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7125500000003

第3章 回归生命的故乡第一讲(3)

[摄事理以无遗]念佛一法有事念和理念,事念就是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念念无间;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更无二念;内不被欲望所驱使,外不被环境所诱惑。佛号绵绵密密不间断、不夹杂,这样名之为事一心不乱。事念虽然对于净土的理论没有透彻地明白,但他能专注念佛念到心地清静,智慧自然开显,自然可以达到理念,理一心不乱。

理念是了知能念之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之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一如,无有二相。唯是一心,寂然不动。这样名之为理一心不乱,所以说“摄事理以无遗”。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含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含摄事念和理念,一切的诸法性相都包含在其中。

[统宗教而无外]古人说:“若人但念阿弥陀,即是无上深妙禅。”就是说能够统宗。

一句阿弥陀佛,竖彻五时,横该八教,所以统教。宗教就是指宗门教下,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圆满地含摄禅宗的修法(禅宗讲明心见性)。我们就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念佛功深也自得心开,就是明心见性。所以它能够含摄宗门的修行,而一句阿弥陀佛能包含五时八教,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一切的修法都可以包含在这一句万德洪名里。

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就具足三无漏学,我们能一心持名,收摄六根,就是戒增上学;一心不乱就是定增上学;历历分明就是慧增上学。

所以《华严经》上所讲的一真法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妙法莲华经》里讲的:“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这一乘实相也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故古来的大德如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智者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都是念佛生西方。可见持名念佛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的微妙法门,所以说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自古以来,历代的祖师大德为《阿弥陀经》所作的注疏非常多。比如唐朝窥基法师有注疏《弥陀经通赞》等等。还有净土宗的二祖——光明善导大师为《阿弥陀经》也撰有一部《法事赞》等。但时代久远,有很多都看不到了。

蕅益大师在此地列举了两种著名的《阿弥陀经》注疏。

[云栖和尚]是指净土宗的八祖莲池大师,莲池大师与憨山大师、蕅益大师、紫柏尊者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而事实上蕅益大师晚年时已是清朝,所以上面写的是清西有沙门。

莲池大师是一位宗说兼通、解行并重、宏宗演教、著作等身的大德。他在宗门里参禅开悟明心见性了,又归心净土,写有很多著作,如《竹窗随笔》、《禅关策进》、《缁门崇行录》、《往生集》等等。

莲池大师的法名是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县人,三十一岁时出家,到处寻师访道,参访了很多善知识。后居杭州五云山,远近的学人都来参学,那个地方迅速成为一个丛林,名为云栖寺。

文殊菩萨也曾化作一个童子来参访莲池大师。莲池大师看到这个童子就问他:“你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脚上有那么多泥巴,肯定是远道而来吧。

童子回答:“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这是禅宗的机锋。

莲池大师就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

童子就说:“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等等。有个比较长的禅宗公案,此地讲净土就不展开说了。

莲池大师主张持戒为本,华严为体,净土为归。著有《阿弥陀经疏钞》,妙理广大,文义精微。我们读过《阿弥陀经疏钞》觉得非常浩瀚,如果讲一遍,起码要一个月的时间,因为她几乎把整个佛法三藏十二部都包含进去了。性相天贤这些妙理也都包含在其中。

疏是解释经文的。莲池大师先作了个《阿弥陀经疏》,后来觉得这个疏还是太深,又作一个钞来解释疏,合起来就名之为《阿弥陀经疏钞》。

莲池大师的侍者古德法师又看到后来的学人连钞也看不懂了,就又再细一点来讲叫演义。以《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来解释钞,现在流通的本子就把疏、钞、演义通通合在一起叫《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莲池大师还作有一个很著名的《西方发愿文》,从古到今很多人按照这个来作佛前大回向,来发愿,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感应。就是“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这个发愿文。

蕅益大师尊称莲池大师为云栖和尚,是以地名来表示尊重。莲池大师住的地方叫云栖寺,为什么尊称他为和尚呢?和尚的意思就是力生,教化之力能够生弟子的智慧就叫力生。蕅益大师在莲池大师的塔前受戒,所以尊称他为云柄和尚。

[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幽溪也是地名,指浙江天台县天台山幽溪高明寺传灯大师的道场。传灯大师虽然是天台宗的大德,晚年他也像智者大师一样专修净土,并且因为他心非常清净,所以每次讲《佛说阿弥陀经》时都感得天乐鸣空,大众都能听到。

他为元朝苏州北禅寺大佑法师著的《阿弥陀经略解》作了一个钞,就把大佑法师的《弥陀经略解》再深入地按照天台宗的教理来解释,故称之为《圆中钞》。

[原理高深,中道广博。文富义繁,不便初机。)是说其内容非常浩瀚广博,一般初机的人根本就摸不到头绪。传灯大师还著有《净土生无生论》,在《净土十要》里也有汇集进去。

民国时候谛闲法师有位弟子叫季圣一,是位居士。这位季圣一居士为《净土生无生论》写了个讲义,也讲得比较透彻。

所以莲池大师、传灯法师这两位大德对《阿弥陀经》的解释虽然是尽善尽美,但一般的人看不懂,对净土法门就难生信心,难发求愿往生之心。因此净土宗的九祖蕅益大师就特别地再作一个《要解》。

“故复弗附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蕅益大师为了便利初机来作这部《阿弥陀经要解》,将净土宗的心要和盘托出,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内容上也不必勉强跟莲池大师、传灯大师完全相同。

并且蕅益大师借苏东坡游庐山的诗来描述、表达。蕅益大师其实已经亲证西方净土的境界,亲见庐山真面目。苏轼写的是一组三首诗:第一首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蕅益大师很谦虚说:“我虽然对净土法门没有完全透彻地了解,但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我已经看到一部分。”其实他是佛菩萨的化现,不过是非常谦逊罢了。

苏轼的第二首诗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原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是说其实诸法实相、真如妙心是凡夫日用而不知,一旦豁然开朗,明心见性,当然就能够明白:噢,原来一切现成。

接下来是讲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是天台宗讲经的方式,开经以前先讲玄义,用很短的时间把全经的大意作一个综合的介绍,即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

先解释经名,有智慧的人听到经名,对全经要旨就通达了。辨体是讲这部经以什么为体,大乘当然都是以诸法实相为体,明宗就是阐述修学的宗要,修行的纲要,修学以后他得到的利益。作用就是论用。判教相就是看这部经在五时八教之中是属于哪一种教相。

贤首宗讲经就会先讲十玄门,比方说莲池大师作疏钞是先说十玄门、教起所因、藏教所摄,乃至于总释名题、别解文义等等。这是按照贤首宗讲经的方式,而蕅益大师按照天台宗五重玄义讲经的方式。

“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

这是第一重玄义,先说释名。

《佛说阿弥陀经》在七种立题里属于单人立题——以娑婆极乐两土的果地的人、果地的佛陀为名。七种立题为:单三复三具足一。

单人立题如《佛说阿弥陀经》;单法立题如《大般若经》;单喻立题如《梵网经》。还有复三,人法立题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人喻立题如《菩萨璎珞经》;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人法喻具足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等等。

《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题的“佛”是指此土能说之教主释迦牟尼佛,意为能仁、寂默。

[乘大悲愿力]佛陀以大悲愿力来世间度众生,所以是生死自在;凡夫众生以业力来世间受报,所以是生死系缚不得自在。娑婆世界众生的毛病,一个是缺乏慈悲心,一个是妄想执著太重,所以释迦牟尼佛就立名为释迦牟尼。能仁表示利他,对治众生的缺乏慈悲心;寂默表示自利,对治众生的妄想执著。

凡夫众生为什么会到世间来?

佛陀说:“人生为酬业而来”是以业力来受报。

所以念佛之人要能随遇而安,万缘放下,单提万德洪名,不要去攀缘,不要逞世智辩聪,世间的人无论怎样用凡夫的这些小聪明,都不过是世智辩聪。

比方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时就到了苏州,看到一户人家正在办喜事娶媳妇,他想试一下这地方有没有人才,就也跑去参加,交了三个铜钱,就出了一个上联:“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你要嫌少就不要收,收了就是爱财。让在场的人对下联出来,大家都不晓得怎么对,一个小孩子只有七岁,马上就脱口而出:“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赢得满堂喝彩,大家说:“哦,这小孩子很聪明。”

这其实都是世间的小聪明,我们要向佛学习: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转业报身为愿力身。

自觉是觉知自心本不生灭,凡夫众生会著有,心逐境生,常迷不觉。

如果能觉了自性本空,毫无烦恼生死,如从梦觉。在生死轮回的大梦中觉醒过来,这是自觉。

自觉就是本党内熏为因,善知识与经教外熏为缘,内熏外熏因缘具足就能发起始觉之智。了知生灭身中有不生不灭的真性,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样是自觉。

觉他就是觉了他性本空,自他凡圣平等,觉一切法无不是如。

按照净土宗的法门来说,自觉最妙的方法就是信愿持名,念一句阿弥陀佛;觉他最好的方法也是引导众生信愿持名,念一句阿弥陀佛。

可见释迦牟尼佛于此娑婆世界所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