自利。这是大慈大悲菩萨行不退。

第三是念不退:念念趋向无上菩提,这是指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圆教来说是指初住菩萨以上,在别教来说是指初地菩萨以上,才能真正做到念不遐。但我们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能圆证三不退,也就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已经等同于法身大士,圆证三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

蕅益大师在《要解》之中还开示了一种毕竟不退,乃至于散心持名都能为将来解脱种下种子,毕竟因斯而得度脱。

本经的经名《佛说阿弥陀经》本来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是说不是一尊佛来称赞,而是一切诸佛都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可见本经所讲的信愿持名念佛法门好到极处,妙到极处,圆到极处,顿到极处。所以所称赞的是不可思议功德。

功是功夫。就这部经来说,功夫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名号是方法,一心不乱是目的。德就是得到,即带业往生,顿超圆证(圆证三不退)。

下半句经题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护就是弘护如来慧命,念是圆证无上菩提;护侧重于化他,念侧重于自行。所以这部《阿弥陀经》是诸佛教化众生最殊胜的法门,因此一切诸佛都要讲此经,都要劝他们国土上至等觉,下至业重的凡夫,念佛求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因为众生福报不够,智慧不够,难信净土法门,尤其不肯相信持名念佛法门,佛陀才教化别的法门,但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个法门,才能究竟成就。所以祖师开示说修行用功的根本就是:“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历代的大德中有些是先参禅,明心见性以后归心净土;有些是以般若为行,净土为归;有些是以华严为行,净土为归;有些是以天台为行,净土为归。都是以净土为归宿。

真正有大福报、大智慧、大善根,肯相信的,直截了当,信愿持名,一生就能成就。

“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

这是进一步解释阿弥陀。

梵语阿弥陀译为中文即无量寿。也可以翻译为无量光、无量功德、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道力、无量依正、无量庄严、无量说法、无量化度。从时间上来说是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所以名之为无量寿;从空间上来说是横遍十方、无量光明。

无量智慧:已经圆满证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无量神通:具足三明六通。并且极乐世界的殊胜是由于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所发的愿力非常殊胜,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哪怕只是带业往生,没有断见思惑,只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仗承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都能具有无量神通。

经上就讲:“饭食顷,即能供养十万亿佛。”描述早上极乐世界的人生活状况是怎样呢?他们一早上“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用盛花之具,装满很多鲜花(鲜花有天降花雨,也有宝树的花),然后就以神通力到无量佛刹去供佛、闻法。

释迦牟尼佛特别地悲心愍念娑婆世界的众生,所以他说能历十万亿佛土,就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回到娑婆世界来,也是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这个神通力非常广大,一刹那之中就能遍供十万亿佛。

“还至本国”,到中午时就返回极乐世界,然后经行,生活非常自在、随意,闻十方诸佛说法。

无量道力:已经成就了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无量的功德力。乃至无量化度,度十方佛世界一切有情。

一般的其他十方诸佛每一尊佛教化的区域都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阿弥陀佛的愿力特别殊胜,是度十方佛世界一切有情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化度有情不是把他化度到暂时的化城里,不是让他成阿罗汉,成缘觉,而是直接度化他一生成佛,所以这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化度。化度有情要真正了生死出轮回,一生成佛这才是最究竟圆满的度脱。

但在娑婆世界一般的众生,心很迷昧,看不清楚。如果他看到有个参禅的人能入禅定,能坐在蒲团上一定三个月,大家都会去顶礼说:“这位法师了不起啊,修行很有成就。”一般人不明白净土法门的殊胜,就瞧不起旁边念佛的人,他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阿弥陀佛谁不会念啊。

其实能入定的人比不上真正具足信愿持名念佛的人,因为成就禅定,临终时也只不过生到四禅天、四空天,他成就四禅八定,只是生到天道而已。

信愿念佛的人能带业往生,能顿脱轮回。可见念佛法门是不可思议、化度无量有情。所以阿弥陀也可以翻译为无量化度,一一皆是无量。

“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一切金口]佛陀金口宣扬的法都通名为经。

事实上“经”通于五人说,有些是佛弟子说,但佛印证了,也名为经,具体解释经字有贯、摄、常、法,乃至于涌泉义、绳墨义等等很多说法。到本经来说,“佛说阿弥陀”是别名,“经”是通名。

本经有三种译本。

第一种是刘宋时,求那跋陀罗所译,名为《小无量寿经》一卷,已经失传了。

第二种是唐朝时,法相唯识宗的玄奘法师所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第三种是最广泛流通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的《佛说阿弥陀经》。

中国历史上以秦为国号的有四个,所以前面加上国君的姓,有嬴秦、姚秦、苻秦等等。弘传最广,最受欢迎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原因有四。

一是上符经旨:此经是开示信愿持名念佛,故直接以佛名为经题,这是最巧妙的。

二是下契众机: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一切大众所乐听闻,故契合众生得度的根机。

三是义无不摄:佛名含摄无量义,阿弥陀佛以大愿大行,庄严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同时也以他的愿行来庄严成就这一句万德洪名,佛陀功德大海,称名就圆满周遍地含摄了,故义无不摄,并且诸佛护念也都含摄在佛名之中。

四是语从简要:经题没那么长,中国人喜欢简洁,《佛说阿弥陀经》直截明了,让后世弟子持诵非常容易,故广受欢迎,流通最为广泛。

可见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以阿弥陀佛的名号作为经题正显本经的精华要义。

[教行理三,各论通别。]《阿弥陀经》之中所说的信愿持名之教与诸经不同,故为教别。同名为经,故为教通。还有行别、行通,依教所起之行。本经所讲的不是观想念佛,不是观像念佛,也不是实相念佛,而是持名念佛之行,所以是行别。同归于极乐,故行通。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实报庄严净土和常寂光净土,这四土差别,故理别。四土都不出唯心,故理通。

接下来就是第二重玄义:辨体

“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

辨体是佛说此经的理论依据。小乘经都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体。大乘经都以实相为体,实相无相无不相。大乘经都为一实相印之所印。

实相是描述心性的,我们的真如妙心。实就是真实,相就是相状,实相就是我们心性的真实相状。依真谛来说:实相无相,离一切虚妄之相。好像《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所见的如来就是法身如来;依俗谛来说,是依体起用而生种种的现象,显现种种的相,所以说实相无不相。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指现前念佛的一念心性。心有灵知之用,性乃不变之体,用不离体,所以合称为心性。

非三处,非三世:非三处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三世就是心性——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

这在《大佛顶首楞严经》里有七处征心,佛陀开示阿难陀:“心不在内”。如果我们的心在内,应该先看到里面——先见内,先见里面的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之后才能见外面。譬如在讲堂里面,我们先看到讲堂里面有窗户,再看到讲堂外面,不可能是一个人坐在讲堂里却看不到里面,只看到外面。

同样,如果我们的心在里面,也应该是先看到里面的心、肝、脾、肺、肾才对,但事实上我们看不到,所以可以知道心不在内。

因为不见内,心也不在外,如果心在外,身和心是两不相干的,这当然也不对。

心也不在中间,如果在中间,你从南边看起来,这所谓的中就是北方,如果你从北方看起来,这所谓的中就是南方。所以这个中也是没有办法安立的。

那中从何而立呢?可见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三处,当体不可得。七处征心,说哪里都不对,当体不可得。但她的妙用又有,而又寂而常照,所以名为无量光。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其实就是无量光,同时心性也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三世,是当体不生不灭而又照而常寂,所以名为无量寿,可见无量光明无量寿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

所以天台宗的传灯大师在《净土生无生论》上有首偈颂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我们现前能够知道念佛的一念心性,全体即是法界,全体即是无量光明无量寿。从性德上来说,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但凡夫众生迷真逐妄,以第六意识妄念分别来用事,用生灭心,所以看一切法都有生有灭,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诸佛菩萨是用不生不灭的真心来看一切法,所以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

同样,我们信愿持名,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与禅宗的明心见性是同一个境界,就是花开见佛悟无生,成就无生法忍。我们的心性当体就是无量光明,无量寿。

心性也是[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青、黄、赤、白指颜色,名之为显色。长、短、方、圆名之为形色,都是指色法。

我们的心性不是缘色尘的缘影分别心,也不是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不是此六尘缘影心,前面已经讲到心性非三处,所以是无量光;非三世,所以是无量寿。

这一段讲心性非能所相,能对的心是六根的见分;所对之境是六尘的相分。心性不是这见分去缘相分,然后所产生的六尘缘影心,不是指这个,那个六尘缘影心不过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妄心而已。心性是在一切境界之中都能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的,如果在一切境界之中都能不迷,不起妄想执著,当下就是一真法界。

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从性德上来说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我们不能舍识用根。我们第一念是六根根性起作用,第二念马上五俱意识就跟着起分别,所以第二念就错了。

第一念是本性,第二念就是妄想执著。如果我们能够一直保持第一念,舍识用根,用六根根性,就成佛了。

但我们不能保持第一念不变,比如看到一朵花,第一念只是一个直观印象,但第二念马上就分别花的颜色是红色?白色?还是黄色?分别它的气味、形状,乃至想花的名字,迷上加迷,起种种的分别执著,就引起了贪、瞋、痴、慢,引起了分别执著,所以就轮转六道,相虽然迷,但是心性的本体是不变的,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心性本体是不属迷悟,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

我们妄念起时,所见的相是妄相,但信愿持名到一心不乱时就见到实相,实相就是一切法不生不灭。

如天台宗二祖南岳慧思禅师,至诚念佛,因梦里见到阿弥陀佛对他说法,此后即智慧大开,辩才无碍。

可见一切的大乘经都是以一乘实相为体。如华严以一真法界为体;首楞严以如来藏为体;《妙法莲华经》以一乘实相为体,本经也以实相为体。

“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这是进一步解说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就是我们的佛性,实相无相,你找不到,但不能说没有,佛性的用是能现相,虽然现宇宙人生森罗万象,但你不能执著于这些相,这些相都是假相。明白此理后就不会在一切相里面去执著。一切相可以受用,但不要执著,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所以“觅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无”,她有妙用。

“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我们若一直能保持不生不灭的真心,就能一直安住在一真法界里面,所以说唯心所现,这是真的,是一真法界。唯识所变,这是假的。“识”变现出来四圣六凡十法界,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人法界里也有天法界、地狱、饿鬼、畜生法界,也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