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7125500000035

第35章 回归生命的故乡第十一讲(4)

这段就是解释什么是善根福德。菩提正道名善根,菩提是通因彻果,因中就是发菩提心而修持念佛法门,信愿持名,修这个正行,持名念佛就是正行,是菩提正道,就是亲因,就是成菩提果的种子。

种种助道就是助成正道的法,比方说布施、持戒、禅定等等的诸度名之为福德,名之为助缘,助成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声闻独觉,菩提善根少。因为声闻独觉只求自利,得少为足,不发菩提心,故善根少。不发菩提心、不求成佛是善根少,他只是得少为足,止于化城,认为成就声闻、阿罗汉果位、缘觉果位就可以了,那是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因为他修布施、持戒等等的诸度,但求人天福报,不了无为法,“未得无漏”,即没有得到无漏,叫福德少,没有发菩提心就叫善根少,这都难以生净土,所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善根是因,福德是缘,因缘具足得生净土。要知道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执持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求生极乐,一生成佛,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阿弥陀佛果地上具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福报,以名召德,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多福德。所以说一句佛号就是多善根,就是多福德。

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念一句阿弥陀佛,当然全体就是心性,自然是福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以是多福德。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生悉具多善根福德。]信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也不出我的心性之外,因此而能立大誓愿,愿求生彼国,发菩提心,执持名号,正修净业,兼修诸度,以万善来庄严净土,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这样地来念佛,一一声就都是具有多善根多福德因缘,就是无上的因缘。并且散心称名所感得的福善都是不可量的,何况是一心不乱呢?所以他得到的善根和福德是不可思议的。

持名念佛是善中之善,所以名为多善根;是福中之福,所以名之为多福德。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是善中善,有信有愿就是发菩提心,其实还是说信愿行,发菩提心念阿弥陀佛也是说信愿行,发菩提心来念佛就是具足《大智度论》上所讲的五道菩提——五种菩提心。

第一个是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之中发大菩提心,这是发心菩提。而持名念佛正是于凡夫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这个妄心之中发菩提心,求超出生死轮回,得生极乐世界,这是发菩提心,是发心菩提。我们求生极乐就是愿出轮回,而且愿到极乐世界,将来成就无生法忍,回入尘劳,所以是发心菩提。

第二是伏心菩提。断诸烦恼,降伏其心叫伏心菩提。发了菩提心以后,凡夫的妄心还是会干扰,让我们菩提心容易退转,所以要有伏心菩提。

第三是明心菩提。伏心菩提之后更进一步持续用功就有明心菩提。

第四是出道菩提。明心见性以后,悟后真修就有出到菩提。

第五是无上菩提。出到菩提更进一步就能圆满无上菩提,圆满成佛就是无上菩提。

持名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具足这五道菩提。我们念佛因为是发心了生死,出轮回,这是发心菩提;我们念佛正念才彰,烦恼自灭,一句佛号起,妄念自灭,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是伏心菩提;明了诸法,不外一心,我们持名念佛就能念到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就能知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明心菩提;念佛人证得无生法忍,出离三界,心心流入诸佛的萨婆若海,所以持名念佛能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趋一切智是出到菩提;坐大道场,成最正觉,成圆满佛果是无上菩提。而持名念佛就是圆证三不退,直了成佛。所以说持名念佛即是善中之善。

另一方面,持名念佛为什么又是福中之福呢?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具足、含摄阿弥陀佛果地上的万德庄严,所以持名念佛,正如莲池大师所说:“举其名兮,兼众德以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所以说一心念佛就是六度万行齐修,就是福中之福,故名之为多福德。

有人就会问:“持名念佛你说是多善根多福德,有没有经教可以证明?”

《大悲经》上就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人涅槃界,不可穷尽。”《称扬诸佛功德经》上也说:“若有得闻无量寿佛名者,一心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往生彼国。”这就是持名念佛,即是多善根多福德的明证。

并且上至等觉,下至凡夫都是修持名念佛,都是成就无漏不思议业。无漏不思议业就法而言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机而言就是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心性无量无边,念一句佛号就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凡夫以信愿称阿弥陀佛无漏不可思议的名号,自然就与阿弥陀佛无漏不可思议的本愿力感应道交,而得到佛接引,生到无漏不可思议的极乐同居净土。此净土超胜于十方佛净土,十方佛世界都有十法界,唯有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所以能信愿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上面讲的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善根是因,多福德是缘,因缘具足就感应道交。以信愿行三资粮为因,为能感;以九品往生为果,为能应,所以说感应道交。念佛的人就能文成印坏,娑婆印坏,净土文成。娑婆世界的五蕴有漏色身舍弃了,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一念之间就成就了。

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是众生心内的圣众,所以不来,这是从心真如门来说。而从心生灭门来说,是如来亲垂接引,真如随缘显现。

行人的心识是不往而往,托质宝莲。我们心识的本体本来也是周遍法界的,所以不往。而能够循无漏不思议业,能够成就不可思议的事情,能够托质宝莲,能够得生极乐,在宝莲花里面化生出来。

古德往生偈子说:“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我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无去无来之中又宛然,事相上宛然有来去,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所以说感应道交。

净土宗的事理、因果、性相,全体都是佛果地上的境界,唯有佛与佛才能究竟,是超情离见,难思难议的。凡夫要靠逻辑思惟,用凡夫的这种智慧去思辨,要真正把净土法门的奥义完全通达,那是困难的,即不得其门而入。因此我们要从信心下手,由感应而契入,感应道交。

感是指我们能感之机;应是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由于法藏比丘已经成佛,他四十八愿的愿力遍满虚空法界之中,他的愿力已经成就了。道其实就是我们的真如妙心,就是我们的深层心体与阿弥陀佛本体是无二无别的。

所以我们在修德,在事相层面与阿弥陀佛有天壤之别,但在心性、理体、性德的层面与阿弥陀佛是无二无别、平等不二,就在平等不二的心性理体层面,我们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我们有信愿力是能感,阿弥陀佛本愿力是能应,而真如妙心是平等不二的,所以就能感应道交,就能母子光明会合。阿弥陀佛已经圆满成佛,是母光明,其实也是我们本觉的光明;我们现在念佛,这是子光明,就是始觉,始觉念本觉就是子母光明会合,就是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现象。

所以我们信愿念佛的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现前接引,这是感应道交。尔时天乐盈空,异香满室,见光见花,种种瑞相,这都是感应道交。

“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这是讲能持所持。善男子善女人是能持的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不分男女老少,贵贱智愚,乃至于六趣和四生、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些六道和胎卵湿化四生,但能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有多劫的善根才能得闻,如果没有善根,佛名且不得闻,闻佛名,能信受,即使是五逆十恶都名为善。

阿弥陀佛是所持佛名,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那是所持的佛名,具足万德,以名能呼召佛陀果地的德能,所以即以执持弥陀名号,以为修行的正行,不必要再去修观想,修参究、持咒,不需要另外做其他的。但持一句佛名,至简单、至容易,一教就会。一心受持,便得往生,非常直捷,非常圆顿,是捷径之中的捷径。

“闻而信,信而愿,乃肯执持。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

这一段开始就是讲闻思修三慧。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听闻《阿弥陀经》以后能生信心,由信心又能发愿求生,然后才肯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是行。

[不信不愿,与不闻等,虽为远因,不名闻慧。]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才叫闻慧,如果信心不够,愿力不强,正行执持名号就不会坚持,所以与不闻无异。虽说是佛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但只是种一个远因,不能称之为闻慧。

正如龙树菩萨所说:“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则见佛。”所以信的树立,愿的具足很重要,有信愿才会持名。世亲菩萨在《往生论》上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就是开示我们要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相应,就能迅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接下来是思慧。对于净土法门来说,念念思忆佛的名号,净念相继,无有间断,这就是思慧。而思慧以后来忆念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又有事持和理持。

事持是虽说没有真正明心见性,但他确实真信有极乐世界,虽没有通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能专志求往生。是心作佛是事造之佛,是心是佛是理具之佛。理具佛、事造佛其实都不出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都没有离开我们这个不可思议的心性之外,都是在我们真如妙心之内。

虽然他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不达他佛全是自心,然后能全心全意来持名,他不知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没有真正懂得弥陀是我心,我心即弥陀,但因为真正有深信切愿的缘故,能一直执持名号,念兹在兹,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好像儿子忆念母亲,无时,即时时刻刻都没有忘怀的时候,这是事持。

理持是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理不离事,由事持而能达理,达理就是理持。所以无论事持理持,从相上来说都一定是在念阿弥陀佛,不过事持是没有真正地明心见性,理持是已经真正通达,能了达所信的西方阿弥陀佛即我心具,即我心造。

所以,以自心理具事造的万德洪名以为系念之境,以心缘境,以境系心,心境不相舍离,故名全境是心,全心是境,心境一如,能所不二。这样也是思慧,这就是理持,因此思慧里其实有事持,有理持。

圆教、初住,也就是到初地、别教。初地,这些果位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做到理持,没有真正地证法身,统统都是事持。所以没有关系,我们哪怕做到事持,事一心不乱,最浅最浅,念佛成片,我们也能得往生。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这是讲具体修行用功,这个法门成就非常快速。打七,具足信愿来持名,七天就能成就。

[克期办事也]根器利的人,能在一天内信愿持名念佛,就能一心不乱,钝根要到第七天才一心不乱,中等根机,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另一方面又说:

“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

利根之人从一开始就一心不乱,念佛七七天都一心不乱;钝根之人前六天都还不能达到,最后剩下一天,第七天才一心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

“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上午就学到此地,愿大家同生极乐。